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电子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简说

来源 :职业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g_ch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如何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是高职教育改革需要解决的一个主要问题,因此,应探讨高职电子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与传统技能型人才培养之间的区别与联系,研究跨课程项目化教学设计、虚拟创新实验班建设及开放式教学模式实施的具体措施,以探索高职电子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
  关键词:高职;电子专业;创新型人才;虚拟实验班;开放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6-0036-03
  我国的高职教育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为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了充足的技能型人才保障。尤其是在电子技术领域,高职电子专业以培养电子行业技能型人才为出发点,通过行为导向、工学结合教学设计、项目化教学模式的实施,培养出了大量合格的、行业发展急需的电子产品生产制造类技能型人才。
  随着我国的经济转型升级、技术转型升级、装备转型升级,对人才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高职教育体系能够培养出大批合格的复合型、创新型、发展型高级技术技能人才。电子行业需要高职教育能够培养出既熟悉电子产品生产、加工、制造,也能够从事电子产品相关设计和创新的技能型、技术型人才。因此,怎样培养出创新型人才将是今后高职电子专业教学改革的重点。
  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在培养电子专业创新型人才的探索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以创新素质培养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基础、以技术能力培养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高职电子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概述
  创新型人才指富于开拓性,具有创造能力,能够在工作中做出创造性贡献的人才,他们通常表现出灵活、开放、好奇的个性,具有坚持不懈、注意力集中、想象力丰富及富于冒险精神等特征。具体有以下几个特点:(1)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2)有很强的自我学习与探索能力;(3)在某一领域或某一方面拥有广博而扎实的知识,有较高的专业水平;(4)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能够与他人合作或共处;(5)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能承担艰苦的工作。在高职教育背景下,高职电子专业的创新型人才在技能型人才素质基础上,应能够具备较强的技术应用创新能力、自主学习的意识和方法、较好的合作能力与素质,在所工作的技术场景中,具备借鉴、吸收、消化和改造、创新已有技术成果的能力。
  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应该是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建立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是协调知识、能力与素质三要素的结构关系,要能够在已有的技能型人才培养理念基础上,更加突出创新型素质的培养。笔者拟结合我院在这方面的认识和实践,着重探讨如何使高职电子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升级为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电子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升级,应突出创新素质培养的导向性,在职业能力培养的基础上,以技术应用和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创新素质培养为导向,其本质是从根本上改变传统人才培养的思维方式,改变教师教、学生学,学生被动式学习的模式,改变知识和技能均来源于书本和已经固化的教学设计案例的模式。我院基于这个改革思路,实施了建立虚拟实验班、跨课程项目教学设计、开放式教学模式等三个方面的改革探索,为高职电子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进行了大胆有益的改革尝试。
  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的探索
  我们认为,高职电子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关键是引导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而职业能力培养和技术应用能力培养是传统的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核心。在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的过程中,应以创新培养为导向,对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进行重新整理和构建,在职业能力培养和技术应用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引入创新培养机制。限于篇幅,我们着重探讨我院在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中的一些有益尝试。
  (一)建立虚拟实验班制度
