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素质教育

来源 :中国教育科研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NLYLK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人的素质为目的的教育,它要培养学生有创造新知识的能力和应付时代变化的各种综合能力。素质教育实质上是一种时代所要求的一种高质量的教育。而初中语文学科的素质教育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基础。那么,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呢?本文从六个方面对此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 素质教育 教学方法 审美教育 实践 衔接 相关问题
  
  李岚清同志指出:“教育的重点应当是在掌握必要文化知识的同时,教会学生获取新知识的方法和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不断补充新知识、解决新问题,从而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跨世纪人才的需要。21世纪是信息的时代,学校不可能教给学生一切知识,因此,在教授一般知识的同时,让学生掌握获得知识的方法则更为重要,也就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引导学生自己读懂上下功夫,不断提高智力水平。众所周知“语文是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语文学科是学习其他各门学科的基础。”语文的这一特点决定着语文学科素质教育的地位是何等的重要。素质教育,对于初中语文来说,在本质上就是全面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基本能力,使他们的心智、情感、思想道德素质在正确的轨道上有一个较全面的发展。在初中语文教育的过程中,要以培养初中学生听读写素质和能力为核心,科学地制定阶段目标,追求其教学活动的整体效应,使教学目标形成一种立体的网络和层次,从而达到教师和学生通过心智、信息的相互作用而实现其教学目标。
  1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育学本身是一对矛盾,要努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教与学中存在着两个积极性,一个是教师的积极性,一个是学生的积极性,而实际教学过程中,通常过分强调教师教的积极性,学生学的积极性却忽视了,我们要正确估价学生的能力,切不可把学生看成什么也懂,什么也不会。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从被动地听老师讲,一跃而变为课堂的主人,真正的实现“我的课堂,我主宰”。
  1.1讲读课上,教师讲读、示范,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运用“扶放”结合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掌握读书方法。在进行课文教学中,通过“扶”引导学生学习知识,掌握学习方法,再通过“放”让学生运用知识、训练技能。而传统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现象远远适应不了其发展的需要。
  1.2自读课上,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实现“自我策动、自我受理”。自修课,要求学生自己读全篇课文,一般运用联系法,即运用前面学到的读书方法和本领(有关字词句的学法、前后文的照应及对比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后在书中找答案解决问题等等方法),把课文读懂,读有所得。传统教学中都是老师提出问题或课后现成的问题给学生去思考,而现在我们要努力培养他们自己发现、提出有关书中很重要的问题,围绕问题,从书中找出答案,划出与问题有关的词句,并展开讨论。通过自读课的学习,使他们明白上自读课,要自己不断反复、努力地去读懂文章。
  2正视现实,在“应试”教育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面对“应试”中的标准化试题,采取学生自编、自考、自评。评议素质教育的本质就是语言素质的教育。这种素质教育就考试而言,集中地反映在阅读和写作上。但是目前“应试”中的“标准化”试题已经严重防碍了初中语文教学。大量事实说明,教师们忙于标准化考试,甚至在为一些近乎文字游戏兜圈子,结果学生们往往只是死记一些“鸡零狗碎”的知识。这些知识如同一块“敲门砖”,一旦敲开,它们便再也派不上用场了,至于提高语言素质,就没有多少着落。然而标准化考试一时回避不了,不如来个“欲擒故纵”,变“废”为宝。我们从单元检测开始,首先告诉学生学校印发的单元测试题只看不考,然后根据单元教学目标具体确定考试范围,对字、词、句、段、篇知识点、能力点作出明确规定,要求学生学完一单元后据此每人自编一个单元的标准化试题,然后互相抽签,互考互批,最后教师讲课。实验结果说明这是一种功效明显的检测、反馈方法,它是学生由被动应试变成作主动应试,同学们的基础知识因此得到了巩固,语言能力提高了,应试能力也增强了。
  3走出课堂,在生活实践中塑造健康人格
  著名教育学家刘正国先生指出:“教师的四壁不应成为水泥的隔离层,而是多孔的海绵,透过多种孔透使教学和学生的生活息息相通。”“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思想教育和审美陶冶中汲取完善自我人格的情感力量,只有通过生活实践才能内化为具体和信念和行为方式,进而形成稳定的性格特征。开展“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的课外活动作为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课外活动要“寓教于乐”,让学生学得轻松、有兴味,使之生动活泼的性格得到发展。它可以和课堂教学适当配合,但不必处处配合。语文学习如果离开了语言的活动和交往,离开了生活的运用和实践,便难以形成明辨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难以养成良好的语文行为习惯,难以使语文知识内化为真正的语文能力。语文素质教育务必“少时高效、轻负高质”为教学效果的标准,高度突出实践的教学环节。
