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从我园参加“幼儿社会化”实验以来,我们以教孩子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关心,学会学习等方面内容为教育目标,促进幼儿社会化的发展。很多孩子学会了“关心生病的同伴”、学会了“与好朋友分享心爱的玩具”、学会了“大家合作共同完成一项任务”,看到孩子们进步了,家长高兴,我们也高兴。但同时我们也了解到家长在实施教育时,却束手无策,如孩子在吃饭时,一不顺心就会端起碗连饭菜一起摔在地上;上“肯德基”吃东西老往前面挤,不爱排队;常常从幼儿园里把自己喜欢的玩具带回家等等。类似这样的行为习惯问题,我们应该和家长一起面对。
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离不开家庭,只有家园一致,家园合作,才能产生1+1﹥2的效果。我们在实践中逐渐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努力探索家园合力向幼儿进行良好行为习惯教育的方法:
一、通过多种形式帮助家长认识幼儿行为习惯教育的重要性,使他们主动与教师配合,巩固教育效果
首先,教师每天主动跟家长交流幼儿当天的情况,使幼儿的生活在学校和家里能够得到互相的反馈。培养幼儿的习惯就靠的是一点一滴,及时发现及时纠正,一定要注意到在学校培养好的习惯回到家里就没了。其次,召开准备充分的家长会,向家长介绍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各阶段的预期目标和内容,动员家长解除顾虑,主动向老师反映自己孩子的行为习惯现状。在了解每个孩子的情况之后,调整现阶段目标,给每个家长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还有,要结合主题开展丰富多彩的家庭小组亲子活动,为家长提供互相交流教育心得的平台。班上的幼儿来自不同的家庭,都有着自己的另一半世界,只有走进他们家庭的另一方天地,更全面地了解他们的家庭,了解他们所受的家庭影响,才能有针对性的的教育他们。比如,当遇到玩具不多时,有的孩子很谦让;有的却很霸道,玩了很久却不肯让出来;还有的孩子穿着鞋子爬到沙发上玩,引来了小伙伴们的批评。家长们纷纷利用这个机会对孩子进行教育,收到了了很好的效果。此类活动的开展,不仅使家长之间有了相互交流家教经验的机会,而且使他们更加关心孩子的行为习惯教育,配合工作也更主动、密切。
二、及时给幼儿指明行为改变的方向,强化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
由于孩子年龄小,是非观念不强,自控能力差,注意力易分散、转移,这些行为是不容忽视的,正所谓“千里之堤毁于蚁穴”,那些看起来不足挂齿的不恰当行为,一旦成为习惯,会阻碍孩子的发展。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贯穿于幼儿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与幼儿各方面的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幼儿行为习惯的培养是老师和家长义不容辞的责任。正如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说,“教育就是培养生活习惯”。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重点是从日常生活中的琐事、小事做起。行为注意理论认为,不管是良好行为还是错误行为,都是幼儿在和环境以及环境中的人交往的时候习得的。当幼儿与成人或同伴交往时,他们学习到了如何在社会环境中应答别人及对别人做出反应。于是幼儿就做出那些在他看来符合他人期望的行为,这时已经有了良好行为的倾向。但有时模仿对象选择不良时,就会产生不良行为,如“看到别人书包掉地上了,跑过去踢得远远的;有时撕书来折飞机;碰到不顺心的事,拿起笔就在小朋友的书上乱画。这些行为不能迁就,否则容易使幼儿形成不良的行为习惯。
新时期的孩子教育,应该主要建立在父母的与他们的沟通、对之引导、而后对其鼓励、磨练的方式上!鼓励是予以他们动力的方式,视其年龄找个合适的方式,小的直抒其意,大了就隐约点表达对他们的欣赏赞成,鼓劲其坚持,不怕苦,耐性。磨练应该是在不必要的地方不提供帮助。鼓劲其自行解决,或提供某些提示,当然,这样做的前提是他们已有一定的知识积累。
三、向家长传授教育技能,使孩子愿意与家长合作
我们根据本班幼儿的个性特点,制订出阶段性的幼儿行为习惯要求,打印、过塑,粘贴在教室里。家长每天接送孩子的时候会自觉地提醒幼儿按要求完成。并在教室中把行为习惯要求以直观、形象、有趣的图片展示给幼儿,激发幼儿的主动性,让幼儿一看就懂,从情绪上激起模仿操作的愿望,使幼儿明白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同时配合阶段性训练的内容,在家园栏中设置专门的栏目向家长传授各种教育技能。如:怎样让孩子掌握穿衣的方法?“请家长给孩子准备方便穿脱的衣服,不要仅考虑美观等因素。让孩子先学辨别衣服的前后,有扣子、能开门的那边就是前边;接着两手握住衣服的领子,轻轻向后甩把衣服披在肩上;再教孩子穿袖子,把袖子比做山洞,把胳膊比做火车,火车钻山洞就可以把胳膊一个一个伸进袖子;最后系扣子,用一只手大拇指和食指拿住扣子,另一只手抠住扣眼,拿扣眼的手放在拿扣子的手上,带着孩子练习。不同的年龄有不同的要求。提醒家长不能一味地要求孩子听话,应根据孩子的成长变化来调整自己的教导方式,以适应孩子的生理、心理发展水平需要,换句话说,幼儿的好习惯就象花一样,需要家长花心血一点一滴来培养。多给孩子一些鼓励和理解,就像给花儿施肥、浇水一样,工夫到了,花自然会开。
