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温暖的事(外一篇)

来源 :金沙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bertlee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在平凡的日子里,沿着时光荡漾的往昔,永远温暖,难以忘怀的是一直在身后默默支持的亲人。
  外婆生养了七个孩子,母亲是七妹,在父母和六个哥哥的呵护下长大,嫁给当军人的父亲时,母亲的婚礼曾是小镇待嫁姑娘的梦想。
  母亲随军后,生养了四个孩子。在我的印象里,母亲并不能干,也不怎么会操持家务,做事总是慢悠悠的。她不太会做针线,也不会像别的母亲那样有拿手的家庭菜肴。
  在我读初中时,穿过母亲做的一双小花鞋,花样是当时最好看的,但是上鞋底时,母亲上反了左右鞋帮。做好之后,只能把鞋扣做成往里扣的布鞋,我穿着这双古怪的布鞋,一遍遍向好奇的同学解释着自己并没有穿反鞋子。工作后,自己买过各种品牌的鞋子,穿过各式时髦的鞋子,也只是一时的新鲜感,没有留下多少深刻的印象。
  母亲不擅长做菜,做的菜极为清淡,除了油盐,极少放什么调料品,就连酱油也少放。小时候看见小伙伴家的母亲做出色香味俱佳的菜肴,常引得我垂涎欲滴,很是羡慕别人家的母亲,也曾抱怨过母亲的笨拙。
  现在回想起来,母亲是极有眼光的人。她做菜很少放调味品,也就避免了劣质调味品的伤害,清淡的饭菜,反而契合了当下素食健康的理念。
  母亲经常说,她一生没什么本事,我们兄妹四人是她一生的骄傲。她对我们的学习要求严格,也经常陪伴我们读书,这在当时那个年代是极少有的,所以我们兄妹四个都上了大学。在当时是许多家庭的榜样,是那些读书成绩不好的孩子家里常提起的“别人家的孩子”。
  母亲喜欢种花草,别人家养不活扔掉的花草,母亲捡回来,精心侍弄,也会葱茏欲滴,开出娇艳的花朵。母亲喜欢收拾家,老房子虽是老旧,但整齐,一尘不染。
  82岁的母亲,右眼几近失明,在她的世界里是黑白的暗影。她用那双青筋凸起的手感知外物。在她心里仍是装满在外的儿女和孙女。每每要借助父亲才能拨通我们的电话,电话里说得最多还是儿孙们的健康和平安。正是“儿行千里母担忧,夜半灯前念远游”,她常忘记自己年事已高,记住了每个儿女和孙女的生日。在母亲的面前,做儿女的真是“低徊愧人子,不敢叹风尘。”
  2
  来自亲人的关爱是孤单人生炽烈的暖阳,来自陌生人的问候是红尘陌上的清风朗月。
  一次,在一座陌生城市出差,突发了肠胃不适,整个人虚脱一般,为了不影响工作,我强迫自己一定要吃点东西,拖着虚空的身体,在掌灯时分,飘进一家小食店,买了一碗清淡的“杂锅菜”,慢慢吞吞地咀嚼,旁边一位中年女子开口问道:“你怎么不吃米饭?”我说:“吃不下”,她说:“不吃米饭,会没有力气。”一句话让我的鼻子有些发酸。现在有许多人用不吃晚饭来减肥,不吃碳水化合物,已是习以为常,不会有多少人去关注吃不吃米饭的。这种透着善意温和的口吻,让我想起了儿时母亲常说的“人是铁,饭是钢”,小时候是因为挑食而不吃米饭,母亲担心我们长身体的时候,营养不良,总是反复说这句话。离开父母,独自在外打拼,快节奏的生活如同每天都在打战,吃饭有时也就是凑合、应付。“米饭和力气”的关系在我的脑海里渐渐淡忘,此刻听到素昧平生的人说起,那種慢慢悠悠地说话语调,那份关切的眼神,让我顿时有了家的温暖。
  3
  在我们成长的路上,总会遇到一些良师益友,特别让人温暖的是忘年挚友。与85岁高龄的李老师第一次见面是在诗词协会的办公室,我去拿会刊,李老师恰好在,他是我们当地诗词界泰斗级人物,此时我才将人和名字统一起来。李老师精神矍铄,风趣健谈,温和可亲。我一个初学写作诗词的爱好者,李老师给予了极大的热情,和他交谈,如沐春风,他没有一些老年人的固执与怪癖,接受新事物,提携后辈。他希望更多的人爱好古诗词,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他邀我参加他们诗词学习研讨小组,在这个小组里,我感受到李老师做学问的认真与严谨。一个人能把生活过得通透,生命就会变得温厚,自带一种光芒,于己为一种丰富的安静,于别人是一种温暖的引导。
