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普通高中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呈现出培养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时代需要,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加强地理课程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及学生生活的联系。本文主要探讨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如何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生活背景,联系生活学地理,把生活问题地理化,地理问题生活化。
关键词: 高中地理教学 生活化 必要性 教学探讨 教学反思
有两个真实故事:其一,有一个来自英国的小女孩,到印度洋沿岸来玩的时候,发现海水涨落的异常现象,立刻想到这和她在学校的时候听老师讲的海啸现象一样。她就把可能有海啸的事告诉了妈妈,结果救了100多人。其二,2005我国湖北一些县市的学校的学生正在上课时,恰遇地震来袭,集体恐慌拥挤出逃,前面有人跌倒了,后来者仍继续前行,“多米诺骨牌”一样连锁倒地的踩踏现象就这样发生了,造成百余名学生受伤……
一、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学的必要性
国家教育部颁发的中学《地理课程标准》提出的地理教学基本理念中“学习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1]旨在倡导地理教学生活化,即地理教学要走进生活,贴近生活,紧密联系生活实际。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中学地理教学中普遍存在脱离生活的倾向,灌输式的教育使得学生在学习中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主动学习、自主发展的积极性受到挫伤。
其实地理就在我们身边,人们生活离不开地理,学习地理是为了更好地生活。因此,中学地理教学生活化势在必行,地理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学科,和人们的生活、生产息息相关,地理教学应当和现实生活、生产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学习“有用的地理”知识。
二、高中地理课堂生活化教学探讨
如何将“生活”融入到课堂教学中,让地理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体现“生活化”的理念,就必须提高课堂的“生活质量”,重视把生活的“活水”引入课堂,这是让地理教学焕发生活魅力的前提。笔者针对此问题,结合具体课堂实践提出以下几点看法。
1.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育家杜威提倡“教育即生活”理念,强调教育与生活的联系,要求学校课程应以现存的社会生活情境为主要内容。通过灵活处理教学材料,把教材内容活化为实际生活,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努力创造生活化的教学环境,还原生活情景,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地理,是激发学生地理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之一。
案例1:“人口的迁移”这一节的导入
情景导入:展示课前调查结果:自己家族(近3代)中每个人的出生地、迁移经历及原因,并绘制人口迁移路线图。阅读课本中“人口迁移类型”并讨论——你家人的迁移属于哪种类型?
从生活实际入手的导入方式,使枯燥的地理知识生活化,使学生面向生活,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快乐、享受课堂教学中掌握地理知识。
“生活化”的教学情境随手可得,如学习“旅游景观的欣赏”时,可充分利用旅游中自拍的照片与见闻作为情境;学习“天气系统”时,可将最近几天的天气变化过程作为情境;学习“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影响”时,可利用影片《后天》与《未来水世界》中的片段创设情境;汶川地震的图文材料可作为学习“地质灾害”提供最生动的素材,等等。
2.巧用生活实例,透析地理原理。
陶行知先生有过一个精辟的比喻:“接知如接枝”。他说:“我们要以自己的经验做根,以这经验所发生的知识做枝,然后别人的知识方才可以接得上去,别人的知识方才成为我们知识的一个有机部分。”对于地理原理,学生接受能力较差,可以借助他们习以为常的生活现象来讲解复杂难懂的地理原理。因此,在学习地理的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和自身经验出发、观察、研究生活中的地理,并在课堂中运用生活现象解决教学难点。[2]
课堂运用实例:洗衣机甩干衣服过程(台风眼的形成原理);学生活动演示三圈环流——分组传送书本(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及气压带风带的形成);空调、暖气安装位置(大气运动);洗手池里水流的旋转方向(地转偏向力的体现);当地气象谚语收集(天气状况)等。
3.借助乡土地理,引导探究,发现规律。
学生身边的大自然,恰好是最真实、最丰富、最有活力的地理教学资源。学生最初的地理认识便是对周围事物的了解与接触,以乡土地理中的环境资源为基础,进行地理学习能力训练,是让学生快速构建新知识结构的有效方法。
课堂运用的实例:本地房屋建筑、服饰文化(乡土自然及人文环境);本地的旅游景点类型观赏(自然景观与文化景观的形成);本地博物馆、科技馆等参观(了解自然、人文、科技文化)等。
4.利用探究活动训练生活需要的地理技能。
