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余震的日子

来源 :北方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ote514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在是午后,我静静地坐在阳台上。将几张报纸铺在阳台的水泥沿上,在上面摊开了几本书,随意地看了几页,然后就伏在报纸和书上,用胳膊肘撑着自己的头,呆呆地看着对面的那些树,那是几棵绿意葱茏的泡桐树。
  难得的清静啊!没有人在下面喊地震来了,也没有人在我耳边议论哪里又发生了几级地震,也没有人告知我今晚会不会有地震发生。
  只有树上的几只小鸟在绿叶间啁啾,楼下几个孩子的游戏声也若有若无,难得的宁静啊!我终于在那大地震发生20多天后的一个下午可以独坐阳台,静静面对那不会说话的几棵叶片阔大的绿树,如同面对一个永远忠实的朋友,有点儿时间可以发呆,可以静静地梳理自己的思绪,回望自己走过的这一段难熬的日子。一段在特大地震后余震不断中艰难的日子。
  
  噩 梦
  
  5·12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时,我们西安也感受到了强烈的震感。虽然时间已经过去近一个月了,但至今想来仍然很恐怖,使人仍心有余悸。
  后来据央视和陕西卫视等媒体报道,这次遭遇30多年不遇的特大地震,除了四川外,陕西也是最大的重灾区,陕西汉中的宁强、略阳等县,还有宝鸡市等地都遭遇到了5 级以上的大地震。房倒屋塌、财产损失、人员伤亡也很严重,从电视上可见宝鸡、西安等地的高层建筑、办公楼、居民的住宅楼都遭到了重创,有些楼成了危房,有些楼的裂缝令人触目惊心,许多人无家可归,露宿街头。
  渐渐走远的5·12就像一个恐怖的黑色的噩梦,原以为有惊无险,以后不会再有这样凶险的日子了,谁知道大地震就像一个序幕,以后余震不断才是正剧,在余震不断中工作、生活,在担惊受怕的日子中行走,在神秘莫测、变幻无常的余震的阴影中艰难度日,真是度日如年!
  
  生 命
  
  曾经,世界在望不尽的滚滚红尘中旋转,在疲于奔命和忙忙碌碌中旋转,商品、欲望、打拼、追求在期间肆意燃烧着。
  生命,曾经被世间浮华掩盖的生命,曾经被我们忽视的生命,在遭遇地震后,清晰起来了,凸显起来了,疼起来了。就这样,在地震之后,在余震之中,让我们感悟它的脆弱抑或坚强,黯淡抑或美丽,思考人的生命究竟是什么?
  地动天不塌,大灾有大爱!关注生命、关爱生命,挽救生命,国家领导人在行动、人民子弟兵在行动、许许多多的志愿者在行动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举国上下都开始了“抗震救灾、众志成城”的行动,一时间,在抗震主旋律的感召下,轰轰烈烈的抗震救灾之战在全国打响了。生命的尊严、民族的精神被空前地彰显出来,龙的传人空前地团结和凝聚起来。
  “轻轻地捧着你的脸,为你把眼泪擦干,这颗心永远属于你,告诉我不再孤单。”那天上午,在《让世界充满爱》的歌声中,我将100元钱投进了街头的捐款箱。在我的身后,许许多多的人们也走向了捐款箱,向灾区献出了他们的一份爱心。
  人定胜天!龙的传人,血脉相连。虽然在巨大的天灾面前,在不以个体意志为转移的灾难面前,我们感到人类个体的渺小,看到个体生命的脆弱、卑微和不堪一击。但我们也看到人性伟大和光辉的一面,看到了我们民族团结奋斗、不屈不挠、百折不挠的民族精神,那就是温家宝总理亲临灾区第一线,不分昼夜,忘我工作,声音沙哑着指挥救灾的感人场面;那就是人民子弟兵和志愿者不怕牺牲、奋勇向前,抗震救灾的英勇事迹;还有全国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积极捐款捐物,向灾区奉献爱心的血肉亲情。
  