  传统的教学班级是以同一专业、同一年级学生群组成的实体班级,是学生最重要的学习和生活群体组织。教学活动是以班级为单位进行的,知识的传授和教学方法的实施也是以班级为单位开展的,仅包括教师和学生两层学习梯度。这种传统的班级组织形式有利于对学生群体的教学管理和知识技能传授。但面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求,则存在一些固有的缺陷,如不能很好地实现学生学习过程的“传、帮、带”效果,不能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开展差异化教学(因材施教),不能形成跨班级、跨年级的学习示范团队等。
  一些高职采取了建立实验班的方式以提升教学梯度,将部分优秀学生进行集中式培养,力图实现较好的学习示范效应。高职教育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与跨年级学生之间的“传、帮、带”有较密切的联系,传统的实验班的管理体制较难实现跨年级学生的混合管理。
  鉴于普通班级管理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矛盾,我院在电气分院成立了虚拟化的创新实验班。该班的学员包括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学员的选拔按照基本职业能力素质、新知识应用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方面的综合标准进行考核。学员在虚拟实验班拥有双重身份:既是原所在班级的成员,又接受实验班的学习管理。虚拟实验班的教学形式主要以引导跨专业、跨年级学生“传、帮、带”为主,鼓励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技术进行深入学习,同时实施部分课程替代制度,即以项目答辩等形式替代传统的试卷考核机制。对实验班学员采取选拔和淘汰机制,鼓励普通班级学生进入实验班,并按照企业的项目考核机制进行学员淘汰,间接地构建起真实的企业化学习情境。
  虚拟实验班的制度建设避免了传统实验班的学生受益面窄、易走入精英化教育误区的弊端。该班级不是一个真实存在的实体班级,而是一个以学习兴趣和创新培养为导向的跨专业、跨年级的学习团队,与普通班级相结合,改变了传统扁平化的教学组织群体,构建了更加丰富的学习群体类型,可以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起到很好的学习示范作用。
  (二)跨课程项目化教学设计   项目化教学法是指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将需要解决的问题或需要完成的任务以项目的形式交给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以小组工作的方式,自己按照实际工作的完整程序,共同制定计划,协作完成整个项目。在项目教学中,学习过程成为每个人都要参与的实践与创造活动,其价值主要体现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而不是最终的结果。学生在项目实践过程中,理解和把握课程要求的知识和技能,体验创新的艰辛与乐趣,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项目化教学是我国高职院校普遍推行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设计方法。
  从可参考的文献和实际的教学实践来看,大多数项目化教学局限于所讲授的一门课程范围内,项目的作用是服务于完成该课程的知识教学或技能传授,项目的编排围绕课程内容的知识点进行加工和包装,缺乏项目自身的生命力和延续性。这样的项目化教学的效果在于可以提高课程的教学效果,其本质是将知识以一种新的形式传授给学生,但没有能够真正地实现以项目实施促进学习,完成知识体系的构建,课程之间的教学联系度低,甚至是断裂的。
  依据建构主义的理论,高职电子专业学习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学生学会解决一个个问题的过程,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是教学成败的关键因素。一个好的问题情境,往往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探究动机,引发学生积极思考,从而解决问题,发展其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基于构建主义理论,我院在多年项目化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实施了跨课程项目化教学设计。从课程体系的顶层着眼,与企业合作,设计了多个具有企业产品背景的综合性电子设计项目库。每个项目由多个子项目组成,分成简单、复杂、创新三个层次,可以满足不同学习群体的需要。项目的完成过程涉及原理图绘制、PCB电路板加工、元器件焊接与调试、程序编写、整体组装调试与工艺文档编制等,这些技术要求能够覆盖电子专业相关课程(《电子CAD应用技术》、《电子技术实训》、《单片机实训》、《电子产品制作》4门实训课程以及《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单片机原理与应用》3门基础课程)。图1为“智能小车”项目的示例,该项目在《电子CAD应用技术》、《电子技术实训》、《单片机实训》、《电子产品制作》4门课程教学中分别要完成原理图和PCB板制作、电路板焊接与调试、程序编写、整车调试与文档编写等任务,通过项目实施完成课程教学。我院在实际实施过程中,重新编制了原有课程的课程标准和教学方法,课程内容和知识点的讲解以服务于完成综合项目为目标,使得相关课程之间建立起以项目为主线的知识系统关联。
  以电子CAD应用技术为例,该课程的传统教学设计是编制一些教学项目,讲解Protel等绘图软件的操作和PCB加工技术。通过跨课程项目设计,该课程的项目与其他相关课程的项目是统一的,只是属于综合项目完成中的一个步骤。以“智能小车”项目为例,需要根据电子CAD应用技术完成该项目的原理图绘制和PCB板加工。教学的重点不再是完成知识传授,而是以完成项目为重点,更加突出项目的主体地位。通过该课程绘制的原理图和加工的PCB板将会用于后续电子技术实训、单片机实训和电子产品制作课程学习。跨课程项目化教学的设计本质是从顶层进行教学方案设计,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提供相对完备的项目库资源用于学生自选设计,通过一系列课程的紧密衔接,完成项目的实施,最后以项目实物展示、项目汇报等形式体现学习成果。
  (三)开放式教学模式