  4研究学生是做好衔接、提高质量的根本
  4.1《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的人格养成主要受学校、社会、家庭、年龄等各方面因素的制约。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素质参差不齐,这就给如何做好衔接工作带来了很大的不便。只有正视这一点,才能做好教学过程中每一个环节。因此,教师应考虑这些环节的衔接。教育样样都是大事,今天“失之毫厘”,明天就“谬以千里”。
  4.2教师训练学生须考虑层次性。作为语文教师,了解学生各个阶段学习语文水平,帮助他们做好思想、感情、知识等的衔接。特别是中下生应侧重于基础的再现与反复,优生可着重从拓展、加深方面考虑。
  4.3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训练学生须考虑连贯性,促使各个环节的衔接联系,是学生整体优化,提高语文素养的关健所在。无论在哪个阶段,教师都应及时计划,及时总结,及时反馈,多与学生探讨,找出衔接的问题所在,给于解决。都应“让学生带着社会生活的体验走进语文课堂”,“让学生带着语文课堂的收获走向社会生活”。
  5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审美教育功能,在审美陶冶中塑造健康人格
  如果说通过思想教育塑造健康人格偏重于“晓之以理”,那么通过审美教育塑造健康人格主要是“动之以情”。审美陶冶作用于除语文认识能力以外的其他心理因素,包括情感、意志和个性心理特征,即我们常说的非智力心理因素。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语文教材中相当一部分课文是文学作品,这为进行审美教育提供了便利条件。我们可以充分发挥作品的审美陶冶功能,引导学生体会作品的语言、形象、感情,指导学生辨别真假、是非、美丑、善恶,提高鉴别欣赏能力,以饱含情感的“可讲因素”诱发学生感应的心灵,使之在美感共鸣中得到净化,达到人格塑造的目的。“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披文入情”法已经被越来越多的教师认同并运用于教学实践。有位教师上《背影》一课,首先动情地讲起了自己的父亲,学生听得入神感动,然后纷纷讲起父亲如何关怀、培育自己成长,全班沉浸在深重的情感氛围中。教师看时机成熟,水到渠成地进入了新课教学。我在讲《背影》一课时,怀着对父爱的深刻体验去动情地讲授,学生们情绪受到冲撞,好几个学生不能自抑,不止一次地流下了滚烫的泪。此时无声胜有声。我想,不用说教,把孝心献给父母的观念早已深刻在每个人的心底。“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学生对美是追求的,教师则要引导他们寻求真正的美——人性美。大量的写人记事文章正是很好的美育教材。教师引导学生对这些人物事迹进行审美注意,在获得美感享受的同时,净化心灵,汲取塑造健康人格的有益养料。
  6语文素质教育应注意的问题
  6.1要善于从民族文化中汲取丰富的语文精华。中国的语文素质教育离不开对民族语文和民族文化的准确把握,离不开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的弘扬,如果脱离深厚的民族语言、文化基础,语文素质教育就必然流于虚妄而不可想像。据此,语文素质教育更应该重视汉语言文字自身的特征,合乎其内在的学习经验和规律。
  6.2要善于根据汉语文的特点和规律引导学生联想、想像和幻想。汉语言文字的象形性、表意性、灵活性和汉语文的情感性、艺术性、审美性,决定了它具有广阔的联想、想像、幻想的空间。它“富有弹性、富于韵律、联想丰富、组合自由、气韵生动”。如一个“水”字,可以将其放在沙漠里,夜晚间、战场上去体味;一个“无边无垠”的词,可以导引你去大海中扬帆,去草原上驰骋,去宇宙中探秘;如此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对文章的解读,都是由汉语文富有弹性、富于联想、灵活、自由、生动的独特特点决定的,才使得人在学习汉语文时,总会自然而然地把特定的语文信息与原有大脑的信息产生有机的组合、扩展和再生,从而产生源源不断的难以数计的信息,这就是汉语文的魅力,汉语文创造的魅力。
  6.3建立多元的、立体的语文素质教育体系。语文的“基础性”决定了语文教学的多元性,“多元性”是对语文“基础性”的哲学诠释。一要大胆地把信息技术、脑科学和心理科学的成果应用于教学改革实践,重视学生知识、技能、心理、思维、文化、审美等方面的差异,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语文表达、语言交流等活动,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敢于争辩、勇于探索和实践;二要把学习语文知识与学习其他文化科学知识(包括事实知识、原理知识、技能知识、人力知识四大形态的知识)高度结合,促进知识结构、技能结构的不断完善;三要以人为本,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本。
  总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文化素养,使自己既是个专才,又是个通才。不满足于自己是“一桶水”,而要使自己成为“一条流动的河”。语文教师不仅要掌握语文学科的知识和教学方法,还要掌握教育学、心理学和科学的素质教育理论、方法与手段。要具备为人师表的风范,言传身教,真正做到在学生面前即是良师,又是益友,在教学过程中勇于探索,勇于实践,那么,初中语文素质教育的成功之路是可能走出来的。
