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由于国内高职院校表演专业能力培养停留在研究层面,并没有涉及在产业化整体化下综合能力的培养。所以提出“订单式培养”、“职业能力”、“高职表演类学生能力提升”三个问题,通过三个问题的提出,进行深入研究,最终实现表演类专业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教育模式。
关键词:“订单式培养”;“职业能力”;“高职表演类学生能力提升”
目前,从国内外情况看,国外优于国内,国外在高职培养模式上提前与国内的发展,他们已经在多年的培养中,逐渐走出了自己的路线。其次,高职表演类的培养,看似是与高等教育有关联,实际上,培养目的是为长期基层劳动工作进行培养的,那么它的培养高度,从学术层面来看,就不是研究层级和研究领域的培养,而是基层繁琐劳动的工作培养。第三,国内现在,高职院校学生所学习的表演专业,基本上都是国外引进学科,例如话剧表演、影视表演、美声唱法、服装表演、舞蹈表演等,有相当一部分来自国外,或者是借鉴了国外的文化成果。因此,国外在这些表演类领域上的发展和表演职业的发展都比我们要先人一步,所以,我们在研究上,要着眼于国外,观察他们表演职业发展动态,来启发我们高职院校表演专业培养。
那么,从国外研究情况看,在表演类职业能力培养上采用以下三种方式:澳大利亚从实用角度研究职业教育的经济效益问题;德国和法国研究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等值性问题;美国则关注社会发展与职业教育的关系,日本是建立与具体企业联系不太紧密的公共职业教育培训体系。
从德国、法国、美国、日本,四个国家的高职培养来看,国外高职院校基本上已经建立了,以经济效益和企业生存为前提的职业化培养方向。也就是说,高职院校的培养,主要与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有密切关联,那么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提升,有很大一部分是,来自于企业的发展,而高职院校区别与高等院校的本质也就是,高职院校只做与职业岗位发展有关的事情,高等院校则是做推动社会进步有关的事情,高职院校着眼于职业岗位培养,高等院校着眼与某些行业领军,比如:航空航天发展,核科学的发展,就需要高等院校培养的人才,而汽车修理工、机床检修这样的工作就需要职业院校培养的学生。再比如:表演岗位的合唱队领队、群众演员、道具管理、舞台安装、灯光管控、 等岗位,都需要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而作曲、指挥、交响乐乐队的职业经理人、等工作需要高等院校培养。因此,近些年,国内也逐步有专家学者做了关于高职院校职业化培养的相关研究,其中,在职能能力上赵志群提出“职业教育工学结合”既工作过程和理论与实践一体化培养。而关于表演专业的职业能力培养的“职业艺术家”研究上,如:林增伟在《浅谈艺术职业化倾向对高校教学的影响及对策》文章中阐述他们在艺术创作态度和出发点以及规范艺术市场运作方面的意义和当代艺术职业化的特点;赵凡在《演出制作管理专业以能力培养为重心教学模式的探究》文章中阐述其相关的能力要求、能力与课程之间的关系和以能力为重心的课程设置,完成从"学科本位"向"能力本位"的转变。杨松权在《略论高职音乐表演专业技能教学与舞台实践的对接》文章中文章阐述将平时的音乐技能课堂教学与舞台实践进行无缝对接,使学生真正具备舞台表演的能力。
综上所述以上现状进行分析:国外高职学生培养重视职业能力社会化培养,但没有针对表演专业提出具体的方法;国内目前对高等院校和高职院校表演专业能力培养停留在研究层面,并没有涉及在产业化整体化下综合能力的培养。所以,通过对“订单式培养”、“职业能力”、“高职表演类职业能力提升”这三个问题的研究,有望实现,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教育模式。
从这三个问题的研究顺序来看,“订单式培养”应该是排在这三个研究问题的首要问题,也是总领研究内容的问题,“订单式培养”顾名思义,就是从企业那里拿到订单,对学生进行培养,也就是过去的“做中学、学中做”,但是又跟过去有区别,过去的“做中学、学中做”是高职院校内部的自我设定,没有经过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检验,只能算作学校内部的模拟演习,而现在的“订单式培养”是以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为前提的培养,是受到市场检验的培养,这种培养直接对接的市场经济体制的竞争环境,而我们要做的绝不是在竞争中取胜,而是在竞争中生存,也就是说,让学生通过“订单式培养”学会在基层社会的工作岗位里生存,因为基层工作岗位也存在竞争关系。所以,如何基层岗位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这也是第二和第三个研究内容所要呈现的,即“职业能力”、“高职表演类学生能力提升”。
