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 探讨提高口腔医学教学质量的有效实践途径。方法 依托大学综合性、交叉性学科平台,优化课程体系,重视临床技能训练,加强教学的过程管理,注重师资队伍的培养,采用激励机制鼓励更多教师投入到教学中来。结果 通过课程体系的优化、师资力量的强化,使得教学质量有所提高。结论 课程的优化重组和优秀的教学团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途径。
[关键词]口腔医学 技能训练 质量
口腔医学生的培养目标是具有宽厚的基础医学知识、扎实的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知识、全面深厚的口腔基础和临床知识、较强的临床专业实践技能的医学人才。口腔科学的本身特点是对操作能力要求极高,是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对我们培养要求就是“要强化基础、培养能力、提高素质”。
一、优化课程体系
国际上对医生的基本要求由七项标准组成:医生职业价值态度、行为和伦理;医学的基础科学;交流能力;临床能力;群体健康和卫生系统;信息管理;评判性思维与研究。[1]仅从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上来比较,我国与美国基本相同,但是美国对口腔医生的培养和要求,不仅从掌握专业知识的角度去要求,而且从职业化的角度全面提出标准,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明确的系统要求。[2]我国在口腔的教学中也逐步充实了一些人文的课程。
早期开设《口腔医学导论》和《早期接触临床》课程,让学生及早明白所学专业;尽早明确口腔医生的执业生涯。同时,这两门课程整合开课,让学生在理性和感性上对口腔专业有了初步的认识。通识课程、大类课程,让学生具有宽厚的人文社科基础;以疾病为主线的口腔基础医学各论整合课程,让学生从组织结构、病理生理、发病机理以及诊治对某个或某类疾病有了纵向深入的了解;临床医学知识以及预防医学知识的学习为口腔专业课程的学习做了坚实的铺垫;随着目前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口腔环境的重视,口腔专业课程授课内容也做了一些相应的调整;同时为了以后的创业,也开始了一些自主创业相关的课程,邀请国内创业成功人士进行座谈交流。
二、重视临床前技能训练
随着新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出台,以及卫生部、教育部颁布的《医学教育临床实践管理暂行规定》中第十一明确指出“在安排和指导临床实践活动之前,医师应尽到告知义务并且要得到患者的同意”。在目前的医患环境下,给学生选择合适的病例示教就更加困难了。因此,临床前技能训练就显得尤为重要。临床前技能训练内容已经充实在各门专业课程的实验部分,其中还专门开设了针对牙体制备的《口腔修复学临床前技能训练的课程》。通过改善实验教学条件、改革教学手段和方法、改进实验内容,建立仿真头模综合实验室,来提高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三、提高教师素质和能力,打造优秀教学团队,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到主导作用,教师的言行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老师首先要严格要求自己、热爱自己的专业和岗位、掌握学发展动态、了解学科前沿、具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老师要尊重学生,与学生建立良好的教学交流空间。
教学团队应该是有老、中、青教师组成,形成传-帮-带的模式。在团队中充分发挥资历较深的老教授和老专家,对年轻人进行指导;实验带教的老师需要随堂听理论课,做到实验与理论的有机结合;年轻教师具有活力和朝气,与学生有良好互动,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身心,提高整个教学团队的整体实力。
目前各个高校的评价体系中,科研的比重占了很大的比例,很多老师大部分精力都投入到科学研究中去,出现了“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大学的基本职能是教书育人,因此学校推出了分类管理的政策,充分发挥在每个领域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同时也制定了一些教学配套奖励政策,激励更多的老师加入到教学的队伍中来。
四、重视过程管理
(一)理论课程学习
