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论及中国现当代小小说发展,聂鑫森绝对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他以海纳百川的学识、儒雅飘逸的笔触、凝练雅致的语言,见证并助推着小小说的阔步前行。上世纪末段崇轩曾经指出:“聂鑫森凭借他丰富而独特的生活积累与体验,敏锐的艺术悟性和刻苦的创作实践,在小小说的方寸土地上,创造出一个绚丽多姿的艺术世界来。”①十多年后的今天,聂鑫森依然在小小说这方园地里深耕细作、笔耕不缀,创作了不少堪称时代经典的精品力作。本期《逝水新波》(小小说六题)是其新作,亦延续着底蕴深厚、行云流水、大气高雅的创作风格,确实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化境——在这些以古典文化为内核的小小说作品上面,我们或可管见小小说发展的一个方向。
熟悉聂鑫森创作的人都知道,聂就像武侠小说中的世外高人,寂寞、淡定而虔诚,但却用激情的笔墨祭出不少新招,逐一勾勒湘潭小城里那些栖息着、劳作着、来往着的文人、学士、技师和工匠,比如《茗友》里的幸叔儒、叶春山,《联家》里的王砺勤伉俪,《雅赚》里的冯楚声,《呼啸震千山》中的高昌。当然,聂鑫森在塑造这些人物形象时,不仅着墨于他们出众的才华,超群的技艺,更想赞扬他们具有的古典主义人文情怀。比如《虎啸震千山》以独特的双线结构,写出了老画家高昌和“方兴未艾”等才俊难能可贵的独特风骨和人文情怀;比如《联家》中的王砺勤,毕生对对联的痴迷,那表明心迹的自挽联:“我为联生,我为联死,只乞传中华书香一脉;情以世喜,情以世悲,最思唤后学旭日群峰。”暗示的是他对人文精神的守望,对不公平人物和事件的彻悟。从这些人物形象身上,我们或许能看到才士艺匠们古典文人类型化的性格特征:追求自由、思想深沉、珍惜名誉、尊重他人。也由此可见,聂鑫森的小小说不仅仅只是为了描述一个生动的故事,而在于探讨故事后面寄寓着的某种愿望、理想和人文诗情,并借此提升人的心灵品位、人格素质,塑造着人性的尊严。而这,在当今众多小小说作品中恰是十分缺少的。
人性的美好和丑陋一直是文学创作者关注的焦点。有些作家善于写人性假丑恶的一面,以达到振聋发聩的目的;但更多的作家愿意像聂鑫森一样,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他们用温暖的眼光去审视生活,审视人性,他们更乐意用平和的笔调去颂扬人性中的真善美。细读聂鑫森的小小说,我们总是不难找到那人性中的光辉一抹。《茗友》中的叶春山,几家茶叶铺的老板,在落魄的幸叔儒冒昧闯入家中并提出有些奇怪的要求时,他并没有生气,相反以礼相待。当他知道幸叔儒对茶和七律有独特造诣时,马上煮茶论诗,引为知己。当他知晓了幸叔儒的窘迫,不动声色地以买半个壶的提议帮助幸家度过难关。幸叔儒过世后,他悲恸大哭,遵守诺言归还壶款,还出资操办丧事。以后每次品茶,都不忘给幸叔儒斟满。他就像新上市的武夷岩茶,清香扑鼻,温暖人心。《兵姐》运用生活片断剪裁法,“在一个较小的时空范畴里,演绎一个较大的时空概念, 使人物在一个恰如其分的‘片断’里,展示自己的历史、性格和命运。”②作品以理发店为叙事场所,对“兵姐”的经历作过多的铺垫,也没有交代“兵哥”的来龙去脉,只是运用插叙的叙事手法,用简短而又内涵深刻的对话描写,讲述“兵姐”和“兵哥”短暂而又凄美的爱情,表现他们的日常生活和精神状态。小说赞扬了“兵姐”对爱情的忠贞,“兵哥”戍卫边防壮烈牺牲对祖国的忠诚,“鼻老大”深爱“兵姐”但又不强人所难,默默守护的温馨。他们并不崇高,可他们都有一颗善良的心。作者把一个个小故事相互融合,从作品中表露出他的悲悯情怀,体现出他的社会责任感和对人类的终极关怀。
