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广东石湾,陶艺大师潘汾淋算是一个“另类”:其他陶艺大师都普遍创作公仔,他却专门塑造瓜果和昆虫,尤其喜欢蚂蚁。虽然他创作的陶塑蚂蚁仅有米粒大小,但是全都宛如天生,更让人叫绝的是,在放大镜下连蚂蚁的绒毛和牙齿也清晰可见。能把蚂蚁雕塑得如此惟妙惟肖,在石湾仅潘汾淋一人,其“蚁王”之名也由此而来。
于无路处寻大道
一只蚂蚁的“诞生”
潘汾淋的盘石陶艺工作室位于三石湾高庙路4号8铺,这里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昆虫世界,人们的惊叹声打扰不了它们,因为它们是一只只陶塑昆虫。“做‘蚁王’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仅要心静如水,还要有一手漂亮的微塑功夫才行。”在潘汾淋的演示下,原来制作一只陶塑蚂蚁的过程不仅耗费心神,而且让人“惊心动魄”。
在构思出创作题材后,潘汾淋将特制的陶土按照一定比例进行配泥,然后手工拉坯塑形,完成作品的基本造型。接下来,他挽起袖子准备进入难度系数最高的环节——微塑,只见他目不转睛地用镊子夹起不到半粒米大小的蚂蚁身体粘在作品主体上,然后重新取泥迅速雕出蚂蚁头部五官,并刻出牙齿,留出插须孔,再小心翼翼地粘在蚁身上,力度把握得刚刚好。“精神一点也不能放松,稍微分神就可能功亏一篑。”在完成这一系列步骤后,潘汾淋才分出精力说话。
接下来,潘汾淋还要把6条细若发丝的脚粘在蚂蚁身上。完成这一步,时间要把握得十分精准,粘慢了,蚁脚太干粘不紧;粘快了,蚁脚太软又影响塑形。“完全靠双手的感觉,最佳的时间就在电光火石间。” 潘汾淋说。
在上釉并晾干后,陶坯就可以入窑烧制了,潘汾淋的蚂蚁陶塑都是经过1260℃的高温一次烧制而成。“陶塑蚂蚁很容易烧坏,一件作品往往有数十只蚂蚁,只要其中一只有缺陷,整件作品都会因此而大打折扣。”潘汾淋说。为了解决这一难题,他结合自己的国画经验,自创出陶塑“潘氏18法”,让蚂蚁的身体和脚在烧制时能产生同样的伸缩度,解决了因烧制而造成蚂蚁身体断裂,以及脚和触角翘起等问题。
“不过,陶艺本来就是一种遗憾的艺术。” 潘汾淋说,陶坯在烧制过程中会发生一些微妙改变,并且这种改变不可逆转,“正因为如此,进窑后的每一件作品都值得期待。”当一件惟妙惟肖的陶塑昆虫作品出窑时,潘汾淋都能获得极大的精神满足,但身体却像被掏空一样。
艺术源于生活
每天清晨,潘汾淋都会按时到工作室开始一天的创作,直到晚上十一点半才关门回家。“大自然里的蚂蚁多勤劳啊,天天面对蚂蚁,我也不好意思偷懒了。” 潘汾淋笑着说。而他的陶塑蚂蚁之所以栩栩如生,除了勤奋与精湛的技艺外,更源自他对生活的热爱。潘汾淋的女儿曾对他说,将来找男朋友或找老公,就要找爸爸这样的。谈及女儿对自己的评价时,潘汾淋喜笑颜开:“那当然啦,我不仅会做陶,平时在家还会做饭,花园里种满了花花草草,家里的鱼和其他小动物在我的照顾下都长得很健康。”
目前潘汾淋有5个助手,还收了26个学生,有个别学生是与他同一时期开始陶艺创作的同行。在与学生相处的过程中,他从来不过多介入学生的创作,而是默默地观察,然后适当点拨。他会给每一位学生讲泥、釉、火的关系,在他看来,这是陶艺最重要的三个部分,只有真正懂得运用和融合,才能把陶泥做成鲜活的艺术品。除了实用的技法,他还鼓励学生要具有创新意识,他经常说:“学我者生,似我者死。艺术讲究创意与个性,没有创新就只能做工匠。”学生们都觉得这位老师平易近人,自发给他建了“蚂蚁家族”微信群。在艺术的世界里,他们就像一群蚂蚁,分工明确,和谐共处。