  在我众多的学生中,有这样一个男孩,戴眼镜,瘦高个儿,一脸稚气,这个经常被失眠折磨的孩子,前几天告诉我:心理专家说失眠很正常的,有人半年不睡觉,也能正常工作生活,他说不再畏惧失眠了。听了他的一席话,我心里真不是滋味,这些苦苦求学,只能用读书改变命运的山里孩子,他们没有可拼的爹,也没有可拼的颜值,可拼的就是自己不断增长的才华。这是个心思细腻的男孩,有一次我讲孟郊的《游子诗》:“萱草生堂阶,游子行天涯。慈母依堂前,不见萱草花。”讲到了“萱草花”,我说,又叫“忘忧草”,是送给母亲的花,花型花色很好看,但我只见过图片,没见过真花。这个男孩从家里拔了一棵种在宿舍里,种到开花,抬到办公室送给我。萱草花的花期极短,每朵花只有一天的花期,但每朵花绽放一定是竭尽全力,用生命绽放,花瓣宽,色泽明艳,那种明艳的黄色是幸福的模样。
  4
  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抵对门。”我的对门住着一对老夫妻,女的比较壮实,男的瘦小。搬来时男的就患过脑出血,每天,女的用一条帆布带子,把她的手臂和他的手臂系在一起,搀扶着,走走歇歇,从五楼下到一楼。我们常常在楼道相遇,女的总微笑地说:“你先走”,我也总说:“没事,你们慢慢走,不着急。”此时,女的一定要说:“我们走得慢,你先走。”每次都道谢后,我一溜烟快速上下楼。就这样寒来暑往,我们在楼道上谦让着,也渐渐说一些家长里短的事。
  这对夫妻以前在家乡种地,男的喜欢在劳作之余喝酒,一次酒喝多了,突发脑出血,就这样落下了半身不遂。他们儿子在城里买了房子,把父母接到城里,女的除了照顾男的,还照顾一岁多的小孙子。经常是女的背着小孙子,手臂上挎着丈夫,慢慢悠悠地上下楼。后来男的身体逐渐好转,自己也能扶着楼梯,一步一挪地上下五楼,女的牵着孙子,跟在男的身后。他们一老一小走在樱花道的背影常常令我感动,樱花绽放时,浓烈粉嫩的樱花,艳丽美好;樱花凋谢时,飘下的花瓣,沧桑凄美;待到绿叶跃上枝头,苍翠中透着光亮。这一家人,不管生活多么艰难,都要在一起。   “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人生总有一些遇见的美好,心里住着这些温暖的人和事,一路陪伴,穿越红尘万丈,历经沧海桑田,在生存中把自己修养成一朵素洁的莲花。用这份温暖,抚慰孤独又柔软的灵魂,我们会更加宽容地去对待不圆满的人生。
  时光温暖流淌,人间之爱真实、简约。
  人间草木情深
  1
  它就这样生长在水泥砌成的罅隙里,整个冬季,光秃秃发黑的枝干指向天空,衰老、干枯,颤巍巍,驼着背,如同满面皱纹的老者。三三两两、三五成群的少男少女从它身边匆匆地经过,撒下一串笑声,激情满溢的生命,是不会真正理解老之将至的落寞。
  这截枯槁的树桩,忠实在天地之间,粗糙、凹凸不平的面容是繁霜掠杀的印记,不争不恼的沉静气质,坚韧而孤寂的生存状态,有着一种不忍细品的忧伤。
  立春后,春风一天比一天猛烈,发黑的枝干,东倒西歪,随时有断裂的可能。没过几天,我再经过时,惊喜地发现,枝干变灰、变绿,后来竟长出了嫩芽,这是一棵石榴树。
  树努力吮吸自然的精华,一片一片嫩黄色的叶子,变成深绿色,在阳光下,闪烁碧玉的光泽,清澈透净,红色的蓓蕾,点燃夏阳,花朵拽着衣裙风情万种,摇曳一季柔美,孕育蓬勃生命,一盏盏红色灯笼,藏于繁枝碧叶中。我爱这热气腾腾的生活,青春飞扬的石榴花,让我心生感慨,赋小诗一首:
  窈窕朱颜含玉露,芳香招引蝶徘徊。