“聂鑫森的小说,很少有世俗当中的勾心斗角,很少有坑蒙拐骗,他从来不会把坏人写到坏到极致,即使要写也是从另一角度进行反衬,表现得很有特色。”③当然,聂先生不是没有看到社会的勾心斗角,小市民的市侩庸俗、人性中的弱点,他也不是不敢揭露和讽刺社会和人性的黑暗面,他只是想树立更多的正面榜样,让那些人性丑恶的人反省和改变,去重新获得人性的美好。在描写社会黑暗现象,表现道德律条,感悟人生体验,进行哲理探求时,聂鑫森不是简单地说教。他不靠复杂的情节,也没有大段的激情议论,总是把丰厚深刻的思想融化在诗意芬芳、真挚动人的感情和表达中去。《雅赚》树立了两个完全对立的人物形象,来探讨人性的美和丑,但他没有直接表述对汪县长的不满,而是通过纸折扇事件,让读者看到汪晓廉的黑暗和心机,让读者去评判人性的美和丑。《顺风车》取材于现实生活,作品也没有刻意地追求情节的奇巧和复杂,而是用一种讲述的口吻揭示出当今社会存在的普遍不信任现象,但他以付忠林的善举和马力的苦心,带动了邻里和谐,表现出作者对美好人性的热切祈盼。正如马力所说:“我怕冷了你的这一片爱心,更怕社会的公德受到歧视。”
“这些小小说的背景,多为具有浓郁历史文化氛围的古城湘潭,或是散发芬芳文化气息的某个场地。小小说中的人物,多是闪烁传统文化光辉的文人墨客、能工巧匠,以及蕴含文化精神特质的各个阶层的人物。贯穿此中的是一种古典主义的人文关怀,所要表述的是一种对于传统文化的守望和弘扬,企图为现代生活展示可供借鉴和矫正的文化、道德标识。故许多评论家,称这些小说为‘文化小说’。”④这是聂鑫森对作品的自我认识,可见文化这一要素在他的脑海里早已根深蒂固,他也一直在为写出更多更好的“文化小说”而坚持不懈地努力。聂鑫森是集诗人、作家、联家、书画家、文物学者于一身的忠实的传统文化和古典文化的守望者,正如第三届中国小小说金麻雀奖的评奖词所言:“他的小小说构思奇崛,格调典雅,品味纯正,表现出深厚的中国小说传统的艺术功力,散发着浓郁的中国文化芬芳……”聂鑫森作品的文化品格首先表现在文章的选材上,在流传甚广的《大师》这一作品集里,涵盖了许多传统文化行当。如《治印》里的篆刻,《名琴师》里的曲艺、《琥珀手链》里的古玩、《吉先生》里的文学、《墨竹图》里的绘画、《校徽》里的书法、《剪婆婆》里的剪纸、《刻瓷圣手》里的刻瓷、《最后的核雕》里的核雕,等等。《逝水新波》里也有相关聚焦,如《茗友》里的茶壶与茶道、《联家》里的对联、《雅赚》里的纸折扇、《虎啸震千山》里的指画。在这些作品里,让我们感触最深的是聂鑫森对各行各业专业而又独到地描述,难怪他曾经说过:“力图打破文、史、哲、艺的阻隔,熔知识性、趣味性、文化性于一炉,让国学草根化,能近距离与各方面的读者亲密接触。”⑤当然,小小说的文化品格不仅表现为对传统文化的感知和体悟,也表现在对久远历史的钩沉,对现实历史的切入,比如《联家》就直指“文革”中的人和事,显示出一个有社会担当的作家,对于那段敏感的历史的严肃、认真和客观的态度。 “闲笔是叙事文学作品人物和时间主要线索外穿插进去的部分,是小说艺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⑥聂鑫森的作品,闲笔随处可见,点点滴滴中却散发出密集的文化讯息,使故事和人物笼罩在浓郁的文化氛围中。