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学生在充满活力的课堂中才有探索新知的热情,才会喜欢老师,喜欢老师上的课,乐在其中,从而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需要。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会使学生的学习在知识的探索、发现与创造方面达到最佳状态,使课堂教学获得最佳效益。
关键词 教学效益 学习状态 活力课堂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课堂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会使学生的学习在知识的探索、发现与创造方面达到最佳状态,使课堂教学获得最佳效益。
一、让学习内容活起来
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待课堂教学,教科书必然要进行必要的校本化处理。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的两首古诗《池上》和《小儿垂钓》属于同题材的作品,都是描写乡村儿童天真淳朴的形象,表现了童心的可爱和乡村生活的情趣。在教学时,我把两首诗交叉、渗透,让学生在有机整合中发展思维,理解诗意,体会思想感情,受到情感的熏陶,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
没有课外延伸的语文课是病态的。在教学《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课时,我拓展了一些有关宋庆龄的故事,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帮助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感悟到了宋庆龄与樟树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二、让学生的思维活起来
课堂是每一个学生的课堂,是每一个学生发展、成长的乐土。在教学过程中要激活不同层次学生的思维,给每个学生一块自己的天地,增进他们学习的信心。
1.创设思维氛围。每个人都具有创新的潜能,但是把潜力转化为现实的创新力,要有一个合适的环境和氛围。教师必须树立“民主、平等”的教学观,鼓励学生积极思维、大胆发言,允许他们发表各种设想和见解,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保护他们创新思維的萌芽,从而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发展。
2.引导学生质疑。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有疑问才能促使学生去探索、思考。教师应积极启发,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以疑促思,探究语文学习的规律。
指导学生对课题质疑。学生学习课文首先接触的就是课题。引导学生对课题质疑,既有利于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又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如教学《“番茄太阳”》,在出示课题后,我就引导学生质疑。学生有的问:“番茄太阳是什么样的?”有的问:“课题上为什么要加双引号?”……在后面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围绕这些问题进行阅读,在读中思考、解决问题。
指导学生对文章内容质疑。在教学《第一次抱母亲》一课时,有学生问:“母亲的身体竟然这么轻,‘我’心里为什么很难受?”这一问使学生认识到了“我”平时太粗心,太不关心母亲,没能帮母亲挑重担的内疚之情。又如在教学《天鹅的故事》一课时,有学生问:“老猎人这么喜欢打猎,可是,为什么天鹅近在咫尺,他却把枪挂在肩头,悄悄离去?从此,这支猎枪一直挂在墙上,一挂就是30年?”我引导学生围绕这个问题深入文本,最终读出了天鹅的勇敢、顽强,奋不顾身,勇于献身的精神,读出了老人被天鹅感动,从此热爱生灵的胸怀。
三、让每个学生动起来
一个班级几十个学生,每个学生的思维水平、理解能力都有差异。真正的课堂教学必须尊重这种个体差异,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孩子的大脑充分地动起来,使学生实实在在地享受“教育平等”的权利。
1.实行教学目标分层,因材而施教。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学的反馈信息参差不齐。因此我在教学时依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相应的学习目标,做到有的放矢。如教学古诗《江南春》时,要求学困生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记住课文的注释,了解大意,小组内互相纠正读音,说说诗句的意思即可。要求中等生在对大意有基本了解后,边读边在头脑中形成画面,把想象的景象用自己的话说出来。要求学优生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并在朗读中表达出来,用记叙文的形式改写此诗。
2.实行分层作业,人人得到锻炼。作业是教学反馈信息的主要形式。由于课内时间的客观局限,同样数量、同样难度的作业很难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同步完成,长期下去,会造成很多弊病。因此,教学中对学生的课内作业的布置要遵循“学优生多而适当提高难度,学困生少而适当降低要求”的原则。
如在教学《庐山的云雾》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的练习:庐山的云雾变化极多。一会儿( ),一会儿( ),一会儿( ),一会儿( )。要求:①所填的词语可以全部选用课文中的;②所填的词语可以一部分是课文中的,一部分是自己想出来的;③所填的词语,全是自己想出来的。又如《雾凇》一课的练习设计——师述:吉林雾凇美不胜收,闻名全国,一定吸引了不少游人。我们很多人都没去过吉林,都想一睹吉林雾凇的风景。如果你是吉林当地一个小朋友,你能我们作个介绍,为吉林雾凇作个宣传吗?请同学们任选一种练习方式:既可独立完成,也可合作完成,既可动笔,也可口述。①有感情地背诵自己最喜欢的片断。②画一画吉林雾凇。③为“吉林雾淞”写一句宣传语。④为新的“鸟的天堂”编写导游词。在这样的课堂里,学生或动口,或动手,人人有事可做,人人有机会展示,学困生有所得,中等生有所提高,学优生有所创造。