  嫣然好似邻家女,如火青春恰自来。
  时间里储存秋虫的合奏,在金风玉露一相逢的时节,直指天空的枝干挂满了喜悦,甜蜜的遐想翻过季节的篱笆,孕育百子的石榴在这个季节低垂谦逊的头。
  美好稍纵即逝,而一旦消逝,等待便成为永恒。石榴树的生存状态总会让我想起一些人的生存状态:经历了人生肝胆俱裂的大悲大痛,这些悲痛,经历一次也足以一蹶不振,怀疑人生。但这些多次被命运无情裹挟,无法逃离命运拨弄怪圈的孤寂生存者们,弄人命运带走了她身边的每一个亲人,她的眼角涌动着永不干涸的泪水,面容却显得无比沉静。
  我们小区就住着这样一位老人,年轻时,美丽贤惠,家庭殷实,孩子成器,世间普通人的幸福向往,就是她现实的生活。可是造化弄人,中年丧夫,老年丧子,人世间只剩下她一人。每天她都会准时出现在墙角的空地上,春天看蚂蚁,夏天乘阴凉,秋天望大雁,冬天晒太阳。时有孩子在墙角空地疯跑,带孩子的大人聊着各家的家长里短,这位老人安静、稳重地长在墙角,如同墙角的一截枯树桩。每每天阴下雨,不见老人在空地上,我总会有些不好的担心,待到天晴,又见她瘦小颤巍巍的身影,才会放下悬起的心。她不言不语,静守时光,不像祥林嫂那样一遍遍诉说生活的痛楚,也不像别里科夫们害怕现实的阳光。余华说:“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在旁人眼里苦熬的一生,在她自己内心可能会更多地感受到幸福曾经存在过。
  草木会繁盛,也会凋零。人世间悲喜哀乐皆寻常。那些孤寂生存者们,把世间的痛苦、悲伤承受下来,他们知道冬后有春,春后有秋,他们不靠幻想来生存。梦里空花已醒,风雨晦暗已过,不再做不切实际的梦,人生最坎坷的路已经走过,还有什么世路不能从容走到尽头?这种对生命的淡定和执着,我不禁要感叹:生命到底能承受多大的重量,又能散发出多少灼灼动人的力量?
  2
  看倦了人间霓虹纷纷扰扰,听够了市井红尘喧嚣,生存的最好状态是融入自然之境。
  走过雨后的山间,草木葳蕤,叮咚的泉水一路陪伴,蕨类植物蓬勃生长,青苔爬上山石,高大的常绿树木遮天蔽日,虚静落下的晨光,从树缝透出蓝白碎影,腐叶与泥土的气息,谱写慢节奏的诗篇。
  我们都“无意地来到生疏人间”,若能做山间的安琪儿,就用白羽蹁跹,舞散迷雾,醉入自然香柔。轻啜花上的甘露清鲜,细品香菌野栗,到清澈的溪流涧边照梳我的秀发。若能做山里的一片叶子,就轻怀柔香,温慰幽独。
  “花香送微影,风清涤尘埃”,当人世的纷纷扰扰都被山明水秀隔绝,当我们牧心天地间,真正拥有安宁平和的心境,油然而生游心于物的况味。我想,每颗风尘仆仆的心,在为稻粱谋之外,在被生活磨难暴打之后,还要有精神的归依之所。
  苏轼仕途多舛,却能始终保持对生活浓烈的热爱。贬官流放,不允许签署公文,甚至不准写诗唱和,但他也能在磨难艰辛中找到生活的乐趣:放低身价,做一介农夫,开荒种地,编写菜谱,自创养生之法。生活中的风风雨雨不仅没有让他颓废,反而让他更接地气,更能认清自我,认识到生活的真谛。“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清风、明月世间永恒,谁能独占?世间万象,人事苍茫,都抵不过一个人心灵的辽阔。宦海浮沉,随云烟化作天边的云霞。真正的自由,是静坐在时光的巷陌,守护内心丰富的安宁;是徜徉草木间,我长养我蓬勃的生命。
  汪曾祺在《人间草木》中,有一段话,很是喜欢:“如果你来访我,我不在,请和我门外的花坐一会儿,它们很温暖,我注视它们很多很多日子了。它们开得不茂盛,想起来什么说什么,没有话说时,尽管长着碧叶。”和温暖的花木坐一坐,内心也充满了溫暖,访友不遇的失望,顿消。能把花木当朋友,与花木长时间对视的深情厚谊,是天地间的大爱。人与花的对白,花与人的相依,在烟火生活中得到了最暖心的完美释放。此时花我两忘,“万物与我为一”。在不强求的日子里,有花开花,无花绽放,就尽管长着叶子。沾染植物气息的人,过滤了焦躁和浮俗,有一种孤独和恬静之美,是一种淡远隽永的生命咏叹,也能活出一份简静清澈。
