“无所思”的产生情境

来源 :世界家苑·学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bzhwy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人类区别于普通动物的一个很大的特点便是人类拥有思考的能力,思考的能力使得人类创造了舒适的生活环境和先进的科学技术。但同时,不停地思考也会让人类在不经意间失去捕捉刹那间美感的体验。人的一生中是否拥有无思无想的状态,这种状态在何种情境下产生也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在审美层面探讨人类是否有“无所思”的状态以及这种状态的产生情境,从而能够让作为审美主体的我们更容易把握那稍纵即逝的美。
  关键词:“无所思”;兴发感动;无我之境;审美
  一 “无所思”
  “无所思”,顾名思义,就是无所想,不思考。思想的存在就是为了认识世界的本质,这也是哲学贯穿始终的问题。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玄,物之极也,这句话指涤除邪饰,至于极览。老子认为人的心灵深处,拥有一面最深妙的镜子,除去污垢后,便会玄览无疵,人的内心不染外物,万物就会自然呈现在面前,为人们所认识。他认为认识最高本体的道,光靠“观”是不行的,要靠“玄览”,即用深远的思维去考察,必须从复杂、多样的耳闻目见的感觉经验中挣脱出来,要站在更高处去认识,是用思想而不是用感官去览,是一种神秘的直观。
  老子认为“道”是世界的本质,经由“玄览”可以认识“道”。而叔本华则认为世界的本体是一种意志,是一种盲目的冲动,我们经由感官所认识到的万事万物都只是这份盲目冲动的不同表现形式而已,即经过我们的感官器官所体验到的直观都只是世界的一种表象,而绝非是其本质。老子强调用思想而不用感官,叔本华也认为经由感官所直观体验到的只是世界本质的一种表象。
  存在主义有一个很著名的观点:存在先于本质。意思是说,除了人的生存之外没有天经地义的道德或体外的灵魂;道德和灵魂都是人在生存中创造出来的,人没有义务遵守某个道德标准或宗教信仰,人有选择的自由,同时也证明了人是世界的主宰。在存在主义的观念中,人的存在决定了世界的存在,即言之人的思想创造了道德和灵魂,创造了世界,如果没有了人的思想也就没有了世界。虽然存在主义的出现是为了解救人类在现代困境下的无归宿感,但也掩盖不了它对人类思想的无限拔高作用,所以在存在主义者认为,不会有“无所思”的情况,因为这种情况下也意味着所有一切的消失。
  那么不用感官也不用思想,我们是否也能触及到一丝脱离世界表象之外的本质?即人是否有“无所思”的情况?我的答案是肯定的。并且“无所思”的情况有其独特的产生情景。在谈论这个问题之前,需明确定义,这里的“无所思”并不涉及探究世界的本质,而只是停留在审美感知阶段,探讨“无所思”情况的产生情境。
  二 “无所思”的产生情境
  (一)、“无我之境”
  王国维的“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之说相信大家已经耳熟能详。“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有我之境”是指当我们存有“我”的意志,于是与外物有某种相对立的利害关系时的境界。“无我之境”是指外界事物与我并非对立的关系,外界的景物对我而言并无利害关系时的境界,是一种“物我合一”的境界。最高明的文学便是这种缺乏撕心裂肺的感染力,彻底解脱于七情六欲的枷锁,在“无我之境”中超然物表。“无所思”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才会产生,当你面对一个审美对象时,在一刹那间,你忘却一切欲望贪念,灵魂走进这个审美对象,与物达到一种泯然合一的状态,“以物观物”“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也就是“无所思”的境界。
