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被视为全国经济“稳增长”风向标的上海,又一次和国家保持了一致步调。10月20日,上海公布经济数据:今年前三季度GDP同比增长为6.8%。经济增速“破7”,且比全国增速低0.1个百分点。
相对而言,6.8%的增速仍是比较正常的状态。从上海市统计局公布的数据看,亮点是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达到67.6%,比上半年提高0.5个百分点;隐患是工业增加值由上半年的同比增长1.3%转为下降0.9%,尤其是“六大支柱产业中五个都出现了负增长”。
一种担忧是,要赶超香港的上海正自觉或不自觉走着香港的老路——过度依赖现代服务业、房地产业,而制造业式微、过度依赖服务业已被视为香港经济衰弱的直接原因。
反观新加坡,经济长盛不衰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于对制造业的坚守和升级,当前制造业仍然占据新加坡GDP的比例超过四分之一,达到29%之多。香港却不足5%。
这种担忧或有夸大成分,但在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突进过程中,曾引以为傲的上海制造的竞争力若持续滑落,还怎么做排头兵呢?
工业不给力
当前支撑上海经济增长的动能是什么?从大类看,一产增加值下滑了10.4个百分点,但量小可忽略不计;二产增加值下滑了0.2个百分点,拖了后腿;主要贡献来自三产,不只是比例占了67.6%,11.1%的增速也比上半年提高0.9个百分点,高于全国2.7个百分点。
据《财经国家周刊》记者了解,三产中,充当“稳增长”主力的,又是金融业和房地产业。其中,金融业增加值2861.31亿元,增长27.2%,增幅比上半年回落2.9个百分点。
金融业成为了当前拉动上海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一方面是自贸试验引领的金融制度创新和互联网金融的模式创新注入了新活力;另一方面是和今年这轮前所未有的A股密切相关,前三季度上海证券交易所股票成交额110.12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5.1倍。
抛除股市因素,房地产对上海经济增长贡献了重要作用。前三季度,房地产业增加值1164.92亿元,增长12.6%。再往前看,上半年房地产业增加值666.42亿元,增长7.2%。
总体而言,6月份开始的股市动荡影响不大,工业拖的后腿由快速增长的房地产弥补,比较能体现经济发展新动能的是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前三季度贡献了增加977.33亿元,增长10.2%,增速比上半年提高了0.6个百分点。
从投资看,前三季度上海市固定资产投资总额4153.60亿元,投资增速企稳回升,但房地产开发投资2375.06亿元,可谓“一家独大”;城市基础设施投资840.11亿元,增长28.6%;反之,工业投资仅为627.85亿元,下降13.7%。
房地产和城市基础设施都不是上海经济发展的长久之计,尤其是房地产和工业投资的持续背道而驰更应该引起重视。房地产的一家独大,不仅挤压其他产业的空间,本身也就抑制社会活力,近年来以创新再次崛起的深圳今年以来也体会到这样的尴尬。
10月9日,“上海发布”推送了韩正对上海房地产的最新表态:必须坚定不移下决心减少经济增长对房地产业的依赖,必须保持定力,绝不能为缓解一时一地的问题,而采用短期刺激政策,要对市民负责、对未来负责。
虽如此,四季度上海经济走势,仍旧要看股市、房地产和城市基础设施投资的“脸色”。
“四新”怎么玩
经济转型时期,大量高消耗、低产能的项目关转停,速度下来一点可以理解。
在《解放日报》的一则报道中,上海市统计局局长王建平解析:“当前出现的小幅回落,是经济转型过程中的正常表征”,但不是说没有问题。在他看来,上海经济发展过程存在的现实问题,是工业生产的负增长。
文中多次直接引用了王建平的表述,“核心工业产能没有明显亮点,有亮点的尚未形成规模,有规模的还没有形成效益。”从三季度数据分析,上海工业增加值下滑幅度较大,“不乐观程度超出预期”,“六大支柱产业中五个都出现了负增长”。
不只是工业增加值下滑,王建平还指出:“今年三季度上海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出现明显下降,也就是说,微增的工业利润中,很大一块源于非主营的投资收入。”
上海产业结构经历80年代的适应性调整、90年代的战略性调整,到本世纪初的创新性调整,制造业历来是上海经济增长的主动力。但在当前的工业持续下行中也没能幸免,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的“双轨驱动”出了跛脚现象。
对于上海工业当前的状态,上海官方总结称是“非典型发展、最典型转型”,发展中要突破土地、人口、能耗、债务总量“四个刚性约束”,又面临着制造业和服务业、信息化和工业化、城市化和信息化、产业和城市“四个融合”的新常态。
上海的应对之策是发展“四新”经济,即“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上海市经信委主任李耀新解释说,“四新”具有跨界融合、需求主导、动态变化、高速成长、轻资产等特性,既体现国际产业发展最新趋势,又包括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
上海是国家战略的先行者,诸如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自贸区和长江经济带等,多为自上而下的“点题作业”。某种程度上,“四新”经济可以理解成上海为对接国家战略、承接上海创新转型发展而提出的概念。
以政府精细化管控著称的上海,甚至提出发展“四新”经济要“放弃政府主导,淡化产业定位”,不做顶层规划、不分传统和现代、不锁定发展内容……
10月9日,工信部和上海签署部市合作协议,围绕六个方面对接、落实好《中国制造2025》战略,把上海打造成为全国“四新”经济创新发展集聚地。当天,上海市领导干部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专题研讨班也正式开班。
转型迫在眉睫。李耀新说,郊区的区长强调制造业是理所当然,什么时候上海中心城区的区长也强调制造业,那上海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就在望了。
相对而言,6.8%的增速仍是比较正常的状态。从上海市统计局公布的数据看,亮点是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达到67.6%,比上半年提高0.5个百分点;隐患是工业增加值由上半年的同比增长1.3%转为下降0.9%,尤其是“六大支柱产业中五个都出现了负增长”。
一种担忧是,要赶超香港的上海正自觉或不自觉走着香港的老路——过度依赖现代服务业、房地产业,而制造业式微、过度依赖服务业已被视为香港经济衰弱的直接原因。
反观新加坡,经济长盛不衰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于对制造业的坚守和升级,当前制造业仍然占据新加坡GDP的比例超过四分之一,达到29%之多。香港却不足5%。
这种担忧或有夸大成分,但在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突进过程中,曾引以为傲的上海制造的竞争力若持续滑落,还怎么做排头兵呢?