  余震来了
  
  啪啦、啪啦、啪啦。楼上楼下都是重重的关门的声音,楼道上但见一个个邻居们行色匆匆,一脸的恐惧。有的抱着被子、枕头、床单,有的拿着凉席、手电筒,呼儿唤女的,都在往楼下迅速转移,因为余震来了。据说今晚有大的余震。那是5·12的傍晚时分。
  楼下不远处的空旷的广场上,到处是人。有坐着的,有躺着的,还有正在搭帐篷的。叽叽喳喳地,人们说着话,互相倾诉着自己的恐惧和担忧。
  余震来了,余震究竟有多害怕呢?没有人会告诉你!
  我躺在床上,一边看电视直播,一边心想余震能奈我何,一下午跑来跑去担惊受怕的,够累了,今晚我就是不想出去。
  凌晨一点多,床很轻微地摇了几下,我没太在意。楼下有人在喊“地震喽!”
  凌晨4点左右,很明显的余震发生了。床剧烈地摇晃了几下,我赶紧打开门,准备冲出去,但一会儿又平复了。
  后来,妻子、姐姐、外甥轮番打来电话,催我下楼,我心里也有几分发毛,于是打了一只手电筒,急匆匆地离开了。
  走的时候,检查了一下屋里的水、电、煤气,将电源等全部关好或者切断了。
  在一片漆黑中,我打开了手电筒,然后将门重重关上了,蹬蹬蹬地跑下楼去。
  我的生活中,余震就这样来了。
  
  防震帐篷
  
  街上的帐篷多起来了。
  临街的帐篷开始只是几个商家的宣传花伞和彩条布围成的那种简易小房子,只见上面写着“XX彩电激情体验区”、“XX空调,世界名牌”等等字样,还有一些没有帐篷的钢丝床也搬出来了。后来随着余震的不断肆虐,恐怖气氛的愈益浓厚,街上搭建的帐篷专业了许多,真正的名副其实的帐篷出现了,军用帐篷、商场出售的四角亭子一样的帐篷出现了。
  现在从那几条大街走过,就像走进了蒙古,一街两行,整整齐齐地排列着几百个像蒙古包一样帐篷,将街上的道路挤得变窄了。
  每一个帐篷里都住着防震避难的一个家庭。
  每一个帐篷就像一叶小舟,在余震不断的日子里,小舟就如同在风雨飘摇的大海上漂流,没有人知道自己的明天会在那里。在恐慌和无奈中,大家只是知道躲在这叶小舟里也许会有一点安全感。
  每一个清晨从大街上走过,许多帐篷还在沉睡。在这夏日清冷潮湿的早晨,也会碰到许多钻出帐篷的面无表情的庸倦疲憊的脸。
  在避震的恐慌日子里,来不及顾及太多了,只要生命还在,就会有明天。装束随意邋遢、蓬头垢面的人并不少见。
  
  监测地震
  
  5·12地震后,我们西安没有放假,学校、企事业、工厂、机关单位都常照生产或者营业。
  但余震不断,上班时,经常会有摇晃和头晕的感觉。于是大家就都在自己的办公室安装了“防震装置”,以便监测地震的发生。所谓“防震装置”,其实就是空酒瓶子。将一只空酒瓶子倒立在地板上,或者倒立在办公桌上,如果听到瓶子摔倒破裂的声音,大家就会迅速撤离、逃生。
  虽然余震不断,但啤酒瓶子竟然没有倒下,看来这个“防震装置”敏感性太差,于是大家又将啤酒瓶子换成了饮料瓶子,是那种装果粒橙或者绿茶的空瓶子,倒竖起来,立在地板上或者办公桌上。后来瓶子倒了,我们跑了几次,跑下楼,但有惊无险,都是3-4级的余震。
  
  权威发布
  
  漫长的难熬的时光啊,好不容易一个星期过去了,终于到了5月19日,又是一个星期一。这天下午,与众不同。
  因为陕西地震局向社会公众发布了有强烈余震的消息。那天傍晚,许多短信蜂拥而至,都是关于地震的消息,有地震局的权威发布,也有朋友家人的提醒,说近日将会发生大的余震,汉中、宝鸡等地震感强烈,让大家做好防震抗灾准备。
  就这样,5·19晚上,无论是胆大的,还是胆小的,都夹着被子、凉席住到外面去了。因为这次不是小道消息,是权威发布,所以大概谁也不愿意冒险。
  这天晚上,街道上、广场上、马路上到处是避难的人,凉席子铺在水泥地面上,再简单铺点床单、毛巾被什么的,就是一个避难的家了。当然,有帐篷的可以睡在帐篷里,有私家车的可以睡在车里。没有帐篷的人们就只能睡在露天。
  那天,我们睡在单位的后院里,院子比较大,距离两边的楼房都较远,可以充当我们临时的避难所。
  将凉席铺在暴晒了一整天的水泥地面上,再铺上褥子、床单,一会儿竟然感觉热乎乎的,就像睡在热炕上一样。我们没有帐篷,头顶上是碧蓝的深邃的夜空,璀璨的星斗清晰可辨。大熊星座里的星星一颗颗那么明亮,一闪一闪的。
  有多久没有这么认真地面对星空了,有多久没有这么专门花时间静静地辨认星斗了,我不知道。只知道,许多星星都是我童年的伙伴。它们的星光洒满了我童年皎洁的记忆。
  我们是十几家人并排住在一起。60多岁薛阿姨喋喋不休地说着话,和人们聊着什么。孩子们还没有睡意,兴奋得不得了,围着这些凉席子跑来跑去,大概他们体会到一种新鲜感吧。有几个小伙子在灯下打扑克,他们也没有睡意。
  我注意到薛阿姨的谈话了,她说地当床、天当房,睡在这院子里倒也爽快,旁边的刘阿姨随声附和着。
  “怎能不地震呢?!这些年地下的石油被钻空了,煤也被掏空了,水也抽得差不多了,地能不塌吗?下面都是空的嘛。”薛阿姨继续说着。
  “是啊,地球在报复人类哩。”刘阿姨说。
  薛阿姨和刘阿姨就这样不断地说着话,絮絮叨叨的。虽然没有多少科学道理,但我还是喜欢听的,因为我感觉一种很家常、很质朴的感觉,那是我久违的感觉。
  一连3个晚上,大家都没有回家住,都席地住在院子里。睡在院子里,到了后半夜,风呼呼地吹着,有点儿冷,被子上潮潮的,似乎落满了霜花。
  就这样,在逃难和疲于奔命中生活工作,几天下来,大家都被折磨得没精打采的,脸黄黄的,一脸困倦,每个人都是严重的睡眠不足。
  但地震局专家所预言的强烈余震却没有发生。
  
