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作文在语文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因为它能多角度的反映学生的语文水平,从考试这个角度来说,占的分值很大。而现在的学生在作文上表现出来的水平却不尽如人意,更让人担心的是学生不仅写不好作文更怕写作文,究其原因有很多方面,本文主要探究真情对作文教学的重要性,从情感教学的必要性和具体措施两个角度来进行探讨。
【关键词】作文教学情感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2-0112-02
作文是学生认识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的体现。切实提高作文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但在作文教学中,往往会遇到许多影响作文教学质量的因素。笔者认为,情感因素是作文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身需要、愿望和观点而产生的体验。它具有调节行动的功能和信号交际的功能。所谓调节功能指情感作为动力,有引起和维持行动,排除前进中的障碍的作用;其信号功能即通过表情实现的交际功能,包括肢体表情、言语表情和面部表情。
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要正确而深刻地认识事物,并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把它表达出来,就必须靠真挚的情感去体验。
首先,情感和认识过程紧密联系,认识是情感的基础,情感依赖于认识。客观事物只有当它被人们认识了的时候,才有可能引起人的情感。但情感又作用于人的认识,既可以推动,也可以阻碍认识过程的发展。例如,对一种事物的喜爱,能促使我们更全面、更深刻地去认识它,了解它;相反,如果我们讨厌一种事物,就可能不去理睬它,甚至就在眼皮底下也视而不见。
其次,饱含情感地认识事物,使事物也染上感情色彩。而带上感情色彩的事物,往往更容易为我们认识和接受。例如:在险滩处处、重峦叠嶂的三峡间行船本是件辛苦的事、惊险的事,可是在《早发白帝城》一诗中,由于李白当时是途中遇赦,满怀喜悦,所以使选种也充满了“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轻快、欢乐气氛。
最后,文章是情感的载体,情感是文章的灵魂。所以说,语文不但具有工具性,而且有情意性。一篇好好的文章总是倾注着作者强烈的情感,没有情感的文章就如同一个没有灵魂的人一般。而许许多多的文章都是在作者激情如注的情况下诞生的。例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被称为唐朝著名爱国诗人杜甫的“生平第一快诗”。当时由于“安史之乱”,国家四分五裂,民不潦生。作为因战而流离失所的诗人,渴望祖国统一,返回故里的心情是非同一般的,当听到“安史之乱”的叛军头目史朝义兵败自杀,河南河北相继收复,祖国得于统一的消息,而极流泪,欢喜欲狂,于是挥笔写下了这流传千古、饱含激情的好诗,可见,情感对文章来讲是至关重要的,缺乏情感是不可能写出好文章的。
但是在我们现在的作文教学中,常常见到“情感的伪化”:一副老气横秋的“庄肃严正”,一番虚情假意的“浅吟轻唱”,一套空话连篇的“文字泡沫”,全然不见少年出乎自然的纯真和本该属于他们这个年龄的独特体验,字里行间“神圣”得再也找不回一个真实的自我。这些陈词滥调的背后,是学生对作文兴趣的消退,真情失落业已成为作文教学中的痼疾!
如今,新的课程标准对写作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强调“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这应该是明智之举和疗疾之药。
文章皆是有情物,字里行间情流淌。情感是文章的主线,没有情感的文章是苍白无力的,也无法感动人。因而除了材料、语汇的心理积累,还必须有情感的心理积累。唐代诗人元稹在《叙诗寄乐天书》中说:“每公私感愤,道义激扬,朋友切磋,古今成败,日月迁逝,光景惨舒,山川胜势,风云景色,当花对酒,乐罢哀余,通滞屈伸,悲欢合散,至于疾恙穷身,悼怀惜逝,凡所遇对遇异于常者,则欲赋诗。”这是他写作的心理体验,即在生活中每有感情“异于常者”便抓住不放,便想写诗。他在多种生活景象中,无不有自己的情感体验,情感体验积累的多了,写诗的情感也就丰富了。人禀七情,喜、怒、哀、惧、爱、恶、欲,平时积累了这“七情”,写文章就要把这多种情感根据写作的实际需要贯注其中。这样的文字,才是有感情的文字,才是有生命的文字。