工业不给力
当前支撑上海经济增长的动能是什么?从大类看,一产增加值下滑了10.4个百分点,但量小可忽略不计;二产增加值下滑了0.2个百分点,拖了后腿;主要贡献来自三产,不只是比例占了67.6%,11.1%的增速也比上半年提高0.9个百分点,高于全国2.7个百分点。
据《财经国家周刊》记者了解,三产中,充当“稳增长”主力的,又是金融业和房地产业。其中,金融业增加值2861.31亿元,增长27.2%,增幅比上半年回落2.9个百分点。
金融业成为了当前拉动上海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一方面是自贸试验引领的金融制度创新和互联网金融的模式创新注入了新活力;另一方面是和今年这轮前所未有的A股密切相关,前三季度上海证券交易所股票成交额110.12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5.1倍。
抛除股市因素,房地产对上海经济增长贡献了重要作用。前三季度,房地产业增加值1164.92亿元,增长12.6%。再往前看,上半年房地产业增加值666.42亿元,增长7.2%。
总体而言,6月份开始的股市动荡影响不大,工业拖的后腿由快速增长的房地产弥补,比较能体现经济发展新动能的是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前三季度贡献了增加977.33亿元,增长10.2%,增速比上半年提高了0.6个百分点。
从投资看,前三季度上海市固定资产投资总额4153.60亿元,投资增速企稳回升,但房地产开发投资2375.06亿元,可谓“一家独大”;城市基础设施投资840.11亿元,增长28.6%;反之,工业投资仅为627.85亿元,下降13.7%。
房地产和城市基础设施都不是上海经济发展的长久之计,尤其是房地产和工业投资的持续背道而驰更应该引起重视。房地产的一家独大,不仅挤压其他产业的空间,本身也就抑制社会活力,近年来以创新再次崛起的深圳今年以来也体会到这样的尴尬。
10月9日,“上海发布”推送了韩正对上海房地产的最新表态:必须坚定不移下决心减少经济增长对房地产业的依赖,必须保持定力,绝不能为缓解一时一地的问题,而采用短期刺激政策,要对市民负责、对未来负责。
虽如此,四季度上海经济走势,仍旧要看股市、房地产和城市基础设施投资的“脸色”。
“四新”怎么玩
经济转型时期,大量高消耗、低产能的项目关转停,速度下来一点可以理解。
在《解放日报》的一则报道中,上海市统计局局长王建平解析:“当前出现的小幅回落,是经济转型过程中的正常表征”,但不是说没有问题。在他看来,上海经济发展过程存在的现实问题,是工业生产的负增长。
文中多次直接引用了王建平的表述,“核心工业产能没有明显亮点,有亮点的尚未形成规模,有规模的还没有形成效益。”从三季度数据分析,上海工业增加值下滑幅度较大,“不乐观程度超出预期”,“六大支柱产业中五个都出现了负增长”。
不只是工业增加值下滑,王建平还指出:“今年三季度上海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出现明显下降,也就是说,微增的工业利润中,很大一块源于非主营的投资收入。”
上海产业结构经历80年代的适应性调整、90年代的战略性调整,到本世纪初的创新性调整,制造业历来是上海经济增长的主动力。但在当前的工业持续下行中也没能幸免,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的“双轨驱动”出了跛脚现象。
对于上海工业当前的状态,上海官方总结称是“非典型发展、最典型转型”,发展中要突破土地、人口、能耗、债务总量“四个刚性约束”,又面临着制造业和服务业、信息化和工业化、城市化和信息化、产业和城市“四个融合”的新常态。
上海的应对之策是发展“四新”经济,即“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上海市经信委主任李耀新解释说,“四新”具有跨界融合、需求主导、动态变化、高速成长、轻资产等特性,既体现国际产业发展最新趋势,又包括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
上海是国家战略的先行者,诸如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自贸区和长江经济带等,多为自上而下的“点题作业”。某种程度上,“四新”经济可以理解成上海为对接国家战略、承接上海创新转型发展而提出的概念。
以政府精细化管控著称的上海,甚至提出发展“四新”经济要“放弃政府主导,淡化产业定位”,不做顶层规划、不分传统和现代、不锁定发展内容……
10月9日,工信部和上海签署部市合作协议,围绕六个方面对接、落实好《中国制造2025》战略,把上海打造成为全国“四新”经济创新发展集聚地。当天,上海市领导干部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专题研讨班也正式开班。
转型迫在眉睫。李耀新说,郊区的区长强调制造业是理所当然,什么时候上海中心城区的区长也强调制造业,那上海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就在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