一、订单式培养,以用人市场和用人单位的协议“订单”为依据,组织人才培养工作,充分发挥企业资源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确保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同步。在订单式培养的过程中,有针对性的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教学环节、考核环节。同时,树立学生的职业责任感,例如“演出团体、场地承办方、票务公司”等用人单位联系,根据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以“订单式培养”为前提,提高培养质量为目的,对表演类学生进行“订单式培养”。从现有的情况看,订单式培养模式,分为,直接型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间接型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1+1+1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其中第一种和第三种都是和企业签订协议,第二种是和中介签订协议。由此,可以看出,訂单式培养必须是在企业和高职院校签订合作协议的既定框架下进行培养,所以订单式培养首要任务就是企业与高职院校的合作协议。那么传统的高职院校在落实订单式培养这件事情上,具体操作应该如何进行呢,这首先要看高职院校的学科架构,比如,涵盖表演类的高职院校,一般除了表演专业还有一系列的其他专业,比如:主持播音、编导、电视节目制作、摄影摄像、新媒体、计算机、美术、管理等方向,乍一看,以上专业都属于偏向艺术行业领域,但实际上,落地到各个点的企业,则是千差万别。因为企业是以产品和客户服务作为生存依据的,所以企业的产品只能是某一个点,而无法涵盖高职院校的所有专业,那么企业产品的那个点,可能隐藏在高职院校里某个二级教学部门里面的三级教研单位中,隐藏性非常强。导致企业在和高职院校签订合作协议的时候,要不断下沉,从学校层面下沉到二级教学部门,然后,再从二级教学部门下沉到某个三级教研单位中,这种逐级下沉的方式,极大的影响了企业的办事效率,延长了项目周期,消耗了企业成本。所以订单式培养模式的建立,首先要打通高职院校内部的环节,建立与企业对接的专属项目部,减少对接环节,和审批手续。在订单式培养的落地方面,需要企业和培养团队对接,一起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教学环节、考核环节。如果培养团队单方面制定培养环节,缺失了企业参与,那么很有可能导致验收结果的质量出现问题,给企业带来损失。所以企业与高职培养团队要共同商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等环节。那么在商定的过程中,企业的规范化管理会渗透到日常教学的考核环节中,这种渗透有利于学生的职业素养提高,能够让学生从精神风貌、学习态度上得到改善。订单式培养在课程设置上,要体现企业对产品质量的要求,比如表演类的学生,在面对表演类企业的订单时,在质量上比如要达到商业化的高度,如果,距离商业化高度有一定差距的,需要加紧弥补,当然也可以引进绩效制度,对于达不到质量要求的学生进行淘汰,这部分被淘汰的学生,可以转到其他的配套表演产品中。这样的企业制度化管理手段,有利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树立职业自觉意识。 二、职业能力和高职表演类学生能力提升
职业能力培养和高职表演类学生能力提升,这两个方面,要与订单式培养,一起结合完成,即在订单式培养的框架下,达到职业能力和高职表演类学生能力提升。首先制定出以下五项:即表演技能水平提升、工作适应能力、创意产品开发能力、节目订单运作能力、艺术市场的风向把握能力。这五项是按照能力提升顺序和订单式培养过程中的项目开发顺序展开的。在表演类订单中,高职学生的表演技能水平,决定着订单式培养的质量,那么表演技能水平的加强,不仅仅在学习阶段需要加强,很多表演行业单位的上班工作内容就是加强专业技能的训练,所以表演类学生的专业技能提升,不仅仅是在学校里提升,还要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上继续训练。因此,对于高职表演类学生的能力培养,就首先要从思想意识上突破,让他们明白,这个专业的岗位发展情况,明白提升的重要性。接下来进行,订单式的表演技能水平提升,以订单要求为依据,以订单内容为主要的课堂内容,通过订单内容的学习,对表演技能、表演基础进行培训,在企业规定的订单周期里强化性的学习,同时把工作绩效考核、企业管理制度纳入教学范围,让学生不仅仅是在提升技能,还要在提升技能的同时,了解到企业化职工管理方式具体由哪些,这样才能达到培养“工作适应能力”的目的,在以往的高职订单式培养中,往往注重培养学生技能,而忽略“工作适应能力”,实际上,“工作适应能力”远远大于技能的培养,毕竟技能培养是个长期训练的过程,而“工作适应能力”则是个人综合能力的一部分,涵盖面很广,它不仅要遵守管理制度、协调同级的人际关系、完成相应工作,而且还要在这些框架下,完成个人成长,促进企业发展,创作价值。只有在“工作适应能力”上游刃有余,才能让个人的水平得到一定限度的发挥。接下来的“创意产品开发能力、节目订单运作能力、艺术市场的风向把握能力”都是要在“职场工作适应能力”的前提下开展。
