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到学生管理,笔者就想起几年前发生在阜城某中学的一个真实故事,两个高中起点班,学生生源相当,授课教师全部相同,只是班主任彼此不同。A班班主任以生为本,科学管理,三年中,该班班级和谐,学生全面发展,高考也取得了优异成绩,还被评为市级优秀班集体。B班班主任作风粗暴,“高压”无商量,三年中,班级混乱,学生问题不断,学生及其家长意见大,社会影响坏。上述故事告诉我们,管理理念及方式直接影响教育效果,因而研究学生管理工作实属必要。这里结合个人教育与管理实践,来谈一下如何以人为本,科学管理,促进学生又好又快发展。
一、学生管理工作贯彻“以人为本”思想的原因
1.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具体到学校及学生工作中,就是要以人为本,以生为本,把为了每个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作为教育教学的终极目标。为此,必须统筹各方面工作,做到全面协调。只有班级和谐、学校和谐、教育和谐,才会有整个社会的和谐。
2.客观形势对学生管理工作的要求
社会在进步,教育在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也随之发生重大变化。过去人们信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教师打骂学生,不足为奇。而今,师生之间在法律地位上是平等的,骂学生不妥,打学生更不对,否则你就是违法侵权。
3.提高学生管理工作实效性的要求
当前,学生管理工作实效性不强可以说很普遍,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长期以来,我们只是把学生当成管理的对象,甚至当成“敌人”,师生间缺少真诚的沟通,彼此间不够理解,因此管理中的阻力很大。无数事实证明,以人为本,以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充分相信学生,有利于做好学生管理与教育工作。
二、学生管理工作中如何体现以人为本
1.关心爱护学生
无爱不成教,关心爱护学生是教师的天职,“范跑跑”之所以受到谴责,是因为他缺乏起码的爱心。好学生教师都会爱,能否爱后进生是衡量一个教师是否优秀的一个重要标尺。当前应试教育在一些地方还十分盛行,教育的功利性使部分教师不能平等地对待每个学生,后进生遭冷落、歧视、抛弃的现象不在少数。常见的如排座位,就是按考试成绩来进行,你的成绩好,你就可以坐在最好的位置,成绩差就应该坐在“被人遗忘的角落”。
其实,后进生更需要关怀。由于多方面原因,后进生文化成绩可以暂时差一些,有的可能一直差下去,但他们能按时到校,有些课程他们即使听不懂还坚持坐在教室里,这需要多么大的毅力啊,从这个方面来说,他们也是值得肯定的。
大家都清楚,人的能力千差万别。文化成绩差的学生在其他方面可能有突出表现。多把尺子量学生,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发展,毕竟人才的种类多种多样,社会既需要“三钱”这样的科学家,也需要郎朗、刘翔等一大批其他方面优秀的人才。因此爱学生,就必须爱每一个学生,尤其是关心爱护后进生,切实帮助他们解决在生活学习和心理等方面存在的实际困难,这种爱是“真爱”、“大爱”,我们的老师、班主任应该有这种爱心。
2.理解宽容学生
现在的中学生大多是未成年人,由于生理心理等方面的原因,他们存在一些缺点和错误在所难免,我们不能用成人的眼光和标准来要求他们。比如,我们不少班主任对男女生之间的交往十分敏感,生怕会出乱子,而对于早恋更是“穷追猛打”,轻者请家长,重者要赶出学校。作为教师,我们是否应该换位思考,我们上高中时就没有人暗恋了谁,就没有早恋过?我以为,对于男女生正常交往根本不必大惊小怪。毕竟时代不同,再用老眼光来看待今天的异性交往,显然不合时宜。即使是早恋的学生也不能另眼相看,严厉打击,而应耐心教育,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现在借读生在很多学校都有,他们中有些人不仅文化成绩差,而且纪律观念差,即所谓的“双差生”,这些人不时闹出一些摩擦甚至是打架。教师要正确看待,学会宽容,科学教育,促其转化。对身强力壮、好打善斗的学生,引导好了,将来他们说不准会成为优秀的人民警察或军人,为保障国家安宁作出贡献。
理解学生,宽容学生,这是艺术,是智慧,也是美德。2007年4月16日,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赵承熙枪击案震惊世界,而后该校在举行悼念活动时,还将凶手与32名遇难者一起列为对象。这在我们看来有些不可思议,一个罪该万死的杀人恶魔怎么也不能成为悼念对象,但在美国人看来,赵承熙同样是受害者,他性格扭曲,心理孤僻,却没有得到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关心和救治,才导致悲剧的发生。
