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基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背景,论述职业院校休闲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针对休闲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方式方法与职业需求脱节、生源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提出准确定位培养目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课程建设推进教学相长、合理利用资源提升实践教学效果、改革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手段、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素质等措施,促进职业院校休闲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
【关键词】社会主要矛盾转化 职业院校 休闲体育专业 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07C-0124-02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从原来的“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目前,我国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口的温饱问题,总体上实现小康,在精准扶贫工作的推进下,不久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群众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更加强烈。从休闲体育角度来说,人民群众期盼更有益身心健康的休闲娱乐方式和更丰富充盈的精神文化生活,相应地对休闲体育专业人才的数量和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一时代背景之下,职业院校顺应这一形势发展要求,着力发展休闲体育教育,改革创新休闲体育人才培养方案,加快休闲体育人才培养。
一、我国职业院校休闲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2007年,广州体育学院、武汉体育学院首批招收本科层次休闲体育专业学生。2010年,上海体育学院成为全国首个休闲体育硕士学位授予点。后来,国内高校陆续开展研究生、本科阶段的休闲体育专业教育,至今,不少的职业院校也相继开设了休闲体育专业。而在广西区内,桂林旅游学院、广西体育高等专科学校等高校较早开设了休闲体育专业。
作为一个在我国兴起刚刚10年的新专业,休闲体育的蓬勃发展有力地促进了人们精神文明的提升,在我国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通过休闲体育来锻炼身体、促进身心发展的方式已经得到了大家的普遍认可。尤其是我国目前已经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人们开始重新审视生活,追求更高层面的生活质量和精神享受。各种健身俱乐部、运动场馆的建立,休闲旅游项目、休闲体育竞技比赛的开展,使得休闲体育人才严重短缺。如何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休闲体育人才是一个需要面临的重新问题,而如何进行休闲体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则是问题的关键。
笔者通过文献检索发现,以“休闲体育”为关键词,在维普网进行检索,发现学界的研究内容涉及休闲体育人才培养与改革、休闲体育旅游、休闲体育服务、休闲体育价值、休闲体育产业发展等方方面面。以“休闲体育人才培养”为关键词在维普网上进行检索,再以“职业院校休闲体育”为关键词进行检索,结果显示我国学者对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方面的研究有了初步的涉猎,而对职业院校休闲体育人才培养方面的研究亟待深入。
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是职业院校的一大功能,正因如此,职业院校休闲体育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设和改革中,一定要立足区域经济发展,根据服务的领域和学生的特点,设置教学模块,结合技术的发展,使用教学手段,改进教学方法,否则就会偏离经济社会发展对休闲体育人才的需求。
二、我国职业院校休闲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2009年5月在北京召开的全国体育院校休閑体育专业研讨会上,专家共同认为,休闲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体育指导服务能力及具备经营管理能力的复合应用型人才。而许多开设休闲体育专业的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上以此为“模板”,却没有考虑社会需求、区域经济发展、教育水平、民族和文化差异、社会体育资源开发等因素,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来进行准确的定位。
(二)课程设置不合理。很多职业院校通识和专业课没有科学合理安排,有些通识课学时占的比例过大,专业课没有突出的重点或者没有明确的专业方向,使得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界限不清。职业院校的休闲体育专业教育对场地设施、实训基地、实习企业都有很高的要求,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去做基础建设,所以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有些职业院校课程不能很好地执行培养目标,主观安排缺乏科学性,客观上普遍存在场地设施有限、实训基地不能满足学习的开展、校企合作不够深入等问题。
(三)教学方式方法与职业需求脱节。有些职业院校的教学方式方法与职业需求脱节,基础素质教育课程多采取“灌输式”教学,导致学生在课堂上或者昏昏欲睡,或者低头玩手机;专业技能课程没能以学习者为中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自信心和动手能力;职业素质课程则是“放羊式”教学,把学生“赶到”实训基地、合作企业之后没有进行深入的工作指导和职业引导,更缺乏对学生创新能力和个性化发展的培养。
(四)生源质量参差不齐。近年来,职业教育的招生火爆,但生源质量却参差不齐。有少部分高分学生因为各种原因填报本科院校落选,最终选择职业院校就读,还有较少部分因降分录取的学生成绩较差,特别是对口招生、单独招生录取的学生。成绩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一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录取成绩的高低层次也相应地造成了生源质量的参差不齐。再加上休闲体育专业是一个新兴的专业,一些较落后地区的生源对此专业了解较少,填报志愿存在赶潮流、人云亦云,在专业学习过程中无可避免地出现定位模糊、前景茫然、缺乏学习主动性等问题。