如“穿过花木繁茂的庭院,再走进一间洁静的书房。正面挨墙是一排书柜、书架,两侧的墙上挂着字画。他们在正中的几案边坐下来。地上立着红泥小火炉,火苗子舔着烧水的大瓦壶;几案上摆着一罐茶叶、一把紫砂壶和几个紫砂小杯。”简单的描写却勾勒出一个品味高雅的读书人、品茶者。“求名求利,只求己莫求人;惜衣惜食,非惜财实惜福。”一副对仗工整却通俗易懂的对联则是王砺勤高尚品德、书卷为伍、简单追求的真实写照。“我为天下育英才,有什么可遗憾的。”一句简洁的回答,瞬间凸显了冯校长的社会责任感,也使文章的讽刺意味愈加强烈。品读聂鑫森的小小说,就可以看出他用简洁的文字坦露着我们的文化精髓。他对文字的掌控游刃有余中,蕴含着太多诗歌、对联和哲理,就连人物的取名都有着文化的气息,整体风格上呈现出一种凝练、细腻、淡雅、和谐的美学特征。这无一不和“文化小说”的要求相吻合,在这个文学逐渐失去诗性,走向快餐化的时代,他对文化的坚守让人敬佩,更是值得所有写作者学习和效仿。
在中国近百年小小说发展历程里,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后小小说的蓬勃发展过程中,我们不能否认的是小小说面临着这样那样的质疑,“小小说难成大气候”“小小说是个小儿科”“小小说是文学爱好者的习作狂欢”等等,都与小小说繁荣发展的现实语境不相匹配。抛开一些极端个别人士的言论不谈,我们会发现小小说与中短篇小说比起来,与长篇小说比起来,在担当文学发展重任上,确实显得有些微不足道。究其原因,小小说篇幅很小,难以在简短的情节建构中赋予太多重负,但不能否认的是当前小小说繁荣的背后确实有些“虚假繁荣”的症状在里边。就像顾建新在第十届全国微型小说(小小说)年度评选时所言:“大多数的写作者对写作、发表过于随意,对生活的观察、对文学的构思、对语言的锤炼很少下苦功。现在的一些创作过于浮躁,急于发表,较少积淀,较少打磨。”因此,仔细盘点改革开放三十余年来的小小说,也只有许行、凌鼎年、王奎山、孙方友、刘国芳、沈祖连、谢志强等的小小说在大众的过眼后不是云烟。
当然,聂鑫森自然位列其中,而且排名十分靠前。因为他的小小说在数量上虽然不是最多,出版的小小说集也只有《大师》《紫绡帘》《最后的绝招》等几部,但其中的每篇作品都可以作为经典美文传颂,这在小小说作家中是很难得的。难怪很多人都直呼聂为“小小说大师”“短篇小说圣手”,我想这里的尊重与诚恳是显而易见的。毕竟他的短篇小说成就摆在那里,他的文化小小说摆在那里,他的为人为文不止被一个读者、一个学者所折服。因此,聂鑫森作为一个“寂寞”的小小说“大师”,他那行文的从容,诗性的阐发,文字的隽雅,古典主义的人文关怀,不仅是他的孜孜追求和长期实践,也可以作为小小说创作者的奋斗方向。虽然成功不可以被轻易复制,但方向却可以被很多人所看见——我们有理由相信,聂鑫森的小小说创作会给我们带来更多惊喜,新世纪小小说也能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取得更大的成绩——小小说,将继续会是当代文学的一道靓丽风景。
注释:
①段崇轩:《方寸之间的雕刻——评聂鑫森的短篇小说》,《当代作家评论》1999年第6期。
②④⑤聂鑫森:《氛围·印象·片断·情绪———谈谈我的短篇小说创作》,《写作》2012第11期。
③张春:《中国小小说六十年》,湖南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129页。
