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小鼠心脏移植后自噬水平的变化以及与免疫排除的关系。
方法以BALB/c作为供体,C57BL/6作为受体,采用Cuff血管吻合术,在小鼠颈部进行异位心脏移植。在移植后4、8 d,通过Western blot分析自噬相关基因p62检测移植小鼠心脏自噬水平的变化;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分析干扰素(IFN)-γ和白细胞介素(IL)-17的表达水平;采用雷帕霉素治疗后,分析对照组和实验组移植心脏自噬水平,存活时间以及细胞因子水平。
结果与正常供体心脏p62(1.23±0.31)比较,移植后第4天供体心脏自噬蛋白p62水平(0.43±0.18)显著下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98,P=0.010);移植后第8天供体心脏自噬蛋白p62水平(1.19±0.29)与正常供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94,P=0.291)。与正常小鼠IFN-γ和IL-17比较,移植后第4天受体小鼠血清IFN-γ和IL-17显著下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27,P=0.000;t=4.015,P=0.000)。移植后第8天受体小鼠血清IFN-γ和IL-17水平较正常小鼠IFN-γ和IL-17显著上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192,P=0.000;t=5.091,P=0.000)。实验组治疗后供体心脏p62水平较对照组供体心脏显著下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921,P=0.000;t=6.994,P=0.000).实验组治疗后小鼠心脏中位存活时间(11.5 d)较对照组小鼠心脏明显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Rank=3.129,P=0.010)。实验组移植后第4天和第8天受体小鼠血清IFN-γ和IL-17水平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109,P=0.000;t=5.409,P=0.000和t=7.098,P=0.000;t=6.153,P=0.000)。
结论自噬可降低心脏移植小鼠免疫排斥反应,可提高移植心脏的存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