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代课堂教学的重点是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研究能力的培养。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也为了适应新教材的要求,中学历史教学也要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尤其是“满堂灌”的教学模式,结合近几年的教学经验,简单谈谈我的一点见解:
一、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现代化仪器。
在課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投影仪等仪器来投放有关影片、图案等,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如:在讲到张骞通西域这一节时,我们可以在屏幕上投放通往西域的路线图,再插播当时楼兰国的繁盛景象,以此来加深学生对“西域”这个名词的理解。又如:在讲到日本侵华战争时,为了让学生认识到日本侵华战争的残酷性,可以播放影片《南京大屠杀》的一些情节给学生看,让学生更深地体会到日本帝国主义的残无人道。也让他们了解到中国落后挨打的耻辱史,增强学生的爱国热情。
二、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作用。
传统教育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几乎是“一堂包”,整节课都是老师在自问自答,学生听得云里雾里,甚至是焉焉欲睡。学生连思考的时间都没有,又如何能发挥出他们的想象呢?相反,如果变一种方式,让学生去动脑思考,动嘴讨论,动手制作,可能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如讲到《世界近代史下册》“世界经济的发展与冲突”这一节内容时,如果让学生自己来讨论,写出自己的观点,启发他们从身边的一些公司、企业改革与发展联系将要学习的内容,在这一节课中,老师所要做的就是启发和总结,其它的交给学生。这样,学生不仅掌握了他们所要掌握的知识,而且对于学习这个内容也充满了兴趣。这就是我们所要的效果。
三、教会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在提倡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他们敢于提问,敢于质疑。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尽信书,不如无书”,这就是要提倡学生对问题要思考,要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来说,教师、教材、学习辅导材料等“权威”,这些“权威”的积极作用不可否认。但“权威”不等于“真理”,总要受到时代或个人认识的局限。因此,学生要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就要坚持“信仰”,即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事物。对一些问题大胆提出质疑,通过师生之间交流探讨获得“真理”。
四、交叉式教学法。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如果能把和历史学科有关的各学科的知识联系起来,那么所上的内容就要深刻、有趣得多。比如,历史课的语文教学法。在历史课中引入语文教学方法,是完全可行的。自古文史相通,历史与文学的关系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任何文学作品都产生于一定的历史背景并反映某一个方面的社会现实。同样,任何历史内容都是依靠文学形式(有少量是实物形式)记录下来。因此,对历史的表述不仅可以借鉴,而且必须借鉴文学的方法。比如,我们可以从《过秦论》中了解到秦朝灭亡的历史原因,可以从清朝的腐败历史认识到《红楼梦》的伟大意义。历史课和语文课有很大的共性,把一些语文教学方法运用到历史课之中,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例如:指导学生围绕历史教材的章、节、标题来抓中心,划段落,分层次归纳大意,写出提纲和要点,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讲述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运用记叙文和小说的表现手法,按照时间、地点、场景和情节等要素,或叙述,或议论,或描绘,或抒情,再现历史的过去,生动活泼,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讲述历史原因、结果、分析历史观点,介绍历史场景及历史文物,则采用议论文、说明文的方法,摆事实、讲道理,做到观点鲜明,论据充分,论证严密,逻辑性强。
五、历史教学要学会容会贯通、古今联系。
作为一名中学历史教师,首先应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和完善的知识结构,这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深度和广度。这个知识结构应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贯通古今的通史知识,历史这门学科连贯性很强,它的知识面从古到今、从国内历史到国外历史,其中包含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方面。这就要求教师要有广博的知识,而且还要有能把自己的知识表达出来的能力。教师是一个很特殊的职业,它不像科研人员,科研人员只要有足够的“内才”就行了,而教师不一样,渊博的知识,但没有表达的能力,你就无法把这种知识传授给学生,就达不到我们所需要的。二是要有熟悉中外的全球史知识结构。中学历史不仅是中国历史,它还包括外国历史。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立足于本国历史,还要放眼世界历史。如,英国殖民国家对中国发动的鸦片战争,究其原因,其中原因之一就有:当时的英国工业革命已经进行到相当高的水平,为了满足国内的种种需要,必须要向外扩张。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略了外国殖民扩张的这一原因,就很难讲清楚“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三是要具有超出史学范围的多学科的知识结构。历史学科与各个学科都有很大的联系性。如前面讲到的历史学科中的语文式教学法,就是一例。又如,历史学科中的自然科学,就与数学、物理、化学等这些学科的历史发展有很大的联系性。课堂教学方式或风格,不可人云欲云。只有学会充分发挥自己所长,避自己所短,才是充分展现自己的魅力。教学改革是需要不断的摸索,在摸索中求得进步。同样,教学方式也是在相互学习中得到进步,从而去改变不好的教学方式。
