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司马迁写《史记》的目的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史记》又被后世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司马迁在《史记》中歌颂的几乎都是一些敢于进取、勇于建功立业的英雄。《史记》蕴含着丰富的价值。苏教版《〈史记〉选读》节选了《史记》中很多名篇,虽然苏教版《〈史记〉选读》是节选,但滴水可见整个太阳的光辉。学习、阅读《〈史记〉选读》要把握以下三个价值:
一、 把握《〈史记〉选读》的历史价值,学习“成一家之言”的历史观
《史记》是一部史学名著,学习《〈史记〉选读》篇目时,要了解其相关的历史,抓住历史时代背景中的人物和事件,正确认识历史局限性,理解其历史“实录”精神。比如《〈史记〉选读》中的信陵君、廉颇、蔺相如、项羽、李广等人物真实而生动,并反映出历史的重大问题。历来刘向、扬雄、班彪、班固等都评《史记》为“实录”。的确,司马迁据实写史事和人物,无论是行文或描写,还是寓论和发议,都从实不虚,真实而不夸饰。“实录精神”是《史记》之所以是历史著作而非文学作品的关键所在。
同时“通古今之变”的历史著作《史记》又意在探讨历史变化问题,它蕴涵着司马迁“成一家之言”的历史观。这在《〈史记〉选读》篇目中有很好的表现。这其中有三点:一是政治昏庸,统治残暴,社会黑暗,必然会朝代灭亡、改朝换代。比如,司马迁认为,秦朝开始灭六国,天下一统,万象更新,但后来实行严刑苛法,实施暴政,大兴土木,苛捐赋税沉重,残害百姓,陈胜吴广揭竿而起。“秦失其政而陈涉发迹” (《陈涉世家》),秦亡于农民起义,道出了历史因果。二是选贤举能,知人善用,善于纳谏必能成大业。比如司马迁写“楚汉相争”,项羽败亡,刘邦成功,在诸多因素中,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项羽盲目自信,心胸狭窄,眼界狭小,不善用人,即使有一谋士范增而不能用。而刘邦心胸宽广,放眼天下,任用萧何、张良、韩信等三杰,并善于采纳意见。司马迁指出项羽败亡是由于“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项羽本纪》)。司马迁给统治者提出了此般思索,“兼听则明,偏信则暗”,用人是根本,强弱相互转化,兼听用人可以创造帝王基业。三是民心问题,是否取得民心与政治成败息息相关。比如司马迁写到“行者有资,居者有蓄积,民赖其庆”(《周本纪》),还有《河渠书》,司马迁主张农业生产是天下之本,水利是农业命脉,顺应民俗而重视生产,让百姓谋利致富,让百姓安居乐业,百姓安天下安。历史已经清晰地告诉我们这些成败兴亡的道理,“民心政治”,“百姓谋利”是为政要义,这些在今天仍是颠灭不破的真理,今天借鉴,善莫大焉。如当今提出的“改善民生”、“和谐社会”和“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开放和社会发展的成果”,就是真理的运用。
二、 把握《〈史记〉选读》的文学价值,学习鉴赏文学美
在通常语文学习中,文言文的鉴赏是有难度的。只有扫除文言文障碍,才能顺利、深入鉴赏文言文的文学美。《〈史记〉选读》毕竟是文言文,因此一定要做到“文言并重”,“双管齐下”。简言之,“文”“言”两手抓。具体说就是抓好“言”,即文言文字、词、句,理解文言知识;做到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字字关注,句句落实。抓好“文”,即文言文的文学性:理解文言文的思想和人物形象,人物形象包括人物心理、行动、语言、肖像、精神、品质和意志等。同时品读和领悟文中的精彩句段,突出感受和体悟。
还有“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又表明《史记》是一部文学名著。《史记》使用了大量的文学手段,达到了很高的文学成就,表现在:“叙事写作艺术”、“人物形象塑造艺术”和“语言运用艺术”。 这些在《〈史记〉选读》篇目中同样突出,那么阅读《〈史记〉选读》篇目时,就要注意这三方面。先说《〈史记〉选读》篇目的“叙事写作艺术”,基本上是第三人称的客观叙述。司马迁作为叙述者,几乎完全站在事件之外,只是在最后的“论赞”部分,才作为评论者直接登场,表示自己的看法,实际也体现了叙述者的感情倾向。这种含而不露的褒贬,是经由文学的感染来传达的,学习、阅读《〈史记〉选读》时要会鉴赏“论赞”。 再说“人物形象塑造艺术”, 《〈史记〉选读》篇目的人物形象塑造,具有数量众多、类型丰富、个性较鲜明三大特点。如其中项羽、刘邦、张良、韩信、管仲、李斯、屈原、毛遂、李广、优孟、荆轲、程婴、等等。这些人物来自社会的各种阶层,从事各不相同的活动,经历了不同的人生命运。从帝王到平民,有成功者,有失败者,有刚烈的英雄,有无耻的小人,个性形象鲜明丰富。最后说《〈史记〉选读》篇目的“语言运用艺术”。《史记》的语言,历来受到人们的推崇,被尊为典范,代表了骈文出现以前所谓“古文”的最高成就。作者司马迁的写作语言始终是倾注情感的,根据不同的场面,出于不同的心情,语调有时短截急促,有时疏缓从容,有时沉重,有时轻快,有时幽默,有时庄肃,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我们用心体悟、品味、咀嚼和感受《〈史记〉选读》的语言其实就是在品尝、享受它的文学美和文化价值。