关键词 教学效益 学习状态 活力课堂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课堂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会使学生的学习在知识的探索、发现与创造方面达到最佳状态,使课堂教学获得最佳效益。
一、让学习内容活起来
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待课堂教学,教科书必然要进行必要的校本化处理。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的两首古诗《池上》和《小儿垂钓》属于同题材的作品,都是描写乡村儿童天真淳朴的形象,表现了童心的可爱和乡村生活的情趣。在教学时,我把两首诗交叉、渗透,让学生在有机整合中发展思维,理解诗意,体会思想感情,受到情感的熏陶,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
没有课外延伸的语文课是病态的。在教学《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课时,我拓展了一些有关宋庆龄的故事,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帮助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感悟到了宋庆龄与樟树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二、让学生的思维活起来
课堂是每一个学生的课堂,是每一个学生发展、成长的乐土。在教学过程中要激活不同层次学生的思维,给每个学生一块自己的天地,增进他们学习的信心。
1.创设思维氛围。每个人都具有创新的潜能,但是把潜力转化为现实的创新力,要有一个合适的环境和氛围。教师必须树立“民主、平等”的教学观,鼓励学生积极思维、大胆发言,允许他们发表各种设想和见解,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保护他们创新思維的萌芽,从而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发展。
2.引导学生质疑。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有疑问才能促使学生去探索、思考。教师应积极启发,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以疑促思,探究语文学习的规律。
指导学生对课题质疑。学生学习课文首先接触的就是课题。引导学生对课题质疑,既有利于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又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如教学《“番茄太阳”》,在出示课题后,我就引导学生质疑。学生有的问:“番茄太阳是什么样的?”有的问:“课题上为什么要加双引号?”……在后面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围绕这些问题进行阅读,在读中思考、解决问题。
指导学生对文章内容质疑。在教学《第一次抱母亲》一课时,有学生问:“母亲的身体竟然这么轻,‘我’心里为什么很难受?”这一问使学生认识到了“我”平时太粗心,太不关心母亲,没能帮母亲挑重担的内疚之情。又如在教学《天鹅的故事》一课时,有学生问:“老猎人这么喜欢打猎,可是,为什么天鹅近在咫尺,他却把枪挂在肩头,悄悄离去?从此,这支猎枪一直挂在墙上,一挂就是30年?”我引导学生围绕这个问题深入文本,最终读出了天鹅的勇敢、顽强,奋不顾身,勇于献身的精神,读出了老人被天鹅感动,从此热爱生灵的胸怀。
三、让每个学生动起来
一个班级几十个学生,每个学生的思维水平、理解能力都有差异。真正的课堂教学必须尊重这种个体差异,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孩子的大脑充分地动起来,使学生实实在在地享受“教育平等”的权利。
1.实行教学目标分层,因材而施教。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学的反馈信息参差不齐。因此我在教学时依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相应的学习目标,做到有的放矢。如教学古诗《江南春》时,要求学困生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记住课文的注释,了解大意,小组内互相纠正读音,说说诗句的意思即可。要求中等生在对大意有基本了解后,边读边在头脑中形成画面,把想象的景象用自己的话说出来。要求学优生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并在朗读中表达出来,用记叙文的形式改写此诗。
2.实行分层作业,人人得到锻炼。作业是教学反馈信息的主要形式。由于课内时间的客观局限,同样数量、同样难度的作业很难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同步完成,长期下去,会造成很多弊病。因此,教学中对学生的课内作业的布置要遵循“学优生多而适当提高难度,学困生少而适当降低要求”的原则。
如在教学《庐山的云雾》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的练习:庐山的云雾变化极多。一会儿( ),一会儿( ),一会儿( ),一会儿( )。要求:①所填的词语可以全部选用课文中的;②所填的词语可以一部分是课文中的,一部分是自己想出来的;③所填的词语,全是自己想出来的。又如《雾凇》一课的练习设计——师述:吉林雾凇美不胜收,闻名全国,一定吸引了不少游人。我们很多人都没去过吉林,都想一睹吉林雾凇的风景。如果你是吉林当地一个小朋友,你能我们作个介绍,为吉林雾凇作个宣传吗?请同学们任选一种练习方式:既可独立完成,也可合作完成,既可动笔,也可口述。①有感情地背诵自己最喜欢的片断。②画一画吉林雾凇。③为“吉林雾淞”写一句宣传语。④为新的“鸟的天堂”编写导游词。在这样的课堂里,学生或动口,或动手,人人有事可做,人人有机会展示,学困生有所得,中等生有所提高,学优生有所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