“无情未必真豪杰”(鲁迅诗),平时对观察的事物付与浓烈的情感体验,付与真情、深情、纯情、至情,写作时就能将这些情感倾注到文字之中。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的作文具有真情实感呢,我想可以通过以下几个办法来实施:
一、重视周记训练,打磨学生的情感积淀
心理研究表明:宽松、民主和谐的气氛,能使学生产生亲和力和积极的情感。周记,顾名思义是一周记事,是学生个体情感和体验的表达,是学生与教师沟通的渠道,一般来说写作心灵处于自由的状态,这一种状态如果受到一点干涉,就会敏感的关闭。通过周记谈心,就不一样,因为谈心时大家的心灵都处于同一种放松状态,它能创设一个宽松民主的氛围,让学生自由的表达真实。
只要心灵之窗打开了,你就可以用潜移默化的方式诱发学生对生活的感受,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较为稳定的情感素质,形成体验——积累——打磨——升华——再体验——再积累——再打磨——再升华的良性循环,促进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并有意识地用丰富的感情去唤起、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这是“双赢”的:一方面可以了解学生心理,接近学生,培养与学生之间的感情;同时学生个体方式的成长的愉快和满足,会在积沉下来,在写作文时会不时表露。
二、引导学生回忆生活
大家知道,我们要学生作文无非是让学生把学生过去的所见所闻所感写出来。学生虽然年纪小,但是他们见到的,听到的,亲身经历过的生活还是不少的,特别是从间接获得的生活是极为丰富的。这些埋在记忆底层的生活能不能翻转过来,有的让它们由死生活变为活材料,有的则让它们把模糊的色泽变得鲜艳起来,这就是语文教师的功夫了。
过去的事,对于学生来说,虽然相隔不远,但学生回忆起来,往往无从下手。例如“童年趣事”这个题目吧,恐怕是地不分南北东西,人不分男女,人人都写过的。有一位老师在要学生作文之前,就作了这样一些提示:他把童年的事归纳成几个小问题:
1.家在哪里,有什么最有趣的事。
2.家里的成员中,各有什么特点。这些特点是如何表现出来的(要求一件事反映一个特点 )。
3.记忆中最早而且印象最清晰的事。
4.挨过打吗?是怎么被挨打的?
5.撒过谎吗?在什么情况下撒谎的。
6.最喜欢到什么地方玩?那里什么吸引了你——或人或物或景。
7.欺侮过别人吗?为什么事欺侮人?
8.平时贪吃过什么东西?贪吃的经过怎样?
9.受过别人的夸奖吗?是为什么事?
10.受过委屈吗?又是什么事?
上述10个小问题,就是要引导学生挖掘“写作的信息源”。学生找到了信息源,并将其挖掘出来,诉之于笔端,书写于纸上。
三、每天一个小故事,增加学生的人文素养
悠久的文明,灿烂的文化,丰满的伟人形象,无不拨动学生的心弦,使他们产生多方面、多层次的情感体验。文化的沉淀,是几千年来中华文明历史长河里流淌至今依旧熠熠发光的金子,是一个民族情感的长廊:如明月、霜露、白发、杜鹃等融合的乡愁,如阳光、春天、莺啼、燕语等组成的希望,如梅、兰、菊、竹等体现的气节……这些传统的氤氲、美妙的意境对于积累学生情感作用很大。
让历史文化来影响学生的认知规律,很多教师觉得这样会让作文教学失去“主心骨”,会让学生在历史的淹没、文化的阴影中失去自己的声音,实践证明:不会。十七八岁的青年,正是思想活跃的时候,个性的张显、生命的活力注定他们不会历史洪流中流失,而往往能撷取一瓢或与之交流、畅谈。因为在对待这些内容的时候,他们不是简单的抄袭、搬用、套用,而是在引用的基础上,加深理解,是在历史雄浑的历史文化支撑下找自己的路,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问题:如有的学生为了弄清《诗经》中黄河的清浊,翻找史料,如学生将赋比兴的写作手法与现代的表达手法进行区别……历史折射出的光辉经过学生敏感的心灵过滤,散发出的文学底蕴深沉而有内涵。
四、精心创设条件,多途径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全方位地对学生进行尽可能多的情感教育,就能丰富学生内心的情感体验,有利于其情感的积淀,从而达到积多于内而后能发于外,直至流之于笔端的良好效果。
首先,利用教材进行情感教育。
高中语文教材中就包含有丰富的情感个案:如《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海伦表现出的超凡的人格魅力令人折服;如《安妮日记》中安妮表现出来对战争超乎年龄的思考令人反思;《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已过花甲之年的辛弃疾要求投身战斗的坚强意志催人奋进。