  短 信
  
  好几天过去了,地震局专家所预言的强烈余震还是迟迟没有发生,慢慢的,人们开始懈怠了,都说,大概不会有什么余震了,真是虚惊一场啊!
  于是,人们慢慢地开始回家住了,晚上广场和街道、院场里的人睡的越来越少了。谁都知道,毕竟住在家里什么都方便啊,在家里睡觉还是舒服啊。许多人都说,在外面哪能睡着啊,一晚上能睡上三四个小时就不错了,长此以往,真是要被拖垮、拖死的。
  经历了5·12,才感到生命的珍贵,地位、金钱、得失都微不足道。珍惜生命中的分分秒秒,为自己、为家人,为朋友活好每一天。
  那天在深蓝的夜空下,在洒满星光的院子里防震,我毫无睡意,于是也原创了一则短信,发给许多朋友:
  你好:遭遇地震,让我们感悟生命的脆弱和渺小,也体验人类群体的智慧和力量,感受走出钢筋水泥樊篱的别样亲情。遥祝平安,多多保重。
  就在专家预言地震的6天后,5月25日下午4时许,一场6.4级的大地震又突如其来地发生了,这次震中虽然仍在四川汶川,但陕西的宁强县等地受灾也很严重,由于宁强距离我们很近,我们的震感更加强烈了,恐慌再次袭来,恐怖的氛围又浓厚起来了。
  5·25下午又下起了小雨,看来今晚上是不能睡在院子里了。于是,帐篷的问题再次凸现出来了。没有帐篷,在风雨交加的夜晚,如果地震发生了,我们将无处可逃,也将无处藏身。
  两天后,院子里的帐篷搭建起来了。由于商场里的帐篷已经供不应求,断货了。所以我们单位的后勤人员几经周折,终于买来了一个大彩条布篷,搭建在院子中间,里面可以容纳二三十个人避难。
  面对地震,我已经不再畏惧了,有什么可怕的呢?因为我们相信明天,相信未来!一切都會好起来的!
  明天还是充满诗意的。
  在未来的某一个清新的早晨,或者某一个月明风清的夜晚,我们若是谈起这场灾难,一定会说,那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事儿了,那时候我们没有害怕,我们挺过来了,我们就这样笑傲江湖!笑对天灾!
其他文献
前几年,中国探险家余纯顺在考察塔克拉玛干沙漠时不幸遇难。这是继著名科学家彭加木神秘失踪后,葬身于“死海”中的又一勇士。从此,这片令人“谈虎色变”的不毛之地,越发显得恐怖异常。然而,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在这个被称做“进去出不来”的大漠深处,一批维吾尔族人却奇迹般地生存了下来,且活得生机勃勃。这个“死海”中的“神秘部落”,至今还很少为世人所知。前不久,笔者随一支考察队冒险闯入这里访问,所见所闻让人惊叹不
期刊
中国由我玩4年,无聊才看书  美国只读兴趣书,何必进大学    在中国,一试定终身,学生熬过了中学,考进一所大学,终于可以摆脱教科书与参考书的纠缠,有了松一口气的机会。因此才有了大学university又有“由你玩四年”的别称。  进了大学之后,许多人倒是有了充裕的时间和机会可以去大学图书馆读一读自己在中学时没能接近的书籍。大学固然也有教科书,但是广泛阅读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书,名正言顺。  至少我曾
期刊
试金可以用火,试女人可以用金,试男人可以用女人。    男人要有钱,和谁都有缘。    当男人遇见女人,从此只有纪念日,没有独立日。    对前途要看得乐观些,对人心要看得悲观些。    亲人之间,谈到钱就伤感情;情人之间,谈到感情就伤钱。    我们产生一点儿小分歧:她希望我把粪土变黄金,我希望她视黄金如粪土!    当年是不上大学一辈子受穷,而现在是上了大学马上就受穷。    过去:一流学生出
期刊