“我走进了陶艺的百虫园,这里生机盎然。我给别人创造了快乐,也收获了快乐,这让我感觉非常满足。”潘汾淋说。
于无路处寻大道
一只蚂蚁的“诞生”
潘汾淋的盘石陶艺工作室位于三石湾高庙路4号8铺,这里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昆虫世界,人们的惊叹声打扰不了它们,因为它们是一只只陶塑昆虫。“做‘蚁王’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仅要心静如水,还要有一手漂亮的微塑功夫才行。”在潘汾淋的演示下,原来制作一只陶塑蚂蚁的过程不仅耗费心神,而且让人“惊心动魄”。
在构思出创作题材后,潘汾淋将特制的陶土按照一定比例进行配泥,然后手工拉坯塑形,完成作品的基本造型。接下来,他挽起袖子准备进入难度系数最高的环节——微塑,只见他目不转睛地用镊子夹起不到半粒米大小的蚂蚁身体粘在作品主体上,然后重新取泥迅速雕出蚂蚁头部五官,并刻出牙齿,留出插须孔,再小心翼翼地粘在蚁身上,力度把握得刚刚好。“精神一点也不能放松,稍微分神就可能功亏一篑。”在完成这一系列步骤后,潘汾淋才分出精力说话。
接下来,潘汾淋还要把6条细若发丝的脚粘在蚂蚁身上。完成这一步,时间要把握得十分精准,粘慢了,蚁脚太干粘不紧;粘快了,蚁脚太软又影响塑形。“完全靠双手的感觉,最佳的时间就在电光火石间。” 潘汾淋说。
在上釉并晾干后,陶坯就可以入窑烧制了,潘汾淋的蚂蚁陶塑都是经过1260℃的高温一次烧制而成。“陶塑蚂蚁很容易烧坏,一件作品往往有数十只蚂蚁,只要其中一只有缺陷,整件作品都会因此而大打折扣。”潘汾淋说。为了解决这一难题,他结合自己的国画经验,自创出陶塑“潘氏18法”,让蚂蚁的身体和脚在烧制时能产生同样的伸缩度,解决了因烧制而造成蚂蚁身体断裂,以及脚和触角翘起等问题。
“不过,陶艺本来就是一种遗憾的艺术。” 潘汾淋说,陶坯在烧制过程中会发生一些微妙改变,并且这种改变不可逆转,“正因为如此,进窑后的每一件作品都值得期待。”当一件惟妙惟肖的陶塑昆虫作品出窑时,潘汾淋都能获得极大的精神满足,但身体却像被掏空一样。
艺术源于生活
每天清晨,潘汾淋都会按时到工作室开始一天的创作,直到晚上十一点半才关门回家。“大自然里的蚂蚁多勤劳啊,天天面对蚂蚁,我也不好意思偷懒了。” 潘汾淋笑着说。而他的陶塑蚂蚁之所以栩栩如生,除了勤奋与精湛的技艺外,更源自他对生活的热爱。潘汾淋的女儿曾对他说,将来找男朋友或找老公,就要找爸爸这样的。谈及女儿对自己的评价时,潘汾淋喜笑颜开:“那当然啦,我不仅会做陶,平时在家还会做饭,花园里种满了花花草草,家里的鱼和其他小动物在我的照顾下都长得很健康。”
目前潘汾淋有5个助手,还收了26个学生,有个别学生是与他同一时期开始陶艺创作的同行。在与学生相处的过程中,他从来不过多介入学生的创作,而是默默地观察,然后适当点拨。他会给每一位学生讲泥、釉、火的关系,在他看来,这是陶艺最重要的三个部分,只有真正懂得运用和融合,才能把陶泥做成鲜活的艺术品。除了实用的技法,他还鼓励学生要具有创新意识,他经常说:“学我者生,似我者死。艺术讲究创意与个性,没有创新就只能做工匠。”学生们都觉得这位老师平易近人,自发给他建了“蚂蚁家族”微信群。在艺术的世界里,他们就像一群蚂蚁,分工明确,和谐共处。
“我走进了陶艺的百虫园,这里生机盎然。我给别人创造了快乐,也收获了快乐,这让我感觉非常满足。”潘汾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