医学课程是环环相扣的,对于一些前期课程不合格者,补考也不合格,不可以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在基础医学课程结束后,需要参加医学综合课程Ⅰ的考试,合格者方能参加临床课程的学习及口腔课程的学习。在进入临床实习前,需要参加口腔综合课程的考试,不合格者不可以参加临床实习。
(二)临床前技能训练的管理
临床前技能训练包括实验课程和临床见习两部分,是将抽象的理论转化为真实的体验过程,是巩固、充实和验证理论的过程,是培养动手能力和训练临床思维能力的重要环节,因此,加强此过程的管理非常重要。首先带教老师要非常重视这部分工作,教师在授课程要精心准备,操作过程中对每个学生进行监督。其次,学生要养成良好的习惯,虽然在仿真头模上训练,也要培养受伤的观念,体现人文关怀,才能顺利地过渡到临床实习。
为强化学生对实验室实习重要性的认识,实验在成绩评定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实验分数占总成绩的30%,理论课程占60%,出勤率占10%,实验成绩不合格者不能参加理论考试。给学生们一定的压力以及学习的动力。 临床见习让学生对书本知识、实验室操作在临床的应用有了感性认识,对诊疗过程有了整体的认识,让同学初步了解临床工作的特点、口腔医生工作的氛围和工作环境,为临床实习做好了铺垫。
(三)临床实习
口腔临床实习教学是口腔医学教育的重要阶段,是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在临床上加以应用的阶段,适应从单一的生物医学模式到生物—社会—心理模式改变和发展的需要。临床带教老师可能因为各种会议等外出脱离临床,造成学生无人托管的现象,因此,成立了带教小组;科室副主任专门负责临床教学,同时每个科室配备教学秘书,统筹安排学生的轮转安排、学生考勤及出科考试等;确保实习有条不紊。
总之,合格的口腔医学生的临床能力的培养是多方面的,需要大量的口腔教育工作者共同探索,制定相关的质量控制标准,使我们培养出的学生符合社会需要的高素质的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徐袁瑾,张志愿,曹霞,等.国内外高等口腔医学教育现状比较分析[J].医学教育探索,2009;8(4):403-405.
[2]宋红,马秦,陈永进,等.对中美口腔医学本科科目大纲的比较分析[J].西北医学教育,2006;(5):543-544.
(作者单位:1.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 杭州,2.浙江大学医学部口腔医学系 杭州)
[关键词]口腔医学 技能训练 质量
口腔医学生的培养目标是具有宽厚的基础医学知识、扎实的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知识、全面深厚的口腔基础和临床知识、较强的临床专业实践技能的医学人才。口腔科学的本身特点是对操作能力要求极高,是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对我们培养要求就是“要强化基础、培养能力、提高素质”。
一、优化课程体系
国际上对医生的基本要求由七项标准组成:医生职业价值态度、行为和伦理;医学的基础科学;交流能力;临床能力;群体健康和卫生系统;信息管理;评判性思维与研究。[1]仅从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上来比较,我国与美国基本相同,但是美国对口腔医生的培养和要求,不仅从掌握专业知识的角度去要求,而且从职业化的角度全面提出标准,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明确的系统要求。[2]我国在口腔的教学中也逐步充实了一些人文的课程。
早期开设《口腔医学导论》和《早期接触临床》课程,让学生及早明白所学专业;尽早明确口腔医生的执业生涯。同时,这两门课程整合开课,让学生在理性和感性上对口腔专业有了初步的认识。通识课程、大类课程,让学生具有宽厚的人文社科基础;以疾病为主线的口腔基础医学各论整合课程,让学生从组织结构、病理生理、发病机理以及诊治对某个或某类疾病有了纵向深入的了解;临床医学知识以及预防医学知识的学习为口腔专业课程的学习做了坚实的铺垫;随着目前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口腔环境的重视,口腔专业课程授课内容也做了一些相应的调整;同时为了以后的创业,也开始了一些自主创业相关的课程,邀请国内创业成功人士进行座谈交流。
二、重视临床前技能训练
