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革、融合、创新:新媒体环境下戏曲传播的机遇与路径

来源 :传播与版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ang_32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年来,新媒体传播产业呈现持续迅猛发展的良好增长态势,给国内市场带来新一轮媒体产业革命性的发展热潮。与此同时,新媒体技术的互动性、全息化、数字化、网络化等特征也打破了传统媒体的观演方式,对戏曲艺术的传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新媒体环境下,戏曲传播只有不断改革,加快与新媒体融合的速度,创新传播内容和形式,才能使戏曲艺术适应媒体变革,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
  [关键词]新媒体;戏曲;传播;融合;创新
  当前,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丰富传统文化的内涵,在不断加强与新媒体融合的基础上,拓展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使之与当代中国人的文化价值定位接轨。如此才能充分激发国人的文化兴趣與积极参与的热情,从而真正达到文化保护和传承的目的。
  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戏曲的传播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对传统戏曲的创新发展而言,传统戏曲与新媒体的紧密结合,为促进传统戏曲表演艺术的创新传播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新媒体以其快捷、拥有海量信息的优势,已成为创新文化传播的一种重要方式,必将进一步丰富国人的精神文化内涵。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对戏曲的传承与弘扬来说既是历史机遇,也是巨大挑战。在新发展背景下,继承、推广和保护戏曲艺术,不仅需要我们继续充分发挥和利用传统媒体的传播特点和传播效果,也需要我们借助网络媒体传播平台的先进传播技术和资源优势,最大限度地达成对传统戏曲文化的继承和弘扬。
  一、新媒体环境下戏曲艺术观演方式的变革
  目前,国家倡导对中华传统戏曲文化进行创造性推广、保护和宣传,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戏曲文化的软实力。“文化强国”“文化强省”已成为从中央到地方的重大发展战略。新媒体成为新一代信息网络技术广泛应用的新方式,也是创新文化传播的一种方式。新媒体是20世纪中后期继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之后出现的。新媒体的兴起,对传统文化的发展传承而言,是挑战,也是机遇[1]。与传统媒体比较,新媒体在传播内容的表达和表现形式上,能给受众更加突出、更加丰富的多样性选择。随着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广泛应用,新媒体已成为现代传播体系不可或缺的部分[2]。
  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在传播内容上更具个性化,表现形式上更加多元化,其时效性、丰富性和互动性是传统媒体所无法比拟的。虽然戏曲艺术和新媒体分属于传统文化艺术和现代科技两个截然不同的领域(前者起源于先秦、成熟于宋金时期,后者产生于现代经济社会),但是伴随着文化与科技的深度结合,二者与经济、社会、文化愈发紧密交会并相互影响,这是文化传承的必然,也是科技发展的需要。新媒体必将为传统戏曲的传播带来新的契机,譬如网络传输兼容戏曲音乐资源的声音、文字、图像等多种形式的信息载体传输。目前,戏剧舞台艺术通过新媒体搭上了现代媒体传播的快车,新媒体传播技术被充分运用到各种戏剧舞台艺术表演中,使其更加绚丽多彩。
  二、新媒体环境下戏曲传播路径的拓展
