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叙事性作品是小学阶段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主要教学载体,其不仅在教材中所占比例较大,而且对于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有着积极意义。本文基于小学语文叙事性文本作品特点,对相关阅读教学方法和途径做简要分析。
关键词:小学语文;叙事性文本;阅读教学
学生在小学阶段接触的文本以叙事性作品为主,而阅读作为学生的成长需要,读好叙事性作品自然成为了小学生的主要任务之一。教师应认识到小学阶段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性,把握一切机会向学生渗透和传授必要的阅读方法和技巧,促进其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
一、在对话中开展阅读教学
对话式教学是新时期下的一种教学理念,它不仅对于传统教学中教师作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进行了批判和否定,也使得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性与主动性得到了更大的提升。语文教学本就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所进行的互动交流活动,对话不仅可以促进和发挥每个学生的聪明才智,更能够在积极投入到文本思考的过程中,与他人的智慧相交汇,在互相推动中不断前进。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叙事性作品充分体现着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点,每一篇文章中的丰满人物形象与动人心魄的事迹都在唤醒着学生沉睡的內心情感,无论是引导学生从生活角度来看待文本故事,还是从审美角度获得极佳的精神体验,这都必然会引起学生内心一定程度的波动。而对话作为教师了解学生,疏通学生情感,开展课堂合作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更应通过对话来让学生的主观认识和情感体验进行自主流露。常见的方式有“引导学生与文本之间进行对话”,阅读叙事性文本作品属于个性化行为,考虑到小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尚不成熟,所以教师需要在教学中引导和渗透相关的方法,使学生能够结合自身生活认知经验,通过查阅相关资料等途径来独立自主地走进文本,细细咀嚼和品味作品中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特点以及思想情感。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充足的与文本对话时间,学会默读、圈点、批注等方法,来让学生在思考中进行感悟。
二、知识学习与情感体验并进
在传统叙事性作品阅读教学中,教师会过多地强调基本问题知识,比如小说三要素,记叙文六要素等等。这种以讲带读的方法使得学生的情感体验被忽视,因此在小学语文叙事性作品的阅读教学中,教师既要向学生传授基础知识,也要引导学生品析文字,感悟语言,抓住文本作品中蕴藏的人文价值。
1、知识学习促进理解
让学生先了解什么是叙事性作品,就需要针对不同的篇目文章来进行方法传授,比如感悟人物形象的方法、把握文章主旨的方法、如何简洁凝练地复述课文等等,这些都是小学阶段的基本语文技能。因此,知识的学习不能脱离文本,而是要在日常的阅读教学中加以渗透。
2、阅读强化情感体验
叙事性作品中有很大一部分属于文学作品,而文学作品的情感性较强这一特点决定了叙事性作品中同样蕴含着深厚的情感。这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在尝试与体验当中把握文中主人公与作者的思想情感。阅读叙事性作品,应尽量站在作品叙述角度来与文中的视角一起进行同情、批判、反对,只有真正去关心作品中的人物命运,才能够切身体会到作者的情感变化历程,从而实现学生精神上的成长。
三、循序渐进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1、分段分层体现教学要求
教师需要在研读教材和课标要求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规律,来对不同阶段、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阅读要求。比如小学中段的阅读要求中包括复述文本大意,在一开始进行复述练习时,教师要让学生结合自身的理解,用文中的一些关键词句来表达大致意思,接近课文内容即可。而到了高年级,就需要让学生对文中事件进行完整地复述,其中包括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变化等等,从详细到概括,再到创造性概括,这一过程要循序渐进,以此逐渐地使学生形成能力。
2、分段分层运用不同方法
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阅读能力除了针对不同学段的学生提出不同要求,更需要教师在对学生阅读方法上予以有效指导。比如低年级的学生接触到的文本以童话、寓言故事等为主,主要阅读方式为朗读,旨在通过读来理解课文内容;而到了中、高年级,默读则代替朗读成为了主要的阅读方式,并需要长期的使用。此外,对于同一种阅读方法在不同阶段的侧重也有所不同,比如在三、四年级时,教师应引导学生结合文本内容来找出文中重要的词句,即能够体现文章中心主旨的句子的,以及把握人物思想感情的句子;而在高年级阶段,教师就需要引导学生对词语的情感色彩进行辨别,重点强调细节描写在文中的表达效果和作用,更加深入地去体悟人物思想感情,为高效的写作奠定基础。
综上所述,高效率的阅读教学需要师生双方的通力合作来完成,教师首先要设法激发并维持学生的阅读兴趣,在逐渐地体会和交流中向其渗透和传授一些相关的阅读方法,并帮助学生来熟练掌握这些方法,加以内化。此外,教师还要善于发现阅读教学中的读写结合训练点,综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发挥叙事性文本的人文性作用。
参考文献
[1]田梅.小学语文叙事性作品阅读教学策略[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5,12(05):181.
