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活实例
静静今年24岁,2002年参加高考体检时发现携带乙肝病毒,HBV-DNA 6.23×1010、HBsAg( )、HBeAg( )、抗HBc( ),肝功能正常,当时未治疗。今年8月静静到医院复查,HBV-DNA 5.76×106,肝功能中的ALT(谷丙酸转氨酶)为376单位/升,AST(谷革酸转氨酶)为:58单位/升,被诊断为慢性乙肝(轻度),当即接受干扰素抗病毒治疗。3个月后,静静自己感觉良好,无明显的乏力、纳差,复查HBV-DNA为7.87×105,较前有所下降,但ALT却升高至425单位/升,AST为198单位/升。静静坐立不安,想不通为什么治疗后ALT反而升高了,这代表肝脏损伤比治疗前更严重了吗?是否需要立即加用降酶药?
医生的话
静静的上述变化都很正常。因为治疗后病毒复制指标已明显下降,而转氨酶的升高是因为用干扰素抗病毒治疗后,被病毒感染的肝细胞发生凋亡而引起的,这正是我们在治疗过程中期待的结果。 目前,静静只需保持原治疗方案,不需要加用降酶药,2周后复查肝功能,如果ALT不再升高,胆红素在50微摩/升以下就不用终止抗病毒治疗。
误区1 ALT越高,传染性越强
ALT是蛋白质代谢中的氨基转移酶,在肝脏中含量最丰富,正常值通常为小于40单位/升。当肝细胞受损时,血清中ALT活性会显著升高。因为以往病毒性肝炎的诊断仅依靠检测ALT等指标,而病毒性肝炎都有不同的传染性,所以人们自然地把ALT升高和传染性强联系在一起了。
实际上,ALT升高仅仅反映肝脏出现了炎症反应,肝细胞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而真正的传染性是与患者是否带有肝炎病毒有关。带肝炎病毒者即使没有症状、ALT正常、肝脏无炎症反应,也有不同的传染性。而胆道疾病、酒精性肝损、药物性肝损、脂肪肝、心源性肝损等诸多疾病累及肝脏时,ALT也都可升高,但根本不存在传染性问题。所以,认为ALT升高就表示有传染性,完全是一种误解。
误区2 ALT升高,一定代表肝病加重
当肝细胞受损时,血清中ALT、AST活性会显著升高。然而,肝细胞不是唯一贮存ALT、AST的地方,肾、心肌、胰、肌肉、脾、胆、肺等也含有不同程度的转氨酶, 这些脏器的损伤无疑也会引起血中转氨酶不同程度的升高。此外,营养不良、酗酒、应用某些药物、发热等情况均能使转氨酶有轻度升高。生理状态下,血清转氨酶在剧烈活动、体育锻炼、月经期时可暂时升高。
但如果转氨酶升高的速度过快,AST/ALT大于1,并且AST高于1000单位/升,出现不同程度的黄疸,同时伴有乏力、纳差等临床症状,则不能大意,必须马上就诊,以免病情恶化。总之,如果发现转氨酶高了,不要过于紧张,但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及时接受正规检查和治疗。
误区3 抗病毒治疗过程中ALT出现反跳,则治疗失败
在抗病毒治疗中或治疗后,为观察治疗效果,除了症状、体征等表现外,主要的化验指标包括血清HBV-DNA、肝功能等指标。在抗病毒治疗过程中,病毒性肝炎患者病情的转归是病毒与机体免疫相互作用的结果,转氨酶升高往往是由宿主免疫诱导所引起的,是机体对抗病毒治疗有应答的表现。因此,转氨酶升高的程度与肝脏损伤程度并不成正比,ALT出现反跳倒是有疗效的体现。
治疗乙肝完全可以不用降酶药物。因为不少降酶药对转氨酶能起到迅速裂解的作用,使其活性受到抑制和降解,但这并不代表转氨酶真的不存在了。使用降酶药后转氨酶立竿见影地下降,根本不代表肝脏炎症活动的减轻和病情好转,相反掩盖了病情真相。只有在医师了解了病因,从根本上给予恰当的治疗而使ALT逐步恢复正常,才是安全、可靠的,才能达到保肝的目标。
静静今年24岁,2002年参加高考体检时发现携带乙肝病毒,HBV-DNA 6.23×1010、HBsAg( )、HBeAg( )、抗HBc( ),肝功能正常,当时未治疗。今年8月静静到医院复查,HBV-DNA 5.76×106,肝功能中的ALT(谷丙酸转氨酶)为376单位/升,AST(谷革酸转氨酶)为:58单位/升,被诊断为慢性乙肝(轻度),当即接受干扰素抗病毒治疗。3个月后,静静自己感觉良好,无明显的乏力、纳差,复查HBV-DNA为7.87×105,较前有所下降,但ALT却升高至425单位/升,AST为198单位/升。静静坐立不安,想不通为什么治疗后ALT反而升高了,这代表肝脏损伤比治疗前更严重了吗?是否需要立即加用降酶药?