三、 把握《〈史记〉选读》的人文价值,学习人文精神
司马迁是人文精神的榜样,他遭受宫刑,痛不欲生,为了完成《史记》顽强地活了下来,著书十九年。正如他说“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报任安书》),司马迁“发愤著书说”历来为后世人所推崇。司马迁的“发奋精神”及个人忍辱含垢、立志高远的奋斗经历与《史记》中所歌颂的这些艰苦奋斗的思想,它永远给人们以激励,给人们以启迪。每当我们灰心丧气、濒临绝望的时候,给我们以无比的力量、信心与勇气。每当我们阅读至此,心潮澎湃,信心百倍,勇往直前。
《史记》里很多人物都是英雄,他们有理想、有抱负、有追求;他们为了某种信念,某种原则可以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他们都有一种百折不挠、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比如《〈史记〉选读》篇目中就有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公而忘私、乐于奉献、勇往直前的精神;有孔子“累累若丧家犬”、历尽艰辛而百折不挠、自强不息、布施仁政于天下的实践精神;有陈胜、吴广敢为天下先的精神;有屈原慷慨牺牲、爱国主义的精神;有蔺相如大智大慧、力挑重担、义不受辱的人格自尊精神;荆轲“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舍生取义、赴汤蹈火、勇于牺牲的精神。程婴坚定原则立场、忍辱负重的精神;侯赢不慕名利,“士为知己者死”的精神等等。不胜枚举,他们有着无尚光荣的的人生观、生死观和价值观,具有崇高的人文精神。所有这些精神价值令人心驰神往、热泪盈眶,激情万丈,壮怀不已。
总之,中国几千年来的封建教育都不是“格物致知”教育,而是“人的教化”,这些人文精神是“人的教化”的新高度,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精神形成的基础,是屹立于世界的民族文化。学习、阅读《〈史记〉选读》是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是民族文化教诲,更是养成这些积极向上的人生观、生死观和价值观及培养人文精神、人文价值的好教材,它能培养我们的素养、气质与精神,让我们具有“精、气、神”。
作者单位:山东省淄博市高青县第二中学(256300)
一、 把握《〈史记〉选读》的历史价值,学习“成一家之言”的历史观
《史记》是一部史学名著,学习《〈史记〉选读》篇目时,要了解其相关的历史,抓住历史时代背景中的人物和事件,正确认识历史局限性,理解其历史“实录”精神。比如《〈史记〉选读》中的信陵君、廉颇、蔺相如、项羽、李广等人物真实而生动,并反映出历史的重大问题。历来刘向、扬雄、班彪、班固等都评《史记》为“实录”。的确,司马迁据实写史事和人物,无论是行文或描写,还是寓论和发议,都从实不虚,真实而不夸饰。“实录精神”是《史记》之所以是历史著作而非文学作品的关键所在。
同时“通古今之变”的历史著作《史记》又意在探讨历史变化问题,它蕴涵着司马迁“成一家之言”的历史观。这在《〈史记〉选读》篇目中有很好的表现。这其中有三点:一是政治昏庸,统治残暴,社会黑暗,必然会朝代灭亡、改朝换代。比如,司马迁认为,秦朝开始灭六国,天下一统,万象更新,但后来实行严刑苛法,实施暴政,大兴土木,苛捐赋税沉重,残害百姓,陈胜吴广揭竿而起。“秦失其政而陈涉发迹” (《陈涉世家》),秦亡于农民起义,道出了历史因果。二是选贤举能,知人善用,善于纳谏必能成大业。比如司马迁写“楚汉相争”,项羽败亡,刘邦成功,在诸多因素中,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项羽盲目自信,心胸狭窄,眼界狭小,不善用人,即使有一谋士范增而不能用。而刘邦心胸宽广,放眼天下,任用萧何、张良、韩信等三杰,并善于采纳意见。司马迁指出项羽败亡是由于“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项羽本纪》)。司马迁给统治者提出了此般思索,“兼听则明,偏信则暗”,用人是根本,强弱相互转化,兼听用人可以创造帝王基业。三是民心问题,是否取得民心与政治成败息息相关。比如司马迁写到“行者有资,居者有蓄积,民赖其庆”(《周本纪》),还有《河渠书》,司马迁主张农业生产是天下之本,水利是农业命脉,顺应民俗而重视生产,让百姓谋利致富,让百姓安居乐业,百姓安天下安。历史已经清晰地告诉我们这些成败兴亡的道理,“民心政治”,“百姓谋利”是为政要义,这些在今天仍是颠灭不破的真理,今天借鉴,善莫大焉。如当今提出的“改善民生”、“和谐社会”和“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开放和社会发展的成果”,就是真理的运用。
