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我们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斑秃患者外周血单一核细胞(JPBMC)经PHA刺激后,γ干扰素(IFN-γ)、肿瘤坏死因子β(TNF-β)、白介素4(IL-4)、白介素10(IL-10)因子基因表达,以探讨细胞因子在斑秃发病中的作用。
【机 构】
:
030012,太原,山西省人民医院皮肤科,030012,太原,山西省人民医院皮肤科,030012,太原,山西省人民医院皮肤科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斑秃患者外周血单一核细胞(JPBMC)经PHA刺激后,γ干扰素(IFN-γ)、肿瘤坏死因子β(TNF-β)、白介素4(IL-4)、白介素10(IL-10)因子基因表达,以探讨细胞因子在斑秃发病中的作用。
其他文献
患者女,37岁,因关节酸痛5年,面部红斑伴萎缩2年,全身环形褐色皮疹1年,于2007年8月来诊.患者5年前出现关节疼痛,以四肢大关节为著,反复发作,就诊于浙江省第一医院风湿免疫科,查抗核抗体(ANA)阳性,抗dsDNA抗体阳性,蛋白尿24 g/24 h,ESR 70mm/1 h.诊断为SLE,住院治疗后症状得到控制。
复发性带状疱疹是由于感染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后体内抗体不足以消除潜伏在颅、脊髓神经根节内的VZV,当机体免疫状态发生变化时,VZV再度活跃而引起~([1]).2004年7月至2009年1月,我们收集到复发性带状疱疹患者22例,现将其临床资料分析如下。
患者女,52岁,因10个指甲增厚、变色2个月,于2008年3月至我所门诊就诊.患者2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双手10指甲甲板逐渐增厚、变硬,失去光泽,并呈棕黑色改变,无皮肤损害.外院按"灰指甲"给予口服伊曲康唑治疗无效,遂来我所门诊治疗.既往体健,无皮肤病史,家中无类似疾病患者。
基底细胞癌治疗的首选方法是外科手术切除.在治疗过程中,为了保证肿瘤组织被彻底切除干净,皮肤外科医生会根据临床经验采用局部扩大切除术.由于基底细胞癌多发生于头面部,过多的切除皮肤组织会使皮肤缺损的修复变得很困难,因而严重影响患者的容貌。
患儿男,5岁,全身皮肤干燥、粗糙、脱屑5年,伴行走障碍.患儿出生时发现全身皮肤粗糙、脱屑,皮损冬重夏轻,伴瘙痒.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现患儿行走障碍,智力发育欠佳.去多家医院就诊,诊断为鱼鳞病,给予外用药膏治疗后,皮损可暂时缓解,但仍反复发作,行走障碍无改善。
患者女,15岁,因左侧腋窝、外阴部皮肤红斑块15年以表皮痣收入院治疗.患者出生后不久,发现左侧肢体较右侧短小,同侧腋窝、臀部、足部出现片状红斑,红斑逐渐增厚,形成浸润性斑块,范围局限,无明显自觉症状.随年龄增长,肢体长度相差逐渐明显。
防晒指数(sun pmtection factor,SPF)是指遮光剂对UVB引起红斑或晒伤的保护水平,是遮光剂功效的主要评价指标.虽有众多成熟的体内SPF检测方法,但由于伦理和经济等方面的原因,研究体外SPF检测方法很有必要。
局灶性光热作用(fractional photothermolysis)~([1])是近年来提出的一个治疗理论,在这一理论指导下,皮肤激光才真正安全地应用于皮肤松弛、皱纹~([2])和萎缩性瘢痕~([3])的治疗,随着临床经验的积累,近年来拓展其他的临床应用,如治疗黄褐斑~([4])、太田痣~([5])和环状肉芽肿~([6])等疾病。
患者女,30岁,因"反复口腔溃疡6个月,眉心、右前臂结节1周"于2008年7月11日入院.患者半年前出现口腔溃疡,伴疼痛,病程为10天左右,反复发作,常在月经前1周开始.近2个月来口腔溃疡增多,1周前眉心及右前臂近肘关节屈侧各出现一绿豆大小水疱,疱液清亮,渐变浑浊,反复挑破后长成花生米大小暗紫红色结节,伴痒痛而影响睡眠。
患儿男,7岁.因发热3天伴全身皮疹2天于2007年1月26日入院.患儿于入院前3天发热、咳嗽,结膜充血,次日起结膜充血明显加重并有大量的分泌物,伴口唇皲裂、口腔黏膜充血,高热达40℃,同时全身出现大小不一、形状不规则的红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