(五)师资队伍缺乏企业实战能力。我国职业院校的休闲体育专业教师绝大多数是非师范类高校毕业生直接进入职业院校任教,没有经过系统、严格的教师培训,缺乏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实践经验和企业实战能力,教育教学理论与专业技能水平均达不到职业教育的要求,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较严重。而在一些办学较晚学校或一些民办职业院校,这些问题尤其突出。虽有一些较成熟的有敏感嗅觉的职业院校通过引进企业相关人员、聘用企业管理一线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但由于兼职教师的理论水平较弱、校企合作不够深入等原因,对于学生的职业素质、实践能力的培养难以达到理想状态。 三、社会主要矛盾转化背景下职业院校休闲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措施
在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背景下,职业院校休闲体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不能模仿本科院校或其他专业,而应根据休闲体育专业的特色和社会的需求,及时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使学生所学与行业发展最前沿进行动态结合,培养社会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
(一)准确定位培养目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是培养模式的根本,也是关键,更是核心,就是回答职业院校休闲体育专业培养什么样的人、为谁培养人这个问题。因此,职业院校在确定休闲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时候,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结合地方资源特征和学校学科专业优势,凸显岗位职业能力。职业院校休闲体育专业人才不是流水线产品,从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素质结构上都应有自己的特征,都要进行科学构建和创新培养。
(二)加强课程建设,推进教学相长。围绕既定的人才培养目标,职业院校的休闲体育专业教什么、怎样教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不断提升不断完善的问题。职业院校应因地制宜,根据学生个体需要、社会发展需要以及学校的课程资源,制定课程标准,并进行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和课程排序,依据职业院校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休闲体育专业的特性,形成相对稳定的指导教学过程的开展,以促进教学互动,实现教学相长。
(三)合理利用资源,提升实践教学效果。职业院校休闲体育专业对市场化程度要求非常高,学生的应用能力是就业必备的硬件,因此必须通过实践教学让学生锻炼能力,使学生学会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和理论,练就创新创造能力,以适应就业市场的需要。职业院校要广泛汇聚社会资源,弥补校内场地设施限制、师资力量薄弱等环节,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校企合作,互借优势,聚优共赢。
(四)改革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更新是教学理念的更新,也是教育模式的更新。职业院校学生素质参差不齐,休闲体育专业时代性强,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都要适应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学生的特点,因此倡导教师因材施教,主动、积极探索教学规律,全面改革传统落后低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结合职业院校休闲体育专业教育的特点,根据教育教学理念、技术手段的发展,主动适应新时代的教育教学要求,全面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素质。一支思想品德高尚、专业技能较强、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是保证职业院校休闲体育专业教学质量的基础。职业院校在休闲体育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上应以“能上课堂,也能下企业”为标准,加大专职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训,鼓励教师深入企业挂职锻炼,了解行业最新发展动态;加大“双师型”教师培养力度,逐步打造一支优秀的能从事职业院校休闲体育专业教育教学的团队;引入企业一线优秀员工走进课堂,促使兼职教师的知识结构与行业最新形态相接轨。
总之,在社会主要矛盾转化背景下,职业院校休闲体育专业遇到了良好的发展契机,必须因地制宜、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在专业建设过程中不断增强专业的时代感和吸引力,不断推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促进职业教育层次的休闲体育专业人才培养工作得到蓬勃开展。
【参考文献】
[1]王新秀.我国高等院校休闲体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研究[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13
[2]刘芳.我国休闲体育专业发展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D].济南:山东大学,2012
[3]朱佳滨,胡萍,黄忠国.我国体育院校休闲体育专业发展现状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5(3)
[4]蔡金明,戴晓捷.体育院校休闲体育专业“平台+模块”人才培养体系研究[J].台州学院学报,2012(3)
[5]金银日,李学武,卫志强.体育院校休闲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现状调查与分析[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0(3)
