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领袖成长的青春密码

来源 :群文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ouble3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
  ——习近平
  青春是人生最美好的时光,青年时期是人生成长的奠基时期。每个人经历的差异、成就的大小,除了客观的人生际遇外,更大程度上取决于青年时代的主观努力和人格品质的自我淬炼。习近平同志之所以成长为全党全国人民拥戴的领袖,这与他在梁家河那7年峥嵘知青岁月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以下简称《岁月》)一书用真实、鲜活的细节,讲述了习近平当年“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历练故事,生动再现了习总书记知青时期的艰苦成长历程。严苛的自然环境、恶劣的劳动环境、艰苦的生活环境,乃至波谲云诡的政治环境,如风霜刀剑相继逼来,但他毫不气馁、迎难而上、砥砺前行。一个15岁的懵懂少年,成长为一个有理想、有目标、有担当、有情怀,对前途命运充满自信的卓越青年。这其中到底蕴含着什么样的成长密码呢?读完《岁月》一书,我们终于有了答案。
  一、《岁月》让我们读懂了习近平坚定理想信念、确立崇高使命的密码
  逆境最能检验一个人的意志和追求。人生道路漫长而曲折。面对艰难困苦,不同的人生选择,造就迥异的人生之路。有的人选择逃避,有的人选择屈服,有的人选择直面和奋发图强。究竟如何,关键看个人的人生态度。要么在困境中崛起,要么在困境中毁灭。青年习近平选择在困境中崛起,因为他有追求、有志气。正如与习近平一起到延川县梁家河插队的知青王燕生说:“近平在困境中实现了精神升华。”在梁家河7年,习近平立志办大事,发誓要实实在在地给乡亲做事情。这种毅力和决心,是常人所少有的。困境中的蜕变,精神上的升华,一心为民谋福利的理想信念和政治抱负,决定了他必然会走上一条自我超越的成长之路。返回北京后,经过清华大学的系统学习,又有了在他人看来很有政治前途的工作,但他却主动放弃并自愿下到基层,回到人民群众中去,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抓工作,善始善终、善做善成,历练自己,提升本领,造福人民。这个抉择,是一般人难以做出的。这是拥有远大理想抱负、崇高使命感、扎实干事本领的人才敢于做出的抉择。
  正如习近平所说,人生的道路要靠自己选择,如何选择一条正确的道路,关键是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在长达7年的知青岁月里,习近平从一个懵懂少年,成长为伟岸青年的磨砺生涯,铸就了他“为老百姓办实事”的坚定信念和远大抱负。现在回头看来,7年知青岁月,毫无疑问是习近平人生道路上最重要的阶段,对他成长为领袖起到了奠基性的作用。正是这7年的自强不息、努力拼搏、刻苦锻炼,使得习近平扣好了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走好了人生的第一步。正如青年马克思在《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所说的那样,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一个人只有选择为人类服务的职业,只有为人类最大多数人的幸福而工作,才是高尚的人,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才有不可摧毁的精神力量。是的,青年习近平不甘于个人舒适生活,不愿只满足个人的成功和幸福。他深刻地认识到,人活一世,一定要为人民、为社会、为国家、为世界做一番事业,要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方面有所作为,这是他成长为领袖的内在动因。
  二、《岁月》让我们读懂了习近平锻造坚强意志、涵养崇高品格的密码
  苦难是试金石,非常磨砺人、考验人。面对艰难困苦,有的人怨天尤人,在无谓的抱怨中不可自拔;有的人则视苦难为磨砺心志的良方、人生成长的财富。正如孟子日:“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作为年龄小、去的地方又艰苦、插队时间又长的知青,习近平把他人生最宝贵的7年青春岁月,献给了梁家河这个小山村。这最珍贵而又最艰难的7年青春岁月,正是习近平成长为领袖的根和源。“近平与我们同吃同住同劳动。”“习近平陕北7年,他真是不容易也真是不简单。”这些出自于当年与习近平一起生活工作过的知青和同事之口的朴实话语,正是对习近平在那段艰苦岁月中的最真实、最客观评价。在艰难的“文革”岁月里,习近平的家庭支离破碎,骨肉分离。他被迫离开北京,孤身千里下陕北,来到延川县梁家河这个偏远贫困的小山村插队。陌生而落后的农村生活对一个不谙世事的都市少年来说,是一个严峻的考验。他自觉接受艰苦生活的磨炼,在几年中克服种种困难,闯过了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和乡亲们打成了一片。
