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由于种种原因,在应试教育取向下的中学作文教学走入了误区。其中最为人诟病的就是虚假作文,一些专家和学者就呼吁中小学写作教学应该提倡学生写“真实的作文”。然而对“真实的作文”如何进行教学,我们的认识还比较模糊。本论文想通过对一个教学案例的分析,粗浅地谈谈对“真实的作文”教学的认识。
[关键词]生活化 情景对话 真实作文
一、背景
如果我们不否认的话。大多数学生害怕写作文,认为写作文是一项沉重痛苦的作业。但他们又不得不面对分数,因为“作文”在中考、高考中分值最大,而分数的背后是升学的压力和父母的期望。为此,即使害怕。尽管痛苦,他们也会绞尽脑汁,搜肠刮肚地写。然而写的东西总是不能令老师满意,得分很低。终于有一天。聪明的学生悟到:老师的标准就是分数的标准,猜度老师的意图,迎合老师的心意——会有一个好分数。在分数取向(应试取向)下的写作教学,逐渐走向了“假、大、空”的道路。王荣生教授曾把那些令老师满意的作文概括为:“日常的应用文”、“闪光点的记叙文”、“程式化的议论文”、“小文人语篇”和“生动的说明文”。这样的现实与课程标准提出的“主观的预期结果”是背道而驰的。课程标准认为:“能考虑不同的目的要求,以负责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表达真情实感,培育科学理性精神”、“感情真实健康。”
课程标准对写作的要求,简言之,写作表达要有真情实感。然而上述的五类“好作文”无论如何有点像表演,笔下流淌出的不是自己真实的内心情感。针对这种现象,语文教育界提出了“真实的写作”理念。何谓“真实的写作”?李海林先生认为应该包括四个方面:真实的写作任务、真实的写作对象、真实的写作环境、真实的写作成果。在具体的教学中又该如何开展呢?结合一个案例,我来谈谈自己的认识。
二、案例
这是一节高一议论文写作课。一上课。教师就讲述了该班文娱委员不敢竞选校学生会文娱部长的事,教师请全班同学进行有效的劝说,学生感到一时无从说起。教师请文娱委员说说原委,她说了自己的种种顾虑,教师顺手将这些顾虑——板书。学生觉得有了头绪,顿时活跃了起来。教师请全班同学商讨劝说方案,自己则顺手在黑板上记下学生说的要点。待一致认可,就请一位同学就此方案代表全班同学当众劝说。然后,请全班就其劝说效果分析得失,提出修改意见。接着。教师问大家,因为客观条件限制将表达改为书信,写作有无困难?学生都说没有。教师再问,若代表班级就此事写一篇文章登在后面的板报上。写法有无不同?请大家讨论有什么不同。讨论中,大家提出了很好的意见。
接着,教师请学生将此次写作的状态与以前进行比较,找出不同。学生说此次轻松,有话说,知道该怎么说,自己能发现表达中的问题,自己能修改。教师说,同样都是你写作,为什么有这种不同呢?经过讨论比较,找出了三条原因:①知道自己要解决什么问题。⑦知道这篇文章是干什么用的,要收到什么效果。③知道读者的具体情况。教师肯定了这三点,并指出:这三点是写一切文章的先决条件,能不能做写作的主人,就决定于是不是具备了这三个条件。
案例中学生讨论内容举例:例一,课堂上文娱委员说自己不参加竞选,是担心选不上:怕丢面子。对此,有同学就在讨论另一位同学的劝说效果时评论说,应当加入失败是成功之母、挫折会使自己成熟起来这方面的内容。当即就有同学站起来反对说,这番大道理听起来漂亮,实际上却在加重文娱委员的思想负担,她怕的就是失败。而从她的各方面条件看。学校里还很难找出她的有力竞争对手。她现在最大的困难是自信心不足,就是勉强参加竞选,这种心态也会严重影响竞选效果。如果她能认真准备,成功的可能性极大。退一步说,万一失手,那也不丢面子。多数同学不会像她所担心的那样看待落选,反而会钦佩她的勇气——如果我去竞选,失败了,你文娱委员会那样看我吗7将心比心嘛!这位同学的话赢得了一片掌声。连文娱委员自己都听笑了。例二,讨论时,有学生举了一个例子,说某单位一个青年对自己有信心,准备充分。在上岗竞争中战胜了条件比他好得多的对手,他建议文娱委员向这位青年学习。
三、分析
1 对“教什么”的分析
从“真实的写作”教学角度看,这堂课到底教给学生什么东西了呢?