其次,引导学生走进大自然,走进社会,在实践中进行情感教育。
在苏教版的语文高一教材中设置了“感悟自然”这样的一个板块,其中的文章所表现的主题都与自然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正好借着这些课文可以对学生展开生动、直观的保护环境,爱护大自然的教育。用大自然被破坏的图片来引导他们体味自然的美好,特别是在《像山那样思考》一文中让学生不仅感受到保护的大自然重要性和迫切性,同时更进一层的让他们认识到在大千世界中的无数生命和我们人类拥有同样生存的权利和空间,它们和我们是一样的、平等的,在这节课的最后阶段,我给学生展示了几张人与动物之间和谐相处的图片,结合文章的具体的分析,应该说还是有很好的教学效果的。在《我与地坛》中分析母亲对史铁生默默的关心和支持让学生感受亲情的可贵。在“和平的祈祷”这个专题中我用了影片这样直观的教学形式展现社会中黑暗的一面,让学生理解正义,激发他们对光明的渴望;用战争所造成巨大的破坏来让学生认识到战争的本质,来认识到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性。
当然这些图片或影片也不仅仅为了看而看,结合具体的文章内容来加深学生的理解。那么学生对生命、对社会、对人类的关注和理解就不会限于生硬的文字。
五、教师“下水”,促进学生思维扩展
在一次听课活动中,对于如何扩展学生的思维,我有了较深的体会。当时,那个老师真的有一些“老”:形象、语言,连举的事例都是他自己七十年代的经历,但是他就是把这个平易的事例与“如何选材”这一个写作方法天衣无缝的连在了一起,并不漏痕迹的伸展开,谈到如何把握文体,如何缩小范围等。20分钟课程就在这个老教师煽情的故事和学生激情的回应中过去。令我暗暗佩服。我想,我如果是这个班的学生,一定不会为思路展不开而担心。
毕竟,能“切问而近思”的人并不多,平凡而真实的生活感受,经过老师浓缩提炼,正值有穿透力和心灵辐射的效果,运用起来就能克服写作中常见的抒情议论空洞疲软,获得自然贴切的效果,而这些感受对于学生却是一种别样的感受。这能促进学生感情的激发,思维的扩展。就像开渠引水一样,学生的写作热情就会汩汩而出,此时,你还担心没有真情吗?只要学生能抓住向他们袭来的,由一个小人物、一桩小事情、一幅画而产生的真情实感,抓住像一根扎到心头的长针,像一阵卷向奔涌而来怒潮,让学生用最真切、最简练的文学,指出心尖上的那一霎惊惶。
真情在作文中渗透,作文在真情中升华。只要教者有心,在语文课堂里,以作文教学为载体,真情教育得到的将是实实在在的落实。学生在作文教学中得到爱国情、责任感、革命英雄主义、爱父母、爱他人等情感锤炼,最终成就了一颗颗善良的心。可以预想,在有意识、有计划的训练实践下,学生将形成稳定的情感素质,而稳定的情感素质将又会极大地促进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
六、善用赏识教育,深化学生的情感
学生写作,教师必须善用赏识效应,通过赏识激励学生写作的自信心,提高他们的自信水平。赏识,指认识到别人的才能或作品的价值而予以重视或赞赏。教育学中的赏识,指教师满怀热情发现学生的成功和进步的方向更加努力,从而取得更大的成功和进步。赏识,是一种正面的强化手段,激励学生实现自我价值,获得心理需求的重要手段。根据我国心理学工作者的研究发现,每个人都有自我实现的需要,即成就需要。学生的成就主要表现在学业成就范围内。在作文过程中,肯定学生成绩是培养学生作文兴趣的有效措施之一。对此,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应该遵循循序渐进原则、热情鼓励原则、区别对待原则和个性培养原则。注意发现学生作文中的优点,哪怕是一个好词,一个好句都予于热情鼓励和适当表扬。为使学生有更多成功的体验,我们可以经常创设一些让他们表现的机会,如:片断练习、即兴作文、口头作文、活页作文等。一旦发现学生的进步和优点,就给予肯定,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当学生在作文中成就需要得到满足,就一定会更深层地喜欢一写作文。据我在本校的调查研究,在写作教学中,不少教师运用了赏识教育后,惊喜的发现学生开始慢慢地爱上写作文,希望在作文中显露自己的才华。我想这就是赏识教育所起到的积极作用。
由此可见,教师在作文教学的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喜欢作文的情感是至关重要的。做到了这一点,你也将体会到作文教学成功的喜悦。
参考文献:
[1]韦志成等著.《语文教育心理学》,广西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
[2]骆伯巍著.《教学心理学原理》,浙江大学出版社1996年10月第一版.