  传统戏曲艺术与新媒体的结合能不断提高传统戏曲艺术传播内容的质量,丰富其传播形式。然而,两者的巧妙结合也必然会受到中国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当前,我国戏曲的主要受众群体是中老年人和戏曲艺术爱好者。戏曲节奏缓慢,形式相对简单。新媒体的主要受众是新一代的年轻人,其方便快捷、形式多样。中国传统戏曲本是一种直接面对观众的表演艺术,而现在它通过网络、手机、电视等媒介面向观众。
  (一)网络直播增强了戏曲传播的参与性、互动性
  近年来,网络上的戏曲相关内容从无到有、从简单到丰富,戏曲艺术在网络领域的发展越来越好。新媒体的崛起,对中国传统戏曲的传播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和推动力[3]。新媒体尤其是网络直播极大地增强了戏曲传播的参与性和互动性,扩大了戏曲的受众群体。一方面,新媒体使得戏曲受众从单一的中老年扩展到各个群体,尤其是青年群体。观众可以通过网络直播观看戏曲的表演过程,并与不同年龄层次、不同文化背景的其他观众进行交流。当前,中国传统戏曲的国际影响力已迅速扩展至世界各地,多个地方戏剧种在意大利、荷兰、法国、德国、新加坡、韩国等国家唱响,震撼了外国观众。另一方面,网络直播平台在传统戏剧和观众之间架起了联系与互动的桥梁,打破了传统剧院的空间、地域限制,观众不仅可以实时在线观看,也可以和平台的主播与其他观众一起探讨中国戏曲艺术的发展和文化历史。而戏曲艺术大师也可以通过网络直播演唱传统戏曲艺术中的经典片段。例如,2018年10月19日,“抖音美好奇妙夜暨2018浙江卫视秋季盛典”正式启幕,约160万网友在线观看。在这场大型盛会上,除了邀请李宇春、王力宏、邓紫棋等中国流行音乐偶像,有一个人的出现也将本场晚会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他就是走在中国京剧艺术推广最前沿的“中国第一坤生”京剧艺术大师王珮瑜,也被誉为“小冬皇”。
  (二)短视频增强了戏曲传播的娱乐性、趣味性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逐步加快,对信息的接收正逐渐从传统的文字、视频、图片编码时代过渡到数字视频图像编码时代。从近年来网络微电影的迅速兴起,到短视频的暴发式增长,各种快节奏的文化视听成为现代人日常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短视频的主要作用是休闲娱乐,通过这些几分钟的视频在移动互联网和智能手机上播放,年轻人在业余时间得到放松。在这种情况下,传统戏曲也应该投身于这一潮流之中。例如,戏曲从业人员在排练和表演的空闲时间,可以拍一个小视频发送到视频网站,既可以娱乐,又可以推广和传播传统戏曲。经过数千年的沉淀,流传下的传统戏曲内容大多是积极正面的,可以给当下的新媒体发展提供更多的正能量内容。
  三、新媒体环境下戏曲表现内容与形式的创新
  当前,受时间、空间的双重限制,很多人根本没有机会去现场感受中国传统戏曲文化。对传统戏曲这种文化活动,以及变脸、喷火、滚灯等特殊的表演技艺,如不亲眼亲身目睹,人们是根本无法真正了解它们的魅力的。随着现代多媒体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戏曲表演艺术的传播方式也必然需要不断适应新的时代特点,以满足广大受众日益变化的艺术审美需求。当下和未来,要让中国传统戏曲艺术永续光彩,不仅需要发挥传统媒体(如报纸、广播、电视、电影等)的传播和推广作用,还需要充分借助新媒体的多元平台以及技术上的优势,不断探寻新的传承方式,不断衍生新的生存形态,以谋求戏曲艺术的发展,促进新媒体的进步[4]。   (一)借鉴多种艺术形式,展现真实生活空间
  当前,若要使更多人了解并持续关注中国传统戏曲文化,仅靠政策扶持和“走进剧场”的文化呼吁是远远不够的。由于戏曲表演和舞台布景的程式化、虚拟化,与年轻观众的审美倾向存在较大差异,越来越多的观众没有机会去现场体验传统戏曲艺术。传统戏曲通过运用新媒体技术手段,综合多种艺术形式,甚至将生活场景融入戏曲演出,会大大增强戏曲的亲切感。例如,在数字舞台演示作品《挑滑车》中,导演通过运用虚拟现实技术,让体验者在穿戴虚拟现实设备后,可以身临其境地观赏现场戏曲舞台。再如抗日话剧《战神·1948》,其通过运用新媒体技术手段,充分发挥其独特的艺术文化价值,向广大观众展现了南京总统府、孟良崮、杨家沟等重要抗日历史事件的发生地,又利用现代沙画艺术将话剧的背景元素充分展现。因此,戏曲演出如果能够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戏曲演出的舞台布景就可以真实地再现生活场景。
