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是失败的一代吗?

来源 :中国财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nksong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人民大学对面的茶室见到杨庆祥,他显得比实际年纪要年轻一点。新书《80后,怎么办?》刚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对一代人做文化社会学考察,对杨庆祥来说是超出专业领域的工作。《80后,怎么办?》的主体文章写于2011-2012年。2013年《天涯》第6期发表了它的删节版,题目改为《希望我们可以找到那条路》。由于受到北岛、李陀的赞赏,文章旋即又以原标题在《今天》2013年秋季号上全文刊出。这次发表引来了知识界的关注。阎连科说:“我在香港科技大学读到杨庆祥的《80后,怎么办》,非常激动,就像毛泽东那一代人读到《中国农民调查报告》一样。”杨庆祥把80后定义为“失败的一代”,历史虚无主义、虚假的抵抗、小资产阶级之梦是这一代人的关键词。包括阎连科、钱理群在内的诸多学者、作家以及普通读者纷纷撰文回应。因为反响颇为热烈,《今天》杂志社与人民大学文艺思潮研究所联合召开专题讨论会,《研讨纪要》发表于《今天》103期。
  作为一位文化研究学者,杨庆祥意识到在自己的理论框架之外,可能还存在着不同的思想情态、生存方式。早在2006年,杨庆祥就曾有在东莞做社会调查和农民工同住3个月的经历。2014年4月,他再次来到东莞,采访农民工、私企老板、国企员工,从不同层面抽取有代表性的80后普通青年样本。五个真实细致的访谈,为理论增加了生活的热度。很明显,这是一本直言和冒犯之书,早在《今天》刊发时就已引起一些质疑和争论。
  杨庆祥说:“我没有想为我们这一代人代言。”这些调查和写作只是他理解80后这一代人的方式。就像阎连科建议的那样,这本书“你可以看完骂它,撕掉它,但你一定要知道它在说什么。”它反思的是一个时代。
  “幸存的一代”?“失败的一代”?
  记者:在我看来,《80后,怎么办?》这本书是由一位80后的批评家、学者对80后群体做的一次文化社会学的考察。你最近在新书发布会上说80后是失败的一代,为什么这么讲?


  杨庆祥:我这本书写了将近四年,有很多想法。我有一次在课堂上说起80后的时候,把80后叫做“幸存的一代”。当时我是在讲莫言的小说《蛙》,讲到计划生育。我们这一代是最早受到计划生育这个国策影响的,这意味着我们的出生本来就是一个偶然的选择。从计划生育或者出生的角度看,我把80后叫做“幸存的一代”。
  阎连科老师也提到一个说法,我觉得很有意思。他说,和50、60、70后相比,80后这一代人是第一代接受过完整的学校教育的人,所以,他们的知识储备和知识视野是非常开阔与完整的,这是个优点。但同时,由于他们接受过完整的学校教育,在某种意义上他们也被规训得最厉害。
  到了2015年,80后最大的35岁,最年轻的也有26岁,我觉得目前看来这是“失败的一代”。这样说是有历史前提的。本来,无论是从我们的社会规划,还是从我们父辈的规划,还是从我们个人的自我规划来看,大家都以为80后会是叛逆、独立,能够创造出新文化和新社会的一代。2004年左右,韩寒、春树登上亚洲周刊,国外也是这么期待我们的。但是我们一到成年,进入社会,立即就全面溃败。相对于我们以前的规划而言,我们没有完成。所以我这里说的失败,并非指世俗意义上的“不成功”,而是指思想文化上没有提供新的异质性的东西。我希望这个失败是暂时的。我写这本书,就是希望大家重新思考这个问题。张悦然有一句话特别真诚,她说我们应该重新出发。春树以前也被视为叛逆和独立的代表,她跟我不熟,但她在网上看了这本书的一部分,非常激动,给我发了很长时间微信。她说这本书非常及时,她这几年一直处在迷茫之中,不知道下一步该怎么走。她说迫不及待地想读到这本书,找到对话的方式,然后重新出发,重新去面对这个世界。
  记者:这种“失败”的状态,应该也有外在的因由,不仅仅是80后自身造成的?