【关键词】作文教学情感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2-0112-02
作文是学生认识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的体现。切实提高作文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但在作文教学中,往往会遇到许多影响作文教学质量的因素。笔者认为,情感因素是作文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身需要、愿望和观点而产生的体验。它具有调节行动的功能和信号交际的功能。所谓调节功能指情感作为动力,有引起和维持行动,排除前进中的障碍的作用;其信号功能即通过表情实现的交际功能,包括肢体表情、言语表情和面部表情。
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要正确而深刻地认识事物,并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把它表达出来,就必须靠真挚的情感去体验。
首先,情感和认识过程紧密联系,认识是情感的基础,情感依赖于认识。客观事物只有当它被人们认识了的时候,才有可能引起人的情感。但情感又作用于人的认识,既可以推动,也可以阻碍认识过程的发展。例如,对一种事物的喜爱,能促使我们更全面、更深刻地去认识它,了解它;相反,如果我们讨厌一种事物,就可能不去理睬它,甚至就在眼皮底下也视而不见。
其次,饱含情感地认识事物,使事物也染上感情色彩。而带上感情色彩的事物,往往更容易为我们认识和接受。例如:在险滩处处、重峦叠嶂的三峡间行船本是件辛苦的事、惊险的事,可是在《早发白帝城》一诗中,由于李白当时是途中遇赦,满怀喜悦,所以使选种也充满了“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轻快、欢乐气氛。
最后,文章是情感的载体,情感是文章的灵魂。所以说,语文不但具有工具性,而且有情意性。一篇好好的文章总是倾注着作者强烈的情感,没有情感的文章就如同一个没有灵魂的人一般。而许许多多的文章都是在作者激情如注的情况下诞生的。例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被称为唐朝著名爱国诗人杜甫的“生平第一快诗”。当时由于“安史之乱”,国家四分五裂,民不潦生。作为因战而流离失所的诗人,渴望祖国统一,返回故里的心情是非同一般的,当听到“安史之乱”的叛军头目史朝义兵败自杀,河南河北相继收复,祖国得于统一的消息,而极流泪,欢喜欲狂,于是挥笔写下了这流传千古、饱含激情的好诗,可见,情感对文章来讲是至关重要的,缺乏情感是不可能写出好文章的。
但是在我们现在的作文教学中,常常见到“情感的伪化”:一副老气横秋的“庄肃严正”,一番虚情假意的“浅吟轻唱”,一套空话连篇的“文字泡沫”,全然不见少年出乎自然的纯真和本该属于他们这个年龄的独特体验,字里行间“神圣”得再也找不回一个真实的自我。这些陈词滥调的背后,是学生对作文兴趣的消退,真情失落业已成为作文教学中的痼疾!
如今,新的课程标准对写作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强调“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这应该是明智之举和疗疾之药。
文章皆是有情物,字里行间情流淌。情感是文章的主线,没有情感的文章是苍白无力的,也无法感动人。因而除了材料、语汇的心理积累,还必须有情感的心理积累。唐代诗人元稹在《叙诗寄乐天书》中说:“每公私感愤,道义激扬,朋友切磋,古今成败,日月迁逝,光景惨舒,山川胜势,风云景色,当花对酒,乐罢哀余,通滞屈伸,悲欢合散,至于疾恙穷身,悼怀惜逝,凡所遇对遇异于常者,则欲赋诗。”这是他写作的心理体验,即在生活中每有感情“异于常者”便抓住不放,便想写诗。他在多种生活景象中,无不有自己的情感体验,情感体验积累的多了,写诗的情感也就丰富了。人禀七情,喜、怒、哀、惧、爱、恶、欲,平时积累了这“七情”,写文章就要把这多种情感根据写作的实际需要贯注其中。这样的文字,才是有感情的文字,才是有生命的文字。
“无情未必真豪杰”(鲁迅诗),平时对观察的事物付与浓烈的情感体验,付与真情、深情、纯情、至情,写作时就能将这些情感倾注到文字之中。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的作文具有真情实感呢,我想可以通过以下几个办法来实施:
一、重视周记训练,打磨学生的情感积淀