⑥童庆炳:《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阐释》,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5页。
(作者单位:湖南工业大学文新学院,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本栏目责任编辑 杨晓澜
熟悉聂鑫森创作的人都知道,聂就像武侠小说中的世外高人,寂寞、淡定而虔诚,但却用激情的笔墨祭出不少新招,逐一勾勒湘潭小城里那些栖息着、劳作着、来往着的文人、学士、技师和工匠,比如《茗友》里的幸叔儒、叶春山,《联家》里的王砺勤伉俪,《雅赚》里的冯楚声,《呼啸震千山》中的高昌。当然,聂鑫森在塑造这些人物形象时,不仅着墨于他们出众的才华,超群的技艺,更想赞扬他们具有的古典主义人文情怀。比如《虎啸震千山》以独特的双线结构,写出了老画家高昌和“方兴未艾”等才俊难能可贵的独特风骨和人文情怀;比如《联家》中的王砺勤,毕生对对联的痴迷,那表明心迹的自挽联:“我为联生,我为联死,只乞传中华书香一脉;情以世喜,情以世悲,最思唤后学旭日群峰。”暗示的是他对人文精神的守望,对不公平人物和事件的彻悟。从这些人物形象身上,我们或许能看到才士艺匠们古典文人类型化的性格特征:追求自由、思想深沉、珍惜名誉、尊重他人。也由此可见,聂鑫森的小小说不仅仅只是为了描述一个生动的故事,而在于探讨故事后面寄寓着的某种愿望、理想和人文诗情,并借此提升人的心灵品位、人格素质,塑造着人性的尊严。而这,在当今众多小小说作品中恰是十分缺少的。
人性的美好和丑陋一直是文学创作者关注的焦点。有些作家善于写人性假丑恶的一面,以达到振聋发聩的目的;但更多的作家愿意像聂鑫森一样,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他们用温暖的眼光去审视生活,审视人性,他们更乐意用平和的笔调去颂扬人性中的真善美。细读聂鑫森的小小说,我们总是不难找到那人性中的光辉一抹。《茗友》中的叶春山,几家茶叶铺的老板,在落魄的幸叔儒冒昧闯入家中并提出有些奇怪的要求时,他并没有生气,相反以礼相待。当他知道幸叔儒对茶和七律有独特造诣时,马上煮茶论诗,引为知己。当他知晓了幸叔儒的窘迫,不动声色地以买半个壶的提议帮助幸家度过难关。幸叔儒过世后,他悲恸大哭,遵守诺言归还壶款,还出资操办丧事。以后每次品茶,都不忘给幸叔儒斟满。他就像新上市的武夷岩茶,清香扑鼻,温暖人心。《兵姐》运用生活片断剪裁法,“在一个较小的时空范畴里,演绎一个较大的时空概念, 使人物在一个恰如其分的‘片断’里,展示自己的历史、性格和命运。”②作品以理发店为叙事场所,对“兵姐”的经历作过多的铺垫,也没有交代“兵哥”的来龙去脉,只是运用插叙的叙事手法,用简短而又内涵深刻的对话描写,讲述“兵姐”和“兵哥”短暂而又凄美的爱情,表现他们的日常生活和精神状态。小说赞扬了“兵姐”对爱情的忠贞,“兵哥”戍卫边防壮烈牺牲对祖国的忠诚,“鼻老大”深爱“兵姐”但又不强人所难,默默守护的温馨。他们并不崇高,可他们都有一颗善良的心。作者把一个个小故事相互融合,从作品中表露出他的悲悯情怀,体现出他的社会责任感和对人类的终极关怀。