有人说:办好一所学校,可以少建一座监狱。而笔者认为:教师转化了一名问题生与培养一名考入北大清华等名校的学生同样光荣。
3.尊重善待学生
每一个学生都是有生命的鲜活的个体,以人为本就要尊重每一个生命,给他们自由生长所需要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沐浴阳光和雨露。
尊重善待学生就要解放学生,不能把他们“圈养”在教室,局限在校园,要学会“散养”。社会是个大课堂,要让他们深入社会,深入生活,广泛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活动,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通过多种活动,增长学生见识,陶冶学生情操,磨砺学生意志。这些活动不会耽误学习,反而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尊重善待学生就要保证学生发展权,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真正和谐的校园,不光有朗朗的读书声,还应该有动听的歌声、锵铿的口号声和愉快的笑声。
4.相信引导学生
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信息时代的学生见识广,能力强,在有些方面可以说超过教师。因此要相信学生,善于倾听学生意见和建议,不要认为他们是个孩子,什么都不懂。以班规为例,据了解,现在很多班级都有自己的班规,这对班级管理确实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不少班规只是体现班主任个人的意志,闭门造车,没有广泛听取学生的意见,有的内容明显违反国家法律,有的不切合学生实际,缺乏人文关怀。像这样没有学生广泛参与而制定出来的班规,往往不能得到学生的认同,因而在执行过程中遇到阻力在所难免。
相信学生就要放手让学生做自己能够做且应该做的事。教师不是保姆,也不是警察,一味包办和死看硬守都无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以管理为例,过去过于强调外部力量的约束,即“他律”。事实上,学生管理的最高境界是学生自我管理意识的形成,即“自律”。要重视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和自我发展,组建各种类型的学生社团和兴趣小组,让学生在自己喜欢的领域尽情地展示个性,发展特长。
三、走出“以人为本”的误区
1.把“以人为本”误解为降低要求,放松管理
有人把“以人为本”理解为一味顺从学生的天性,无条件地满足学生的愿望。在这种思想指引下,教师一味降低教学与管理要求,该布置的作业不布置,该进行的考试不进行,形成“你玩、我玩、大家玩,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局面,这种做法表面上看是对学生自由和权益的尊重,实际上违反了教育教学规律,影响了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是一种“泛人文化”的表现,最终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古人云:“教不严,师之惰”。严格要求和管理与以人为本既对立又统一,科学管理,严格要求是素质教育的应有之义。
2.把“以人为本”曲解为以学生个体为本
以人为本在学生管理中不光表现为以学生个体为本,也应理解为以学生集体为本。学生个体与集体的利益是一致的,但也有冲突的时候,尊重学生个体利益不应损害学生集体利益。很多老师可能遇到过这样的事情。个别学生对教师的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不适应,表现为“吃不饱”或“吃不了”。怎么办?是加快进度,增加内容,还是放慢速度,减少内容呢?这两种选项都不正确,教师教学理所当然地要以大多数学生实际情况为准,当然对于一些绩优生或后进生的问题,主要通过课后采取措施来解决,从而更好地满足每一个学生的需要。
3.把“以人为本”错误理解为对学生一味迁就
以人为本,不是盲目地无条件地尊重和满足学生的利益诉求和个性追求,应该合乎情、理、法,要在规则、制度和纪律的允许范围内,宽容不是纵容。现在有些教师“表扬”的帽子随时随地往学生头上戴,且美其名曰“赏识教育”。善意的批评没有了,取而代之的一片赞扬声,这样的“赏识教育”,实质上是“溺爱教育”,是在棒杀学生。