心理研究表明:宽松、民主和谐的气氛,能使学生产生亲和力和积极的情感。周记,顾名思义是一周记事,是学生个体情感和体验的表达,是学生与教师沟通的渠道,一般来说写作心灵处于自由的状态,这一种状态如果受到一点干涉,就会敏感的关闭。通过周记谈心,就不一样,因为谈心时大家的心灵都处于同一种放松状态,它能创设一个宽松民主的氛围,让学生自由的表达真实。
只要心灵之窗打开了,你就可以用潜移默化的方式诱发学生对生活的感受,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较为稳定的情感素质,形成体验——积累——打磨——升华——再体验——再积累——再打磨——再升华的良性循环,促进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并有意识地用丰富的感情去唤起、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这是“双赢”的:一方面可以了解学生心理,接近学生,培养与学生之间的感情;同时学生个体方式的成长的愉快和满足,会在积沉下来,在写作文时会不时表露。
二、引导学生回忆生活
大家知道,我们要学生作文无非是让学生把学生过去的所见所闻所感写出来。学生虽然年纪小,但是他们见到的,听到的,亲身经历过的生活还是不少的,特别是从间接获得的生活是极为丰富的。这些埋在记忆底层的生活能不能翻转过来,有的让它们由死生活变为活材料,有的则让它们把模糊的色泽变得鲜艳起来,这就是语文教师的功夫了。
过去的事,对于学生来说,虽然相隔不远,但学生回忆起来,往往无从下手。例如“童年趣事”这个题目吧,恐怕是地不分南北东西,人不分男女,人人都写过的。有一位老师在要学生作文之前,就作了这样一些提示:他把童年的事归纳成几个小问题:
1.家在哪里,有什么最有趣的事。
2.家里的成员中,各有什么特点。这些特点是如何表现出来的(要求一件事反映一个特点 )。
3.记忆中最早而且印象最清晰的事。
4.挨过打吗?是怎么被挨打的?
5.撒过谎吗?在什么情况下撒谎的。
6.最喜欢到什么地方玩?那里什么吸引了你——或人或物或景。
7.欺侮过别人吗?为什么事欺侮人?
8.平时贪吃过什么东西?贪吃的经过怎样?
9.受过别人的夸奖吗?是为什么事?
10.受过委屈吗?又是什么事?
上述10个小问题,就是要引导学生挖掘“写作的信息源”。学生找到了信息源,并将其挖掘出来,诉之于笔端,书写于纸上。
三、每天一个小故事,增加学生的人文素养
悠久的文明,灿烂的文化,丰满的伟人形象,无不拨动学生的心弦,使他们产生多方面、多层次的情感体验。文化的沉淀,是几千年来中华文明历史长河里流淌至今依旧熠熠发光的金子,是一个民族情感的长廊:如明月、霜露、白发、杜鹃等融合的乡愁,如阳光、春天、莺啼、燕语等组成的希望,如梅、兰、菊、竹等体现的气节……这些传统的氤氲、美妙的意境对于积累学生情感作用很大。
让历史文化来影响学生的认知规律,很多教师觉得这样会让作文教学失去“主心骨”,会让学生在历史的淹没、文化的阴影中失去自己的声音,实践证明:不会。十七八岁的青年,正是思想活跃的时候,个性的张显、生命的活力注定他们不会历史洪流中流失,而往往能撷取一瓢或与之交流、畅谈。因为在对待这些内容的时候,他们不是简单的抄袭、搬用、套用,而是在引用的基础上,加深理解,是在历史雄浑的历史文化支撑下找自己的路,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问题:如有的学生为了弄清《诗经》中黄河的清浊,翻找史料,如学生将赋比兴的写作手法与现代的表达手法进行区别……历史折射出的光辉经过学生敏感的心灵过滤,散发出的文学底蕴深沉而有内涵。
四、精心创设条件,多途径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全方位地对学生进行尽可能多的情感教育,就能丰富学生内心的情感体验,有利于其情感的积淀,从而达到积多于内而后能发于外,直至流之于笔端的良好效果。
首先,利用教材进行情感教育。
高中语文教材中就包含有丰富的情感个案:如《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海伦表现出的超凡的人格魅力令人折服;如《安妮日记》中安妮表现出来对战争超乎年龄的思考令人反思;《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已过花甲之年的辛弃疾要求投身战斗的坚强意志催人奋进。
其次,引导学生走进大自然,走进社会,在实践中进行情感教育。
