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年来,中国国有企业的经营绩效明显提高,但绩效的提高并非源自企业效率的提高,而主要源于的国有企业的垄断地位。本文试图通过阐述国有企业垄断产生的原因,揭露国有垄断的弊端,以及对既有改革中的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以试图探索出一条科学的国有企业垄断改革之路。
关键词:国有企业;垄断;改革;
一、国有企业垄断产生的原因
我国国有企业“垄断的基本原因是进入障碍:垄断者能在其市场上保持唯一卖者的地位,是因为其他企业不能进入市场并与之竞争。进入障碍又有三个主要来源:关键资源由一家企业拥有;征服给予一个企业排他性的地生产某种产品或劳务的权利;生产成本使一个生产者比大量生产者更有效率”。我国的进入障碍主要是由政府设置的,即国企的垄断地位大多是政府赋予的,这种垄断是行政性垄断。政府把这些国有垄断企业作为“亲儿子”,给予政策上的优惠,让它们轻松赚钱。这本来是科尔奈分析的计划经济下政府对国企的“父爱主义”,但这种“父爱主义”今天仍然在起作用。
二、国有垄断的弊端
国有垄断企业与市场竞争相隔离,既缺乏竞争的外部压力,又缺乏内部的约束机制。这种不能按照市场规则运行,主要依靠政府“输血”和种种特许优惠条件实现垄断利润的企业,不可能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我国国有垄断企业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政企不分,体制不顺。一直以来,我国的垄断行业基本上是采取国家垄断体制。相应的政府主管机构,既是企业的管理者,也是经营者,两个功能合二为一。企业内部缺乏严格的经济核算和利益激励机制,企业经营者和职工压力不大,动力不足,责任心不强。这种管制方式来源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它的长期运行使我国垄断行业呈现效率低下、发展缓慢的落后格局。
第二,国有企业的行政垄断造成了庞大的既得利益集团,这些人管理企业的出发点不是国家利益和社会利益的最大化,而是本行业、本部门、本集团的利益最大化。为了保护其自身的既得利益,他们常常以各种借口甚至寻租手段,阻碍改革,延缓国有企业的改革进程。
第三,国有垄断不仅减少了国企之间的竞争,同时,也对已经进入该行业的民营企业产生挤出效应,同时提高了潜在民营资本进入的市场门槛,导致了有关行业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国进民退”。
第四,国有垄断企业超额利润的获得,往往是以低效率和社会福利的牺牲换取的。机构臃肿,人浮于事,工作效率低下,信息传递慢,成本费用膨胀,浪费严重。这不仅抵消了垄断行业固有的规模经济效益,也造成产品或服务成本很高,社会效益恶化。
三、国有垄断既有改革存在的问题
1、既有垄断格局没有真正被打破,垄断的本质没有被突破---政企不分。
许多企业凭借其拥有的特殊行政性权力资源来控制社会经济资源和市场,获得大量的垄断利益;不少公共权力部门直接掌握资源的配置途径,插手市场和企业的运行。行政权力跟市场利益直接挂钩,就会不可避免的出现层出不穷的“寻租泛化”和“垄断泛化”的现象。
2、改革的广度和深度不够,市场结构不合理。
从对垄断行业已经实施的改革来看,在广度上,改革主要集中在电信、电力和民航等行业中,而石化、铁路、供气及其他专营行业的改革相对滞后。在深度上,竞争机制的引入主要停留在“分拆”原垄断企业的层面,并没有形成规范的市场准入制度。这种通过分拆引入竞争机制的改革模式基本上没有触及产权制度,仍然是在国有产权框架内的局部调整。正是由于垄断行业改革的广度和深度不够,多数垄断行业的市场集中度仍然过高,市场竞争表现为寡头垄断的格局,部分垄断行业在不同地区甚至呈现出实质性独家垄断的现象。
3、国有大型垄断企业改革步伐滞后,运行效率偏低。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国有垄断的改革一直是市场化改革的“边缘地带”,因此大多数大型国有独资或国有控股企业的改革步伐明显滞后于一般性竞争行业中的国有企业。正是由于国有大型垄断企业改革步伐滞后,加上垄断容易导致资源配置低效率,造成多数企业运行效率偏低,X-非效率现象普遍存在,从而导致整个行业的运行效率不高。
四、进一步打破国有企业垄断的政策性建议
1、大力推进政府改革的深化,理清政府经济管理部门的权力边界及其职责,加快政府由“全能型”向“服务型”的转变。改革的重点是规范公共权力的设置和运作边界,截断公共权力部门和直接市场利益之间的通道,完善公共权力的监督约束机制,扭转公共权力的利益化倾向。
2、在思想理念上,按照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高度重视社会经济的制度和规则秩序的建设,贯彻实行制度正义、规则公平、机会均等、竞争有序和利益分享的原则,彻底割断公共权力部门和直接市场利益之间的通道。
3、对于处于自然垄断地位的国企来说,应树立以全民福利最大的社会目标。政府需要有效的规制,特别要注意区分其中的竞争性业务和自然垄断环节,自然垄断环节需要加强规制,要建立起促进公共福利提高的规制目标。相反,竞争性业务则不需要管制,可以直接向民营资本开放。