四、指导家长创建适宜的家庭环境,促进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
幼儿园和家庭是培养幼儿文明行为的重要场所,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仅在幼儿园里培养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家园合力,实现“家园教育一体化”。鼓励幼儿良好行为的最有效方法就是建立一个培养这种行为的环境。当班级环境在最大程度上引发了幼儿的积极行为后,家庭环境的不良设置则有可能引发幼儿的不良行为,完全抵消了幼儿园教育所产生的作用。由于家长和教师的角色不同,加以教育专业知识、经验不同和个人的自身素质修养不同,家园之间往往出现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的分歧。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互相尊重、加强沟通、互相学习。我们通过多种渠道更多的向家长了解每个幼儿的实际情况,尊重家长的意见,协同家长为幼儿创造一种适宜的生活环境,促进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例如,练钢琴,有时让孩子看视频听教程几十分钟,然后让他/她回味着练一段时间;有时让孩子凭自己的兴趣胡捏乱适一段曲子来表达她心情;有时让其凭感觉用钢琴来重述她喜欢的某首流行曲,有时拿一些孩子感兴趣的曲子让她练……如果家长对钢琴也感兴趣,在休息时间凑过来同孩子一起练,且问一些他正在学的技法(就算知道也要假装不知,用那个“好像……”“如果……”来暗示之,答对了就鼓励,不对了就提醒孩子注意……)这样以增加其成就感,会让孩子认识到学与不学的不一样。但这种方式不能太频繁,否则会降低你在孩子心中的威信……家长对孩子得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不要将子女的练习想得太远,定得太高,如钢琴家之类的太久远的事情。此时的学习只是基础和熏陶,未来不能趾指以定!看似很多很复杂的东西,其实放到一个童年十几年的时间里并不算怎样,只要父母有一个心态,一个陪他们玩,尊重他们兴趣的心态,从而创设出一个优良的家庭环境。
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离不开家庭,只有家园一致,家园合作,才能产生1+1﹥2的效果。我们在实践中逐渐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努力探索家园合力向幼儿进行良好行为习惯教育的方法:
一、通过多种形式帮助家长认识幼儿行为习惯教育的重要性,使他们主动与教师配合,巩固教育效果
首先,教师每天主动跟家长交流幼儿当天的情况,使幼儿的生活在学校和家里能够得到互相的反馈。培养幼儿的习惯就靠的是一点一滴,及时发现及时纠正,一定要注意到在学校培养好的习惯回到家里就没了。其次,召开准备充分的家长会,向家长介绍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各阶段的预期目标和内容,动员家长解除顾虑,主动向老师反映自己孩子的行为习惯现状。在了解每个孩子的情况之后,调整现阶段目标,给每个家长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还有,要结合主题开展丰富多彩的家庭小组亲子活动,为家长提供互相交流教育心得的平台。班上的幼儿来自不同的家庭,都有着自己的另一半世界,只有走进他们家庭的另一方天地,更全面地了解他们的家庭,了解他们所受的家庭影响,才能有针对性的的教育他们。比如,当遇到玩具不多时,有的孩子很谦让;有的却很霸道,玩了很久却不肯让出来;还有的孩子穿着鞋子爬到沙发上玩,引来了小伙伴们的批评。家长们纷纷利用这个机会对孩子进行教育,收到了了很好的效果。此类活动的开展,不仅使家长之间有了相互交流家教经验的机会,而且使他们更加关心孩子的行为习惯教育,配合工作也更主动、密切。
二、及时给幼儿指明行为改变的方向,强化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