医生的话
静静的上述变化都很正常。因为治疗后病毒复制指标已明显下降,而转氨酶的升高是因为用干扰素抗病毒治疗后,被病毒感染的肝细胞发生凋亡而引起的,这正是我们在治疗过程中期待的结果。 目前,静静只需保持原治疗方案,不需要加用降酶药,2周后复查肝功能,如果ALT不再升高,胆红素在50微摩/升以下就不用终止抗病毒治疗。
误区1 ALT越高,传染性越强
ALT是蛋白质代谢中的氨基转移酶,在肝脏中含量最丰富,正常值通常为小于40单位/升。当肝细胞受损时,血清中ALT活性会显著升高。因为以往病毒性肝炎的诊断仅依靠检测ALT等指标,而病毒性肝炎都有不同的传染性,所以人们自然地把ALT升高和传染性强联系在一起了。
实际上,ALT升高仅仅反映肝脏出现了炎症反应,肝细胞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而真正的传染性是与患者是否带有肝炎病毒有关。带肝炎病毒者即使没有症状、ALT正常、肝脏无炎症反应,也有不同的传染性。而胆道疾病、酒精性肝损、药物性肝损、脂肪肝、心源性肝损等诸多疾病累及肝脏时,ALT也都可升高,但根本不存在传染性问题。所以,认为ALT升高就表示有传染性,完全是一种误解。
误区2 ALT升高,一定代表肝病加重
当肝细胞受损时,血清中ALT、AST活性会显著升高。然而,肝细胞不是唯一贮存ALT、AST的地方,肾、心肌、胰、肌肉、脾、胆、肺等也含有不同程度的转氨酶, 这些脏器的损伤无疑也会引起血中转氨酶不同程度的升高。此外,营养不良、酗酒、应用某些药物、发热等情况均能使转氨酶有轻度升高。生理状态下,血清转氨酶在剧烈活动、体育锻炼、月经期时可暂时升高。
但如果转氨酶升高的速度过快,AST/ALT大于1,并且AST高于1000单位/升,出现不同程度的黄疸,同时伴有乏力、纳差等临床症状,则不能大意,必须马上就诊,以免病情恶化。总之,如果发现转氨酶高了,不要过于紧张,但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及时接受正规检查和治疗。
误区3 抗病毒治疗过程中ALT出现反跳,则治疗失败
在抗病毒治疗中或治疗后,为观察治疗效果,除了症状、体征等表现外,主要的化验指标包括血清HBV-DNA、肝功能等指标。在抗病毒治疗过程中,病毒性肝炎患者病情的转归是病毒与机体免疫相互作用的结果,转氨酶升高往往是由宿主免疫诱导所引起的,是机体对抗病毒治疗有应答的表现。因此,转氨酶升高的程度与肝脏损伤程度并不成正比,ALT出现反跳倒是有疗效的体现。
治疗乙肝完全可以不用降酶药物。因为不少降酶药对转氨酶能起到迅速裂解的作用,使其活性受到抑制和降解,但这并不代表转氨酶真的不存在了。使用降酶药后转氨酶立竿见影地下降,根本不代表肝脏炎症活动的减轻和病情好转,相反掩盖了病情真相。只有在医师了解了病因,从根本上给予恰当的治疗而使ALT逐步恢复正常,才是安全、可靠的,才能达到保肝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