4、对于那些行政性垄断行业,其改革的方向基本是确定的,那就是向市场化过渡。要坚决打破垄断,充分开放市场,启动民间资本,允许民营资本进入,鼓励民企参与竞争,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关键词:国有企业;垄断;改革;
一、国有企业垄断产生的原因
我国国有企业“垄断的基本原因是进入障碍:垄断者能在其市场上保持唯一卖者的地位,是因为其他企业不能进入市场并与之竞争。进入障碍又有三个主要来源:关键资源由一家企业拥有;征服给予一个企业排他性的地生产某种产品或劳务的权利;生产成本使一个生产者比大量生产者更有效率”。我国的进入障碍主要是由政府设置的,即国企的垄断地位大多是政府赋予的,这种垄断是行政性垄断。政府把这些国有垄断企业作为“亲儿子”,给予政策上的优惠,让它们轻松赚钱。这本来是科尔奈分析的计划经济下政府对国企的“父爱主义”,但这种“父爱主义”今天仍然在起作用。
二、国有垄断的弊端
国有垄断企业与市场竞争相隔离,既缺乏竞争的外部压力,又缺乏内部的约束机制。这种不能按照市场规则运行,主要依靠政府“输血”和种种特许优惠条件实现垄断利润的企业,不可能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我国国有垄断企业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政企不分,体制不顺。一直以来,我国的垄断行业基本上是采取国家垄断体制。相应的政府主管机构,既是企业的管理者,也是经营者,两个功能合二为一。企业内部缺乏严格的经济核算和利益激励机制,企业经营者和职工压力不大,动力不足,责任心不强。这种管制方式来源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它的长期运行使我国垄断行业呈现效率低下、发展缓慢的落后格局。
第二,国有企业的行政垄断造成了庞大的既得利益集团,这些人管理企业的出发点不是国家利益和社会利益的最大化,而是本行业、本部门、本集团的利益最大化。为了保护其自身的既得利益,他们常常以各种借口甚至寻租手段,阻碍改革,延缓国有企业的改革进程。
第三,国有垄断不仅减少了国企之间的竞争,同时,也对已经进入该行业的民营企业产生挤出效应,同时提高了潜在民营资本进入的市场门槛,导致了有关行业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国进民退”。
第四,国有垄断企业超额利润的获得,往往是以低效率和社会福利的牺牲换取的。机构臃肿,人浮于事,工作效率低下,信息传递慢,成本费用膨胀,浪费严重。这不仅抵消了垄断行业固有的规模经济效益,也造成产品或服务成本很高,社会效益恶化。
三、国有垄断既有改革存在的问题
1、既有垄断格局没有真正被打破,垄断的本质没有被突破---政企不分。
许多企业凭借其拥有的特殊行政性权力资源来控制社会经济资源和市场,获得大量的垄断利益;不少公共权力部门直接掌握资源的配置途径,插手市场和企业的运行。行政权力跟市场利益直接挂钩,就会不可避免的出现层出不穷的“寻租泛化”和“垄断泛化”的现象。
2、改革的广度和深度不够,市场结构不合理。
从对垄断行业已经实施的改革来看,在广度上,改革主要集中在电信、电力和民航等行业中,而石化、铁路、供气及其他专营行业的改革相对滞后。在深度上,竞争机制的引入主要停留在“分拆”原垄断企业的层面,并没有形成规范的市场准入制度。这种通过分拆引入竞争机制的改革模式基本上没有触及产权制度,仍然是在国有产权框架内的局部调整。正是由于垄断行业改革的广度和深度不够,多数垄断行业的市场集中度仍然过高,市场竞争表现为寡头垄断的格局,部分垄断行业在不同地区甚至呈现出实质性独家垄断的现象。
3、国有大型垄断企业改革步伐滞后,运行效率偏低。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国有垄断的改革一直是市场化改革的“边缘地带”,因此大多数大型国有独资或国有控股企业的改革步伐明显滞后于一般性竞争行业中的国有企业。正是由于国有大型垄断企业改革步伐滞后,加上垄断容易导致资源配置低效率,造成多数企业运行效率偏低,X-非效率现象普遍存在,从而导致整个行业的运行效率不高。
四、进一步打破国有企业垄断的政策性建议
1、大力推进政府改革的深化,理清政府经济管理部门的权力边界及其职责,加快政府由“全能型”向“服务型”的转变。改革的重点是规范公共权力的设置和运作边界,截断公共权力部门和直接市场利益之间的通道,完善公共权力的监督约束机制,扭转公共权力的利益化倾向。
2、在思想理念上,按照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高度重视社会经济的制度和规则秩序的建设,贯彻实行制度正义、规则公平、机会均等、竞争有序和利益分享的原则,彻底割断公共权力部门和直接市场利益之间的通道。
3、对于处于自然垄断地位的国企来说,应树立以全民福利最大的社会目标。政府需要有效的规制,特别要注意区分其中的竞争性业务和自然垄断环节,自然垄断环节需要加强规制,要建立起促进公共福利提高的规制目标。相反,竞争性业务则不需要管制,可以直接向民营资本开放。
4、对于那些行政性垄断行业,其改革的方向基本是确定的,那就是向市场化过渡。要坚决打破垄断,充分开放市场,启动民间资本,允许民营资本进入,鼓励民企参与竞争,提高资源配置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