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最好的学习方法不光是讲清事实,而更应该是激励学生去思考,自己去动手。”因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必需立足于课堂教学,改革课堂教学模式,牢固确立“学生第一、以学为本”的课堂教学理念,摆正教师“服务主体、为学而教”的课堂教学地位,以突出主体,发展主体。为此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最大限度地进行课堂学习和训练活动,上课尽量少讲精讲,腾出时间让各层次学生动手、动脑、动口,让他们多练、多思、多讲,如问题让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解决、疑难让学生议。如何“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呢?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本人有如下几点体会:
一、让学生主动探索
在我国,由于传统教育观念,教学实践中不同程度存在着“主体性缺失”的现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包揽一切,学生很少承担自己的学习责任,学生不能充分地参与教学过程,导致学习过程主体的虚无性。语文课常常是学生被老师的一连串问题牵来扯去,完全失去学习的主动性。这样,势必造成学生在学习上缺乏内在动机的支撑,大多数学生的心理动机不是从学习活动本身所获得的,而是来自外部环境的压力,或者说他们需要以外部奖励来维持自己对学习的兴趣。实质上,学习过程的真正主体是学生,离开了学生的主动参与,再有技艺的教学活动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学。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1)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其不知,“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思维常常由疑问开始。课堂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是训练学生思维的重要手段和过程。同样的问题,由教师提出还是由学生自己提出?绝不一样,往往是学生提比教师提效果好。
(2)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动探索者,关键还在于提出问题后,引导学生自己解决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多给学生一点时间,让学生充分动口、动眼、动脑、动手、查字典、写要点、划批注,教师适时设疑激趣,把学生的思维引向积极状态。课堂内外讨论问题,能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有中心、有条理、有根据。能听出讨论的焦点,并有针对性地发表意见初中学生的思维一般是“经验型”的,而不是“理论性”的,即在进行抽象思维时,需要具体、直观的感性经验作支持。而主要的感性认识和经验是学生在主动参与、亲身经历的各种实践活动中,如观察、制作、表演、参观、调查、访问等丰富多彩的感性活动中得来的。因此,在开展教学时,就不能抽象地传授学科有关的知识、规律、原则,而必须加强教学的直观性、活动性,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学习情境中去感受、去发现、去领悟。初中语文课将语文教学与语文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运用结合起来,创设具体生动的学习情境和学习活动,使教学成为学生语文知识、能力具体运用的一种实际尝试或“模拟”,学生通过参加活动,得到感性认识,经过反复,上升到理论认识,这样获取的知识不仅是准确可靠的,也是比较全面深刻的,更是切实有用的。
二、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一般说来,教师的认识先于学生、高于学生。而学生心理特点又不同成人,加上本身知识有限,单靠自学是有困难的。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因此,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同时,也要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有以下几个方面:
(1)在明确教学目标上起主导作用。没有目标的学习是盲目的学习,教师在进行每一课教学时,都要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制订合适的教学目标。
(2)在设计训练技巧上起主导作用。教学是艺术,新鲜有趣。不同凡响的教学环节,独具匠心的技巧设计,不仅使学生爱学、乐学,而且可以化知识为能力,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教学训练中,教师要精心设计,采用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技巧,使学生把握要领,提高读、说、听、写的能力。为了使学生更好地领悟和运用技巧,教师要抓住训练中的点点滴滴加以归纳、综合、提炼,并在总结中渗透学习方法和科学的思维方法。
(3)在精讲教学环节中起主导作用。教师讲解要根据教材的重点、难点、疑点,在学生有所理解的基础上做些升华性的讲述,以提高学生分析、概括和灵活运用的能力。讲解一定要做到精当、简捷、明了,其作用多半具有引导性和示范性。教师适时设疑激趣,把学生的思维引向积极状态。
三、摆正教与学的关系
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对学生来说,教师的教是外因,学生的学是内因,外因通过内因才起作用。所以,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把学生放在主体的位置,教师要为学生服务。
首先做到尊重学生。教师要放下“师”架子,视已为普通一员置身于“主体”之中。教师还要具有科学的态度,从实际出发,按着学生认知规律组织教学,让学生在学习实践中体验到进步和成功的快乐。教师还要照顾好后进生,课堂不要有“被遗忘的角落”。
其次做到多向交流。教学中要变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结构为教师讲学生听、学生讲教师听和学生之间交流的三向结构。
再次做到环境宽松。教师在课堂上要交换角色,使学生产生平和心理,从而形成一个无拘无束、和谐融洽的教学环境,为学生学习营造一个最佳氛围。通过激发学生内在的教育需求,创设和谐、宽松、民主、自由的教育环境,在民主的师生交往与互动中引导学生发现并发挥自己的潜能,引导他们把这种主体意识贯穿于整个学习实践始终,从而把他们培养成为能够主动、自主、创造性地进行认识和学习实践中的学习主体。