【基金项目】2016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立项项目“职业学校休闲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GXZZJG2016B139)
【作者簡介】朱懋彬(1984— ),男,广西博白人,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讲师;吴地固(1985— ),男,广西柳州人,广西柳州市第二职业技术学校体育教师。
(责编 王 一)
【关键词】社会主要矛盾转化 职业院校 休闲体育专业 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07C-0124-02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从原来的“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目前,我国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口的温饱问题,总体上实现小康,在精准扶贫工作的推进下,不久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群众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更加强烈。从休闲体育角度来说,人民群众期盼更有益身心健康的休闲娱乐方式和更丰富充盈的精神文化生活,相应地对休闲体育专业人才的数量和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一时代背景之下,职业院校顺应这一形势发展要求,着力发展休闲体育教育,改革创新休闲体育人才培养方案,加快休闲体育人才培养。
一、我国职业院校休闲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2007年,广州体育学院、武汉体育学院首批招收本科层次休闲体育专业学生。2010年,上海体育学院成为全国首个休闲体育硕士学位授予点。后来,国内高校陆续开展研究生、本科阶段的休闲体育专业教育,至今,不少的职业院校也相继开设了休闲体育专业。而在广西区内,桂林旅游学院、广西体育高等专科学校等高校较早开设了休闲体育专业。
作为一个在我国兴起刚刚10年的新专业,休闲体育的蓬勃发展有力地促进了人们精神文明的提升,在我国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通过休闲体育来锻炼身体、促进身心发展的方式已经得到了大家的普遍认可。尤其是我国目前已经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人们开始重新审视生活,追求更高层面的生活质量和精神享受。各种健身俱乐部、运动场馆的建立,休闲旅游项目、休闲体育竞技比赛的开展,使得休闲体育人才严重短缺。如何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休闲体育人才是一个需要面临的重新问题,而如何进行休闲体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则是问题的关键。
笔者通过文献检索发现,以“休闲体育”为关键词,在维普网进行检索,发现学界的研究内容涉及休闲体育人才培养与改革、休闲体育旅游、休闲体育服务、休闲体育价值、休闲体育产业发展等方方面面。以“休闲体育人才培养”为关键词在维普网上进行检索,再以“职业院校休闲体育”为关键词进行检索,结果显示我国学者对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方面的研究有了初步的涉猎,而对职业院校休闲体育人才培养方面的研究亟待深入。
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是职业院校的一大功能,正因如此,职业院校休闲体育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设和改革中,一定要立足区域经济发展,根据服务的领域和学生的特点,设置教学模块,结合技术的发展,使用教学手段,改进教学方法,否则就会偏离经济社会发展对休闲体育人才的需求。
二、我国职业院校休闲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2009年5月在北京召开的全国体育院校休閑体育专业研讨会上,专家共同认为,休闲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体育指导服务能力及具备经营管理能力的复合应用型人才。而许多开设休闲体育专业的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上以此为“模板”,却没有考虑社会需求、区域经济发展、教育水平、民族和文化差异、社会体育资源开发等因素,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来进行准确的定位。
(二)课程设置不合理。很多职业院校通识和专业课没有科学合理安排,有些通识课学时占的比例过大,专业课没有突出的重点或者没有明确的专业方向,使得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界限不清。职业院校的休闲体育专业教育对场地设施、实训基地、实习企业都有很高的要求,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去做基础建设,所以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有些职业院校课程不能很好地执行培养目标,主观安排缺乏科学性,客观上普遍存在场地设施有限、实训基地不能满足学习的开展、校企合作不够深入等问题。
(三)教学方式方法与职业需求脱节。有些职业院校的教学方式方法与职业需求脱节,基础素质教育课程多采取“灌输式”教学,导致学生在课堂上或者昏昏欲睡,或者低头玩手机;专业技能课程没能以学习者为中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自信心和动手能力;职业素质课程则是“放羊式”教学,把学生“赶到”实训基地、合作企业之后没有进行深入的工作指导和职业引导,更缺乏对学生创新能力和个性化发展的培养。
(四)生源质量参差不齐。近年来,职业教育的招生火爆,但生源质量却参差不齐。有少部分高分学生因为各种原因填报本科院校落选,最终选择职业院校就读,还有较少部分因降分录取的学生成绩较差,特别是对口招生、单独招生录取的学生。成绩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一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录取成绩的高低层次也相应地造成了生源质量的参差不齐。再加上休闲体育专业是一个新兴的专业,一些较落后地区的生源对此专业了解较少,填报志愿存在赶潮流、人云亦云,在专业学习过程中无可避免地出现定位模糊、前景茫然、缺乏学习主动性等问题。