随着新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出台,以及卫生部、教育部颁布的《医学教育临床实践管理暂行规定》中第十一明确指出“在安排和指导临床实践活动之前,医师应尽到告知义务并且要得到患者的同意”。在目前的医患环境下,给学生选择合适的病例示教就更加困难了。因此,临床前技能训练就显得尤为重要。临床前技能训练内容已经充实在各门专业课程的实验部分,其中还专门开设了针对牙体制备的《口腔修复学临床前技能训练的课程》。通过改善实验教学条件、改革教学手段和方法、改进实验内容,建立仿真头模综合实验室,来提高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三、提高教师素质和能力,打造优秀教学团队,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到主导作用,教师的言行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老师首先要严格要求自己、热爱自己的专业和岗位、掌握学发展动态、了解学科前沿、具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老师要尊重学生,与学生建立良好的教学交流空间。
教学团队应该是有老、中、青教师组成,形成传-帮-带的模式。在团队中充分发挥资历较深的老教授和老专家,对年轻人进行指导;实验带教的老师需要随堂听理论课,做到实验与理论的有机结合;年轻教师具有活力和朝气,与学生有良好互动,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身心,提高整个教学团队的整体实力。
目前各个高校的评价体系中,科研的比重占了很大的比例,很多老师大部分精力都投入到科学研究中去,出现了“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大学的基本职能是教书育人,因此学校推出了分类管理的政策,充分发挥在每个领域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同时也制定了一些教学配套奖励政策,激励更多的老师加入到教学的队伍中来。
四、重视过程管理
(一)理论课程学习
医学课程是环环相扣的,对于一些前期课程不合格者,补考也不合格,不可以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在基础医学课程结束后,需要参加医学综合课程Ⅰ的考试,合格者方能参加临床课程的学习及口腔课程的学习。在进入临床实习前,需要参加口腔综合课程的考试,不合格者不可以参加临床实习。
(二)临床前技能训练的管理
临床前技能训练包括实验课程和临床见习两部分,是将抽象的理论转化为真实的体验过程,是巩固、充实和验证理论的过程,是培养动手能力和训练临床思维能力的重要环节,因此,加强此过程的管理非常重要。首先带教老师要非常重视这部分工作,教师在授课程要精心准备,操作过程中对每个学生进行监督。其次,学生要养成良好的习惯,虽然在仿真头模上训练,也要培养受伤的观念,体现人文关怀,才能顺利地过渡到临床实习。
为强化学生对实验室实习重要性的认识,实验在成绩评定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实验分数占总成绩的30%,理论课程占60%,出勤率占10%,实验成绩不合格者不能参加理论考试。给学生们一定的压力以及学习的动力。 临床见习让学生对书本知识、实验室操作在临床的应用有了感性认识,对诊疗过程有了整体的认识,让同学初步了解临床工作的特点、口腔医生工作的氛围和工作环境,为临床实习做好了铺垫。
(三)临床实习
口腔临床实习教学是口腔医学教育的重要阶段,是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在临床上加以应用的阶段,适应从单一的生物医学模式到生物—社会—心理模式改变和发展的需要。临床带教老师可能因为各种会议等外出脱离临床,造成学生无人托管的现象,因此,成立了带教小组;科室副主任专门负责临床教学,同时每个科室配备教学秘书,统筹安排学生的轮转安排、学生考勤及出科考试等;确保实习有条不紊。
总之,合格的口腔医学生的临床能力的培养是多方面的,需要大量的口腔教育工作者共同探索,制定相关的质量控制标准,使我们培养出的学生符合社会需要的高素质的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徐袁瑾,张志愿,曹霞,等.国内外高等口腔医学教育现状比较分析[J].医学教育探索,2009;8(4):403-405.
[2]宋红,马秦,陈永进,等.对中美口腔医学本科科目大纲的比较分析[J].西北医学教育,2006;(5):543-544.
(作者单位:1.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 杭州,2.浙江大学医学部口腔医学系 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