“聂鑫森的小说,很少有世俗当中的勾心斗角,很少有坑蒙拐骗,他从来不会把坏人写到坏到极致,即使要写也是从另一角度进行反衬,表现得很有特色。”③当然,聂先生不是没有看到社会的勾心斗角,小市民的市侩庸俗、人性中的弱点,他也不是不敢揭露和讽刺社会和人性的黑暗面,他只是想树立更多的正面榜样,让那些人性丑恶的人反省和改变,去重新获得人性的美好。在描写社会黑暗现象,表现道德律条,感悟人生体验,进行哲理探求时,聂鑫森不是简单地说教。他不靠复杂的情节,也没有大段的激情议论,总是把丰厚深刻的思想融化在诗意芬芳、真挚动人的感情和表达中去。《雅赚》树立了两个完全对立的人物形象,来探讨人性的美和丑,但他没有直接表述对汪县长的不满,而是通过纸折扇事件,让读者看到汪晓廉的黑暗和心机,让读者去评判人性的美和丑。《顺风车》取材于现实生活,作品也没有刻意地追求情节的奇巧和复杂,而是用一种讲述的口吻揭示出当今社会存在的普遍不信任现象,但他以付忠林的善举和马力的苦心,带动了邻里和谐,表现出作者对美好人性的热切祈盼。正如马力所说:“我怕冷了你的这一片爱心,更怕社会的公德受到歧视。”
“这些小小说的背景,多为具有浓郁历史文化氛围的古城湘潭,或是散发芬芳文化气息的某个场地。小小说中的人物,多是闪烁传统文化光辉的文人墨客、能工巧匠,以及蕴含文化精神特质的各个阶层的人物。贯穿此中的是一种古典主义的人文关怀,所要表述的是一种对于传统文化的守望和弘扬,企图为现代生活展示可供借鉴和矫正的文化、道德标识。故许多评论家,称这些小说为‘文化小说’。”④这是聂鑫森对作品的自我认识,可见文化这一要素在他的脑海里早已根深蒂固,他也一直在为写出更多更好的“文化小说”而坚持不懈地努力。聂鑫森是集诗人、作家、联家、书画家、文物学者于一身的忠实的传统文化和古典文化的守望者,正如第三届中国小小说金麻雀奖的评奖词所言:“他的小小说构思奇崛,格调典雅,品味纯正,表现出深厚的中国小说传统的艺术功力,散发着浓郁的中国文化芬芳……”聂鑫森作品的文化品格首先表现在文章的选材上,在流传甚广的《大师》这一作品集里,涵盖了许多传统文化行当。如《治印》里的篆刻,《名琴师》里的曲艺、《琥珀手链》里的古玩、《吉先生》里的文学、《墨竹图》里的绘画、《校徽》里的书法、《剪婆婆》里的剪纸、《刻瓷圣手》里的刻瓷、《最后的核雕》里的核雕,等等。《逝水新波》里也有相关聚焦,如《茗友》里的茶壶与茶道、《联家》里的对联、《雅赚》里的纸折扇、《虎啸震千山》里的指画。在这些作品里,让我们感触最深的是聂鑫森对各行各业专业而又独到地描述,难怪他曾经说过:“力图打破文、史、哲、艺的阻隔,熔知识性、趣味性、文化性于一炉,让国学草根化,能近距离与各方面的读者亲密接触。”⑤当然,小小说的文化品格不仅表现为对传统文化的感知和体悟,也表现在对久远历史的钩沉,对现实历史的切入,比如《联家》就直指“文革”中的人和事,显示出一个有社会担当的作家,对于那段敏感的历史的严肃、认真和客观的态度。 “闲笔是叙事文学作品人物和时间主要线索外穿插进去的部分,是小说艺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⑥聂鑫森的作品,闲笔随处可见,点点滴滴中却散发出密集的文化讯息,使故事和人物笼罩在浓郁的文化氛围中。如“穿过花木繁茂的庭院,再走进一间洁静的书房。正面挨墙是一排书柜、书架,两侧的墙上挂着字画。他们在正中的几案边坐下来。地上立着红泥小火炉,火苗子舔着烧水的大瓦壶;几案上摆着一罐茶叶、一把紫砂壶和几个紫砂小杯。”简单的描写却勾勒出一个品味高雅的读书人、品茶者。“求名求利,只求己莫求人;惜衣惜食,非惜财实惜福。”一副对仗工整却通俗易懂的对联则是王砺勤高尚品德、书卷为伍、简单追求的真实写照。“我为天下育英才,有什么可遗憾的。”一句简洁的回答,瞬间凸显了冯校长的社会责任感,也使文章的讽刺意味愈加强烈。品读聂鑫森的小小说,就可以看出他用简洁的文字坦露着我们的文化精髓。他对文字的掌控游刃有余中,蕴含着太多诗歌、对联和哲理,就连人物的取名都有着文化的气息,整体风格上呈现出一种凝练、细腻、淡雅、和谐的美学特征。这无一不和“文化小说”的要求相吻合,在这个文学逐渐失去诗性,走向快餐化的时代,他对文化的坚守让人敬佩,更是值得所有写作者学习和效仿。
