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从事小学语文教学二十几年了,每新接手一个班,最大的感觉是,学生普遍厌读怕写,下笔无话可说,学生的写作能力急待提高。教学中教师严重依赖范文,指导不到位,教学方法比较简单。
关键词:互助;写作;训练
尽管经过许多年语文课堂上的学习,但学生却积累浅薄,阅读面狭窄;写文章时抄袭别人的段落,甚至整篇照抄;学生学得乏味收获很少,对语文课感兴趣的同学越来越少,厌学情绪较浓。究其原因,我们不难发现在教学中常有这样的课堂:学生有思维,但无智慧;有行动,但无热情。因为现行教材在安排作文时总是先给范文,社会上作文辅导书泛滥,学生几乎人手一册,使学生作文时总跟着范文走,与自己的生活严重脱节。长期“训练”的结果使得学生在作文时缺乏自己生活化的语言,更严重的是,部分学生一离开范文就无话可说,在考试时甚至出现背作文的不正常现象。作文其實就是把学生想说的写出来,形成文字,依赖范文的作文,不是学生自己想说的,所以不真实;但完全依赖学生个人,因为他们毕竟生活经历缺乏,也难以有多个精彩片段形成好的作文。我们成人都知道,无话不谈的朋友,莫过于同班的同学了。“小组互助作文”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敢于说,让学生在互相说中增加自己的语言积累,在互相评改中感悟语言的精练和精彩,从而达到学生作文有话可说,提高作文兴趣的目的。
1.任何文章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的反应。写文章,也就是写生活。学写文章的人,要在生活这一关上认真下工夫,关心、了解、寻觅、感受。没有充分、生动、质地优良的材料,只在技巧上翻花样,兜圈子,写出来的文章必然是内容干瘪,面目可憎。文章不是“做”出来,“挤”出来,而应该像汩汩的清泉从心坎里流出来的。小组互助作文就是组织学生把各自心坎中的“清泉”在小组中说出来,大家互相借鉴,互相学习,增加自己的见识,揣摩同学的语言,提炼自己的语言。在小组中、班级中有活水流淌,笔下的文章就生意盎然。
2.语言是在人类的交往过程中产生的,是一种表情达意的工具。作为书面语言的作文是人们交流信息、思想、感情的一种书面形式。小组写作和集体写作让写作过程真正成为一种交流过程,有着学生独立写作所不可比拟的优势。
3.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在小组内评改文章,使他们从评改中体会到什么样的文章是好文章,什么样的文章是不好的文章,培养他们的鉴赏能力,也让他们知道怎样修改,同时还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根据儿童的“模仿性”特点,小组内提供了大量的范句、范段、范文;根据儿童的“表现欲”特点,每个人都说,都评,满足了儿童这一心理上的需要,根据儿童“易遗忘”的特点,采取边说边写、边评边改的做法,有利于知识的巩固。
5.把说话和写作更有效地结合起来。
(1)说话训练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说话过程实际上是思维条理化的过程,是整理加工的过程。在说话的过程中,思维始终保持着积极活跃的状态。在说话过程中渐渐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条理性,从而使学生在写作过程中表达流畅,思路清晰。
(2)说话训练能培养学生写作时的读者观
说话时说者与听者是面对面的,有一个交流的情境,说话的人能即时接受到听者的反馈,知道自己的话别人是否能听懂,是否感兴趣。时间长了,学生在写作的时候就能时刻想见读者的反应。
(3)说话训练能丰富学生的写作内容
教师提供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引导学生去观察、分析、讨论,学生都能各抒己见。说话所涉及的内容较写作更丰富,从书本到生活,从自然到社会,不一而足。通过说话训练,互相交流,就丰富了学生的视野。
(4)说话训练还能消除学生对于写作的畏惧心理
在实际教学中,写作往往是教师命题,学生被动受命,抓耳挠腮,挤牙膏。而说话则是信手拈来,想到哪说到哪。让学生把写作当成写话,写作前先引导学生说一说,能让学生轻松作文。
教学中我们可以这样做,每两周进行一个作文训练,提前一周布置,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练习打腹稿,还可以同学之间先互相交流,或查阅相关的课外资料,丰富和完善自己的准备。
在双周的作文课上,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把全班学生分为若干合作小组,每小组一般三到四人。在这四人当中平时写作水平较好的学生担任组长,组长主持小组具体赏评习作。成员问既分工又合作,任务要明确,轮流说自己一周的准备,并简单介绍自己的提纲。其余同学是自己的听众兼读者。在听后同学问相互交流,丰富别人的腹稿。然后在同一节内,写好自己的初稿。
第二课时,仍按原来的小组,每人读自己的初稿,另外两三人是听众。一人在读时,其余同学可随时丰富该同学的初稿,提出自己的建议和修改意见。
语文教师在课堂中结合教学内容进行行间指导,随时参与任一小组,对学生进行写作指导。教师对小组互助作文中出现的精彩词句、段篇,抽时间向学生展示,让每个人、每个小组的智慧与大家共享。我想,几十位学生与老师的思想碰撞,一定能写出精彩的文章。