  类比到审美层面,也就是指“无所思”的状态是稍纵即逝,只一刹那间,意与境会,物与我泯然一体。举一个并不是很恰当的例子,约翰·多恩,教士兼玄学派诗人,有一篇著名的布道词:“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可以自全。每个人都是一座大陆的一片,是大地的一部分。如果一小块泥土被海卷走,欧洲就少了一点,如同一座海岬少一些一样,如同你的朋友或你自己的领地失掉一块。任何人的死亡都是对我的缩小,因为我是出于人类之中;因此不必去知道丧钟为谁而鸣,它就是为你而鸣。”当你体会到意与境会的那一刹那时,也就是体会到物我一体,甚而你与我们这世界上的所有人、所有物,皆是一体,那一刹那,思想不复存在,物我一体,意与境会。
  (二)、兴发感动
  叶嘉莹在解释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与中国古代传统诗说的关系时,曾提出“兴发感动”这一概念,“诗者,吟咏性情也”,“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兴趣”等等都是中国传统文论中有名的概念,可见诗中情意之感动与外物之感发的作用,在中国说诗的传统中,乃是一向被认为诗歌创作的一种基本要素的。“兴”字暗示感兴之意,包含外物对诗人内心的感发作用,而且是多取材于自然界所引发的感动,惟有这种发自内心的感动,才是使诗人写出有生命的诗篇的基本动力。
  缪钺曾为叶嘉莹的“兴发感动”做过如下的解释:“叶君以为,人生天地之间,心物相接,感受颇繁,真情激动于中,而言辞表达于外,又借助辞采、意象以兴发读者,使其能得相同之感受,如饮醇醪,不觉自醉,是之谓诗。故诗之最重要之质素即在其兴发感动之作用”。在《境界说与传统诗说之关系》一文中,叶嘉莹提出:“至于诗人之心理、直觉、意识、联想等,则均可视为心与物产生感发作用时,足以影响诗人之感受的种种因素;而字质、结构、意象、张力等,则均可视为将此种感受予以表达时,足以影响诗歌表达之效果的种种因素。”叶嘉莹把前者称为“能感之”因素,把后者称为“能写之”因素,也就是将作品兴发感动生命的衡量落实到“能感之”因素和“能写之”因素上。叶嘉莹认为一个说诗者的责任“不仅在于能感受,而更在于能够予以诠释和说明”,意思是说一个优秀的说诗人都应该同时具备“能感之” 和“能写之”的条件,既能探触到诗歌中真正的生命,同时又要能对诗歌进行精密的分析和说明。
  诗歌以感发生命为主要之质素,那么在其引起读者兴发感动之际,自然会产生各种不同的是非标准和价值观念。同样类比到审美层面,当审美主体触及到审美客体时,也会经由这种客体所带来的兴发感动,发自内心,同样也会在主体内心荡起一层涟漪,在这种情况下,“思想”就会消失殆尽,进入“无所思”的状态。
  (三)、本能使然
  前两部分我都是类比到审美层面,到物与我泯然一体时,“无所思”;当外物兴发审美主体的感动时,“无所思”。但还有另一方面,本能。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碰到一种情况,不经思考,一些话脱口而出,这种情况有时会帮助我们抢占先机,也有可能祸从口出,这些“脱口而出”如果细细思考,也不失为一种“无所思”,但我一开始就限定了本文所谈的“无所思”是在审美层面的基础上探讨的,所以这一本能状态下的“无所思”不再赘述。
  小結
  精神与思考可以认定为人类所独有,尤其是当下这个现代社会,物欲横流,人们生活在焦虑和贪念之中,能够得到一种意与境会的“无我之境”,得到一种由外物触发的兴发感动从而心之荡漾的时刻太少了,甚至连一刹那的“无所思”的状态都难以留住。但只要我们能够拥有敏锐的审美嗅觉,把握住“无所思”的产生情景,捕捉那一刹那的无我之境与兴发感动,相信终能重新体验到“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的“无所思”纯境界。
  参考文献
  [1]王国维,《人间词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
  [2]苏樱,《人间词话精读》[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15.
  [3]叶嘉莹,《王国维及其文学批评》[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2.
