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视野下的新移民写作

来源 :安徽文学·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shishen654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德国华裔女作家刘瑛近期出版了她的中篇小说作品集《不一样的太阳》。这部作品集不仅填补了德国华文文学的缺失,也体现了海外华文文学一些新的特点和走向,是以跨文化视野下新移民写作的代表。本文将从关注多元差异、聚焦小移民群体、独特的跨文化女性视角与叙述结构三方面对这部作品进行评论。探讨刘瑛如何展现新世纪华人移民在德国的生存状态与心路历程。
  关键词:刘瑛 移民写作 跨文化 女性视角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海外华文文学作为台港澳文学的延续,开始进入学界研究者们的视野,并使得中国语言文学学科更具完整性。目前,世界华文文学的格局主要分布在东南亚、北美和欧洲这三个地区。其中,东南亚地区由于与中国在历史上联系更具紧密,其华文文学创作起源较早,发展力量也比较庞大。北美地区活跃的作家群,使其成为了华文文学发展最快的地区。而相比之下,欧洲地区的华文文学因其自身悠久的文化传统和国家政策,华人移民较为困难,导致华文作家人数少而分散、华文文学创作长期处于边缘化。刘瑛的出现,恰好填补了德国华文文学的这一空白。
  刘瑛于80年代中期大学毕业后,当过大学老师、报社记者。现定居德国,并担任中欧跨文化交流协会主席,是海外文轩作家协会、美国文心社会员。自其首部中篇小说《生活在别处》在《中国作家》发表后,她又先后创作了一系列中篇小说。
  《不一样的太阳》收集了刘瑛的六部中篇小说,均从不同方面反映了华人在德国生活的现状以及以德国为代表的当代欧洲国家对中国的看法。小说人物涉及中德两国不同阶级、不同职业以及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物,内容涵盖了文化、政治、教育、法律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她的小说不仅真实、客观地展现出了当代华人移民在陌生国度的生活状态和生存困境,更重要的是体现了近年来海外华文文学的一些新特点。这对欧洲地区乃至世界的华文文学来说都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一、关注多元的文化差异
  正如这部作品集的名字《不一样的太阳》,刘瑛笔下的华人们在德国的生活难免有磕绊,但阳光依旧和煦、温暖,只是这太阳并未同国内的太阳完全一样,意喻同一个世界包含着不同的文化。空间的位移带来了不同的文化背景产生的种种差异。刘瑛冷静地关照出东西方文化之间的种种差异,并试图通过文学从这些差异中提炼出人类精神文明的精华。她在自序中提到:“长时间生活在异国他乡,异乡已成为第二故乡。然而,种种差异依然如影随形,挥之不去。于是,我试着去表现和反映这种差异。我也试图在种种差异中寻求某种理解与融合。我知道,文学,永远不能给出简单答案。我们将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坚守与扬弃,提炼与升华。”[1]最为体现这一特点的就是刘瑛的代表作《生活在别处》。
  德国与中国都具有历史悠久、文化著称于世的特点,但这两个大国之间却同样由于文化隔阂、交流不够充分造成双方仍存在某些误解。在故事开始,初到德国的佳颖就陷入了难题:学校语言班要求女儿霖霖准备家庭作业《介绍你的国家》,然而在德国能找到的介绍中国的资料少之又少。仅有的资料都不能全面、真实地展现当代中国的风貌,从中反映出中德两国在文化交流上所存在的局限性。在佳颖一家人与罗兰德夫妇共同探討中国文学时,来自不同国家对中国文化的解读更是充满了趣味性。罗兰德对中国古诗《枫桥夜泊》的疑惑,以及他所提出的“诗词和‘文采’的联系,更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研究中国文学的角度。小说场景的设置使读者仿佛置身其中,获得了知识性的启迪,而充满思辨意味的对话则体现出了国与国之间平等、互动的对话关系。