(五)师资队伍缺乏企业实战能力。我国职业院校的休闲体育专业教师绝大多数是非师范类高校毕业生直接进入职业院校任教,没有经过系统、严格的教师培训,缺乏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实践经验和企业实战能力,教育教学理论与专业技能水平均达不到职业教育的要求,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较严重。而在一些办学较晚学校或一些民办职业院校,这些问题尤其突出。虽有一些较成熟的有敏感嗅觉的职业院校通过引进企业相关人员、聘用企业管理一线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但由于兼职教师的理论水平较弱、校企合作不够深入等原因,对于学生的职业素质、实践能力的培养难以达到理想状态。 三、社会主要矛盾转化背景下职业院校休闲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措施
在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背景下,职业院校休闲体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不能模仿本科院校或其他专业,而应根据休闲体育专业的特色和社会的需求,及时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使学生所学与行业发展最前沿进行动态结合,培养社会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
(一)准确定位培养目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是培养模式的根本,也是关键,更是核心,就是回答职业院校休闲体育专业培养什么样的人、为谁培养人这个问题。因此,职业院校在确定休闲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时候,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结合地方资源特征和学校学科专业优势,凸显岗位职业能力。职业院校休闲体育专业人才不是流水线产品,从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素质结构上都应有自己的特征,都要进行科学构建和创新培养。
(二)加强课程建设,推进教学相长。围绕既定的人才培养目标,职业院校的休闲体育专业教什么、怎样教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不断提升不断完善的问题。职业院校应因地制宜,根据学生个体需要、社会发展需要以及学校的课程资源,制定课程标准,并进行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和课程排序,依据职业院校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休闲体育专业的特性,形成相对稳定的指导教学过程的开展,以促进教学互动,实现教学相长。
(三)合理利用资源,提升实践教学效果。职业院校休闲体育专业对市场化程度要求非常高,学生的应用能力是就业必备的硬件,因此必须通过实践教学让学生锻炼能力,使学生学会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和理论,练就创新创造能力,以适应就业市场的需要。职业院校要广泛汇聚社会资源,弥补校内场地设施限制、师资力量薄弱等环节,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校企合作,互借优势,聚优共赢。
(四)改革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更新是教学理念的更新,也是教育模式的更新。职业院校学生素质参差不齐,休闲体育专业时代性强,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都要适应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学生的特点,因此倡导教师因材施教,主动、积极探索教学规律,全面改革传统落后低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结合职业院校休闲体育专业教育的特点,根据教育教学理念、技术手段的发展,主动适应新时代的教育教学要求,全面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素质。一支思想品德高尚、专业技能较强、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是保证职业院校休闲体育专业教学质量的基础。职业院校在休闲体育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上应以“能上课堂,也能下企业”为标准,加大专职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训,鼓励教师深入企业挂职锻炼,了解行业最新发展动态;加大“双师型”教师培养力度,逐步打造一支优秀的能从事职业院校休闲体育专业教育教学的团队;引入企业一线优秀员工走进课堂,促使兼职教师的知识结构与行业最新形态相接轨。
总之,在社会主要矛盾转化背景下,职业院校休闲体育专业遇到了良好的发展契机,必须因地制宜、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在专业建设过程中不断增强专业的时代感和吸引力,不断推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促进职业教育层次的休闲体育专业人才培养工作得到蓬勃开展。
【参考文献】
[1]王新秀.我国高等院校休闲体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研究[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13
[2]刘芳.我国休闲体育专业发展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D].济南:山东大学,2012
[3]朱佳滨,胡萍,黄忠国.我国体育院校休闲体育专业发展现状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5(3)
[4]蔡金明,戴晓捷.体育院校休闲体育专业“平台+模块”人才培养体系研究[J].台州学院学报,2012(3)
[5]金银日,李学武,卫志强.体育院校休闲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现状调查与分析[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0(3)
【基金项目】2016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立项项目“职业学校休闲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GXZZJG2016B139)
【作者簡介】朱懋彬(1984— ),男,广西博白人,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讲师;吴地固(1985— ),男,广西柳州人,广西柳州市第二职业技术学校体育教师。
(责编 王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