二、 把握《〈史记〉选读》的文学价值,学习鉴赏文学美
在通常语文学习中,文言文的鉴赏是有难度的。只有扫除文言文障碍,才能顺利、深入鉴赏文言文的文学美。《〈史记〉选读》毕竟是文言文,因此一定要做到“文言并重”,“双管齐下”。简言之,“文”“言”两手抓。具体说就是抓好“言”,即文言文字、词、句,理解文言知识;做到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字字关注,句句落实。抓好“文”,即文言文的文学性:理解文言文的思想和人物形象,人物形象包括人物心理、行动、语言、肖像、精神、品质和意志等。同时品读和领悟文中的精彩句段,突出感受和体悟。
还有“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又表明《史记》是一部文学名著。《史记》使用了大量的文学手段,达到了很高的文学成就,表现在:“叙事写作艺术”、“人物形象塑造艺术”和“语言运用艺术”。 这些在《〈史记〉选读》篇目中同样突出,那么阅读《〈史记〉选读》篇目时,就要注意这三方面。先说《〈史记〉选读》篇目的“叙事写作艺术”,基本上是第三人称的客观叙述。司马迁作为叙述者,几乎完全站在事件之外,只是在最后的“论赞”部分,才作为评论者直接登场,表示自己的看法,实际也体现了叙述者的感情倾向。这种含而不露的褒贬,是经由文学的感染来传达的,学习、阅读《〈史记〉选读》时要会鉴赏“论赞”。 再说“人物形象塑造艺术”, 《〈史记〉选读》篇目的人物形象塑造,具有数量众多、类型丰富、个性较鲜明三大特点。如其中项羽、刘邦、张良、韩信、管仲、李斯、屈原、毛遂、李广、优孟、荆轲、程婴、等等。这些人物来自社会的各种阶层,从事各不相同的活动,经历了不同的人生命运。从帝王到平民,有成功者,有失败者,有刚烈的英雄,有无耻的小人,个性形象鲜明丰富。最后说《〈史记〉选读》篇目的“语言运用艺术”。《史记》的语言,历来受到人们的推崇,被尊为典范,代表了骈文出现以前所谓“古文”的最高成就。作者司马迁的写作语言始终是倾注情感的,根据不同的场面,出于不同的心情,语调有时短截急促,有时疏缓从容,有时沉重,有时轻快,有时幽默,有时庄肃,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我们用心体悟、品味、咀嚼和感受《〈史记〉选读》的语言其实就是在品尝、享受它的文学美和文化价值。
三、 把握《〈史记〉选读》的人文价值,学习人文精神
司马迁是人文精神的榜样,他遭受宫刑,痛不欲生,为了完成《史记》顽强地活了下来,著书十九年。正如他说“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报任安书》),司马迁“发愤著书说”历来为后世人所推崇。司马迁的“发奋精神”及个人忍辱含垢、立志高远的奋斗经历与《史记》中所歌颂的这些艰苦奋斗的思想,它永远给人们以激励,给人们以启迪。每当我们灰心丧气、濒临绝望的时候,给我们以无比的力量、信心与勇气。每当我们阅读至此,心潮澎湃,信心百倍,勇往直前。
《史记》里很多人物都是英雄,他们有理想、有抱负、有追求;他们为了某种信念,某种原则可以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他们都有一种百折不挠、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比如《〈史记〉选读》篇目中就有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公而忘私、乐于奉献、勇往直前的精神;有孔子“累累若丧家犬”、历尽艰辛而百折不挠、自强不息、布施仁政于天下的实践精神;有陈胜、吴广敢为天下先的精神;有屈原慷慨牺牲、爱国主义的精神;有蔺相如大智大慧、力挑重担、义不受辱的人格自尊精神;荆轲“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舍生取义、赴汤蹈火、勇于牺牲的精神。程婴坚定原则立场、忍辱负重的精神;侯赢不慕名利,“士为知己者死”的精神等等。不胜枚举,他们有着无尚光荣的的人生观、生死观和价值观,具有崇高的人文精神。所有这些精神价值令人心驰神往、热泪盈眶,激情万丈,壮怀不已。
总之,中国几千年来的封建教育都不是“格物致知”教育,而是“人的教化”,这些人文精神是“人的教化”的新高度,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精神形成的基础,是屹立于世界的民族文化。学习、阅读《〈史记〉选读》是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是民族文化教诲,更是养成这些积极向上的人生观、生死观和价值观及培养人文精神、人文价值的好教材,它能培养我们的素养、气质与精神,让我们具有“精、气、神”。
作者单位:山东省淄博市高青县第二中学(256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