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们常说“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同时,新课标中要求“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的目的之一,如何将两者有机的结合,通过数学习题的教学来培养学生能力,是一个值得思考的课题。在教学中,教师要对一些典型习题进行深入挖掘,通过有意识的设问,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由近及远、由简单到复杂地思考问题,再通过归纳综合,形成了有机的知识群体,来促进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
例:如图,半径分别为3、1的⊙O1与⊙O2外切,一直线分别切它们于A、B,又交O1O2于C.求:①切线AB长;②∠C的度数。
这是在几何教学中两圆外切的常见的基本图形,若以此向外辐射,可以连带出一连串问题。
问题:如图,若⊙O1、⊙O2两个圆外切于P点,⊙O1、⊙O2的半径分别为R、r;AB是⊙O1、⊙O2的外公切线,连心线O1O2交两个圆于C、D两点,延长AB、CD交于点Q;连接AC、BD交于点G;连接AO1交⊙O1于点E,连接BO2交⊙O2于点F,分别连接AF、BE;过E作⊙O1切线EH,切点为E,过E作⊙O2切线EI,切点为I。请回答下列问题:
当r:R=1:3,图中有几个形如直角三角板(指包含有30°、60°、90°)的直角三角形。
求证:点O1、P、O2在一直线上。
求证:AE=EI。
求证:①∠APB=90°,②若PA=4,PB=3。求AB的长度。
求证:EH∥BQ。
求证:①AC∥BP,②若∠ACP=35°,求∠BPC的度数。
求证:①四边形APBG是矩形,②AB=PG。
求证:CG⊥DG。
求证:P、A、B、G四点共圆。
求证:①AB2=4Rr,②AB=2■。
求证:①AB2=AE×BF,②AB是两圆直径的比例中项。
求证:AB2=AP×PF+BP×PE。
求证:CD2=AF2+BE2。
求证:PQ2=AQ×BQ。
求证:PA×PB=PE×PF。
求证:PA×AF=PB×BE。
求证:QP×QO1=QC×QO2。
求证:AC×BQ=AP×PQ。
求证:以O1O2为直径的圆和AB相切。
若O1O2=5,AB=4。求两圆半径的长度。
若r:R=1:2。求AP:BP的值。
若r=1,AB=3。求R的长度。
若r=1,R=2。求AB的长度。
若r=1,R=3。求AB、AP、BP的长度。
若r=1,R=3。求∠ABG的角度。
若r=1,R=3。求△AO1Q的面积。
若r=1,R=3。求弧PA、弧PB、外公切线AB围成图形的面积。
若BP:EP=1:3。求∠BAP的角度。
若CD=8,CP=6。求DQ的长度。
若∠Q=30°。求证:△ACQ是等腰三角形。
若∠Q=30°。求⊙O1、⊙O2的半径之比。
过F点作⊙O1的切线FL,切点为L,求证:FL=FB。
过P点作O1O2的内公切线交AB于M点,连接O1M、O2M.求证:∠O1MO2=90°
若PM=2,∠Q=30°,求r、R的长度。
过P往AB作垂线,垂足为J,连接AO2,若PJ与AO2交于点N。求证:PN=JN。
过P往AB作垂线,垂足为J,若r=3,R=5。求PJ的长度。
过P往AB作垂线,垂足为J,使PJ⊥AB,若PJ=d。求证:■+■=■。
感悟:“一题多问”的主要意图是培养学生全面地看待问题,通过以点带面、多角度地剖析,把所学知识都联系起来,更通过相近、相似知识的对比,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全方位把握,使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善于诱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更要善于帮助他们总结归纳问题,以此来培养学生深思好问的习惯。
总之,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要深入钻研教材,正确处理不同性质的例题习题,通过把题目串联起来,进行对比、归类,挖掘其潜在功能,把孤立的知识点串连成线,沟通成面,形成知识群体的网,通过对习题的“一题多变、一题多问”的训练,达到让学生“一题多思、一题多得”的目的,从而使学生从茫茫的题海中解脱出来,使学生能够将课本知识学透、学活,使学生的思维变得宽广、深刻、灵活。
参考文献
1 黄曜.一道平面几何题的演变.汕头市市级公开课,2006.4
2 宋彦波.证明联想与启示对一道几何探究题的追溯.中学数学教