在中国近百年小小说发展历程里,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后小小说的蓬勃发展过程中,我们不能否认的是小小说面临着这样那样的质疑,“小小说难成大气候”“小小说是个小儿科”“小小说是文学爱好者的习作狂欢”等等,都与小小说繁荣发展的现实语境不相匹配。抛开一些极端个别人士的言论不谈,我们会发现小小说与中短篇小说比起来,与长篇小说比起来,在担当文学发展重任上,确实显得有些微不足道。究其原因,小小说篇幅很小,难以在简短的情节建构中赋予太多重负,但不能否认的是当前小小说繁荣的背后确实有些“虚假繁荣”的症状在里边。就像顾建新在第十届全国微型小说(小小说)年度评选时所言:“大多数的写作者对写作、发表过于随意,对生活的观察、对文学的构思、对语言的锤炼很少下苦功。现在的一些创作过于浮躁,急于发表,较少积淀,较少打磨。”因此,仔细盘点改革开放三十余年来的小小说,也只有许行、凌鼎年、王奎山、孙方友、刘国芳、沈祖连、谢志强等的小小说在大众的过眼后不是云烟。
当然,聂鑫森自然位列其中,而且排名十分靠前。因为他的小小说在数量上虽然不是最多,出版的小小说集也只有《大师》《紫绡帘》《最后的绝招》等几部,但其中的每篇作品都可以作为经典美文传颂,这在小小说作家中是很难得的。难怪很多人都直呼聂为“小小说大师”“短篇小说圣手”,我想这里的尊重与诚恳是显而易见的。毕竟他的短篇小说成就摆在那里,他的文化小小说摆在那里,他的为人为文不止被一个读者、一个学者所折服。因此,聂鑫森作为一个“寂寞”的小小说“大师”,他那行文的从容,诗性的阐发,文字的隽雅,古典主义的人文关怀,不仅是他的孜孜追求和长期实践,也可以作为小小说创作者的奋斗方向。虽然成功不可以被轻易复制,但方向却可以被很多人所看见——我们有理由相信,聂鑫森的小小说创作会给我们带来更多惊喜,新世纪小小说也能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取得更大的成绩——小小说,将继续会是当代文学的一道靓丽风景。
注释:
①段崇轩:《方寸之间的雕刻——评聂鑫森的短篇小说》,《当代作家评论》1999年第6期。
②④⑤聂鑫森:《氛围·印象·片断·情绪———谈谈我的短篇小说创作》,《写作》2012第11期。
③张春:《中国小小说六十年》,湖南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129页。
⑥童庆炳:《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阐释》,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5页。
(作者单位:湖南工业大学文新学院,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本栏目责任编辑 杨晓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