  在实施跨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的基础上,我院对原有的教学内容进行了以项目实施串联的教学知识编排,改变了以知识传授为目的的教学理念,教学活动的重心是如何引导学生完成项目。独立的课程教学变为项目完成的某一个技术步骤,从而使得课程之间的连接更加紧密。为了使跨课程项目化教学设计达到更好的效果,使项目作为教学主体的作用得以显现,我们对教学模式也做了配套改革,实施了开放式教学模式。开放式教学模式的核心是教学场所(教室、实验室、机房等)全天开放,教学时间全天开放,学生完成项目的方式开放,以开放的教学形式引导学生树立“项目完成和创新是第一目标”的学习意识。教学场所开放与教学时间开放统一,将教学时间延伸到8小时以外,引导学生在课外进入实验班、教室、机房进行项目实施。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鼓励学生自由组队,鼓励学生借鉴、参考、学习、消化和创新别人的成果以达到完成自己项目的目的。
  我院基于开放式教学模式的理念,进行了将电子专业实验室交由学生自主管理、实施开放式实验室管理制度的试点工作,由实验班学员入驻实验室,与授课教师合作进行跨课程项目化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
  实施开放式教学模式需要与完善的考核机制配套,在充分自由的项目实施过程中,需要有严格的考核机制做保障。我院采取“一票制”与问责制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即只有在项目完成后才能进行考核,考核分为团队整体考核和队员细化考核,采取当面问答的形式进行。考核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消化、吸收,引导他们进行创新设计。考核过程的教学工作量最大,与项目设计相呼应,问题设计的质量关系到整个跨课程项目化教学设计的实施效果。
  探索的成果与存在的问题
  在电子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中,我院探索了建立虚拟实验班、跨课程项目化教学设计、开放式教学模式等方法。经过近三年的改革实践,初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逐步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以跨课程项目化教学为主线的课程体系,形成了以创新素质培养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基础,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虚拟实验班的教学管理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竞争意识,形成了较好的学习氛围和示范效应;与开放式教学相结合的实验室开放式管理制度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课后学习环境。今后的实践重点是:(1)解决跨课程项目资源库的建设,逐步实现学生完全自主选定项目课题,并根据学生课题动态编排课程内容;(2)加强专业基础课参与跨课程项目化教学设计,以项目为核心,自上而下地解决基础课程与项目关联度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孙盾,姚缨英.开设自主实验的实践与思考[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5).
  [2]姚缨英,孙盾,王小海.研究性开放式实践教学的思考[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8(2).
  [3]刘成尧,王海娜.高职单片机开放式项目化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2013(2).
  [4]刑淑清.高职创新型人才职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0(18).
  [5]涂铭旌,等.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思路、方法及路径[J].西华大学学报,2012(7).
  [6]刘久凯.高职电子专业实践教学创新模式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2(20).
  [7]张龙娟.项目教学法在高职电子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8.
  作者简介:
  刘成尧(1980—),男,安徽滁州人,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负责人,研究方向为电子技术和嵌入式技术。
  韩承江(1965—),男,浙江绍兴人,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教授,电气分院院长,研究方向为工业自动化。
其他文献
"课证融合"是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相融合的职业教育模式,是实施"双证制度"的一个重要手段。实施"课证融合",将职业能力的培养在课堂中完成,使学生同时获得学历证书和职业
ADAMS、Madab、AutoCAD与Solidworks是四种当前常用的工程类软件,这些软件具有建模直观形象、学生上手快、结果准确等特点。针对机械原理课程中机构运动学和动力学分析教学的
摘要:农业职业院校的任务就是为地方农业产业培养可持续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因为农业职业院校专业定位的特殊性,很多农业职业院校只注重农业专业的发展而忽略了外语专业的创新与构建。通过对江苏省8所农业职业院校外语专业的开设状况进行对比分析可以看出,农业职业院校顺应时代潮流、大力发展外语专业是十分必要的。  关键词:农业职业院校;外语专业;专业性;必要性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
本文论述了教学支持系统的开发过程,从系统的需求分析、系统总体设计、数据库设计、系统详细设计与实现和系统测试进行详细的说明。系统采用Microsoft Visual Studio 2008和M
针对高职数控技术专业毕业生不能“零距离”上岗的现状,本文提出了一种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专业+车间”专业建设模式,分析了以车间为载体开展专业建设的具体内容。
由于气体压缩后气压存在的不稳定性,使重锤脉冲震源各个振次的激发能量差别很大,影响了激发的一致性。本文通过分析重锤脉冲震源高压气体的衰减特性,利用气体快速衰减到较稳
本文从分析高层建筑的发展对城市空间及生活方式的影响入手,分析高层建筑对城市空间的各种影响,并对高层建筑与城市空间的协调策略上提出一定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