学参考,2009.9
3 徐明华.发挥习题潜在的功能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温岭教育局论
文集,1994
4 傅国阳.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舟山中学论文集,2004
例:如图,半径分别为3、1的⊙O1与⊙O2外切,一直线分别切它们于A、B,又交O1O2于C.求:①切线AB长;②∠C的度数。
这是在几何教学中两圆外切的常见的基本图形,若以此向外辐射,可以连带出一连串问题。
问题:如图,若⊙O1、⊙O2两个圆外切于P点,⊙O1、⊙O2的半径分别为R、r;AB是⊙O1、⊙O2的外公切线,连心线O1O2交两个圆于C、D两点,延长AB、CD交于点Q;连接AC、BD交于点G;连接AO1交⊙O1于点E,连接BO2交⊙O2于点F,分别连接AF、BE;过E作⊙O1切线EH,切点为E,过E作⊙O2切线EI,切点为I。请回答下列问题:
当r:R=1:3,图中有几个形如直角三角板(指包含有30°、60°、90°)的直角三角形。
求证:点O1、P、O2在一直线上。
求证:AE=EI。
求证:①∠APB=90°,②若PA=4,PB=3。求AB的长度。
求证:EH∥BQ。
求证:①AC∥BP,②若∠ACP=35°,求∠BPC的度数。
求证:①四边形APBG是矩形,②AB=PG。
求证:CG⊥DG。
求证:P、A、B、G四点共圆。
求证:①AB2=4Rr,②AB=2■。
求证:①AB2=AE×BF,②AB是两圆直径的比例中项。
求证:AB2=AP×PF+BP×PE。
求证:CD2=AF2+BE2。
求证:PQ2=AQ×BQ。
求证:PA×PB=PE×PF。
求证:PA×AF=PB×BE。
求证:QP×QO1=QC×QO2。
求证:AC×BQ=AP×PQ。
求证:以O1O2为直径的圆和AB相切。
若O1O2=5,AB=4。求两圆半径的长度。
若r:R=1:2。求AP:BP的值。
若r=1,AB=3。求R的长度。
若r=1,R=2。求AB的长度。
若r=1,R=3。求AB、AP、BP的长度。
若r=1,R=3。求∠ABG的角度。
若r=1,R=3。求△AO1Q的面积。
若r=1,R=3。求弧PA、弧PB、外公切线AB围成图形的面积。
若BP:EP=1:3。求∠BAP的角度。
若CD=8,CP=6。求DQ的长度。
若∠Q=30°。求证:△ACQ是等腰三角形。
若∠Q=30°。求⊙O1、⊙O2的半径之比。
过F点作⊙O1的切线FL,切点为L,求证:FL=FB。
过P点作O1O2的内公切线交AB于M点,连接O1M、O2M.求证:∠O1MO2=90°
若PM=2,∠Q=30°,求r、R的长度。
过P往AB作垂线,垂足为J,连接AO2,若PJ与AO2交于点N。求证:PN=JN。
过P往AB作垂线,垂足为J,若r=3,R=5。求PJ的长度。
过P往AB作垂线,垂足为J,使PJ⊥AB,若PJ=d。求证:■+■=■。
感悟:“一题多问”的主要意图是培养学生全面地看待问题,通过以点带面、多角度地剖析,把所学知识都联系起来,更通过相近、相似知识的对比,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全方位把握,使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善于诱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更要善于帮助他们总结归纳问题,以此来培养学生深思好问的习惯。
总之,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要深入钻研教材,正确处理不同性质的例题习题,通过把题目串联起来,进行对比、归类,挖掘其潜在功能,把孤立的知识点串连成线,沟通成面,形成知识群体的网,通过对习题的“一题多变、一题多问”的训练,达到让学生“一题多思、一题多得”的目的,从而使学生从茫茫的题海中解脱出来,使学生能够将课本知识学透、学活,使学生的思维变得宽广、深刻、灵活。
参考文献
1 黄曜.一道平面几何题的演变.汕头市市级公开课,2006.4
2 宋彦波.证明联想与启示对一道几何探究题的追溯.中学数学教
学参考,2009.9
3 徐明华.发挥习题潜在的功能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温岭教育局论
文集,1994
4 傅国阳.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舟山中学论文集,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