  [4]王国维,《人间词话·人间词》[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
  [5]顾随,叶嘉莹,《中国古典诗词赶赴》[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作者简介
  段力戈(1994-~),女,河北省沙河市,天津师范大学,2017级硕士,文艺学。
  (作者单位:天津师范大学)
其他文献
摘 要:时代进步,经济全球化趋势越发明显,国内企业为了更好顺应时代发展需要,必须尽快地了解市场、融入市场,且能够在国际市场营销上做出新策略,促进市场营销的进一步发展,做出创新。本文通过对现阶段下企业国际市场的分析,具体提出几点发展建议与对应创新方式,希望对企业国际市场营销方面有所帮助。  关键词:国际市场;营销策略;发展与创新  新时代背景下,我国经济发展融入全球化经济中,企业中国际市场发展前景广
期刊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 速发展,人们对精神层面的文化需求越来越高,但在许多二三线城市中,用于人们娱乐休闲的公共设施十分有限。在这种情况下,广场舞作为一种新兴文化逐渐在城乡流行起来,随之成为了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问卷调查对内江市广场舞开展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一定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广场舞;现状调查;健身活动  广场舞是当代社会中参与人数最多,活动影响范围较广的一
期刊
摘 要:如何规制虚假诉讼、恶意诉讼已经成为我国司法实践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我国借鉴台湾地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及法国对第三人撤销之诉的相关规定,在2012年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以第56条第3款的方式确立了第三人撤销之诉制度。自此我国在民事诉讼领域为案外第三人独立的事后救济程序提供了法律支撑,迈开了案外第三人事后权益救济的关键一步。本文试图对我国第三人撤销之诉的目的、概念等基本问题进行分析,
期刊
摘 要:在民族文化的历史长河中,中国传统文化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而中国传统图示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为传承民族文化有着举足轻重的重要性。它独具特色的视觉性冲击力,为在全球文化中弘扬中国文化特色,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本文充分分析了中国传统图示当代创作的意义,指出我国在传统图示当代创作的过程中,表现出人才缺乏、同质化严重等问题,最终提出了提升中国传统图示再创作的措施。  关键词:中国传统图示;当代
期刊
奥古斯特·罗丹,是即米开朗基罗后再一次将雕塑注入新生命的艺术大师。罗丹一生,热爱艺术,垂暮之年,用一种恳切之言为青年艺术家做指导。在读罗丹艺术论深的体会。为我们的艺术道路指明方向。在他看来,热爱,是成就一切艺术的钥匙;任何人只要握住了它,都会打开成功和幸福的大门。罗丹提出了一个平凡而又深刻的道理,那就是:热爱的力量是巨大的,热爱,是可以换来幸福感的。这就是他从一生的实践和追求中获得的认识。其实,他
期刊
摘 要:从1848年到1856年9月,洪秀全和杨秀清两人的矛盾一直存在并不断发展,最终在杨“逼封万岁”时达到顶点,导致“天京事变”的爆发。因此,洪、杨矛盾的不可调和是“天京事变”爆发的根源。  关键词:天京事变;洪秀全;杨秀清  众所周知,天京事变是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转折点。然而,“天京事变”爆发的原因却一直存在争议。但是,至少有一点可以肯定:洪、杨之间的矛盾是“天京事变”爆发的主要原因。  一、
期刊
摘 要:1839年,摄影术顺应了历史的车轮轨迹,衍衍而生,没有人预料到它在今后的百年间会对现世产生怎样的影响。最初的摄影被人们发现是无意间通过暗箱操作看到的不一样的大自然的景观,但是真正要将我们看到的大自然的景观存留下来,确是需要人工合成材料感光元素才能记录下来。  1844年,摄影术进入中国,此后50年,摄影术在中国大力发展,但大多国人都处于学习西方技术。直到1892年郎静山诞生,41年后带有浓
期刊
摘 要:先秦时代,贵族中的“士”是军队的主力,当兵是一种荣誉与身份的象征。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诸侯国统一战争的需要,“士”渐渐从军队脱离而转向“游士”和“游侠”,成为“四民之首”。“士”的分离使得军队的荣誉感不复存在,兵制也从“征兵制”过早的过渡到了“募兵制”。  一、何为“士”?  从西周到战国,“士”有多种含义:第一,男子通称。第二,等级系列中的一个特定等级。第三,军士。第四,文士。第
期刊
摘 要:赦免是古代君王发明和创制的治国统治之术,现在赦免制度仍普遍存在于世界各主要国家的法律制度当中,发挥着其缓和与化解社会矛盾、保障人权的独特作用。由于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学界对赦免权的属性认识并不一致,清晰认识赦免权的属性有利于更好的发挥赦免制度的作用。  关键词:赦免权;属性  赦免广泛存在于各国法律制度当中,但由于其自身的复杂性和各国历史发展阶段以及历史文化传统的差异,尤其是国家制度的不
期刊
摘 要:国家地质公园是国家重要的自然遗产,保护和合理利用国家地质遗产是每一个国民的应尽职责。本文试图探寻国家地质公园开发和保护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国家地质公园;开发;保护  地质遗迹是地球在其漫长演化过程中形成且不可再生的宝贵自然遗产,同时也是人类经济建设中不可缺少的地质环境资源。合理规划布局,适度开发建设,以其独特的地质遗迹资源为主体,充分利用各种自然与人文旅游资源,为人们提供旅游观光、休闲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