地理基本技能是学生终身发展所必需的一种能力,对学生进行必要地理技能的训练是地理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地理基本技能的训练应尽可能地与生活相结合,才能体现学以致用的原则[3]。在地理课堂上,我们可以通过与生活紧密联系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地理技能,让学生动眼观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叙述,调动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在活动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真实、生动、科学是设计“生活化”探究活动的基本原则。如学习“地图基础知识”时,可指导学生在课堂上动手绘制学校的平面图,以培养绘图能力;学习“大气的热力作用”时,可设计大气保温效应的实验,以培养地理实验能力;在学习“旅游活动的设计”时,可以分组设计暑期夏令营的考察方案,包括确定考察目的、路线名称、景点概况、费用预算等项目,以培养地理考察能力;学习“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时,可让学生计算全球不同城市的华人观看春节联欢晚会的时间,既利于理解时差的含义,又培养了地理计算能力;学习“工业区位选择”时,可提供某区域的分布简图与相关素材,让学生为不同的企业寻找合理的布局位置,从而培养地理评价与决策能力;在学习“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影响”时,可设计辩论活动,分正、反两方,分别阐述气候变暖对人类生产、生活的有利影响与不利影响,从而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等等。
5.运用多种素材,拓宽地理视野。
课堂教学材料多样化。据相关研究得出,按学生对学习材料感知的差异性可以将其分成五种学习类型:嗅觉学习型、味觉学习型、听觉学习型、触觉学习型、视觉学习型,还有部分属于混合学习型。具有不同学习型特点的学生,对同一教学媒体信息呈现的接受量存在差异。因此,课堂教学材料呈现的形式应该多样化,以满足不同需求的学习特点,并维持学生较高的学习兴趣。因此,可以运用多种形式的素材,创建多样化的地理课堂,满足学习需求,拓宽地理视野。
课堂运用实例:地理课前演讲——自我收集素材,讲解知识原理(包括旅游、宇宙等);报纸、书籍阅读分享交流(包括《中国国家地理》、《华夏地理》、旅游周刊等);网站媒体,鼓励学生合理利用网络资源(《后天》、BBC纪录片及相关网站);新闻、热点问题分析等。
三、高中地理课堂生活化教学反思
地理学是研究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及其关系的科学,地理学科则是让学生了解地理学的研究成果。通过从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并在解决问题中学习地理科学知识,有助于加深对地理学知识的理解。生活化的地理教学,源于生活,反映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让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内容感到亲切、形象,可感触,可理解,可应用。要实现生活化教育,素材的收集是前提,模式的探究与有效利用是关键与最终目的,对于这方面的内容,值得进一步探究与深化。
生活化课堂教学注重应用,使学生感到学有所用,从而认清所学知识的价值,获得学习的动力,找到学习的乐趣。同时为学生架构起“地理知识”与“生活实践”之间的桥梁,使学生素质得到全面发展,对生活的认知能力得到提升。我们应运用生活化的情景、材料,把生活化的课堂带给学生,做生活化的地理教师,最终让学生、教师共同享受地理学习的乐趣。
参考文献:
[1]陈澄,樊杰.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
[2]周代许.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学探讨[J].地理教学,2012(12):14,18-20.
[3]潘竹娟,朱雪梅.新课程对“生活化”地理课堂的诉求.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2(7):24-28.
关键词: 高中地理教学 生活化 必要性 教学探讨 教学反思
有两个真实故事:其一,有一个来自英国的小女孩,到印度洋沿岸来玩的时候,发现海水涨落的异常现象,立刻想到这和她在学校的时候听老师讲的海啸现象一样。她就把可能有海啸的事告诉了妈妈,结果救了100多人。其二,2005我国湖北一些县市的学校的学生正在上课时,恰遇地震来袭,集体恐慌拥挤出逃,前面有人跌倒了,后来者仍继续前行,“多米诺骨牌”一样连锁倒地的踩踏现象就这样发生了,造成百余名学生受伤……
一、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学的必要性
国家教育部颁发的中学《地理课程标准》提出的地理教学基本理念中“学习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1]旨在倡导地理教学生活化,即地理教学要走进生活,贴近生活,紧密联系生活实际。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中学地理教学中普遍存在脱离生活的倾向,灌输式的教育使得学生在学习中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主动学习、自主发展的积极性受到挫伤。
其实地理就在我们身边,人们生活离不开地理,学习地理是为了更好地生活。因此,中学地理教学生活化势在必行,地理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学科,和人们的生活、生产息息相关,地理教学应当和现实生活、生产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学习“有用的地理”知识。
二、高中地理课堂生活化教学探讨
如何将“生活”融入到课堂教学中,让地理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体现“生活化”的理念,就必须提高课堂的“生活质量”,重视把生活的“活水”引入课堂,这是让地理教学焕发生活魅力的前提。笔者针对此问题,结合具体课堂实践提出以下几点看法。
1.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育家杜威提倡“教育即生活”理念,强调教育与生活的联系,要求学校课程应以现存的社会生活情境为主要内容。通过灵活处理教学材料,把教材内容活化为实际生活,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努力创造生活化的教学环境,还原生活情景,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地理,是激发学生地理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之一。
案例1:“人口的迁移”这一节的导入
情景导入:展示课前调查结果:自己家族(近3代)中每个人的出生地、迁移经历及原因,并绘制人口迁移路线图。阅读课本中“人口迁移类型”并讨论——你家人的迁移属于哪种类型?