关键词:互助;写作;训练
尽管经过许多年语文课堂上的学习,但学生却积累浅薄,阅读面狭窄;写文章时抄袭别人的段落,甚至整篇照抄;学生学得乏味收获很少,对语文课感兴趣的同学越来越少,厌学情绪较浓。究其原因,我们不难发现在教学中常有这样的课堂:学生有思维,但无智慧;有行动,但无热情。因为现行教材在安排作文时总是先给范文,社会上作文辅导书泛滥,学生几乎人手一册,使学生作文时总跟着范文走,与自己的生活严重脱节。长期“训练”的结果使得学生在作文时缺乏自己生活化的语言,更严重的是,部分学生一离开范文就无话可说,在考试时甚至出现背作文的不正常现象。作文其實就是把学生想说的写出来,形成文字,依赖范文的作文,不是学生自己想说的,所以不真实;但完全依赖学生个人,因为他们毕竟生活经历缺乏,也难以有多个精彩片段形成好的作文。我们成人都知道,无话不谈的朋友,莫过于同班的同学了。“小组互助作文”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敢于说,让学生在互相说中增加自己的语言积累,在互相评改中感悟语言的精练和精彩,从而达到学生作文有话可说,提高作文兴趣的目的。
1.任何文章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的反应。写文章,也就是写生活。学写文章的人,要在生活这一关上认真下工夫,关心、了解、寻觅、感受。没有充分、生动、质地优良的材料,只在技巧上翻花样,兜圈子,写出来的文章必然是内容干瘪,面目可憎。文章不是“做”出来,“挤”出来,而应该像汩汩的清泉从心坎里流出来的。小组互助作文就是组织学生把各自心坎中的“清泉”在小组中说出来,大家互相借鉴,互相学习,增加自己的见识,揣摩同学的语言,提炼自己的语言。在小组中、班级中有活水流淌,笔下的文章就生意盎然。
2.语言是在人类的交往过程中产生的,是一种表情达意的工具。作为书面语言的作文是人们交流信息、思想、感情的一种书面形式。小组写作和集体写作让写作过程真正成为一种交流过程,有着学生独立写作所不可比拟的优势。
3.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在小组内评改文章,使他们从评改中体会到什么样的文章是好文章,什么样的文章是不好的文章,培养他们的鉴赏能力,也让他们知道怎样修改,同时还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根据儿童的“模仿性”特点,小组内提供了大量的范句、范段、范文;根据儿童的“表现欲”特点,每个人都说,都评,满足了儿童这一心理上的需要,根据儿童“易遗忘”的特点,采取边说边写、边评边改的做法,有利于知识的巩固。
5.把说话和写作更有效地结合起来。
(1)说话训练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说话过程实际上是思维条理化的过程,是整理加工的过程。在说话的过程中,思维始终保持着积极活跃的状态。在说话过程中渐渐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条理性,从而使学生在写作过程中表达流畅,思路清晰。
(2)说话训练能培养学生写作时的读者观
说话时说者与听者是面对面的,有一个交流的情境,说话的人能即时接受到听者的反馈,知道自己的话别人是否能听懂,是否感兴趣。时间长了,学生在写作的时候就能时刻想见读者的反应。
(3)说话训练能丰富学生的写作内容
教师提供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引导学生去观察、分析、讨论,学生都能各抒己见。说话所涉及的内容较写作更丰富,从书本到生活,从自然到社会,不一而足。通过说话训练,互相交流,就丰富了学生的视野。
(4)说话训练还能消除学生对于写作的畏惧心理
在实际教学中,写作往往是教师命题,学生被动受命,抓耳挠腮,挤牙膏。而说话则是信手拈来,想到哪说到哪。让学生把写作当成写话,写作前先引导学生说一说,能让学生轻松作文。
教学中我们可以这样做,每两周进行一个作文训练,提前一周布置,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练习打腹稿,还可以同学之间先互相交流,或查阅相关的课外资料,丰富和完善自己的准备。
在双周的作文课上,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把全班学生分为若干合作小组,每小组一般三到四人。在这四人当中平时写作水平较好的学生担任组长,组长主持小组具体赏评习作。成员问既分工又合作,任务要明确,轮流说自己一周的准备,并简单介绍自己的提纲。其余同学是自己的听众兼读者。在听后同学问相互交流,丰富别人的腹稿。然后在同一节内,写好自己的初稿。
第二课时,仍按原来的小组,每人读自己的初稿,另外两三人是听众。一人在读时,其余同学可随时丰富该同学的初稿,提出自己的建议和修改意见。
语文教师在课堂中结合教学内容进行行间指导,随时参与任一小组,对学生进行写作指导。教师对小组互助作文中出现的精彩词句、段篇,抽时间向学生展示,让每个人、每个小组的智慧与大家共享。我想,几十位学生与老师的思想碰撞,一定能写出精彩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