  杨庆祥:是的,这是一个综合的结果,是内外交困造成的。80后目前基本上处于一个身心俱疲的阶段。这一代人对中国的社会转型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不仅是80后没有做好准备,50、60后也没有做好准备。但他们的不同在于,他们在社会转型之前已经占有了一部分资源,所以过得相对轻松一些。80后恰恰在这个过程中完全处于一个不利的位置,同时也没有找到有效的方式去应对。
  从教育的角度看,80后的视野和精神空间是非常开阔的。但从物质的角度看,给这一代人的空间是非常狭窄的。这之间形成了巨大的对比和压抑。一方面你知道一个人应该过有尊严的生活,另一方面你又不得不蜗居在各大城市里。这是巨大的落差。相对前辈来说这是完全不同的。前辈一直在吃苦,他们觉得生活就应该是这样。而我们认为生活不应该是这样,我们却在这样生活。
  中国社会巨大的贫富分化和阶级分化是最近十年的事。50后吃的苦比我们多多了,但是当时大家都在吃苦,没有谁过得特别好。但现在不是。一个富二代、官二代和一个普通青年的对比太明显了。痛苦是因为对比产生的,当然思考也是因为这种社会的巨大撕裂而产生的。
  中国这三十年的价值观已经发生了偏离。绝大部分人认为成功就是权贵式的成功,有钱,有权力,占有巨大的社会资源。不认为成功是一个人在一定程度上完成了自己。比如一个写作者写出好的小说,一个手艺人做出一件好的作品,这也是一种成功。但现在我们的社会上,一种成功在不停地挤压另一种成功的空间。因为每一个人都不断地寻求社会认同,所以每个人都往权贵式的成功上靠。
  “80后应该在文化上有所作为”
  记者:这本书里谈到了80后的“小资产阶级化”,请解释下“小资产阶级”这个概念?
  杨庆祥:我们现在很少从阶级的层面去分析问题,因为我们更乐意讲普遍人性。有个财经作者吴晓波,他说中国已经是一个有阶级的社会,我同意他的观点。中国已经是阶级非常明显的社会,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我把我们这一代人定义为“小资产阶级”。什么是“小资产阶级”呢,经济上大概自足,但是也就只能自足。所以到了35、40岁的时候,你会发现这种经济上的自足非常危险,因为你只能满足自己的需要。到了一定的年龄,你发现上有老人,下有小孩,你有很多责任要承担,而你的经济其实是非常困窘的。有人说80后是中坚阶层,但我认为是中而不坚。因此导致了80后的压抑。   政治和经济两块的资源非常集中,不会随便让人去占领的,那是有高压线的。唯一可以自主的是文化。不仅仅是80后,更年轻的一代人,更有抵抗力的一代人,其实应该在文化上有所作为。哪怕是在最严酷的环境里。你看拉丁美洲、19世纪的俄罗斯,环境多严酷,但他们创造出了特别伟大的文化,有抵抗的文化。马尔克斯、波拉尼奥,俄罗斯的那一批伟大的作家就更不用说了。其实80后或更年轻的一代人本来可以在这一块有所作为的。大量的80后都在文化行业,现在80后是各大媒体主要的从业者,但是我们在这一块没有做出应该做出的成绩。其实我们应该争取文化上的自主权或文化上更多的发言权,创造更多的话语空间。
  记者:现在的话语空间都属于公共知识分子。
  杨庆祥:对,公知里面也没有太多80后的声音,除了韩寒曾被塑造出来一段时间。
  落实到很具体的一点,更年轻的一代人没有拍出好电影,没有写出好小说,连这个都做不到。写好小说没人去管你吧,但真正特别优秀的作品还没有写出来。歌德写《少年维特的烦恼》才20多岁,中国五四那一代人,巴金写《家》的时候也才20多岁。80后一代现在都快40岁了。当时新概念最早出来的那一批人很多都已经不写作了,一窝蜂地服从于现实的成功的规则,商业的逻辑。一言以蔽之,很多人都变成了商人。因为中国现在整个就是商业逻辑,大家都疯了一样地去挣钱。
  记者:但是80后可能还是有一批自觉严肃的写作者,只是还没有浮出水面。
  杨庆祥:当然,所以我说失败是暂时的。但是也可能就这样湮灭了。
  记者:你本人是一位文学批评家,在你看到的80或85后的作家那里,有没有让人耳目一新的东西?