  应该说,在那个时代背景中,习近平要想从梁家河走出一条人生出彩之路,实在太难了。从很多知青的回忆文章中,我们不难感受到,那个时代的知识青年情绪大多是悲观的、消极的。这也是人之常情。所以,在那种环境中,如果思想认识和精神境界得不到升华,是容易怨天尤人、悲观消极的。更何况,习近平身上还贴有“黑帮子弟”的标签,在实现人生价值的时候,别人做事从“零”开始,习近平却要从“负数”开始。然而,这种政治上的沉重标签、生活上的异常艰苦、工作上的极端辛苦,并没有压垮习近平。这些苦难恰恰锻造出他的坚韧、他的刚强、他的执着和他的信念。他曾把郑板桥《竹石》名诗略作改动作为自己上山下乡最深刻的体会:“深入基层不放松,立根原在群众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三、《岁月》让我们读懂了习近平滿腹韬略、才华横溢的密码
  人不光是靠他生来就拥有的一切,而是靠他从学习中所得到的一切来造就自己。学习是人成长进步的阶梯,知识改变命运。2013年3月19日,习近平接受外国媒体联合采访时谈到,“我爱好挺多,最大的爱好是读书。”此言不虚,习近平即使身处困难年代和艰苦环境,也始终保持热爱阅读的习惯。习近平说:“我到农村插队后,给自己定了一个座右铭,先从修身开始。一物不知,深以为耻,便求知若渴。”
  1969年初,少年习近平从京城来到梁家河插队时,就随身带来了沉甸甸的两大箱子书。习近平爱好广泛,涉猎百科,政治、经济、历史、文学、哲学、军事等等都是他的阅读范围。习近平读完了两箱子书,又不断与人交换,并常常借书来读,甚至为读一本书,走30里路去向别人借。他读书的数量和种类超过了其他知青。“爱看书”“好学”,是他留给老乡们的最深刻的印象之一。他们记得,习近平在煤油灯下看“砖头一样厚的书”,“有时吃饭也拿着书”,他随身军包内装的全是书和厚厚的笔记本。虽然劳动艰苦,但他对学习抓得非常紧。在田间地头休息间隙,他都抓紧时间读书;干了一天活,晚上再累他也要看书到深夜。同在梁家河插队的知青戴明说:“近平在梁家河从来没有放弃读书和思考。”另外两名在梁家河插队的知青赵华安、张春富也说:“近平很喜欢读书学习,也喜欢写东西。”   习近平也特别注重学以致用,善于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他善于运用辩证思维处理各种矛盾,做各种细致的工作。他做群众工作方法很有效,他很注意人性化方式,善于做思想工作,认为把人的思想做通了,心里疙瘩解开了,事情也就顺理成章做好了。习近平看问题,习惯从多方面多角度着手,针对一个问题进行多角度反复推敲,互相印证,而不是简单地只从一个方面刻板地考虑问题,更不白以为是。这使他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雷平生说,习近平对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有较多思考。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树立辩证思维,提高辩证思维能力,这与他在梁家河时期注重学习唯物辩证法是分不开的。
  也正是在知青岁月中形成的热爱读书、勤奋学习和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使得习近平最终成长为被世界人民所敬仰的学识渊博、满腹韬略的大国魅力领袖。在他的系列重要讲话中,我们充分领略到了一位领袖的深厚哲学底蕴、世界战略眼光、博大东方智慧,发自内心地感叹他对历史规律和历史经验的认识和把握竟如此之深,深深折服于他博古通今、融汇中西的才华和魅力。
  四、《岁月》让我们读懂了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厚植为民情怀的密码
  以人民为中心是习近平治国理政的核心思想。古人云,得人心者得天下。只有心里想着、装着群众,才会想着为群众办实事,进而才能真正赢得群众的信赖和拥护。习近平在梁家河插队期间,一心就想着为当地群众办实事,一心就想着如何改变当地贫苦落后的面貌。为群众做实事,是他的坚定信念。无论是在当知青的时候,还是在当大队支部书记的时候,习近平的目标都很明确,就是为人民服务。习近平越了解当时农村的落后面貌、群众的贫苦生活,就越激发他要为群众做实事的激情。他说:“我到梁家河毕竟好几年了,老乡对我不错,我不能就这么走了,得帮助老百姓做点事儿。”习近平认为,是陕北人民收留了他,爱护他也保护了他,他一定要为民办事。