  3
  秋风吹黄远处的群山,但是没有露出忧郁和颓败的模样,深深浅浅,如同一幅笔精墨妙的山水画。
  近处,曲岸两边是绵绵萋萋的芦花,芦花上的秋声、秋色,摇曳苍凉壮阔的诗韵,在一阙阙的平平仄仄里吟诵秋天。   芦花秋,芦花白,让我想起父亲头上的白发。
  日渐稀疏的灰白头发,国字形的脸,脊背不再笔直,父亲拄着拐杖,拐杖触碰青石板咚咚咚的声音回响在寂寞的深巷里,随秋风飘散的白发催生出几多挂念。
  父亲一米七八的个子,我曾见过父亲在沈阳拍摄的一张照片,身着军大衣,戴着军棉帽,腰上扎着武装带,挎着手枪,非常英俊,那时的父亲二十五岁,那是我见过的父亲最年轻、最英俊的照片。父亲当过步兵和炮兵。现在父亲经常会说一句话:“年轻时抬大炮,腰肌劳损,上了年纪椎间盘膨出。军人的职业病呀。”以前健步如飞的父亲,现在一到阴雨天,腰腿疼得行走十分艰难。
  我的童年是在军营里度过的,晨起晚睡的军号声,出操训练整齐的步伐声,震耳雄壮的口号声,紧急集合的哨声,印刻童年的记忆。最开心的日子是节假日父亲休息的时候,父亲和他的战友就会集聚在我们家包饺子,这是我们兄妹最自由的一天,大人们不再约束我们,我们可以疯出疯进地追逐打闹,还能够大饱口福。早上一起床,母亲就会和一大盆面,剁一大盆馅,父亲和来自五湖四海战友们,围坐在一起,擀面皮,包饺子,饺子的形状各式各样,南北饺子大集合,他们南腔北调的口音,此起彼伏的笑声,洪亮有力,掀起了屋顶。孩子听不懂大人们的说笑,但能吃到这些叔叔们家乡寄来的特产:山东大枣、山西山楂、北京茯苓饼、城隍庙五香豆、天津麻花、广西的桂花糕……现在我们家不管过什么节日,都会包饺子,南北饺子的形状,我们兄妹都会包。虽有机器擀的面皮,但我们家的饺子仍是自己和面,自己擀面皮,生活的习惯和记忆烙在了岁月里。
  我读初中的时候,父亲从部队转业到地方工作,那时的父亲腰板挺直,走路大步流星,我和哥哥姐姐同父亲走路都是一路小跑才能勉强跟上父亲的步伐。刚退休那五六年,父亲都要日行十公里左右。见过父亲的朋友,都会问我“你父亲以前是不是军人?”可见一个人的经历如同长在身上的胎印。
  父亲退休后,在自家小院种上了各种蔬菜,成熟后,给我们兄妹一家一家的送,不用农药的蔬菜,清香可口,重要的是父亲亲手种的。当军人,父亲能指挥军队。到地方工作,父亲是一名讲党课的教师。退休了,他说也能当一介菜农。
  心養一棵植物,温润满怀的爱意。爱你所爱的人,爱你所爱的事,深情,炙热,毫无保留。
  芦花柔软素白,让我感到亲切、动人。删繁就简的季节来了,繁盛渐渐远去,甚至消失,但有记忆存在,深情永恒。
  责任编辑:李军学 王 莹
其他文献
我的命得以在  石碑山脚,绿汁江边的某一间  土掌房里落地  是大红公鸡叫的魂  把我镶嵌在了这片土地之上  为了让我走出大山,过好生活  我的祖父祖母父親母亲  日出始耕,直面皇天后土  他们的每一滴汗水  都加速了我的肉身离开这里的脚步  关于石碑,关于山  关于某一条河流的故事  却在心里留下深深的烙印  甚至有人说过  在绿汁江妖怪洞里烧一堆火  火烟会从石碑山的马缨花林冒出来  神从来没
期刊
戏剧总是轰轰烈烈的上演  我静坐草地中央  看天空蔚蓝,白云逍遥  游客在花丛中赏花或采摘  几个女子在摆拍,自说自话  和鲜花比娇妍,晒彼此的太阳  总想攀高枝是多么危险  三千繁华不过弹指刹那  我以春风为马  我以花瓣养鸟  把勤劳汗水献给土地  把忠贞赤诚献给爱人  把美丽善良留给自己  终究圆成一个好梦  几粒现实主义的鸟鸣淋下来  我在菩提树下顿悟  蚂蚁卑微,蜜蜂勤劳,蝴蝶多情  我
期刊