从生活实际入手的导入方式,使枯燥的地理知识生活化,使学生面向生活,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快乐、享受课堂教学中掌握地理知识。
“生活化”的教学情境随手可得,如学习“旅游景观的欣赏”时,可充分利用旅游中自拍的照片与见闻作为情境;学习“天气系统”时,可将最近几天的天气变化过程作为情境;学习“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影响”时,可利用影片《后天》与《未来水世界》中的片段创设情境;汶川地震的图文材料可作为学习“地质灾害”提供最生动的素材,等等。
2.巧用生活实例,透析地理原理。
陶行知先生有过一个精辟的比喻:“接知如接枝”。他说:“我们要以自己的经验做根,以这经验所发生的知识做枝,然后别人的知识方才可以接得上去,别人的知识方才成为我们知识的一个有机部分。”对于地理原理,学生接受能力较差,可以借助他们习以为常的生活现象来讲解复杂难懂的地理原理。因此,在学习地理的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和自身经验出发、观察、研究生活中的地理,并在课堂中运用生活现象解决教学难点。[2]
课堂运用实例:洗衣机甩干衣服过程(台风眼的形成原理);学生活动演示三圈环流——分组传送书本(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及气压带风带的形成);空调、暖气安装位置(大气运动);洗手池里水流的旋转方向(地转偏向力的体现);当地气象谚语收集(天气状况)等。
3.借助乡土地理,引导探究,发现规律。
学生身边的大自然,恰好是最真实、最丰富、最有活力的地理教学资源。学生最初的地理认识便是对周围事物的了解与接触,以乡土地理中的环境资源为基础,进行地理学习能力训练,是让学生快速构建新知识结构的有效方法。
课堂运用的实例:本地房屋建筑、服饰文化(乡土自然及人文环境);本地的旅游景点类型观赏(自然景观与文化景观的形成);本地博物馆、科技馆等参观(了解自然、人文、科技文化)等。
4.利用探究活动训练生活需要的地理技能。
地理基本技能是学生终身发展所必需的一种能力,对学生进行必要地理技能的训练是地理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地理基本技能的训练应尽可能地与生活相结合,才能体现学以致用的原则[3]。在地理课堂上,我们可以通过与生活紧密联系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地理技能,让学生动眼观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叙述,调动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在活动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真实、生动、科学是设计“生活化”探究活动的基本原则。如学习“地图基础知识”时,可指导学生在课堂上动手绘制学校的平面图,以培养绘图能力;学习“大气的热力作用”时,可设计大气保温效应的实验,以培养地理实验能力;在学习“旅游活动的设计”时,可以分组设计暑期夏令营的考察方案,包括确定考察目的、路线名称、景点概况、费用预算等项目,以培养地理考察能力;学习“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时,可让学生计算全球不同城市的华人观看春节联欢晚会的时间,既利于理解时差的含义,又培养了地理计算能力;学习“工业区位选择”时,可提供某区域的分布简图与相关素材,让学生为不同的企业寻找合理的布局位置,从而培养地理评价与决策能力;在学习“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影响”时,可设计辩论活动,分正、反两方,分别阐述气候变暖对人类生产、生活的有利影响与不利影响,从而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等等。
5.运用多种素材,拓宽地理视野。
课堂教学材料多样化。据相关研究得出,按学生对学习材料感知的差异性可以将其分成五种学习类型:嗅觉学习型、味觉学习型、听觉学习型、触觉学习型、视觉学习型,还有部分属于混合学习型。具有不同学习型特点的学生,对同一教学媒体信息呈现的接受量存在差异。因此,课堂教学材料呈现的形式应该多样化,以满足不同需求的学习特点,并维持学生较高的学习兴趣。因此,可以运用多种形式的素材,创建多样化的地理课堂,满足学习需求,拓宽地理视野。
课堂运用实例:地理课前演讲——自我收集素材,讲解知识原理(包括旅游、宇宙等);报纸、书籍阅读分享交流(包括《中国国家地理》、《华夏地理》、旅游周刊等);网站媒体,鼓励学生合理利用网络资源(《后天》、BBC纪录片及相关网站);新闻、热点问题分析等。
三、高中地理课堂生活化教学反思
地理学是研究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及其关系的科学,地理学科则是让学生了解地理学的研究成果。通过从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并在解决问题中学习地理科学知识,有助于加深对地理学知识的理解。生活化的地理教学,源于生活,反映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让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内容感到亲切、形象,可感触,可理解,可应用。要实现生活化教育,素材的收集是前提,模式的探究与有效利用是关键与最终目的,对于这方面的内容,值得进一步探究与深化。
生活化课堂教学注重应用,使学生感到学有所用,从而认清所学知识的价值,获得学习的动力,找到学习的乐趣。同时为学生架构起“地理知识”与“生活实践”之间的桥梁,使学生素质得到全面发展,对生活的认知能力得到提升。我们应运用生活化的情景、材料,把生活化的课堂带给学生,做生活化的地理教师,最终让学生、教师共同享受地理学习的乐趣。
参考文献:
[1]陈澄,樊杰.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
[2]周代许.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学探讨[J].地理教学,2012(12):14,18-20.
[3]潘竹娟,朱雪梅.新课程对“生活化”地理课堂的诉求.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2(7):2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