  有差异就容易有矛盾,在小说中就表现为情节冲突,从而也就展现出了人物性格。较之以往移民文学中对华人移民的塑造,刘瑛笔下的新移民们则更注重平等对话,渴望融入到异国的社会,却并不妄自尊大。在《不一样的太阳》里,华人女性泓韵与女儿同学的母亲,曾产生一些误会。尼娜的母亲对泓韵的态度很冷漠,甚至当她到泓韵家做客时,还对泓韵家的经济条件冷嘲热讽,但泓韵却是不卑不亢,并以一句“友情让人快乐,热情使人温暖”博得了尼娜母亲的信任。作为70年代“留学生文学”的先驱,於梨华曾在其代表作《又见棕榈,又见棕榈》中塑造了牟天磊由于得不到任何认同,幻梦在异国破碎而颓废、寂寞的形象,抒发了“无根一代”们的心声。在刘瑛的作品中,我们已经看不到牟天磊们的影子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群朝气蓬勃、有着开放心态的新世纪移民。
  二、聚焦小移民的成长经历
  刘瑛小说的另一大特点就是内容多以描述随华人父母移民的儿童在德国受教育情况为主。刘瑛以其敏锐的观察力捕捉到了这一容易被忽视的社会群体——小移民。他们与成人移民不同,除了没有完全独立的经济和生活能力之外,更重要的是他们还没有形成自己的人生观、价值和世界观。在这种文化背景不统一的情况下,儿童在文化归属上很容易产生困惑。刘瑛一方面借教育这个切入点真实地反映出这些小移民在异国他乡的生活处境,另一方面体现了作者对德国社会文化的深入体察。
  《梦颖经历的那些事儿》表现了中德不同的教育理念和师生关系,整篇小说带来的震撼性是不容小觑的。从故事开头梦颖与延斯的一次次交锋可以看出在中西两种文化背景下成长的孩子在性格养成、看待事物方面上的种种不同。梦颖正直、上进,能够积极主动地想办法化敌为友。但有时会有怕惹麻烦、用沉默的态度来保全自己的想法。相比较而言,延斯独立、有想法,敢于质疑,但却过于自由散漫,无视课堂纪律。这与西方文明重视个人价值的传统不无关系,当延斯与卡若琳老师发生冲突后,更多的德国人没有责怪延斯,而是认为这是由于老师不具备完善的管理能力造成的后果。延斯调皮、好动,爱耍小聪明,但这并不能成为卡若琳老师辱骂他、贬低他的理由。可见西方教育观念与中国传统“尊师重道”之间的不同。同时,这部小说也揭示了在教育环节中普遍存在的一系列矛盾:教师传统教学方法不能满足学生现实需要的矛盾、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和遵守学校秩序之间的矛盾以及教师和家长教育观念不一致的矛盾,对于整个教育界都具有一定启示。刘瑛的这些作品会让读者不自觉地将两国的教育观、价值观进行对比,让读者自己去体会其中的得失。   三、独特的叙述视角和结构
  海外华文创作中最为显著的特点之一就是作家多为女性。刘瑛的独特之处在于,她是以跨文化的女性视角进行叙述的。在这部作品集里,每部中篇小说中,都贯穿着一个“她”,包含了华人女性在德国生活遇到的种种现实问题以及德国女性的爱情观、价值观,表达了作者开放性的女性写作态度。同时又通过女性视角折射出作者对于世界、社会及人生的深度思考,其中包括了以哲学、宗教为代表的精神文化,以法律、教育、政治为代表的制度文化还有生活习惯、思维方式等。这种跨文化视野使得作品不仅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还具有很强的思辨意义,大大提高了作品的深度。《马蒂纳与爱丽丝》中呈现了三个风格各异的女性:华人女性奕丽、德国新女性马蒂纳与德国传统女性爱丽丝。这三人由于自身文化观念的差异形成了鲜明的映照。奕丽不甘于做家庭主妇,希望能为自己今后的生活立下新的目标;马蒂纳之前有过四次失败的婚姻,一个人带着四个孩子生活,却依然努力寻找真爱,渴望幸福的婚姻;爱丽丝经历过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战,结过三次婚,有着丰富的人生阅历,始终笑对生活。虽然每个人的生活方式不同,但她们对于爱情的渴望和独立人格的追求却是相同的。
