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则是数学学习的指导者。”这是数学课堂教学应有的理念。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让学生“学会”,而且要让学生“爱学、会学”,这是当前深化教学改革,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课题。教学中教师的作用重在“导”,努力在“导”字上下工夫。
1 摆正教师的位置,为学生的主动学习营造氛围
教师在课堂上不是“指挥者”,而是一个“指导者”,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平等的。课堂教学中切忌教师高高在上,学生望而却步,这将影响学生主动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有风趣的语言、寓有幽默感的动作,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欲望,让学生心中有一种说错了,老师也不会批评的安全感。再加上老师“你真行!”“你真了不起”等一次次的表扬声,更能让学生感到老师对自己的信任和期望,促使学生情不自禁地要求自己以课堂上高质量的应答来回报老师。
2 布置导学提纲,培养超前学习意识
要改变学生被动接受教师讲解的教学模式,有效的办法是引导学生自学课本。以往的自学教师主要布置在课外,基本上是放任自流,而课堂上的自学,课本是在教师精心组织下进行的。例如十二册数学《平面图形的周长与面积》复习时,先出示导学提纲:①举例说明什么是平面图形的周长?什么是平面图形的面积?②回忆并叙述三角形、梯形、平行四边形、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③课本第十二册P34中两组图形的周长相等吗?面积呢?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自学后及时检查、讨论,谈自己看懂了什么?自学中还发现什么疑难问题。这样既交流了学习心得,又交流了学习方法,有利于调动学生自学课本的积极性。
3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会数学的思维方法
3.1 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改变了“耳听口说”简单的学习模式,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外部的操作活动具有很强的直观性,动手、动脑、动口,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解决了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小学生思维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因此,动手操作活动作为一种数学方式被广泛采用。例如,在教学测量“圆的周长”时,学生以前所接触的平面图形都是用直尺准确地测量出周长,而对测量闭合曲线是件新鲜事。根据儿童爱动的特点,通过学生动手操作来安排教学,可以这样引导学生动手操作,问:在学习正方形、长方形时,可用直尺量出它们的周长,而圆的周长是一条封闭的曲线,怎样测出它的周长呢?你们可以用直尺和细绳去测量桌上几个圆的周长,有几种测法,同学们试验一下。尔后,学生便纷纷展示自己的实验结果,这时教师先肯定他们的思维方法,然后用滚动、绳测的方法模拟演示,并在黑板上做记录。当学生找出几种测量方法之后,教师因势利导,提出一个看得见,摸不着的圆的周长如何测量?让学生明白:用滚动和绳测圆的周长都有一定的局限。这时教师通过启发、引导:“能不能找到一个求圆的周长的普遍有效的办法呢?”接着,用投影仪出示两个大小不同的圆,问:“同学们,你们看到圆的周长与谁有关系?有什么关系”?学生亲自动手实验,最后得出了:圆的周长是直径的π倍。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动手操作,不但能使学生很好地掌握知识,而且促进了知识内化。
3.2 引导学生分析思路。思维是智力的核心,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思维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比如在应用题的教学中要借助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数量关系的同时,启迪学生不断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整个教学过程要在教师的指导下,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思维空间和时间,鼓励他们独立思考问题。画线段图时,要放手让学生自己画,把应用题的条件和问题、条件与条件之间的关系画出来。学习过程中在知识的重难点处和学生思维受阻时,为了发挥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设计小组讨论、互改,可以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把数量关系和解题思维表达出来。
3.3 引导学生整理知识脉络,总结学习过程。数学教学要重视数学联系的教学,即老师在教学时,要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本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这样有利于数学知识形成一个清晰的网络,有利于学生组建良好的数学认知结构。教学中,一方面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回忆学习过程,总结学习过程。帮助学生把一些零散的知识纳入一定的知识结构中去以便发现规律,进而自觉地运用规律探索新知,进一步完善数学知识结构,增强其自主学习的精神和能力。教师在课堂小结、巩固延伸时可引导学生总结学习过程:今天你有哪些新的收获?还有哪些问题?你是用哪些方法学会这些知的?学习了这些知识你觉得能解决哪些实际问题?通过归纳整理课本内容,使全体学生更清楚地知道今天学习了什么。通过解题时要注意问题的归纳,使学生对这类应用题的条件、问题以及解题方法的理解更加深刻。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小结、相互补充、共同完善,比由教师小绩更易于被学生接受,同时也更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教育思想的转变,必然带来课堂教学观念及方法的变革,数学教师只有努力提高课堂教学中“导”的艺术,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才能使课堂教学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才能使今天的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1 摆正教师的位置,为学生的主动学习营造氛围