(1)写作要有真实的任务:“该班文娱委员不敢竞选校学生会文娱部长”、“请全班同学进行有效的劝说”(写作要有目的,有需要)。
(2)写作要有真实的对象:“该班的文娱委员”(写作要有对象)。
(3)写作要有真实的情景:班级文娱委员不敢竞选学生会文娱部长。请套班同学进行有效的劝说。随着文娱委员与同学的对话的深入,大家对她的顾虑和问题有了深切的体会,进入一种“源于生活中的碰撞而产生想说点什么的需要”(写作要有体验,有情景)。
(4)写作要有真实的成果:先从文娱委员对此的反应来说,虽然案例没有告诉我们最后的效果,但是从学生讨论内容举例一中,我们还是看到了“连文娱委员自己都听笑了”的认同。再来看同学们对此次写作的反应来看,“学生说此次轻松,有话说,知道该怎么说,自己能发现表达中的问题,自己能修改”(写作要有效果,有体会)。
对这堂课的感觉总体比较实在,也就是把一些比较实在的内容教给学生,这些内容既明确又实用,而且符合学生的实际。用案例中教师的话来说,“①知道自己要解决什么问题。②知道这篇文章是干什么用的,要收到什么效果。⑨知道读者的具体情况”。
2 对“怎么教”的分析
不知大家是否注意到,这堂课非常“生活化”。“生活化”不同于把语文课堂搬到社会,也不同于在社会生活中开辟“第三课堂”,而是把生活中的某些要素“引入”课堂,从而实现课堂内和课堂外的沟通,变课堂为言语交际的场景和处所。案例中,这种“生活化”不仅表现在教师对学生的点评和同学之间的情景对话,更集中表现在教学开头一段:
一上课,教师就讲述了该班文娱委员不敢竞选校学生会文娱部长的亭。教师请全班同学进行有效的劝说。学生感到一时无从说起。教师请文娱委员说说原委,她说了自己的种种顾虑,教师顺手将这些顾虑一一板书。学生觉得有了头绪,顿时活跃了起来。教师请全班同学商讨劝说方案,自己则顺手在黑板上记下学生说的要点。待一致认可,就请一位同学就此方案代表全班同学当众劝说。然后,请全班就其劝说效果分析得失。提出修改意见。
不过这里要注意的是,教师到底想教这些内容呢,还是仅仅把它当作展开教学的一种手段和方法?这两者是有本质区别的两桩事情。它们的区别是:一个属于教学内容范畴,一个属于教学方法的范畴。在作文教学中我们的确需要引入生活场景和生活事件,有时甚至特意去“制造”出某种生活场景和生活事件。黄玉峰老师也有类似的看法:尽可能创设与学生生活、心理最密切相关的情景,精心选择最佳角度和时机,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变“要我写”为“我要写”。但是这样教的目的不是为了把生活事件和生活场景教给学生,也不是教会学生如何生活。比如案例中,教会学生去竞选学生会干部不是我们的目的,至于通过教学对那些想当其他干部的学生产生了的客观效果,这不在我们讨论的范围之内。我们的教学则是想通过引入“请全班同学对不敢参加竞选学生会部长的文娱委员进行有效的劝说”这一事件来开展某项活动,在活动中,教会学生进入“动态地体验写作过程”,让学生体会到“写作不是作为一个学生学习的需要,而是作为一个人源于生活中的碰撞而产生的需要”。案例中的教师努力让学生“感觉到要说这些、这么说,是出于学生实际的需要,说得好不好,应根据实际需要和写作目的来判断”。“一上课,教师就讲述了该班文娱委员不敢竞选校学生会文娱部长的事。教师请全班同学进行有效的劝说”是出于一种教学策略的考虑,是为了激发学生参与某项教学活动,激发他们的兴趣,是为了课堂气氛的活跃。随着讨论的深入,学生们在一种真实的情景中实现了对话。
四、一点思考
理念来到我们普通老师的耳朵里,只是一个“标签”。依了自己的经验和理解对“理念”作出了想当然的解读(这与课程标准或者提出理念者没有给出确切的解释有很大关系),比如“真实的作文”,一般的理解是:只要提倡学生写真人真事,也就是只要“写什么(即写作内容)”是真实的,那么这就是“真实的作文”。依照这样的理解,我们学生写不好作文是由于没有“内容”——缺少生活,得出的结论是:要教会学生生活。于是“教作文”变成了“教生活”。现实的教学中如果按此操作。我们的写作教学基本会归于无效。而专家对“真实的作文”的解释是:“真实的作文”应该包括真实的任务、真实的对象、真实的情景和真实的成果,总之是一个“真实的行为”。在这样的指导下,我们的教学或许才能更有效的逼近“真实的作文”的要义。