学生有问题不可怕,关键看教师解决问题的态度和方法。对于问题生,在反复教育无效的情况下,必须给予适当的处分,以维护制度和规则的严肃性,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当然,处分学生也要给他们改过自新的机会,不要“一棍子 打死”,好的学校教育应该是表扬与批评、激励与惩罚一个不能少。
一、学生管理工作贯彻“以人为本”思想的原因
1.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具体到学校及学生工作中,就是要以人为本,以生为本,把为了每个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作为教育教学的终极目标。为此,必须统筹各方面工作,做到全面协调。只有班级和谐、学校和谐、教育和谐,才会有整个社会的和谐。
2.客观形势对学生管理工作的要求
社会在进步,教育在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也随之发生重大变化。过去人们信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教师打骂学生,不足为奇。而今,师生之间在法律地位上是平等的,骂学生不妥,打学生更不对,否则你就是违法侵权。
3.提高学生管理工作实效性的要求
当前,学生管理工作实效性不强可以说很普遍,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长期以来,我们只是把学生当成管理的对象,甚至当成“敌人”,师生间缺少真诚的沟通,彼此间不够理解,因此管理中的阻力很大。无数事实证明,以人为本,以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充分相信学生,有利于做好学生管理与教育工作。
二、学生管理工作中如何体现以人为本
1.关心爱护学生
无爱不成教,关心爱护学生是教师的天职,“范跑跑”之所以受到谴责,是因为他缺乏起码的爱心。好学生教师都会爱,能否爱后进生是衡量一个教师是否优秀的一个重要标尺。当前应试教育在一些地方还十分盛行,教育的功利性使部分教师不能平等地对待每个学生,后进生遭冷落、歧视、抛弃的现象不在少数。常见的如排座位,就是按考试成绩来进行,你的成绩好,你就可以坐在最好的位置,成绩差就应该坐在“被人遗忘的角落”。
其实,后进生更需要关怀。由于多方面原因,后进生文化成绩可以暂时差一些,有的可能一直差下去,但他们能按时到校,有些课程他们即使听不懂还坚持坐在教室里,这需要多么大的毅力啊,从这个方面来说,他们也是值得肯定的。
大家都清楚,人的能力千差万别。文化成绩差的学生在其他方面可能有突出表现。多把尺子量学生,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发展,毕竟人才的种类多种多样,社会既需要“三钱”这样的科学家,也需要郎朗、刘翔等一大批其他方面优秀的人才。因此爱学生,就必须爱每一个学生,尤其是关心爱护后进生,切实帮助他们解决在生活学习和心理等方面存在的实际困难,这种爱是“真爱”、“大爱”,我们的老师、班主任应该有这种爱心。
2.理解宽容学生
现在的中学生大多是未成年人,由于生理心理等方面的原因,他们存在一些缺点和错误在所难免,我们不能用成人的眼光和标准来要求他们。比如,我们不少班主任对男女生之间的交往十分敏感,生怕会出乱子,而对于早恋更是“穷追猛打”,轻者请家长,重者要赶出学校。作为教师,我们是否应该换位思考,我们上高中时就没有人暗恋了谁,就没有早恋过?我以为,对于男女生正常交往根本不必大惊小怪。毕竟时代不同,再用老眼光来看待今天的异性交往,显然不合时宜。即使是早恋的学生也不能另眼相看,严厉打击,而应耐心教育,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现在借读生在很多学校都有,他们中有些人不仅文化成绩差,而且纪律观念差,即所谓的“双差生”,这些人不时闹出一些摩擦甚至是打架。教师要正确看待,学会宽容,科学教育,促其转化。对身强力壮、好打善斗的学生,引导好了,将来他们说不准会成为优秀的人民警察或军人,为保障国家安宁作出贡献。
理解学生,宽容学生,这是艺术,是智慧,也是美德。2007年4月16日,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赵承熙枪击案震惊世界,而后该校在举行悼念活动时,还将凶手与32名遇难者一起列为对象。这在我们看来有些不可思议,一个罪该万死的杀人恶魔怎么也不能成为悼念对象,但在美国人看来,赵承熙同样是受害者,他性格扭曲,心理孤僻,却没有得到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关心和救治,才导致悲剧的发生。
有人说:办好一所学校,可以少建一座监狱。而笔者认为:教师转化了一名问题生与培养一名考入北大清华等名校的学生同样光荣。
3.尊重善待学生