说起来,我肯定不是刻薄之人,但我的闺密一向是大蛋糕上的红樱桃,少得可怜,但有一个是一个。我曾经同时和一个女孩、一个男孩交朋友,后来他喜欢她,我喜欢他,可她不喜欢他。最后的结局如你所知,我和她越来越要好,成了一辈子的朋友,男孩则消失了。有时候我们一块喝酒,都怀疑这个男孩是不是我们虚构出来的。  有些闺密慢慢疏远了,她们结婚生子,忙得连感冒的权利也没有了,更别说出来陪我胡吃海塞胡说八道了。在我28岁快
期刊
没事的时候,张同禄会坐上36路公交车,一直到终点站,下车,往回走一站地,就到了北京市潘家园古玩市场。  66岁的张同禄,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景泰蓝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一传承人。在古玩市场上,他关注的主要品种正是景泰蓝。和其他淘宝者不一样,赝品才是他的主要揣摩对象。有一个问题困扰这位大师已经很久了:为什么珍品少人问津,赝品反而有人趋之若鹜?    民族绝品命运跌宕    景泰蓝,又名“铜胎掐丝珐琅”,是
期刊
这是世界上最廉价的小房子。面积13.2平方米,由一节废旧铁皮的集装箱改装而成,造价6000元整。冬天嗖嗖灌冷风,夏天热得蒸笼一般。里面一张铁板床,10英寸的黑白电视,带些破旧家具,人在里面转个身都困难。  可这小房子住着人,还是一家三口。  男主人叫王明殿,年过半百,是一家羊肉汤店的老板。每日小店颇有盈余。却带着妻儿挤在这里,洗澡都要去最廉价的澡堂,和民工们一起洗。  他不是守财奴,也没有什么苦衷
期刊
这是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这场重大灾难从天而降,考验着我们的社会,我们的民族,我们的国家,考验着我们的党和人民。  这无疑是我们的祖国深感沉痛的时刻。汶川大地震,从那个原来不知名的县城传出的震波,现在震动了中国的每一根神经。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已连续几次主持召开中央最高领导集体的会议,研判灾情,布置抗震救灾工作。温家宝总理未下征鞍,便转赴抢险第一线,靠前指挥,部署救援工作。中国军队在行动、中国武警在
期刊
美国是世界上屈指可数的富裕国家,但我在这里也见过沿街乞讨者、流浪汉和无家可归者,还有一些住在破旧房屋的穷人。一个国家,有富人,自然也会有穷人,关键是政府和社会如何对待穷人。  美国通常把穷人称为“低收入者”,而各州对“低收入”的定义有所不同。我所在的密苏里州月收入少于下列标准的就算是穷人了:单身家庭,1064美元;2人家庭,1427美元;3人家庭,1789美元;4人家庭,2152美元;5人家庭,2
期刊
失落从小时候就开始了:春游那天必定下雨;超市结算,走得快的永远是你没挑选的那支队伍;早餐吐司不小心掉到了地上,永远是抹了黄油果酱的那一面朝下,把刚刚擦过的地板搞得一塌糊涂——“糟糕!怎么总是这么糟糕!”我们不断地抱怨。   这些生活经历,都涉及了墨菲法则:如果事情既可以向好的方向发展,又可以向坏的方向发展的话,那么它多半会向坏的方向发展。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科学家们对墨菲法则没有予以足够的重视
期刊
在鼓励学生重视自己的文化传统时,我不免回忆起二十多年前在美国念书时的几段插曲。我第一年住在研究生宿舍中,上学期来了一位日本同学,下学期来了一位雅典同学。先说后面这一位吧。  “地灵人杰”一语在体形外貌上的影响很清楚,这位雅典同学看起来白皙斯文,很像希腊雕像所取材的模特儿。我在初次与他见面寒暄时,听到“雅典”不免有些兴奋。念过西洋哲学的人谁不向往雅典?谁不羡慕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这三大哲人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