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依托“创新历史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对于历史的认同感和独立思维,可有效带动学生学习历史的整体能力与效率。教师要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构建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满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逐渐养成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并且可以有效带动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体验能力、感悟能力以及互动能力的高效提升。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开展措施
在新课改教育规定中明确指出: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心理特征,提高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认知水平,促进学生了解历史、感悟历史的能力。结合相关现实内容和课堂教学内容进行有机组合,从而实现学生对于历史多元化学习、生动化体会的能力养成,促就学生在历史课堂上积极探索、敢于质疑的本能发挥。
一、以精神概念培养学生的历史学习素养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时候,需要结合历史知识内容对学生进行家国情怀情感认知素养的培育。在此,教师务必要结合现有的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全新的教学方法,以此来奠定后续教学工作开展的基础,实现学生对历史学习与家国情怀两者之间的相互融合理念发展。
例如:为寻求创新点,教师在进行“明朝”相关的教学时,可以结合明朝国君的祖训“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来分析。通过该内容,以及明朝上下几十个皇帝的行为可以得出,纵然明朝的皇帝千奇百怪,有的勤政爱民,有的飞扬跋扈、有的懒散拖沓,但是他们都有两个共同的特点,一个特点是不劳民伤财,另一个特点是都有着一身硬骨头。这是一个民族所需要具备的精神品质。在明朝体现的淋漓尽致,上到皇帝,下到普通老百姓,北抗蒙古鞑靼、南打东瀛倭寇。其中面临多次亡国的风险,依然能有像于谦一样的人勇敢的站出来包围祖国的安宁,保护人民的财产。
二、以信息概念促进学生的课堂学习热情
历史教师在开展历史课堂教学的时候,在给学生讲述课堂知识的同时要配合一些更具有吸引力的内容,让学生全面的了解课堂内容。多媒体作为当前课堂教学中的标准配置,教师就可以将其科学的利用起来,在前期进行课堂设计的时候就可以加入一些与课堂内容相关的教学材料,在课堂上展现给学生。
例如:基于对信息化教学策略的创新,教师在进行《秦统一中国》这节课教学的时候,可以借助思维导图工具给学生展示出一个整体的框架结构,该框架结构可以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并要在其中体现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的君王名称。随后,通过各个分支的不断延伸,教师要重点体现秦国发展的过程,以至于最终一统天下的结局。期间,教师需要借助思维导图引导学生对秦国的建立——成长——衰败——变法——图强——扫六合这个过程进行思考与分析。通过该方法的应用,能够让学生对秦朝的发展历程做出一个缜密的解读和认识,随后再投入到学习中,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将得到显著的提升和发展。而且在教学框架的引导下,学生能够结合不同的板块实现对不同问题的有效探索,这对于改变学生的传统学习方法具有重要的帮助作用,同时对于提升教师的教学质量也有着一定的辅助意义。
三、以人物概念提升学生的历史学习认知
在历史长河中,我们对很多历史人物的了解都是建立在他的生活环境以及身边所发生的事情上来判断与思考的。但是,人往往具有多面性,在很多时候我们只看到了一个历史人物的一面,并没有发现他的另一面。这就导致了真实的历史人物与我们所了解的历史人物有着较大的差别。
例如:教师在对学生分析西楚霸王项羽和汉高祖刘邦的时候,可以先听一听学生对他们的认识。此时,学生会回答说:“西楚霸王项羽是一个英雄。从体态上来说他身高九尺,而且有着扛鼎之力。从项羽的人格上来分析,他是一个反对压迫,敢于斗争的农民领袖与人民英雄。从项羽的思维上来分析,他是一个刚愎自用,且又优柔寡断的人。”或者,还有学生会说:“刘邦从行为上来分析是一个‘市井无赖’类型的人物,这一内容是从史书上了解到的。如果从思维上来分析,刘邦则是一个懂得用人,善于驭人,懂得自我管理,且机智勇敢的人。”经过学生的分析,教师再结合学生所说的内容对项羽和刘邦两个人展开研究。而在不断研究的过程中,学生会明白项羽这个人物的仁慈、感性、勇敢、多情、正义、自负的多重性格。而且会探索得出刘邦这个历史人物的圆滑、谨慎、狡诈、冷酷和他远大的胸怀。为了更好地凸显出这两个历史人物的性格,教师可以通过鸿门宴这样历史故事,以及项羽封王的历史典故對其进行分析,进而可以更深的了解到项羽对待刘邦的情感,以及刘邦回馈给项羽的行为。
综上所述,教师需要在课堂上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的环境,让学生在寓学于乐的过程中对历史知识进行高效的掌握。这样,便可以让学生呼吸道一丝新鲜的空气,看到一点“窗外”的风景。
参考文献:
[1]魏鑫彦.探析初中历史教学与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J].华夏教师,2019(36):8.