  杨庆祥:耳目一新的东西当然也有一些,但特别少,80后当初横空出世的时候那种质地,那种特别新鲜的生命体验,越来越少。这也是让我特别失望的,从青春期特别叛逆的书写里,没有形成一种更开阔的,异质性的文化,而是迅速被同化,变得像一帮老帮菜。有创造性的、与众不同的东西太少了。
  “我没想为这一代人代言”
  记者:写完这本书前半部分之后为什么还要补充做一系列采访?
  杨庆祥:因为我这本书前半部分都是理性分析,而理性的东西很容易在自己的逻辑里打圈圈,我特别警惕这一点。我在这里自说自话,好像论证起来特别严密,但可能有更特殊的情态、情绪、生存方式,不在我的视野和理论框架之内。套用歌德那句话:“理论是灰色的,生命之树常青”。生命在不同的地区、文化和阶层里是特别鲜活的。我想做一些个案的对话和采访,展示一个多声部的东西。
  这本书后面列了五个访谈。后来他们说,第五个访谈和整个书的基调特别不协调。因为前面的访谈都很压抑,受访者都对目前的生存状态不是很满意。第五个访谈的对象恰恰是个国企员工,生活一直很顺利,他现在还信仰共产主义,他觉得活得非常幸福,世界非常美好。我采访到他的时候其实蛮兴奋的,居然有人这么想。如果所有人都很苦,那也没意思了。这恰恰说明了80后非常丰富,他肯定也代表了一部分人的想法。
  记者:你对80后做了广泛的抽样调查,也做了细致的访谈。有没有询问过50后或60后,他们怎么看80后这一代?
  杨庆祥:我没有询问过50后、60后对80后的意见,但我在这本书里讨论过他们。50后,不管是被动还是主动,他们都参与了大历史,所以他们有强烈的历史参与意识。80后基本上是50后的儿子,父辈和我们的关系是非常微妙的。
  但我并不特别赞同这样去划分代际。在整个的代际划分里,从50后到90后,只有80后是真的有自己的文化内涵,可以拿来做充分讨论的代际。如果去考证“代际”在中国的社会学起源,是因为先有了80后,才往前推,有了70后,60后,50后,往后推有了90后和00后。从社会学角度看,80后是一个最有原创力的代际,同时它也携带了最丰富的社会学、历史学和文化学的涵义。其他的代际当然也有,但没有80后如此典型,和改革开放、全球资本化、计划生育如此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比如,独生子女,在这几个代际里80后是最典型的。
  记者:这本书的前半部分最早在《今天》发表之后,也有一些争议,有的人问你凭什么代表80后?你怎么弥合个体的80后和整体的80后的关系?
  杨庆祥:的确,很多人说你能不能代表80后?你凭什么给我们这一代人代言?你的个人经验和判断能不能代表这个群体?
  我的回答是,我没有想为我们这一代人代言,我只是想从我个人的角度,结合这样一个社会现实状况来作陈述,实际上是我理解这一代人的方式。当然,任何一个人文社会学科都必须在我和我们之间做个勾连,这就是这本书写作的难度,怎样把这两者勾连起来,这之间的关系应该是非常内在的,而不是硬拉上去的。
其他文献
苏苏是广东湛江遂溪县的留守儿童,今年3岁,个子瘦小,不爱说话。由于父母常年在外工作,奶奶要忙于农活,苏苏经常自个溜达在马路上玩,有一次竟然在竹林里睡着了。妈妈知道后,心里很是内疚,只好在今年3月把她送到幼儿园。当时,苏苏还不够3岁。  刚到幼儿园时,苏苏的话很少,只会讲方言,不会讲普通话,也不跟其他的小朋友一起玩,只喜欢躲在老师的怀抱里。老师很疼惜,经常抱她,和她说话,也教会其他的小朋友照顾这位小
期刊
多年以后,来自佛山顺德的小宜还依稀记得儿时游玩广州的情景。每年暑假,外婆带着她从基围渡头坐船出省城,穿过满布骑楼的街道,来到“BO佬大厦”(南方大厦),给她买个洋娃娃。进入学生时代,小宜开始行走于北京路,新华书店是她去得最多的地方。  今年暑假,已经成为都市白领的小宜,报名参加“粤学粤友营2.0社区导赏员培育计划”,学习成为一名老社区的导赏员,希望以此开始一趟成年后的暑假省城之旅。  粤学粤友营是
期刊
