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起高三,我们眼前便会出现一幅这样的画面:一间间显得拥挤的教室里,一张张被各种复习资料堆积得如同高山的课桌后,坐着一个个灰头灰脑的高三学子;课堂气氛沉闷,学子们埋头题海,憔悴的脸,沉重的头深深埋在书山中。对于很多高三师生来说,琅琅书声应该属于低年级教室,高三了还将时间花在诵读上,那简直是一种奢侈,甚至是一种浪费。殊不知,诵读对于高三复习同样重要。
一、诵读诗歌,感受意蕴,进入诗境
在高三诗歌鉴赏教学过程中,教师大都为了节省时间,提高效率,直奔主题,以“一解题、二释词、三解构、四总结”这样一种模式来组织整个教学活动,往往会将各种诗歌表现手法及鉴赏手法进行罗列,满堂讲满堂灌,越俎代庖,讲得神采飞扬,其实教学效果收效甚微。这样的教学活动,就如人生省略了恋爱的过程,直接奔入婚姻的殿堂,少了空间,少了遐想,少了灵感,少了美丽,使得整个教学过程机械乏味。笔者认为,诗歌是以歌唱形式来表达情感的艺术形式,学习鉴赏诗歌,从诵读入手或以诵读为手段本身,是回到了诗歌本身的特征。通过诵读,学生深切体会古诗的意境美、语言美、音韵美。古人亦云:谓读得熟,则不解说,自晓其义。学生熟诵于口,濡染于心,诗歌中蕴含着诗人强烈的思想情感就如潺潺溪水,流淌而出。如诵读李白的《将进酒》,就会感受到气势雄伟,有如大河奔流,一泻千里;诗情豪迈,言语狂放,却又沉着抑郁。再如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反复吟诵,一个身遭国破家亡,丈夫新丧,只身流落江南,晚景十分凄凉孤苦弱女子形象就会跃然纸上。叶圣陶先生曾说:“诗要反复地吟,词要低回地诵。”诵读诗歌,涵咏诗文,学生从而自觉不自觉地,与作者感同身受,诗词之意不讲自知,这无形中提高了高三诗歌专题复习教学效率。
二、诵读文言文,强化语感,活用知识
语文高考考什么,考的是语感,一位专家如是大胆地说。重视诵读文言文,强化语感对高三学生来说,十分重要。学生为何怕文言文,文言文复习为何收效甚微,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缺少对文言文应有的诵读。高三文言文复习,不能一味强调题海战术,而忽视了对教材文言文的温习诵读,至于对课外文言文的诵读,就更不甚了了。然高考试题中对文言文的考查,文言实词、虚词的解释和句式翻译均有出自课文选项,有的虚词设计的语言材料就是课文原句,若语感良好,答题的难度就降低了。由此看来,在高三的语文文言文复习尤其后期复习中就更不可以放弃诵读了。没有诵读,便没有语感,答题难度会大大增加。因此,强调诵读文言文,强化培养语感就成了我们语文后期复习的一个重要环节。这就需要教师一是反复强调回归教材,诵读文言文的重要性,二是增加课外文言文的阅读量,坚持每天课前诵读一篇文言文。有了一定的量,读上百来篇之后,学生就会对各种文言文知识点烂熟于胸。古人的思维习惯,语言习惯也就不会感到陌生,语感也就好起来,做题就会游刃有余,所谓的“怕文言文”也就荡然无存了。
三、诵读散文,理顺语脉,品味情感
散文是一种抒写作者主观情感、心灵的文学样式。在散文语词的密林中听风声、泉声、鸟声、虫声,我们需竖起耳朵,也要开口诵读:把握文脉,触摸文意,以读带悟,品位情感,形成文本与心灵的共鸣。高考散文阅读题是分值重,难得分的语文试题。在高三备考复习过程中,许多同学甚至老师把语文课本上的文学作品(散文)丢在一边,认为此时再花力气用课本是浪费时间,但笔者认为,我们花了两年多时间学习文学作品,而高三撒手不管,得不偿失。我们如果在高三备考过程中,利用早读诵读经典散文名篇,如《荷塘月色》《故都的秋》《囚绿记》《纪念刘和珍君》《小狗包弟》等散文,结合近年来的高考试题的命题角度,让学生再次理顺语脉,品味情感,将有利于学生调动自己的阅读储备,迁移解答文学作品阅读题,提高应试技能应是不言而喻的。
语文学习离不开“听说读写”,就高考备考而言,重视语基,加强解题能力的训练,当然无可厚非,但如果因此而忽略诵读,不能不说是本末倒置,其效果是得不偿失的。“三分文章七分读”,诵读课文、作品,字字入眼,声声入耳,让高三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培养语感,领悟文意,揣摩情感,品味人生哲理。