[2]杨瑞.用对方法,轻松迎接历史中考——初中历史有效备考策略研究[J].华夏教师,2019(36):91-92.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开展措施
在新课改教育规定中明确指出: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心理特征,提高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认知水平,促进学生了解历史、感悟历史的能力。结合相关现实内容和课堂教学内容进行有机组合,从而实现学生对于历史多元化学习、生动化体会的能力养成,促就学生在历史课堂上积极探索、敢于质疑的本能发挥。
一、以精神概念培养学生的历史学习素养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时候,需要结合历史知识内容对学生进行家国情怀情感认知素养的培育。在此,教师务必要结合现有的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全新的教学方法,以此来奠定后续教学工作开展的基础,实现学生对历史学习与家国情怀两者之间的相互融合理念发展。
例如:为寻求创新点,教师在进行“明朝”相关的教学时,可以结合明朝国君的祖训“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来分析。通过该内容,以及明朝上下几十个皇帝的行为可以得出,纵然明朝的皇帝千奇百怪,有的勤政爱民,有的飞扬跋扈、有的懒散拖沓,但是他们都有两个共同的特点,一个特点是不劳民伤财,另一个特点是都有着一身硬骨头。这是一个民族所需要具备的精神品质。在明朝体现的淋漓尽致,上到皇帝,下到普通老百姓,北抗蒙古鞑靼、南打东瀛倭寇。其中面临多次亡国的风险,依然能有像于谦一样的人勇敢的站出来包围祖国的安宁,保护人民的财产。
二、以信息概念促进学生的课堂学习热情
历史教师在开展历史课堂教学的时候,在给学生讲述课堂知识的同时要配合一些更具有吸引力的内容,让学生全面的了解课堂内容。多媒体作为当前课堂教学中的标准配置,教师就可以将其科学的利用起来,在前期进行课堂设计的时候就可以加入一些与课堂内容相关的教学材料,在课堂上展现给学生。
例如:基于对信息化教学策略的创新,教师在进行《秦统一中国》这节课教学的时候,可以借助思维导图工具给学生展示出一个整体的框架结构,该框架结构可以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并要在其中体现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的君王名称。随后,通过各个分支的不断延伸,教师要重点体现秦国发展的过程,以至于最终一统天下的结局。期间,教师需要借助思维导图引导学生对秦国的建立——成长——衰败——变法——图强——扫六合这个过程进行思考与分析。通过该方法的应用,能够让学生对秦朝的发展历程做出一个缜密的解读和认识,随后再投入到学习中,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将得到显著的提升和发展。而且在教学框架的引导下,学生能够结合不同的板块实现对不同问题的有效探索,这对于改变学生的传统学习方法具有重要的帮助作用,同时对于提升教师的教学质量也有着一定的辅助意义。
三、以人物概念提升学生的历史学习认知
在历史长河中,我们对很多历史人物的了解都是建立在他的生活环境以及身边所发生的事情上来判断与思考的。但是,人往往具有多面性,在很多时候我们只看到了一个历史人物的一面,并没有发现他的另一面。这就导致了真实的历史人物与我们所了解的历史人物有着较大的差别。
例如:教师在对学生分析西楚霸王项羽和汉高祖刘邦的时候,可以先听一听学生对他们的认识。此时,学生会回答说:“西楚霸王项羽是一个英雄。从体态上来说他身高九尺,而且有着扛鼎之力。从项羽的人格上来分析,他是一个反对压迫,敢于斗争的农民领袖与人民英雄。从项羽的思维上来分析,他是一个刚愎自用,且又优柔寡断的人。”或者,还有学生会说:“刘邦从行为上来分析是一个‘市井无赖’类型的人物,这一内容是从史书上了解到的。如果从思维上来分析,刘邦则是一个懂得用人,善于驭人,懂得自我管理,且机智勇敢的人。”经过学生的分析,教师再结合学生所说的内容对项羽和刘邦两个人展开研究。而在不断研究的过程中,学生会明白项羽这个人物的仁慈、感性、勇敢、多情、正义、自负的多重性格。而且会探索得出刘邦这个历史人物的圆滑、谨慎、狡诈、冷酷和他远大的胸怀。为了更好地凸显出这两个历史人物的性格,教师可以通过鸿门宴这样历史故事,以及项羽封王的历史典故對其进行分析,进而可以更深的了解到项羽对待刘邦的情感,以及刘邦回馈给项羽的行为。
综上所述,教师需要在课堂上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的环境,让学生在寓学于乐的过程中对历史知识进行高效的掌握。这样,便可以让学生呼吸道一丝新鲜的空气,看到一点“窗外”的风景。
参考文献:
[1]魏鑫彦.探析初中历史教学与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J].华夏教师,2019(36):8.
[2]杨瑞.用对方法,轻松迎接历史中考——初中历史有效备考策略研究[J].华夏教师,2019(36):9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