由于孩子年龄小,是非观念不强,自控能力差,注意力易分散、转移,这些行为是不容忽视的,正所谓“千里之堤毁于蚁穴”,那些看起来不足挂齿的不恰当行为,一旦成为习惯,会阻碍孩子的发展。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贯穿于幼儿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与幼儿各方面的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幼儿行为习惯的培养是老师和家长义不容辞的责任。正如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说,“教育就是培养生活习惯”。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重点是从日常生活中的琐事、小事做起。行为注意理论认为,不管是良好行为还是错误行为,都是幼儿在和环境以及环境中的人交往的时候习得的。当幼儿与成人或同伴交往时,他们学习到了如何在社会环境中应答别人及对别人做出反应。于是幼儿就做出那些在他看来符合他人期望的行为,这时已经有了良好行为的倾向。但有时模仿对象选择不良时,就会产生不良行为,如“看到别人书包掉地上了,跑过去踢得远远的;有时撕书来折飞机;碰到不顺心的事,拿起笔就在小朋友的书上乱画。这些行为不能迁就,否则容易使幼儿形成不良的行为习惯。
新时期的孩子教育,应该主要建立在父母的与他们的沟通、对之引导、而后对其鼓励、磨练的方式上!鼓励是予以他们动力的方式,视其年龄找个合适的方式,小的直抒其意,大了就隐约点表达对他们的欣赏赞成,鼓劲其坚持,不怕苦,耐性。磨练应该是在不必要的地方不提供帮助。鼓劲其自行解决,或提供某些提示,当然,这样做的前提是他们已有一定的知识积累。
三、向家长传授教育技能,使孩子愿意与家长合作
我们根据本班幼儿的个性特点,制订出阶段性的幼儿行为习惯要求,打印、过塑,粘贴在教室里。家长每天接送孩子的时候会自觉地提醒幼儿按要求完成。并在教室中把行为习惯要求以直观、形象、有趣的图片展示给幼儿,激发幼儿的主动性,让幼儿一看就懂,从情绪上激起模仿操作的愿望,使幼儿明白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同时配合阶段性训练的内容,在家园栏中设置专门的栏目向家长传授各种教育技能。如:怎样让孩子掌握穿衣的方法?“请家长给孩子准备方便穿脱的衣服,不要仅考虑美观等因素。让孩子先学辨别衣服的前后,有扣子、能开门的那边就是前边;接着两手握住衣服的领子,轻轻向后甩把衣服披在肩上;再教孩子穿袖子,把袖子比做山洞,把胳膊比做火车,火车钻山洞就可以把胳膊一个一个伸进袖子;最后系扣子,用一只手大拇指和食指拿住扣子,另一只手抠住扣眼,拿扣眼的手放在拿扣子的手上,带着孩子练习。不同的年龄有不同的要求。提醒家长不能一味地要求孩子听话,应根据孩子的成长变化来调整自己的教导方式,以适应孩子的生理、心理发展水平需要,换句话说,幼儿的好习惯就象花一样,需要家长花心血一点一滴来培养。多给孩子一些鼓励和理解,就像给花儿施肥、浇水一样,工夫到了,花自然会开。
四、指导家长创建适宜的家庭环境,促进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
幼儿园和家庭是培养幼儿文明行为的重要场所,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仅在幼儿园里培养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家园合力,实现“家园教育一体化”。鼓励幼儿良好行为的最有效方法就是建立一个培养这种行为的环境。当班级环境在最大程度上引发了幼儿的积极行为后,家庭环境的不良设置则有可能引发幼儿的不良行为,完全抵消了幼儿园教育所产生的作用。由于家长和教师的角色不同,加以教育专业知识、经验不同和个人的自身素质修养不同,家园之间往往出现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的分歧。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互相尊重、加强沟通、互相学习。我们通过多种渠道更多的向家长了解每个幼儿的实际情况,尊重家长的意见,协同家长为幼儿创造一种适宜的生活环境,促进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例如,练钢琴,有时让孩子看视频听教程几十分钟,然后让他/她回味着练一段时间;有时让孩子凭自己的兴趣胡捏乱适一段曲子来表达她心情;有时让其凭感觉用钢琴来重述她喜欢的某首流行曲,有时拿一些孩子感兴趣的曲子让她练……如果家长对钢琴也感兴趣,在休息时间凑过来同孩子一起练,且问一些他正在学的技法(就算知道也要假装不知,用那个“好像……”“如果……”来暗示之,答对了就鼓励,不对了就提醒孩子注意……)这样以增加其成就感,会让孩子认识到学与不学的不一样。但这种方式不能太频繁,否则会降低你在孩子心中的威信……家长对孩子得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不要将子女的练习想得太远,定得太高,如钢琴家之类的太久远的事情。此时的学习只是基础和熏陶,未来不能趾指以定!看似很多很复杂的东西,其实放到一个童年十几年的时间里并不算怎样,只要父母有一个心态,一个陪他们玩,尊重他们兴趣的心态,从而创设出一个优良的家庭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