  (二)妙用新媒体技术手段,增强视觉感官冲击
  新媒体技术在戏曲舞台设计中的应用还体现在LED灯对舞台色彩和光的影响上,例如舞台的内部色彩、整体色彩、亮度和光线的反射控制。一般来说,我们可以通过直接使用舞台灯来控制灯光,但是LED灯本身也对所使用的舞台戏剧灯和其他舞台灯有直接的影响。色彩是一种视觉刺激,具有艺术性和视觉表现力。色彩的快速变化可以唤起观众的情绪,提醒观众剧情节奏的变化。例如,由新乡市演艺有限责任公司创作的大型现代豫剧《游子吟》,观众可以很明显地感受到舞台对新媒体技术的运用,即将LED显示屏作为现代舞台上的背景,生动地讲述了一段感人的家庭生活故事。又如黄梅戏《梁祝》《红楼梦》,它们也通过运用不同的LED灯光不断变换舞台颜色来配合不同的表演内容。这既充分满足了观众的不同审美要求,又满足了演员们对道具的使用需要。合理的灯光设计能够使舞台的空间被不断扩大,让舞台上的颜色更加丰富。
  (三)树立跨界融合思维,构建立体传播网络
  新媒体的互动性和即时性特点,以及其多样化的媒体载体,为戏曲艺术的传播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为戏曲艺术提供了技术支持。戏曲必须要紧跟时代步伐,并对经营管理思路进行有效改革,从而构建全面的戏曲传播网络,以此确保戏曲能够得到有效地传承和发展[5]。中国电子音乐从行业起步期开始就和科学前沿技术紧密联系,尝试运用各种音乐工具来发展和壮大自己,由此成功营造了让现场观众耳目一新的舞台表演体验方式。对戏曲艺术而言,其也应该树立跨界融合思维,构建立体传播网络,不断从新媒体技术中汲取灵感,将电子音乐与传统戏曲结合起来,并借助明星效应,吸引青年群体的关注。例如,流行音乐歌手周杰伦的著名歌曲《青花瓷》《双节棍》《菊花台》等作品都运用了传统戏曲元素。《双节棍》中将中国传统乐器二胡与电子音响效果结合形成伴奏,增强了观众的听觉效果,使他们身临其境。张小夫所作的《脸谱》以及《脸谱Ⅱ》也极具代表性,《脸谱》系列作品突出了电子音乐与京剧艺术的完美融合。该作品彻底实现了中国戏曲文化的跨地域传播,让更多的国人真正领略中国戏曲文化艺术的独特魅力。
  四、结语
  当今,作为代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戏曲表演艺术,以及作为我国民族文化的主要传播媒介的新媒体,两者在发展过程中呈现相互扶持、相互促进的趋势。戏曲艺术必须适應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戏曲艺术的传播和推广离不开各种媒体的承载、拓展、延伸。新媒体的发展也需要不断拓展传播手段和研发技术。在新时代和新的历史发展环境下,我国传统戏曲艺术的广泛传播和新媒体的不断创新发展,两者相互融合,必然符合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趋势,并能够不断扩大传统戏曲文化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
  [1]廖亮,花晖.新媒体对传统文化传播的作用和意义—以越剧为例[J].传媒,2014(11):56-58.
  [2]郭小平.论视听新媒体传播的社会影响[J].中国电视,2009(03):44-49.
  [3]张冲.新媒体时代传统戏曲的传播与发展[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6(04):125-129.
  [4]李映月.新媒体时代下戏曲艺术的传播与推广—以川剧为例[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5.
  [5]郭锋.浅析新媒体时代地方戏曲媒介的传播发展模式[J].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20(01):139.