在苏教版的语文高一教材中设置了“感悟自然”这样的一个板块,其中的文章所表现的主题都与自然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正好借着这些课文可以对学生展开生动、直观的保护环境,爱护大自然的教育。用大自然被破坏的图片来引导他们体味自然的美好,特别是在《像山那样思考》一文中让学生不仅感受到保护的大自然重要性和迫切性,同时更进一层的让他们认识到在大千世界中的无数生命和我们人类拥有同样生存的权利和空间,它们和我们是一样的、平等的,在这节课的最后阶段,我给学生展示了几张人与动物之间和谐相处的图片,结合文章的具体的分析,应该说还是有很好的教学效果的。在《我与地坛》中分析母亲对史铁生默默的关心和支持让学生感受亲情的可贵。在“和平的祈祷”这个专题中我用了影片这样直观的教学形式展现社会中黑暗的一面,让学生理解正义,激发他们对光明的渴望;用战争所造成巨大的破坏来让学生认识到战争的本质,来认识到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性。
当然这些图片或影片也不仅仅为了看而看,结合具体的文章内容来加深学生的理解。那么学生对生命、对社会、对人类的关注和理解就不会限于生硬的文字。
五、教师“下水”,促进学生思维扩展
在一次听课活动中,对于如何扩展学生的思维,我有了较深的体会。当时,那个老师真的有一些“老”:形象、语言,连举的事例都是他自己七十年代的经历,但是他就是把这个平易的事例与“如何选材”这一个写作方法天衣无缝的连在了一起,并不漏痕迹的伸展开,谈到如何把握文体,如何缩小范围等。20分钟课程就在这个老教师煽情的故事和学生激情的回应中过去。令我暗暗佩服。我想,我如果是这个班的学生,一定不会为思路展不开而担心。
毕竟,能“切问而近思”的人并不多,平凡而真实的生活感受,经过老师浓缩提炼,正值有穿透力和心灵辐射的效果,运用起来就能克服写作中常见的抒情议论空洞疲软,获得自然贴切的效果,而这些感受对于学生却是一种别样的感受。这能促进学生感情的激发,思维的扩展。就像开渠引水一样,学生的写作热情就会汩汩而出,此时,你还担心没有真情吗?只要学生能抓住向他们袭来的,由一个小人物、一桩小事情、一幅画而产生的真情实感,抓住像一根扎到心头的长针,像一阵卷向奔涌而来怒潮,让学生用最真切、最简练的文学,指出心尖上的那一霎惊惶。
真情在作文中渗透,作文在真情中升华。只要教者有心,在语文课堂里,以作文教学为载体,真情教育得到的将是实实在在的落实。学生在作文教学中得到爱国情、责任感、革命英雄主义、爱父母、爱他人等情感锤炼,最终成就了一颗颗善良的心。可以预想,在有意识、有计划的训练实践下,学生将形成稳定的情感素质,而稳定的情感素质将又会极大地促进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
六、善用赏识教育,深化学生的情感
学生写作,教师必须善用赏识效应,通过赏识激励学生写作的自信心,提高他们的自信水平。赏识,指认识到别人的才能或作品的价值而予以重视或赞赏。教育学中的赏识,指教师满怀热情发现学生的成功和进步的方向更加努力,从而取得更大的成功和进步。赏识,是一种正面的强化手段,激励学生实现自我价值,获得心理需求的重要手段。根据我国心理学工作者的研究发现,每个人都有自我实现的需要,即成就需要。学生的成就主要表现在学业成就范围内。在作文过程中,肯定学生成绩是培养学生作文兴趣的有效措施之一。对此,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应该遵循循序渐进原则、热情鼓励原则、区别对待原则和个性培养原则。注意发现学生作文中的优点,哪怕是一个好词,一个好句都予于热情鼓励和适当表扬。为使学生有更多成功的体验,我们可以经常创设一些让他们表现的机会,如:片断练习、即兴作文、口头作文、活页作文等。一旦发现学生的进步和优点,就给予肯定,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当学生在作文中成就需要得到满足,就一定会更深层地喜欢一写作文。据我在本校的调查研究,在写作教学中,不少教师运用了赏识教育后,惊喜的发现学生开始慢慢地爱上写作文,希望在作文中显露自己的才华。我想这就是赏识教育所起到的积极作用。
由此可见,教师在作文教学的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喜欢作文的情感是至关重要的。做到了这一点,你也将体会到作文教学成功的喜悦。
参考文献:
[1]韦志成等著.《语文教育心理学》,广西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
[2]骆伯巍著.《教学心理学原理》,浙江大学出版社1996年10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