[关键词]生活化 情景对话 真实作文
一、背景
如果我们不否认的话。大多数学生害怕写作文,认为写作文是一项沉重痛苦的作业。但他们又不得不面对分数,因为“作文”在中考、高考中分值最大,而分数的背后是升学的压力和父母的期望。为此,即使害怕。尽管痛苦,他们也会绞尽脑汁,搜肠刮肚地写。然而写的东西总是不能令老师满意,得分很低。终于有一天。聪明的学生悟到:老师的标准就是分数的标准,猜度老师的意图,迎合老师的心意——会有一个好分数。在分数取向(应试取向)下的写作教学,逐渐走向了“假、大、空”的道路。王荣生教授曾把那些令老师满意的作文概括为:“日常的应用文”、“闪光点的记叙文”、“程式化的议论文”、“小文人语篇”和“生动的说明文”。这样的现实与课程标准提出的“主观的预期结果”是背道而驰的。课程标准认为:“能考虑不同的目的要求,以负责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表达真情实感,培育科学理性精神”、“感情真实健康。”
课程标准对写作的要求,简言之,写作表达要有真情实感。然而上述的五类“好作文”无论如何有点像表演,笔下流淌出的不是自己真实的内心情感。针对这种现象,语文教育界提出了“真实的写作”理念。何谓“真实的写作”?李海林先生认为应该包括四个方面:真实的写作任务、真实的写作对象、真实的写作环境、真实的写作成果。在具体的教学中又该如何开展呢?结合一个案例,我来谈谈自己的认识。
二、案例
这是一节高一议论文写作课。一上课。教师就讲述了该班文娱委员不敢竞选校学生会文娱部长的事,教师请全班同学进行有效的劝说,学生感到一时无从说起。教师请文娱委员说说原委,她说了自己的种种顾虑,教师顺手将这些顾虑——板书。学生觉得有了头绪,顿时活跃了起来。教师请全班同学商讨劝说方案,自己则顺手在黑板上记下学生说的要点。待一致认可,就请一位同学就此方案代表全班同学当众劝说。然后,请全班就其劝说效果分析得失,提出修改意见。接着。教师问大家,因为客观条件限制将表达改为书信,写作有无困难?学生都说没有。教师再问,若代表班级就此事写一篇文章登在后面的板报上。写法有无不同?请大家讨论有什么不同。讨论中,大家提出了很好的意见。
接着,教师请学生将此次写作的状态与以前进行比较,找出不同。学生说此次轻松,有话说,知道该怎么说,自己能发现表达中的问题,自己能修改。教师说,同样都是你写作,为什么有这种不同呢?经过讨论比较,找出了三条原因:①知道自己要解决什么问题。⑦知道这篇文章是干什么用的,要收到什么效果。③知道读者的具体情况。教师肯定了这三点,并指出:这三点是写一切文章的先决条件,能不能做写作的主人,就决定于是不是具备了这三个条件。
案例中学生讨论内容举例:例一,课堂上文娱委员说自己不参加竞选,是担心选不上:怕丢面子。对此,有同学就在讨论另一位同学的劝说效果时评论说,应当加入失败是成功之母、挫折会使自己成熟起来这方面的内容。当即就有同学站起来反对说,这番大道理听起来漂亮,实际上却在加重文娱委员的思想负担,她怕的就是失败。而从她的各方面条件看。学校里还很难找出她的有力竞争对手。她现在最大的困难是自信心不足,就是勉强参加竞选,这种心态也会严重影响竞选效果。如果她能认真准备,成功的可能性极大。退一步说,万一失手,那也不丢面子。多数同学不会像她所担心的那样看待落选,反而会钦佩她的勇气——如果我去竞选,失败了,你文娱委员会那样看我吗7将心比心嘛!这位同学的话赢得了一片掌声。连文娱委员自己都听笑了。例二,讨论时,有学生举了一个例子,说某单位一个青年对自己有信心,准备充分。在上岗竞争中战胜了条件比他好得多的对手,他建议文娱委员向这位青年学习。
三、分析
1 对“教什么”的分析
从“真实的写作”教学角度看,这堂课到底教给学生什么东西了呢?