阳光晒透企盼的日子  撷一季浓秋  寄给远方的你  痴痴地等待  忘不了  你一往情深的双眼  不安而兴奋地放飞了风筝  原想一定会落在你的手心  眼前三百六十五个祝福  也圆不了我甜美的梦  心事沉重  载不动飞跃的情感  钟声已响  想必你  又误了行程  你撒播的春雨  随着洁净的邮票  进驻我的土地  种子早已备好  很快就会冒芽  长高,开花,结果  让风儿吹  让阳光浴  让雨水淋  
期刊
几日来淅淅沥沥的几场雨,滋润了干涸的土地,也渐渐冲淡了今年令我心有余悸的旱情。想想今年抗旱的场景和扶贫路上的人和事,心路历程的变迁仿佛一年当作十年过,哎,真的长大了……  弹指一挥间,我到村委会工作已有6个年头了,实打实参与扶贫工作已有5年了,“认几个穷亲戚,交几个穷朋友”是我5年来工作中重要的一部分。扶贫路上的辛酸与困惑不知侵染了多少华发?催生了多少次英雄壮志不言愁的豪情?争过、吵过、泪流过、绝
期刊
全国上下不乏优秀的年轻作家,他们赋诗作文,给读者以愉悦的视觉欣赏盛宴。而位于西南边陲的云南则盛产少数民族作家,不同民族的作家笔下的世界往往体现着别样的真与美。作为云南彝族作家代表,米切若张以写散文独具特色而为人所知晓。彝族人喜火,米切若张就似熊熊燃烧的火焰,在新时代的文学领域燃起了自己的一片火海,激情创作不断,涌现了许多优秀作品,得到了当代文坛的高度赏识。  米切若张,云南武定人,彝族作家。汉名张
期刊
自金沙江乌东德水电站建设,元谋县征地移民安置工作启动以来,在元谋县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11255名汉、彝、傈僳等各族移民群众和近千名干部职工勠力同心,在元谋这块人类发祥地的沃土上为建设大国重器作出了将被历史铭记的贡献,而世居金沙江元谋段沿岸的直过民族群众也从此一跃千年,通过搬迁,步入发展的快车道。  金沙江畔的傈僳族村寨以进嘎村风景如画,但受金沙江的桎梏,基础设施落后,大部分村民都有一个搬迁的梦想
期刊
外头来了三个记者,上头和莲池乡的乡长已经打好招呼,让我带他们去采访莲池绣娘村的绣娘。这样的事情我干了不少回,已心生厌倦。这回,我话都不想多说,准备把他们领到李绣娘家一句话交代了事。三个记者都对永仁不怎么熟悉,陌生感驱使他们对这里的什么东西都感兴趣,问这问那,我有些心烦,就把他们交代给绣娘,只身回城。  绣娘姓李,家里有间宽敞的绣房,兼做彝绣展览室和彝绣销售部。农闲时间,全村的绣娘大都聚集在她家绣花
期刊
2020年是武定县脱贫攻坚最关键的一年。武定县委、县政府在上级各部门的支持下,想千方,设百法,努力去啃少數民族脱贫这块“硬肯头”。全县许多参与脱贫攻坚的工作人员,为了贫困地区的少数民族能早日脱贫过上好日子,他们不讲条件,不计得失,默默奉献,把满腔的热情洒在了工作的地方。到木衣拉支教的王美芬老师便是其中之一。  武定县高桥镇木衣拉村是一个典型的民族、高寒、宗教为一体的深度贫困村。全村38户,全部是建
期刊
尘埃里的微光,最是美丽;磨难中的希望,最是灿烂。脱贫攻坚的路上,一些人,他们会停留在心底柔软的角落,触动着灵魂,他们会定格在时光深处,见证着人生高度。他们谨守时代之约,愿做扶贫路上的微光,给尘埃中的群众带来光明,带来希望。  寒门学子实现科研梦  共和镇清河村委会是牟定县一个属于高寒山区的彝族村寨,张成武一家祖辈在此居住。贫瘠的岁月里,全家人挤在一间狭窄破旧的土坯屋,连件像样的生活用具都没有。唯一
期刊
滇中禄丰的黑井古盐镇,走过了四千个春秋的咸淡岁月,如今仍喋喋不休地向世人倾诉。  关于黑井,金庸《天龙八部》有语:“保定帝下旨免了盐税,大理国万民感恩。云南产盐不多,通国只白井、黑井、云龙等九井产盐,每年须向蜀中买盐,盐税甚重,边远贫民一年中往往有数月淡食。保定帝知道盐税一免,黄眉僧定要设法去救段誉以报……”黑井,就是大理国仅有的9个盐井之一。  在距今4000年前的新石器晚期,彝女阿招在黑牛的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