  7年的知青岁月,对习近平的领袖成长之路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他曾说:7年上山下乡的艰苦生活对我的锻炼很大。最大的收获有两点,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这是让我获益终生的东西。”通过对梁家河认真调研后,习近平拿出切实可行的办法,并脚踏实地,苦干实干,做出了一番成绩。习近平在梁家河的7年,带领干部群众打坝、挖井,办缝纫社、代销点、铁业社、磨坊,办沼气。只要是村民需要的,只要是他能想到的,他都去办。正如梁河家村民石春阳说:“群众需要什么,近平就干什么。”从刚到梁家河才几天就去吊唁一位老党员过世的母亲,到对智力有点缺陷的灵娃的包容;从把好点的粮食分给老乡吃,到对贫下中农、老人、儿童的真诚相待;从倾其所有把一切有用的东西给讨吃老汉,到慷慨助人,目的都是为了让群众过上美好的生活。这样,久而久之,养成了习近平的深厚的为民情怀。习近平认为自己“就是个普通农民”,还经常说他是“老陕”,他已经完全把自己融人人民大众之中了。
  习近平多次强调以人民为中心,“我的执政理念,概括起来说就是:为人民服务,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强调“要把人民作为我们力量的源泉”,之所以经常到那些贫困地区体察民情,与他这7年知青经历所培养起来与人民的血肉深情分不开,与他在梁家河插队所形成的为民情怀分不开。正如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开幕会上说的那样,他确实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这些年,习近平一再强调扶贫要攻坚、扶贫要精准,就是因为他曾经就是一名农民,他懂农民。2015年2月13日,习近平回到梁家河村看望父老乡亲,他深情地说:“当时我离开梁家河,人虽然走了,但是心还留在这里。那时候我就想,今后如果有条件,我要从政,做一些为老百姓办好事的工作。”梁家河的经历,使习近平真正读懂了中国农村、中国农民这本大书,当时他就有了立志要为老百姓辦好事的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
  五、《岁月》让我们读懂了习近平乐观自信、勇于担当的密码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习近平说:“艰难困苦能够磨练一个人的意志。7年上山下乡的艰苦生活对我的锻炼很大,后来遇到什么困难,就想起那个时候在那样的困难条件下还可以干事,现在干嘛不干?你再难都没有难到那个程度。这个对人的作用很大。”他认为这一时期获益最大的有两条,其中之一就是培养了自信心。2002年,他在《我是黄土地的儿子》一文中写道:“15岁来到黄土地时,我迷惘、彷徨;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作为一个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H{了我这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2004年8月,他在接受延安电视台专访时说:“陕北高原给了我一个信念,也可以说是注定了我人生此后的轨迹。经过了陕北这一堂人生课堂,就注定了我今后要做什么,它教了我做什么。”显然,习近平在插队时期所树立的自信,主要表现为不怕困难的坚强意志、坚定为人民办实事的人生目标和为人民办实事的能力素质。坚定的自信,成为习近平此后人生路上不断迈出坚实步伐的精神支柱。在报考大学时,他三个志愿都填清华大学。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中央军委办公厅工作,他毅然放弃稳定、舒适的生活,主动提出下基层工作。
  梁家河村民梁玉明说:“近平敢说敢做敢担当。”习近平做事情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他一旦担起责任,就有自己的想法,就敢干事,敢干大事。敢于担当与具有战略定力有关。不论大事小事,习近平遇事总是沉着淡定,始终保持头脑冷静。他认为,做大事者要具备冷静的心态和白控能力,这样即使事务再紧急,也可以条分缕析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
  有了自信,就敢作为;有了信念,就敢担当;敢担当,就能做大事,做大事,就能成伟业。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之所以能率领全党全国人民解决过去长期想解决但没有解决好的难题,办成许多过去想办但没有办成的大事,这和他的知青岁月中所磨砺出来的自信和担当密切相关。
  沧海横流显砥柱,万山磅礴看主峰。《岁月》再现了习近平的成长之路,让我们读懂了领袖的成长密码,也让我们更加深刻地领略到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的真理。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我们青年一代要坚定理想信念,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勇做时代的弄潮儿,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在为人民利益的不懈奋斗中书写人生华章!