  刘瑛的中篇小说还体现了她很强的小说架构能力。开头引人入胜,中间高潮迭起,结尾还留有悬念。在有限的篇幅内涉及到了德国的教育、社会、法律、政治、宗教、文化等多方面,多而不杂,紊而不乱,可见功利颇深。在《梦颖经历的那些事儿》中,小说的前半段将梦颖与德国男孩延斯之间的种种矛盾展开,为后面埋下伏笔。小说后半段则主要讲述了班主任卡若琳被实验道具夹熊器夹伤而寻找作案人的经过。断案的过程一波三折,甚至梦颖还一度成为嫌疑人。在审判过程中,读者很容易凭借自己的思维模式怀疑作案人是调皮好动、不守规矩的延斯。只到故事的尾声,作者才交代出卡若琳患有间歇性失忆症,她自己才是真正的作案人。乔纳森·卡勒认为:“叙述的特有形式在讲述骗人者反而受骗了,或者局面发生了相反的变化时,就制造了曲折變化,给人以快乐和满足,而且许多叙述都具备这个基本的功能:通过使大家熟悉的局面发生转变而给人以快乐和满足。”[2]剧情的跌宕起伏给读者带来了极大的审美感受,满足了读者的阅读期待。
  四、结语
  刘瑛的这部作品集展现出了新世纪以来,华人移民新的生活面貌和风采。他们有着更为开放、包容的心态,有着更加积极融入德国社会的欲望。背后彰显出的是中国在世界上越来越开放、包容的大国姿态。同时,刘瑛的作品涵盖面广、社会意蕴深。她以教育为切入点,关注小移民群体在成长中面对的机遇与挑战。而女性视角结合了开阔的跨文化视野之后,使其文本体现出了浓厚的文化交流意味,为我们展现了一个真实、立体的德国。就作品内部而言,刘瑛的小说情节紧凑、善于制造悬念;语言平实,富有感人的力量;感情细腻,具有很深的文化底蕴。总体来看,刘瑛的这部作品集不仅填补了德国华文文学的缺失,体现了海外华文文学一些新的特点和走向,期待未来创作出更优秀的作品。
  参考文献
  [1] (德)刘瑛.不一样的太阳[M].厦门:鹭江出版社,2016.
  [2] (加拿大)林楠.跨文化书写的可喜实践——解析德国华裔作家刘瑛的小说创作[J].名作欣赏,2016(13):124—126.
  [3] (美)乔纳森·卡勒,著,李平,译.文学理论入门[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3.
  [4] 王红旗.爱与梦的讲述——著名女作家心灵对话[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5] 於梨华.又见棕榈,又见棕榈[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6] 赵颖.海外华文文学中的女性写作[J].海外华文文学研究,2010 (4):192—202.
其他文献
每年春节过后必会掀起一股离婚大潮,多数是节日期间累积的夫妻矛盾未能得到冷静处理,在冲动下做出的选择。或许在你看来,放假休息可劲儿吃喝就行,哪儿有架可吵?错!相关部门调查结果显示,71%的婚姻男女在春节里有争执,即使未唇枪舌剑,也是因为顾及团圆之日强忍心头怨语。  趁2015年春节来临之前,听听小编的分析和建议吧,不要让美好的春节沦为“吵架节”!  假日争执“导火线”  琐事繁多积怨气  春节期间事
期刊
摘 要:芥川龙之介是日本大正时期的代表性作家,同时也是一个时代的标志。他的作品《竹林中》则是其王朝小说中的代表作,舍弃了原作中的说教,独具匠心,推陈出新,手法别致,技巧完美,成为了众多研究者争相研究的对象。《竹林中》通过七位叙述者的叙述,以话语构建了“真实”。借鉴英国诗人罗伯特·勃朗宁的叙事诗《指环与书》的叙述手法,但却在最后隐藏了真相。本论文在文本精读的基础上,从叙事的形式与功能的角度,对文中七
期刊