每一个学生都是有生命的鲜活的个体,以人为本就要尊重每一个生命,给他们自由生长所需要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沐浴阳光和雨露。
尊重善待学生就要解放学生,不能把他们“圈养”在教室,局限在校园,要学会“散养”。社会是个大课堂,要让他们深入社会,深入生活,广泛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活动,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通过多种活动,增长学生见识,陶冶学生情操,磨砺学生意志。这些活动不会耽误学习,反而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尊重善待学生就要保证学生发展权,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真正和谐的校园,不光有朗朗的读书声,还应该有动听的歌声、锵铿的口号声和愉快的笑声。
4.相信引导学生
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信息时代的学生见识广,能力强,在有些方面可以说超过教师。因此要相信学生,善于倾听学生意见和建议,不要认为他们是个孩子,什么都不懂。以班规为例,据了解,现在很多班级都有自己的班规,这对班级管理确实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不少班规只是体现班主任个人的意志,闭门造车,没有广泛听取学生的意见,有的内容明显违反国家法律,有的不切合学生实际,缺乏人文关怀。像这样没有学生广泛参与而制定出来的班规,往往不能得到学生的认同,因而在执行过程中遇到阻力在所难免。
相信学生就要放手让学生做自己能够做且应该做的事。教师不是保姆,也不是警察,一味包办和死看硬守都无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以管理为例,过去过于强调外部力量的约束,即“他律”。事实上,学生管理的最高境界是学生自我管理意识的形成,即“自律”。要重视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和自我发展,组建各种类型的学生社团和兴趣小组,让学生在自己喜欢的领域尽情地展示个性,发展特长。
三、走出“以人为本”的误区
1.把“以人为本”误解为降低要求,放松管理
有人把“以人为本”理解为一味顺从学生的天性,无条件地满足学生的愿望。在这种思想指引下,教师一味降低教学与管理要求,该布置的作业不布置,该进行的考试不进行,形成“你玩、我玩、大家玩,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局面,这种做法表面上看是对学生自由和权益的尊重,实际上违反了教育教学规律,影响了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是一种“泛人文化”的表现,最终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古人云:“教不严,师之惰”。严格要求和管理与以人为本既对立又统一,科学管理,严格要求是素质教育的应有之义。
2.把“以人为本”曲解为以学生个体为本
以人为本在学生管理中不光表现为以学生个体为本,也应理解为以学生集体为本。学生个体与集体的利益是一致的,但也有冲突的时候,尊重学生个体利益不应损害学生集体利益。很多老师可能遇到过这样的事情。个别学生对教师的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不适应,表现为“吃不饱”或“吃不了”。怎么办?是加快进度,增加内容,还是放慢速度,减少内容呢?这两种选项都不正确,教师教学理所当然地要以大多数学生实际情况为准,当然对于一些绩优生或后进生的问题,主要通过课后采取措施来解决,从而更好地满足每一个学生的需要。
3.把“以人为本”错误理解为对学生一味迁就
以人为本,不是盲目地无条件地尊重和满足学生的利益诉求和个性追求,应该合乎情、理、法,要在规则、制度和纪律的允许范围内,宽容不是纵容。现在有些教师“表扬”的帽子随时随地往学生头上戴,且美其名曰“赏识教育”。善意的批评没有了,取而代之的一片赞扬声,这样的“赏识教育”,实质上是“溺爱教育”,是在棒杀学生。
学生有问题不可怕,关键看教师解决问题的态度和方法。对于问题生,在反复教育无效的情况下,必须给予适当的处分,以维护制度和规则的严肃性,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当然,处分学生也要给他们改过自新的机会,不要“一棍子 打死”,好的学校教育应该是表扬与批评、激励与惩罚一个不能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