江河山,教师,现居湖南安仁。
一、诵读诗歌,感受意蕴,进入诗境
在高三诗歌鉴赏教学过程中,教师大都为了节省时间,提高效率,直奔主题,以“一解题、二释词、三解构、四总结”这样一种模式来组织整个教学活动,往往会将各种诗歌表现手法及鉴赏手法进行罗列,满堂讲满堂灌,越俎代庖,讲得神采飞扬,其实教学效果收效甚微。这样的教学活动,就如人生省略了恋爱的过程,直接奔入婚姻的殿堂,少了空间,少了遐想,少了灵感,少了美丽,使得整个教学过程机械乏味。笔者认为,诗歌是以歌唱形式来表达情感的艺术形式,学习鉴赏诗歌,从诵读入手或以诵读为手段本身,是回到了诗歌本身的特征。通过诵读,学生深切体会古诗的意境美、语言美、音韵美。古人亦云:谓读得熟,则不解说,自晓其义。学生熟诵于口,濡染于心,诗歌中蕴含着诗人强烈的思想情感就如潺潺溪水,流淌而出。如诵读李白的《将进酒》,就会感受到气势雄伟,有如大河奔流,一泻千里;诗情豪迈,言语狂放,却又沉着抑郁。再如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反复吟诵,一个身遭国破家亡,丈夫新丧,只身流落江南,晚景十分凄凉孤苦弱女子形象就会跃然纸上。叶圣陶先生曾说:“诗要反复地吟,词要低回地诵。”诵读诗歌,涵咏诗文,学生从而自觉不自觉地,与作者感同身受,诗词之意不讲自知,这无形中提高了高三诗歌专题复习教学效率。
二、诵读文言文,强化语感,活用知识
语文高考考什么,考的是语感,一位专家如是大胆地说。重视诵读文言文,强化语感对高三学生来说,十分重要。学生为何怕文言文,文言文复习为何收效甚微,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缺少对文言文应有的诵读。高三文言文复习,不能一味强调题海战术,而忽视了对教材文言文的温习诵读,至于对课外文言文的诵读,就更不甚了了。然高考试题中对文言文的考查,文言实词、虚词的解释和句式翻译均有出自课文选项,有的虚词设计的语言材料就是课文原句,若语感良好,答题的难度就降低了。由此看来,在高三的语文文言文复习尤其后期复习中就更不可以放弃诵读了。没有诵读,便没有语感,答题难度会大大增加。因此,强调诵读文言文,强化培养语感就成了我们语文后期复习的一个重要环节。这就需要教师一是反复强调回归教材,诵读文言文的重要性,二是增加课外文言文的阅读量,坚持每天课前诵读一篇文言文。有了一定的量,读上百来篇之后,学生就会对各种文言文知识点烂熟于胸。古人的思维习惯,语言习惯也就不会感到陌生,语感也就好起来,做题就会游刃有余,所谓的“怕文言文”也就荡然无存了。
三、诵读散文,理顺语脉,品味情感
散文是一种抒写作者主观情感、心灵的文学样式。在散文语词的密林中听风声、泉声、鸟声、虫声,我们需竖起耳朵,也要开口诵读:把握文脉,触摸文意,以读带悟,品位情感,形成文本与心灵的共鸣。高考散文阅读题是分值重,难得分的语文试题。在高三备考复习过程中,许多同学甚至老师把语文课本上的文学作品(散文)丢在一边,认为此时再花力气用课本是浪费时间,但笔者认为,我们花了两年多时间学习文学作品,而高三撒手不管,得不偿失。我们如果在高三备考过程中,利用早读诵读经典散文名篇,如《荷塘月色》《故都的秋》《囚绿记》《纪念刘和珍君》《小狗包弟》等散文,结合近年来的高考试题的命题角度,让学生再次理顺语脉,品味情感,将有利于学生调动自己的阅读储备,迁移解答文学作品阅读题,提高应试技能应是不言而喻的。
语文学习离不开“听说读写”,就高考备考而言,重视语基,加强解题能力的训练,当然无可厚非,但如果因此而忽略诵读,不能不说是本末倒置,其效果是得不偿失的。“三分文章七分读”,诵读课文、作品,字字入眼,声声入耳,让高三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培养语感,领悟文意,揣摩情感,品味人生哲理。
江河山,教师,现居湖南安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