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 检测端粒保护蛋白TPP1及POT1 mRNA在类风湿关节炎(RA)、骨关节炎(OA)患者及健康人成纤维样滑膜细胞(SFs)的表达水平.探讨其在RA发病机制中可能的作用.方法 体外培养SFs,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检测28例RA、15例OA和3名健康者SFs TPP1,POT1mRNA的表达水平,并与疾病活动性等临床指标进行分析.结果 TPP1,POT1 mRNA在RA SF
【机 构】
:
637000,南充,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风湿免疫研究所,637000,南充,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风湿免疫研究所,637000,南充,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风湿免疫研究所,637000,南充,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检测端粒保护蛋白TPP1及POT1 mRNA在类风湿关节炎(RA)、骨关节炎(OA)患者及健康人成纤维样滑膜细胞(SFs)的表达水平.探讨其在RA发病机制中可能的作用.方法 体外培养SFs,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检测28例RA、15例OA和3名健康者SFs TPP1,POT1mRNA的表达水平,并与疾病活动性等临床指标进行分析.结果 TPP1,POT1 mRNA在RA SFs组的表达低于OA组及健康对照组(P均<0.05).OA组和健康对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PP1 mRNA在RA SFs的表达水平与RA患者抗环瓜氨酸肽(CCP)抗体及类风湿因子(RF)呈负相关(P均<0.05),与疾病活动指数(DAS)、红细胞沉降率(ESR)、血清C反应蛋白(CRP)无相关性;POT1 mRNA表达与DAS、CCP、RF均无相关性.结论 端粒保护蛋白TPP1、POT1基因表达的降低可能在RA SFs出现转化细胞特性中发挥重要作用;TPP1基因表达降低可能与RA出现关节侵蚀性改变密切相关.通过调整端粒保护蛋白TPP1、POT1基因的表达水平,有望为RA的治疗寻找新的靶点。
其他文献
肺动脉高压(Dulmonaryartfial hypertension,PAH)是不同病因导致的、以肺动脉压力和肺血管阻力升高为特点的一组病理生理综合征,主要病理机制是血管收缩、血管重塑和原位血栓形成,最终导致有心室后负荷增加,右心衰竭而死亡[1].PAH是结缔组织病(CTD)严重的并发症,预后不良.PAH的高病死率引起医务工作者的关注。
目的 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及其未患病的同胞外周血中B淋巴细胞核转录因子(NF-kB)信号传导通路的异常.以及CD40刺激后NF-kB的活化情况.方法 病情活动的SLE患者8例,SLE未患病的同胞姐妹9名以及健康对照8名,取外周血B淋巴细胞用Western blot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对CD154刺激前后NF-kB信号系统活化进行检测.结果 ①SLE患者外周血B淋巴细胞中NF-
目的 应用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依那西普(ECP)对野百合碱(MCT)诱导的大鼠肺动脉高压(PAH)模型进行干预,观察ECP在该模型中的疗效,并对其机制进行初步探讨.方法 用MCT建立动物模型,并用ECP对模型进行预防干预和治疗干预,分别在建模第2、4周时,通过右心导管技术测量大鼠的肺动脉平均压(mPAP),与模型组比较,判断干预是否有效;并通过肺脏病理组织苏木素-伊红(HE)
最近十年,循证医学的理念已经逐渐被我国风湿科医生认识和掌握.由于随机对照试验(RCT)和荟萃(Meta)分析在外部证据中级别最高,许多学者误将RCT和Meta分析等同于循证医学,盲目推崇RCT和Meta分析的结果.一方面是被有偏倚的RCT和Meta分析所误导,或者不恰当地演绎RCT和Meta分析的结果;另一方面是轻率否定目前RCT和Meta分析尚未涉及的领域和问题,动辄就质疑某些专家建议缺乏循证医
目的 探讨类风湿因子(RF)、抗角蛋白抗体(AKA)、抗环瓜氨酸肽(CCP)抗体、抗核周因子(APF)4种自身抗体对未分化关节炎(UA)转化为类风湿关节炎(RA)的临床预测价值,并分析其临床相关因素.方法 对271例UA患者随访1年,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RF,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抗CCP抗体,间接免疫荧光法(IIF)检测APF与AKA,魏氏法测定红细胞沉降率(ESR),记录患者的晨僵时
患者男,22岁.白幼生长发育无异常,19岁起出现不明原因的手足指趾增大增粗不适,逐渐形成杵状指(图1),双腕、双踝关节肿胀,并出现额纹增多增厚,汗液和皮脂分泌增多,其父母非近亲结婚,家族中无类似患者。
1986年Reeves等[1] 首次在1例多发性肌炎(PM)患者血清中发现一种针对信号识别颗粒(signal recognition particle,SRP)的肌炎特异性抗体,称为抗SRP抗体.近年来研究表明抗SRP抗体在特发性炎性肌病(idiopathic inflammatory myositis,IIM)的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
继2009年美国风湿病学年会及2010年欧洲风湿病学年会的多次报告之后,<类风湿关节炎(RA)新的分类标准及其方法学>终于在Ann Rheum Dis杂志正式刊出(2010,69:1577-1579)。
膝关节炎在类风湿关节炎(RA)中很常见,滑膜增厚、软骨及骨侵蚀带来的关节结构破坏,最终引起关节变形,功能障碍,早期针对膝关节滑膜炎的治疗是需要特殊关注的难点.多年来除全身给予慢作用药物外,尚有多种补充治疗手段,如关节腔内注射糖皮质激素,手术或关节镜下滑膜切除,放射性核素滑膜切除等[1-3].膝关节内注射甲氨蝶呤的局部抗炎作用也得到证实[4].国内膝关节内注射甲氨蝶呤的报道尚少,现将本研究随访的15
患者男,56岁,主因"颈背腰僵痛30年"于2008年12月入院.患者于30年前出现腰背部疼痛.疼痛逐渐上行至颈背部,晨僵,时间1h.诊断为"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vlitis,AS)".3年前曾长期口服美洛昔康、柳氮磺吡啶(SASP)、甲氨蝶呤(MTX)等药物规律治疗,疗效不佳,病情仍进行性加重.无阳痿、多发性硬化、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病史及家族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