摘 要:商务英语是国际商务活动的沟通桥梁。在国际商务活动中,优秀的商务英语翻译可以顺利地解决跨文化商务交际活动。因此为了更好地完成商务英语翻译工作,本文从莱斯的文本类型理论角度,以经典的《市场营销原理》一书为例分析了商务英语的翻译中如何实现信息型文本和表达型文本的协调统一。  关键词:文本类型理论 商务英语 翻译 市场营销  一、引言  《翻译批评:潜力与制约》是由德国著名学者,翻译理论家莱斯(K
期刊
摘 要:本文以“中华思想文化术语工程”术语库①发布的400条思想文化术语为语料,以关联理论为指导,探究思想文化术语英译过程中不同翻译策略的使用所带来的原语信息传达与读者接受努力程度的关系。研究发现,术语英译采用了直接翻译、间接翻译、音译、音译加注释的翻译策略,以求译文读者以最小的努力获得最大的语境效果,了解到原文的寓意和内涵。  关键词:中华思想文化术语 关联理论 翻译策略  一、 引言  “‘中
期刊
摘 要:电视剧作为一门通俗艺术,其受众的广泛性及对社会的影响是巨大的,立足于现实社会生活、展示普通都市青年生活状态题材的电视剧在近年来广受观众喜爱。其中以女性作为主角,展现女性独特的性别特质及思维方式是当代都市题材剧广受热议的主要原因之一。本文以《我的前半生》为例,探求女性形象的塑造趋势及未来其形象塑造的发展之路。  关键词:女性形象 都市题材 类型化  现代知识女性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打破固有观
期刊
摘 要:“山药蛋派”的代表人物赵树理,出生于农村,身为农民。为农民写作成为他一生的愿望与实践,而且在文艺的通俗化、大众化方面孜孜以求,特别是在运用传统的小说技巧表现新生活方面进行了有意义的探索。这在长篇小说《三里湾》中得到了集中反映。通过人物描写手段的多样化、作品结构方式的复杂化、语言运用风格的大众化等的研究,展示了赵树理在农民题材小说创作上的艺术追求,透视了其小说的认识价值和艺术审美价值。也为读
期刊
摘 要:作家毕飞宇将《平原》的创作落脚点放在70年代江苏北部的王家庄,作品中社会转型与新旧观念的交替导致了传统民间宗法文化的裂变;从人与人之间无休止的争斗描写来表现特殊文化語境下小人物的围困与悲哀,对历史的拷问和生存困境的反思体现出他将笔锋转向现实主义写作的实践意义。  关键词:民间伦理 革命话语 生存困境 宗法文化  20世纪90年代初,在文化寻根浪潮的推动下,新生代作家毕飞宇将目光投向了民间,
期刊
摘 要:在现今多元化的文化背景下,锡剧作为江苏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要提高自身竞争力,除了顺应潮流进行改革创新外,同时也应注重多吸收本土音乐元素来突显出吴地特色。文章将通过研究无锡民歌《绣荷包》在锡剧中的融合运用,借以探求锡剧在发展创作过程中与江南民歌千丝万缕的联系,以及二者共同发展对于推动吴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关键词:江南民歌 锡剧 《绣荷包》 融合  《绣荷包》是在汉族地区广为流传的民间小调之一
期刊
摘 要:拉康镜像理论中的符号、想象和实在贯穿了拉康的全部学说。欲望受“物”的吸引,而“物”永久地分离了与母亲身体的原初关系。对知识的欲望的加剧,推进了对真理的追寻。作为伦理的中心,实在的范畴为无法抵达能指的领域:死亡冲动和南方情结。澳大利亚著作《我们一起去纽约》和美国小说《婚礼的成员》探讨了主体及其求知欲的真理。  关键词:欲望 伦理 实在 能指  欲望受“物”的吸引,在长长的能指链上滑动,通过阻
期刊
摘 要:从第一部科幻电影《月球旅行记》开启了电影新篇章,到如今雄踞为电影产业一大经济支柱,类型片科幻电影的发展景象走向繁荣。从电影《大都会》中机器工人的团体暴动,到《异形:契约》中企圖统治世界的人工智能机器人大卫,以及斯皮尔伯格的电影《人工智能》中哈比教授设计为爱而生的儿童机器人大卫,它们不仅满足了观众的猎奇心理,且暗含对创造人工智能机器人背后本我自我超我建构的哲学性思考。  关键词:人工智能 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