其他文献
[摘要]人工智能于近年来全面渗透新闻传播领域,重塑传媒业生态,重构传媒业图景。一方面,人工智能为传媒业注入新活力,变革新闻采编全流程,助推传媒产业迭代升级,优化人才结构,建构泛内容生态平台;另一方面,人工智能给传媒业带来新挑战,用户隐私亟须保障,个性化算法推送导致“信息茧房”,媒介伦理面临重新解读等。文章就此提出对策,政府相关部门健全完善相关政策规制和法律制度,相关机构优化算法机制,媒体从业者用价
期刊
[摘要]2020年,随着全国脱贫攻坚进入决战决胜的关键节点,作为县域内主流媒体的融媒体中心,有责任、有义务紧跟形势,创新宣传形式,主动作为,积极行动,以充分发挥其在脱贫攻坚中的积极作用。文章以诸城市融媒体中心为例,总结了县级融媒体适应时代要求,在助推脱贫攻坚中创新性探索传播模式所取得的经验,其充分发挥了主流媒体的作用。  [关键词]县级融媒体;脱贫攻坚;诸城融媒;精准扶贫  脱贫攻坚是中国特色社会
期刊
[摘要]随着网红经济的爆发性增长及直播产业和技术的迅速发展,新的互联网经济呈现多样化的发展态势。其中,网红加直播的方式已成为当前互联网经济的新风口。本文采用实证研究方法,通过发放网络问卷收集研究数据,并使用SPSS Statistics 26.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以分析相关因素在网红电商直播中对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影响。  [关键词]网红直播;信息源特性;购买意愿  根据CNNIC最新发布的第47次
期刊
[摘要]社科学报与智库建设既独立发展又相互关联,二者协同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基础。文章从作用方式分析,社科学报能为智库建设提供信息服务、人才资源服务,为智库成果传播提供平台;智库建设能够引导社科学报创新发展,为学报发展培育新的增长点,提升学报的社会影响力。二者的协同发展只有聚焦问题研究,搭建学术平台,共享优质资源,并加强宣传推广,才能走得更远更好。  [关键词]社科学报;智库建设;协同发展  智库即
期刊
[摘要]预印本平台作为部分科学信息的首发媒介,其科学信息的传播呈现“真”与“伪”相交织的格局。本研究以生物医学类的预印本平台bioRxiv和medRxiv为例,分析预印本平台在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传播科学信息的路径以及存在的问题,并据此提出相应的对策。研究认为,在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预印本平台由于缺少同行评议环节,其论文质量参差不齐,加之部分媒体引用不当,误导了部分公众正确的健康认知。因此,预印本平
期刊
[摘要]当前,我国正处在經济快速发展时期,民众的物质、精神生活日益丰富,各种电子信息设备充斥着人们的生活。在这一时代背景下,传统的纸质书籍由于携带不便等缺陷,导致部分民众降低了阅读纸质书籍的意愿。基于这一现状,在相关政策影响下,我国传统期刊为了保证存续及发展,纷纷走向数字化转型的道路。本文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全面阐述媒介融合时代的概念、特征以及内涵,结合相关科学理论知识,对媒介融合背景下传统期刊出版
期刊
[摘要]在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时代背景下,高校科技期刊应顺应时代潮流,端正认识、摆正位置,积极参与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建设工程,积极争取各方政策支持,促进自身高质量发展,为学校学科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建设、科技强国建设做出贡献。  [关键词]世界一流科技期刊;高校科技期刊;高质量发展;《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年11月14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
期刊
[摘要]在本次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世卫组织提出了“信息疫情”这一新问题。作为信息重要载体的新媒体平台则成为移动互联网时代下的舆论战场。文章通过对比我国不同机构于2020年2月发布的三个调研报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公众认知与信息传播调研报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相关知识公众掌握情况调查报告》和《公众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相关知识及行为调查报告》,进而分析了“信息疫情”的新媒体传播特征,提出科普新媒体
期刊
[摘要]博物馆作为文化记忆场所,承载着国家和地方的历史文化基因信息。本研究立足以数字化传播的视角,探索博物馆知识、文化、艺术的传播规律,研究博物馆应如何结合受众需求,使得受众更加快捷有效地接受数字化的历史文化知识。由此,本文以安阳殷墟博物馆的数字化传播为研究对象,总结安阳殷墟博物馆数字化传播的形式和存在问题,并针对其运营状态和发展前景,提出相应的提升传播效果的建议。  [关键词]安阳殷墟博物馆;历
期刊
[摘要]中文科技期刊的发展面临机遇和挑战,笔者认为其需要明确期刊发展方向,调整期刊定位,才能更有效地实现期刊转型发展。《电力建设》根据我国电力科学技术的发展方向,重新调整期刊定位和学术层次,并充分利用期刊网络化和新媒体等新技术,实现了期刊的成功转型和良性发展。在当前不断变化的办刊环境及行业技术迅速发展的背景下,中文科技期刊通过创新办刊理念,在期刊发展方向、专业内容等方面进行重新定位和转型,完全可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