(1)写作要有真实的任务:“该班文娱委员不敢竞选校学生会文娱部长”、“请全班同学进行有效的劝说”(写作要有目的,有需要)。
(2)写作要有真实的对象:“该班的文娱委员”(写作要有对象)。
(3)写作要有真实的情景:班级文娱委员不敢竞选学生会文娱部长。请套班同学进行有效的劝说。随着文娱委员与同学的对话的深入,大家对她的顾虑和问题有了深切的体会,进入一种“源于生活中的碰撞而产生想说点什么的需要”(写作要有体验,有情景)。
(4)写作要有真实的成果:先从文娱委员对此的反应来说,虽然案例没有告诉我们最后的效果,但是从学生讨论内容举例一中,我们还是看到了“连文娱委员自己都听笑了”的认同。再来看同学们对此次写作的反应来看,“学生说此次轻松,有话说,知道该怎么说,自己能发现表达中的问题,自己能修改”(写作要有效果,有体会)。
对这堂课的感觉总体比较实在,也就是把一些比较实在的内容教给学生,这些内容既明确又实用,而且符合学生的实际。用案例中教师的话来说,“①知道自己要解决什么问题。②知道这篇文章是干什么用的,要收到什么效果。⑨知道读者的具体情况”。
2 对“怎么教”的分析
不知大家是否注意到,这堂课非常“生活化”。“生活化”不同于把语文课堂搬到社会,也不同于在社会生活中开辟“第三课堂”,而是把生活中的某些要素“引入”课堂,从而实现课堂内和课堂外的沟通,变课堂为言语交际的场景和处所。案例中,这种“生活化”不仅表现在教师对学生的点评和同学之间的情景对话,更集中表现在教学开头一段:
一上课,教师就讲述了该班文娱委员不敢竞选校学生会文娱部长的亭。教师请全班同学进行有效的劝说。学生感到一时无从说起。教师请文娱委员说说原委,她说了自己的种种顾虑,教师顺手将这些顾虑一一板书。学生觉得有了头绪,顿时活跃了起来。教师请全班同学商讨劝说方案,自己则顺手在黑板上记下学生说的要点。待一致认可,就请一位同学就此方案代表全班同学当众劝说。然后,请全班就其劝说效果分析得失。提出修改意见。
不过这里要注意的是,教师到底想教这些内容呢,还是仅仅把它当作展开教学的一种手段和方法?这两者是有本质区别的两桩事情。它们的区别是:一个属于教学内容范畴,一个属于教学方法的范畴。在作文教学中我们的确需要引入生活场景和生活事件,有时甚至特意去“制造”出某种生活场景和生活事件。黄玉峰老师也有类似的看法:尽可能创设与学生生活、心理最密切相关的情景,精心选择最佳角度和时机,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变“要我写”为“我要写”。但是这样教的目的不是为了把生活事件和生活场景教给学生,也不是教会学生如何生活。比如案例中,教会学生去竞选学生会干部不是我们的目的,至于通过教学对那些想当其他干部的学生产生了的客观效果,这不在我们讨论的范围之内。我们的教学则是想通过引入“请全班同学对不敢参加竞选学生会部长的文娱委员进行有效的劝说”这一事件来开展某项活动,在活动中,教会学生进入“动态地体验写作过程”,让学生体会到“写作不是作为一个学生学习的需要,而是作为一个人源于生活中的碰撞而产生的需要”。案例中的教师努力让学生“感觉到要说这些、这么说,是出于学生实际的需要,说得好不好,应根据实际需要和写作目的来判断”。“一上课,教师就讲述了该班文娱委员不敢竞选校学生会文娱部长的事。教师请全班同学进行有效的劝说”是出于一种教学策略的考虑,是为了激发学生参与某项教学活动,激发他们的兴趣,是为了课堂气氛的活跃。随着讨论的深入,学生们在一种真实的情景中实现了对话。
四、一点思考
理念来到我们普通老师的耳朵里,只是一个“标签”。依了自己的经验和理解对“理念”作出了想当然的解读(这与课程标准或者提出理念者没有给出确切的解释有很大关系),比如“真实的作文”,一般的理解是:只要提倡学生写真人真事,也就是只要“写什么(即写作内容)”是真实的,那么这就是“真实的作文”。依照这样的理解,我们学生写不好作文是由于没有“内容”——缺少生活,得出的结论是:要教会学生生活。于是“教作文”变成了“教生活”。现实的教学中如果按此操作。我们的写作教学基本会归于无效。而专家对“真实的作文”的解释是:“真实的作文”应该包括真实的任务、真实的对象、真实的情景和真实的成果,总之是一个“真实的行为”。在这样的指导下,我们的教学或许才能更有效的逼近“真实的作文”的要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