教师在课堂上不是“指挥者”,而是一个“指导者”,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平等的。课堂教学中切忌教师高高在上,学生望而却步,这将影响学生主动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有风趣的语言、寓有幽默感的动作,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欲望,让学生心中有一种说错了,老师也不会批评的安全感。再加上老师“你真行!”“你真了不起”等一次次的表扬声,更能让学生感到老师对自己的信任和期望,促使学生情不自禁地要求自己以课堂上高质量的应答来回报老师。
2 布置导学提纲,培养超前学习意识
要改变学生被动接受教师讲解的教学模式,有效的办法是引导学生自学课本。以往的自学教师主要布置在课外,基本上是放任自流,而课堂上的自学,课本是在教师精心组织下进行的。例如十二册数学《平面图形的周长与面积》复习时,先出示导学提纲:①举例说明什么是平面图形的周长?什么是平面图形的面积?②回忆并叙述三角形、梯形、平行四边形、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③课本第十二册P34中两组图形的周长相等吗?面积呢?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自学后及时检查、讨论,谈自己看懂了什么?自学中还发现什么疑难问题。这样既交流了学习心得,又交流了学习方法,有利于调动学生自学课本的积极性。
3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会数学的思维方法
3.1 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改变了“耳听口说”简单的学习模式,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外部的操作活动具有很强的直观性,动手、动脑、动口,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解决了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小学生思维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因此,动手操作活动作为一种数学方式被广泛采用。例如,在教学测量“圆的周长”时,学生以前所接触的平面图形都是用直尺准确地测量出周长,而对测量闭合曲线是件新鲜事。根据儿童爱动的特点,通过学生动手操作来安排教学,可以这样引导学生动手操作,问:在学习正方形、长方形时,可用直尺量出它们的周长,而圆的周长是一条封闭的曲线,怎样测出它的周长呢?你们可以用直尺和细绳去测量桌上几个圆的周长,有几种测法,同学们试验一下。尔后,学生便纷纷展示自己的实验结果,这时教师先肯定他们的思维方法,然后用滚动、绳测的方法模拟演示,并在黑板上做记录。当学生找出几种测量方法之后,教师因势利导,提出一个看得见,摸不着的圆的周长如何测量?让学生明白:用滚动和绳测圆的周长都有一定的局限。这时教师通过启发、引导:“能不能找到一个求圆的周长的普遍有效的办法呢?”接着,用投影仪出示两个大小不同的圆,问:“同学们,你们看到圆的周长与谁有关系?有什么关系”?学生亲自动手实验,最后得出了:圆的周长是直径的π倍。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动手操作,不但能使学生很好地掌握知识,而且促进了知识内化。
3.2 引导学生分析思路。思维是智力的核心,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思维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比如在应用题的教学中要借助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数量关系的同时,启迪学生不断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整个教学过程要在教师的指导下,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思维空间和时间,鼓励他们独立思考问题。画线段图时,要放手让学生自己画,把应用题的条件和问题、条件与条件之间的关系画出来。学习过程中在知识的重难点处和学生思维受阻时,为了发挥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设计小组讨论、互改,可以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把数量关系和解题思维表达出来。
3.3 引导学生整理知识脉络,总结学习过程。数学教学要重视数学联系的教学,即老师在教学时,要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本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这样有利于数学知识形成一个清晰的网络,有利于学生组建良好的数学认知结构。教学中,一方面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回忆学习过程,总结学习过程。帮助学生把一些零散的知识纳入一定的知识结构中去以便发现规律,进而自觉地运用规律探索新知,进一步完善数学知识结构,增强其自主学习的精神和能力。教师在课堂小结、巩固延伸时可引导学生总结学习过程:今天你有哪些新的收获?还有哪些问题?你是用哪些方法学会这些知的?学习了这些知识你觉得能解决哪些实际问题?通过归纳整理课本内容,使全体学生更清楚地知道今天学习了什么。通过解题时要注意问题的归纳,使学生对这类应用题的条件、问题以及解题方法的理解更加深刻。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小结、相互补充、共同完善,比由教师小绩更易于被学生接受,同时也更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教育思想的转变,必然带来课堂教学观念及方法的变革,数学教师只有努力提高课堂教学中“导”的艺术,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才能使课堂教学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才能使今天的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