其他文献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职业技术教育显得越来越重要,在产品、质量以及技术的竞争变得更为激烈的背景下,社会对技术工人的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这与当前职业技术教育学生的现状不一致,特别是处在中等职业教育中的技校学生,更是不容乐观。当前的教育模式决定了,技工学校的学生基础较差,大多是初中中下游的学生。他们大多每天课外学习的时间很少,大部分学生上课不认真听讲,普遍存在“睡课”、“走
期刊
【摘 要】 体育教师的教学风格往往是不同的,大致可分为学者型、激情型、技术型和威望型等四种类型;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体育教师常常会通过模仿、选择、定向、创新等基本模式,从而逐渐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教学风格。  【关键词】体育教师 教学风格 类型 形成模式    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的教学风格对学生学习态度的形成、个性特征的培养、学习氛围的创建、合作精神的养成等方面,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体育教师应根
期刊
随着汽车行业的快速发展,汽车用冲压零件的检测越来越重要。光靠三坐标大工显等大型检测设备已经不能满足企业快速发展的需要。专用检具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到冲压零件的检测当中。我公司从建厂以来经过多年摸索和努力,现在已经形成一套具有自己特色的检具生产模式。  专用检具的特点是使用灵活,携带方便,可靠程度高。可以根据工艺的不同需求制作不同工序的检具,使用时直接放到生产现场,减轻检验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
期刊
【摘 要】 村级小学的各方面条件中,对开展素质教育的影响有利有弊,涉及教师、学校、家长和社会。本文主要对不利因素进行较多的分析。  【关键词】 素质教育 限制 实验器材 村级小学 观念    素质教育是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值得深思的是,村级小学(简称村小,下同)目前的教育水平
期刊
课堂教学的第一价值是生命价值,课堂教学的最高目标是人格完善。新课程倡导的课堂是充满生命力的课堂,是充满人文关怀的课堂,是充满智慧魅力的课堂,是充满问题探索的课堂。从“知识课堂”向“生命课堂”的转变是新课程的呼唤。因此,我们的课堂教学重要的是教学生学会学,并且帮助学生形成认知框架。如果真正的学习没有发生,教师教得再辛苦,也是无效的。真正的学习意味着经验的重新组织与重新解释。判定课堂是否充满生命活力,
期刊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学生提出问题,这是“问题解决”的教学重要组成部分。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的:“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数学上的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因此,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是课堂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期刊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因而,在小学数学中要重视生活化、个性化、活动化教学。  1 数学教学的“生活化”  数学来源于生活,只有当学生把所学知识与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才能更好地掌握知识、内化知识。教学中,不仅要重视数学知识的生
期刊
目前,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在全国各地施行。作为教师,我们的课堂教学首当其冲地受到挑战。而作为人文性与交际性极强的语文学科,课堂教学尤其需要创新。  1 课堂教学创新的意义  1.1 能培养创新意识。在新课改下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让学生探索创新的方法,摸索创新的途径,体会创新的甜头,认识创新的重要,理解创新的意义,从而可以形成一种创新的意识。这无论是对学生的今天,还是未来,也无论对国民素质
期刊
数感是对数的一种灵感,具体表现为对作用于它的数学现象与问题的内在反映能力,也表现为运用数学工具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数感是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逐步体验和建立起来的。因此,教师要把数感作为一种方法渗透到整个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之中。  1 在数的概念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感  1.1 在数的概念引入过程中培养数感。概念的引入要依赖十分丰富的、典型的、全面的(不是零碎不全的)感知材料,千方百计充实学生的感性
期刊
探索创新英语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为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是英语教学的重要任务。  1 创新教学环境  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两个重要条件。教师必须经营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教师广博的知识修养和对教育事业的满腔热情以及在教学活动中表现出的独特性、多样性,是对学生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其次必须营造自由、争论的外部学习环境,使学生永远保持好奇心、求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