通过让学生主动探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明确教学目标上、在设计训练技巧上、在精讲教学环节中教师要发挥好主导作用;尊重学生、做到多向交流、形成一个无拘无束、和谐融洽的教学环境,为学生学习营造一个最佳氛围,这样可以大大提高语文教学效果。
一、让学生主动探索
在我国,由于传统教育观念,教学实践中不同程度存在着“主体性缺失”的现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包揽一切,学生很少承担自己的学习责任,学生不能充分地参与教学过程,导致学习过程主体的虚无性。语文课常常是学生被老师的一连串问题牵来扯去,完全失去学习的主动性。这样,势必造成学生在学习上缺乏内在动机的支撑,大多数学生的心理动机不是从学习活动本身所获得的,而是来自外部环境的压力,或者说他们需要以外部奖励来维持自己对学习的兴趣。实质上,学习过程的真正主体是学生,离开了学生的主动参与,再有技艺的教学活动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学。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1)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其不知,“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思维常常由疑问开始。课堂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是训练学生思维的重要手段和过程。同样的问题,由教师提出还是由学生自己提出?绝不一样,往往是学生提比教师提效果好。
(2)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动探索者,关键还在于提出问题后,引导学生自己解决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多给学生一点时间,让学生充分动口、动眼、动脑、动手、查字典、写要点、划批注,教师适时设疑激趣,把学生的思维引向积极状态。课堂内外讨论问题,能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有中心、有条理、有根据。能听出讨论的焦点,并有针对性地发表意见初中学生的思维一般是“经验型”的,而不是“理论性”的,即在进行抽象思维时,需要具体、直观的感性经验作支持。而主要的感性认识和经验是学生在主动参与、亲身经历的各种实践活动中,如观察、制作、表演、参观、调查、访问等丰富多彩的感性活动中得来的。因此,在开展教学时,就不能抽象地传授学科有关的知识、规律、原则,而必须加强教学的直观性、活动性,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学习情境中去感受、去发现、去领悟。初中语文课将语文教学与语文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运用结合起来,创设具体生动的学习情境和学习活动,使教学成为学生语文知识、能力具体运用的一种实际尝试或“模拟”,学生通过参加活动,得到感性认识,经过反复,上升到理论认识,这样获取的知识不仅是准确可靠的,也是比较全面深刻的,更是切实有用的。
二、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一般说来,教师的认识先于学生、高于学生。而学生心理特点又不同成人,加上本身知识有限,单靠自学是有困难的。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因此,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同时,也要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有以下几个方面:
(1)在明确教学目标上起主导作用。没有目标的学习是盲目的学习,教师在进行每一课教学时,都要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制订合适的教学目标。
(2)在设计训练技巧上起主导作用。教学是艺术,新鲜有趣。不同凡响的教学环节,独具匠心的技巧设计,不仅使学生爱学、乐学,而且可以化知识为能力,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教学训练中,教师要精心设计,采用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技巧,使学生把握要领,提高读、说、听、写的能力。为了使学生更好地领悟和运用技巧,教师要抓住训练中的点点滴滴加以归纳、综合、提炼,并在总结中渗透学习方法和科学的思维方法。
(3)在精讲教学环节中起主导作用。教师讲解要根据教材的重点、难点、疑点,在学生有所理解的基础上做些升华性的讲述,以提高学生分析、概括和灵活运用的能力。讲解一定要做到精当、简捷、明了,其作用多半具有引导性和示范性。教师适时设疑激趣,把学生的思维引向积极状态。
三、摆正教与学的关系
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对学生来说,教师的教是外因,学生的学是内因,外因通过内因才起作用。所以,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把学生放在主体的位置,教师要为学生服务。
首先做到尊重学生。教师要放下“师”架子,视已为普通一员置身于“主体”之中。教师还要具有科学的态度,从实际出发,按着学生认知规律组织教学,让学生在学习实践中体验到进步和成功的快乐。教师还要照顾好后进生,课堂不要有“被遗忘的角落”。
其次做到多向交流。教学中要变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结构为教师讲学生听、学生讲教师听和学生之间交流的三向结构。
再次做到环境宽松。教师在课堂上要交换角色,使学生产生平和心理,从而形成一个无拘无束、和谐融洽的教学环境,为学生学习营造一个最佳氛围。通过激发学生内在的教育需求,创设和谐、宽松、民主、自由的教育环境,在民主的师生交往与互动中引导学生发现并发挥自己的潜能,引导他们把这种主体意识贯穿于整个学习实践始终,从而把他们培养成为能够主动、自主、创造性地进行认识和学习实践中的学习主体。
通过让学生主动探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明确教学目标上、在设计训练技巧上、在精讲教学环节中教师要发挥好主导作用;尊重学生、做到多向交流、形成一个无拘无束、和谐融洽的教学环境,为学生学习营造一个最佳氛围,这样可以大大提高语文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