[2]冯超.小学语文教材中叙事性课文阅读教学摭谈[J].成功(教育),2013(18):56.
关键词:小学语文;叙事性文本;阅读教学
学生在小学阶段接触的文本以叙事性作品为主,而阅读作为学生的成长需要,读好叙事性作品自然成为了小学生的主要任务之一。教师应认识到小学阶段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性,把握一切机会向学生渗透和传授必要的阅读方法和技巧,促进其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
一、在对话中开展阅读教学
对话式教学是新时期下的一种教学理念,它不仅对于传统教学中教师作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进行了批判和否定,也使得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性与主动性得到了更大的提升。语文教学本就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所进行的互动交流活动,对话不仅可以促进和发挥每个学生的聪明才智,更能够在积极投入到文本思考的过程中,与他人的智慧相交汇,在互相推动中不断前进。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叙事性作品充分体现着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点,每一篇文章中的丰满人物形象与动人心魄的事迹都在唤醒着学生沉睡的內心情感,无论是引导学生从生活角度来看待文本故事,还是从审美角度获得极佳的精神体验,这都必然会引起学生内心一定程度的波动。而对话作为教师了解学生,疏通学生情感,开展课堂合作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更应通过对话来让学生的主观认识和情感体验进行自主流露。常见的方式有“引导学生与文本之间进行对话”,阅读叙事性文本作品属于个性化行为,考虑到小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尚不成熟,所以教师需要在教学中引导和渗透相关的方法,使学生能够结合自身生活认知经验,通过查阅相关资料等途径来独立自主地走进文本,细细咀嚼和品味作品中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特点以及思想情感。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充足的与文本对话时间,学会默读、圈点、批注等方法,来让学生在思考中进行感悟。
二、知识学习与情感体验并进
在传统叙事性作品阅读教学中,教师会过多地强调基本问题知识,比如小说三要素,记叙文六要素等等。这种以讲带读的方法使得学生的情感体验被忽视,因此在小学语文叙事性作品的阅读教学中,教师既要向学生传授基础知识,也要引导学生品析文字,感悟语言,抓住文本作品中蕴藏的人文价值。
1、知识学习促进理解
让学生先了解什么是叙事性作品,就需要针对不同的篇目文章来进行方法传授,比如感悟人物形象的方法、把握文章主旨的方法、如何简洁凝练地复述课文等等,这些都是小学阶段的基本语文技能。因此,知识的学习不能脱离文本,而是要在日常的阅读教学中加以渗透。
2、阅读强化情感体验
叙事性作品中有很大一部分属于文学作品,而文学作品的情感性较强这一特点决定了叙事性作品中同样蕴含着深厚的情感。这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在尝试与体验当中把握文中主人公与作者的思想情感。阅读叙事性作品,应尽量站在作品叙述角度来与文中的视角一起进行同情、批判、反对,只有真正去关心作品中的人物命运,才能够切身体会到作者的情感变化历程,从而实现学生精神上的成长。
三、循序渐进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1、分段分层体现教学要求
教师需要在研读教材和课标要求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规律,来对不同阶段、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阅读要求。比如小学中段的阅读要求中包括复述文本大意,在一开始进行复述练习时,教师要让学生结合自身的理解,用文中的一些关键词句来表达大致意思,接近课文内容即可。而到了高年级,就需要让学生对文中事件进行完整地复述,其中包括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变化等等,从详细到概括,再到创造性概括,这一过程要循序渐进,以此逐渐地使学生形成能力。
2、分段分层运用不同方法
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阅读能力除了针对不同学段的学生提出不同要求,更需要教师在对学生阅读方法上予以有效指导。比如低年级的学生接触到的文本以童话、寓言故事等为主,主要阅读方式为朗读,旨在通过读来理解课文内容;而到了中、高年级,默读则代替朗读成为了主要的阅读方式,并需要长期的使用。此外,对于同一种阅读方法在不同阶段的侧重也有所不同,比如在三、四年级时,教师应引导学生结合文本内容来找出文中重要的词句,即能够体现文章中心主旨的句子的,以及把握人物思想感情的句子;而在高年级阶段,教师就需要引导学生对词语的情感色彩进行辨别,重点强调细节描写在文中的表达效果和作用,更加深入地去体悟人物思想感情,为高效的写作奠定基础。
综上所述,高效率的阅读教学需要师生双方的通力合作来完成,教师首先要设法激发并维持学生的阅读兴趣,在逐渐地体会和交流中向其渗透和传授一些相关的阅读方法,并帮助学生来熟练掌握这些方法,加以内化。此外,教师还要善于发现阅读教学中的读写结合训练点,综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发挥叙事性文本的人文性作用。
参考文献
[1]田梅.小学语文叙事性作品阅读教学策略[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5,12(05):181.
[2]冯超.小学语文教材中叙事性课文阅读教学摭谈[J].成功(教育),2013(18):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