一、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现代化仪器。
在課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投影仪等仪器来投放有关影片、图案等,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如:在讲到张骞通西域这一节时,我们可以在屏幕上投放通往西域的路线图,再插播当时楼兰国的繁盛景象,以此来加深学生对“西域”这个名词的理解。又如:在讲到日本侵华战争时,为了让学生认识到日本侵华战争的残酷性,可以播放影片《南京大屠杀》的一些情节给学生看,让学生更深地体会到日本帝国主义的残无人道。也让他们了解到中国落后挨打的耻辱史,增强学生的爱国热情。
二、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作用。
传统教育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几乎是“一堂包”,整节课都是老师在自问自答,学生听得云里雾里,甚至是焉焉欲睡。学生连思考的时间都没有,又如何能发挥出他们的想象呢?相反,如果变一种方式,让学生去动脑思考,动嘴讨论,动手制作,可能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如讲到《世界近代史下册》“世界经济的发展与冲突”这一节内容时,如果让学生自己来讨论,写出自己的观点,启发他们从身边的一些公司、企业改革与发展联系将要学习的内容,在这一节课中,老师所要做的就是启发和总结,其它的交给学生。这样,学生不仅掌握了他们所要掌握的知识,而且对于学习这个内容也充满了兴趣。这就是我们所要的效果。
三、教会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在提倡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他们敢于提问,敢于质疑。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尽信书,不如无书”,这就是要提倡学生对问题要思考,要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来说,教师、教材、学习辅导材料等“权威”,这些“权威”的积极作用不可否认。但“权威”不等于“真理”,总要受到时代或个人认识的局限。因此,学生要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就要坚持“信仰”,即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事物。对一些问题大胆提出质疑,通过师生之间交流探讨获得“真理”。
四、交叉式教学法。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如果能把和历史学科有关的各学科的知识联系起来,那么所上的内容就要深刻、有趣得多。比如,历史课的语文教学法。在历史课中引入语文教学方法,是完全可行的。自古文史相通,历史与文学的关系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任何文学作品都产生于一定的历史背景并反映某一个方面的社会现实。同样,任何历史内容都是依靠文学形式(有少量是实物形式)记录下来。因此,对历史的表述不仅可以借鉴,而且必须借鉴文学的方法。比如,我们可以从《过秦论》中了解到秦朝灭亡的历史原因,可以从清朝的腐败历史认识到《红楼梦》的伟大意义。历史课和语文课有很大的共性,把一些语文教学方法运用到历史课之中,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例如:指导学生围绕历史教材的章、节、标题来抓中心,划段落,分层次归纳大意,写出提纲和要点,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讲述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运用记叙文和小说的表现手法,按照时间、地点、场景和情节等要素,或叙述,或议论,或描绘,或抒情,再现历史的过去,生动活泼,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讲述历史原因、结果、分析历史观点,介绍历史场景及历史文物,则采用议论文、说明文的方法,摆事实、讲道理,做到观点鲜明,论据充分,论证严密,逻辑性强。
五、历史教学要学会容会贯通、古今联系。
作为一名中学历史教师,首先应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和完善的知识结构,这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深度和广度。这个知识结构应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贯通古今的通史知识,历史这门学科连贯性很强,它的知识面从古到今、从国内历史到国外历史,其中包含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方面。这就要求教师要有广博的知识,而且还要有能把自己的知识表达出来的能力。教师是一个很特殊的职业,它不像科研人员,科研人员只要有足够的“内才”就行了,而教师不一样,渊博的知识,但没有表达的能力,你就无法把这种知识传授给学生,就达不到我们所需要的。二是要有熟悉中外的全球史知识结构。中学历史不仅是中国历史,它还包括外国历史。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立足于本国历史,还要放眼世界历史。如,英国殖民国家对中国发动的鸦片战争,究其原因,其中原因之一就有:当时的英国工业革命已经进行到相当高的水平,为了满足国内的种种需要,必须要向外扩张。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略了外国殖民扩张的这一原因,就很难讲清楚“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三是要具有超出史学范围的多学科的知识结构。历史学科与各个学科都有很大的联系性。如前面讲到的历史学科中的语文式教学法,就是一例。又如,历史学科中的自然科学,就与数学、物理、化学等这些学科的历史发展有很大的联系性。课堂教学方式或风格,不可人云欲云。只有学会充分发挥自己所长,避自己所短,才是充分展现自己的魅力。教学改革是需要不断的摸索,在摸索中求得进步。同样,教学方式也是在相互学习中得到进步,从而去改变不好的教学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