其他文献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及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摄影作为艺术和技术开始逐渐被社会认可。摄影诞生于上个世纪,是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摄影依靠本身的特性也在记录世界的文明。摄影,作为当前人类观察及记录世界的一种重要方式,是当前艺术家用来表现整个物质世界及精神世界的重要载体,不仅如此,通过摄影,创作者还能够表现、传递自己的审美情趣及价值观;人们能够通过摄影得到视觉享受及精神满足。所以,摄影的重要性和不
期刊
看惯了现代化都市的繁华景象,置身于距西宁市40公里的湟源县丹噶尔古城,看那些石阶、门楼和廊柱,感觉那不一样的文化氛围,真有一种跨越时空的感觉。  湟源县地处海藏咽喉,是丝绸之路青海道、唐蕃古道的必经之地,自西汉以来,便逐渐成为商业、军事、宗教、民俗等多元文化交融的重要场所,是汉藏通商的口岸和“茶马互市”的商都。丹噶尔就是在原商都的基础上修建的。古城始建于明洪武年间,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  到丹
期刊
今年12月,是40年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实施改革开放的日子。作为这一历史时刻及前后情况的经历者,对改革开放取得改变中国影响世界的巨大成就,特别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中先后又产生了《邓小平理论》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新成果,有着颇多的感触与感想。现吟成律诗一首,以示对领袖的敬颂和对改革开放40周年的纪念。  改革大潮波涛涌,  滚滚向前永不停。  中华崛起国强盛,  蹄疾
期刊
土族主要聚居在青海省东部湟水两岸,北岸的互助土族自治县、南岸的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官亭地区是主要聚居区,另在同仁、大通、乐都等县及甘肃省的天祝等地亦有土族散居。土族聚居区山川相连,层层梯田随处可见。当地气候较为温和,适于农作。勤劳的土族人民以农业为主,兼事畜、牧、林等副业。人口有191624人(1990年统计)。语言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土族有本民族语言,过去没有文字,二十世纪70年代后期创制了以拉
期刊
关于“花儿”与“少年”的称谓问题,学术界至今认识模糊。下面从“花儿”文本人手,总结一下“花儿”与“少年”的意思。  一、“花儿”  在歌词文本中,“花儿”的意思各有不同。  一是歌名。如:  同唱“花儿”同上山,  歌手找上对手了,  越唱越有劲头了。  (郗慧民《西北花儿》P214 西北民族学院研究所 1984)  这首作品为洮岷“花儿”。洮岷“花儿”在当地民歌中又叫山歌,如:  唱起山歌难起头
期刊
角仓藏族婚姻习俗,是在多民族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互相映照,不断交融,汇聚成色彩缤纷的文化长廊,为我们中华民族的婚俗文化展现出了一幅多彩的历史画面,这是它的特征决定的。作为藏族支系的角仓藏人,在各民族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不断交流和融合,创造了丰厚的“骨头”(藏语为日巴,意为狐臭体味。)等级文化,姓氏文化和灿烂的精神文化,奠定了角仓藏族婚俗文化的基石。然而,由于角仓藏族的历史和所处的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水平,以
期刊
鲁迅,被誉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旗手,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通常以文学家和思想家的身份被人们所熟知。但是,他在古典文献学方面的成就,却鲜被大众谈及。鲁迅在55年的生命里,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应用于古典文献的保护和整理,并做出了重大贡献。他并不局限于整理文献资料,而是在碑刻、宗教、画像等方面都做过细致研究。同时,他还积极地把在古典文献学领域的研究成果应用于文学研究与文学创作,在文学的研究和创作上也取得
期刊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的物质生活逐渐富足起来,物质上的满足促进了人们精神上的追求,作为人们传播文化和普及知识的载体,群众文化是人们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过程当中占据着主导地位。作为一种大众参与的公共文化形态,其本身就具有一定的社会功能和文化价值,这不论对于经济的发展还是对于我国精神文明的建设都会起到很好的推进作用。  一、群众文化的内涵  群众文化,是指人们职业外,自
期刊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善于运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手段开展工作。近年来,以数字化为核心的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大数据时代”扑面而来,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同样也深刻改变着人们的学习、阅读习惯,图书馆事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人民日报》曾发文指出,当今时代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图书馆的传统职能逐渐失去吸引力,而图书馆又或多或少存在人浮于事、功能单一、馆藏陈旧、效率低下等问题,转型和变革势在
期刊
十一 女总管家  1956年是宋庆龄工作非常忙碌的一年,仅从一月初到四月中旬,她就接连出国访问了印度、缅甸与巴基斯坦三个国家;参加了祝贺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六周年、前往波兰驻中国大使馆吊唁波兰统一工人党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波莱斯瓦夫·贝鲁特逝世等十多项国内的活动;还在寓所接见了前去拜访的周恩来总理,会见了印尼共产党总书记艾地。这对时年63岁的宋庆龄来说,其疲惫劳累的程度可想而知。  就这年,李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