大一那年,在广州上大学的小青走在校园里,无意中看到学校宣传栏上的义工招募海报“灯塔计划”暑期下乡义教。没有多想,她就填写表格报名参加。经过三轮面试后,她如愿成为了一名灯塔义工。  小青报名参加的义教活动由“灯塔计划”主办。“灯塔计划”是一个起源于广州的民间公益组织,全称是“广州市灯塔计划青少年发展促进会”,自2001年起,通过在大学招募义工,经过一定培训之后,以团队的形式,在暑假到广东偏远地区的中
期刊
这是一个南方的奖,这是一个公民的奖。  百越之地,民众有桀骜不驯之气。自古以来,因远离政治中心,也不是大商贾的乐园,南方受权力与资本支配的日子不长,对比国内其他地方,也就少了点托庇于权贵的心理惯性,而多了几分独立思考、自食其力的传统。未必深思熟虑,未必图谋远大,却每每善于行动,往往敢为人先。  公民的气质,就是草根的气质。不羁,不党,随风而起,随遇而安。不同于大树之岿然不动,也不像河川之奔流不息,
期刊
2015年,“责任中国”公益盛典进入第十一个年头。这个由媒体人张罗的公益大奖既聚焦一个个鲜活的公益行动,更关注其背后深层次的人文情怀和社会影响力。  在这个有风向标意义的大奖中,媒体究竟扮演着什么角色?在资深媒体人、南都报系副总裁、《中国财富》杂志总编辑、责任中国·公益盛典评委苟骅看来,中国媒体近些年在经历了公益报道者、公益实践者等不同阶段多角色尝试后,应该逐步回归媒体本位了,“也就是要致力对公益
期刊
9月22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中国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白皮书。白皮书提到,中国妇女贫困状况显著改善,在592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女性人口的贫困发生率从2005年的20.3%下降到2010年的9.8%。另外,中国婚姻家庭中的性别平等状况明显改善,调查显示,夫妻共同决策家庭事务成为趋势,70%以上的妇女参与家庭重大事务决策,男女共同分担家务的观念得到更多认同,两性家务劳动时间差距由10年前的
期刊
5年前,一群媒体人、公益人、学者聚集在中山大学南草坪餐厅外,热议如何通过跨界联合的力量推动中国民间公益的发展。当年底,由南方都市报举办首届责任中国·公益盛典,很快成为了国内颇具影响力的关注公民行动的民间奖项。  中山大学教授朱健刚是当时的主要设计者,五年过去了,在他看来,一个关注民间公益和个体公民的公益奖项能够活下来,并且取得不错的口碑,已经是个奇迹。更为难得的是,这个奖项坚持不卖奖,朱健刚甚至建
期刊
过去几年的职业公益人角色,我基本是在蒙眼摸索前进,或许是竞争对手不够强,或者是真的很努力,结果看来,似乎爬得很快。但我一直很想解开那块眼布,机缘巧合,最近与为创业企业提供支持的摩西团伙伴一起,贴身接触了几家企业,摩西团帮助创业者将创业盲区显性化,完成以价值为核心的战略与商业模式设计,打通从产品市场到资本市场的价值闭环。过程中,免不了往公益套用,发现很多在商业领域已成常识和规律的理论,在公益领域还未
期刊
对于公益组织和公益项目而言,树立品牌非常重要。  25年前,希望工程在项目设计时,我就提出要有六个要素:1、群体需求;2、社会关注;3、政府支持;4、符合宗旨;5、国际接轨;6、树立品牌。当时就提出了“树立品牌”,现在看来,关于项目设计的这六条,对于今天也依然实用。  我还把公益机构的品牌建设归纳为“三部曲”:第一步,先做项目,做出项目品牌,这一点在希望工程特别明显,很长一段时间大家只知道项目,不
期刊
中国、美国都曾做过调查,每天每人大概需要喝两升水。因为饮用水与人体健康的关系最为密切,这两升水也就成了计算一个人健康风险的依据。国家新的饮用水标准是106项指标,此指标可以分为四大类,第一类是化学性危害,第二类是微生物学危害,第三类是放射性危害,第四类是感官性危害。总而言之,潜伏在饮用水中的“隐形杀手”有很多,它们始终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健康。由此,我们需要明白城市饮用水到底存在什么问题。  水质问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