首先是“创意产品开发能力”,這个就需要团队配合,在企业订单式培养中,关于创意产品开发,尤为重要,因为企业订单是一个长期合作的过程,在长期合作的过程中,我们不仅仅收到企业的需求性量化标准订单,也会收到部分只给框架,只给要求,没有具体执行范围的订单。那么,遇到此类订单,具体项目怎么做,就需要在课堂上进行开发,在创意产品的开发能力上培养学生,让学生明白,为表演类企业劳动,不仅仅是要做一个流水作业的劳动者,还要具备一定的创作能力,流水线式的表演工作,仅仅是企业生存的很小一部分,而企业想在激烈的市场环境中处于长期生存地位,就要不断的接受市场挑战,那么,“创意产品开发能力、节目订单运作能力、艺术市场的风向把握能力”这三个能力培养,才是企业发展的核心价值。高职表演类学生有了这个认识作为前提,才能更好的达成“订单式培养”的目的,实现“订单式培养”的意义。
其次是,“节目定单运作能力”也是综合能力的培养方向之一,节目订单运作是在创意产品开发结束后,依照创意产品的开发内容,对其加以市场化运作,也就是说,所开发的表演类创意产品,能不能在市场上被广泛接受,这个“节目订单运作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所以“节目订单运作能力”实际上是涵盖市场销售、市场推广、商务洽谈的综合性能力培养。
第三是,“艺术市场的风向把握能力”是创意产品开发能力的前提,从市场结构看,表演艺术市场,有很大一部分属于娱乐市场,娱乐性的表演产品售价高于传统艺术表演产品,而娱乐性购买率最高的群体,是年龄在14到35岁之间的青年人,另外,多年的演艺市场数据也显示,无论是舞蹈表演、音乐表演、影视表演都是低龄化买单率高,所以“艺术市场的风向”首先要看低龄化人群的娱乐需求方向在哪里,因此,艺术市场的风向观察和风向把控,需要新生代的参与,而高职院校的学生,恰好是新生代的主力军。
综上,“订单式培养”的高职表演类学生能力提升研究,是当代高职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产物,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必经之路。
作者简介:
方圆、女、硕士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 高职教育研究、音乐教育教学研究。彭碧波 女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副高级职称,研究方向,音乐表演、音乐教育教学研究。
*【课题项目】课题名称:院级课题、《基于“订单式培养”的高职表演学生能力提升培养》课题编号:19JY28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 长沙 410100)
关键词:“订单式培养”;“职业能力”;“高职表演类学生能力提升”
目前,从国内外情况看,国外优于国内,国外在高职培养模式上提前与国内的发展,他们已经在多年的培养中,逐渐走出了自己的路线。其次,高职表演类的培养,看似是与高等教育有关联,实际上,培养目的是为长期基层劳动工作进行培养的,那么它的培养高度,从学术层面来看,就不是研究层级和研究领域的培养,而是基层繁琐劳动的工作培养。第三,国内现在,高职院校学生所学习的表演专业,基本上都是国外引进学科,例如话剧表演、影视表演、美声唱法、服装表演、舞蹈表演等,有相当一部分来自国外,或者是借鉴了国外的文化成果。因此,国外在这些表演类领域上的发展和表演职业的发展都比我们要先人一步,所以,我们在研究上,要着眼于国外,观察他们表演职业发展动态,来启发我们高职院校表演专业培养。
那么,从国外研究情况看,在表演类职业能力培养上采用以下三种方式:澳大利亚从实用角度研究职业教育的经济效益问题;德国和法国研究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等值性问题;美国则关注社会发展与职业教育的关系,日本是建立与具体企业联系不太紧密的公共职业教育培训体系。
从德国、法国、美国、日本,四个国家的高职培养来看,国外高职院校基本上已经建立了,以经济效益和企业生存为前提的职业化培养方向。也就是说,高职院校的培养,主要与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有密切关联,那么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提升,有很大一部分是,来自于企业的发展,而高职院校区别与高等院校的本质也就是,高职院校只做与职业岗位发展有关的事情,高等院校则是做推动社会进步有关的事情,高职院校着眼于职业岗位培养,高等院校着眼与某些行业领军,比如:航空航天发展,核科学的发展,就需要高等院校培养的人才,而汽车修理工、机床检修这样的工作就需要职业院校培养的学生。再比如:表演岗位的合唱队领队、群众演员、道具管理、舞台安装、灯光管控、 等岗位,都需要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而作曲、指挥、交响乐乐队的职业经理人、等工作需要高等院校培养。因此,近些年,国内也逐步有专家学者做了关于高职院校职业化培养的相关研究,其中,在职能能力上赵志群提出“职业教育工学结合”既工作过程和理论与实践一体化培养。而关于表演专业的职业能力培养的“职业艺术家”研究上,如:林增伟在《浅谈艺术职业化倾向对高校教学的影响及对策》文章中阐述他们在艺术创作态度和出发点以及规范艺术市场运作方面的意义和当代艺术职业化的特点;赵凡在《演出制作管理专业以能力培养为重心教学模式的探究》文章中阐述其相关的能力要求、能力与课程之间的关系和以能力为重心的课程设置,完成从"学科本位"向"能力本位"的转变。杨松权在《略论高职音乐表演专业技能教学与舞台实践的对接》文章中文章阐述将平时的音乐技能课堂教学与舞台实践进行无缝对接,使学生真正具备舞台表演的能力。
综上所述以上现状进行分析:国外高职学生培养重视职业能力社会化培养,但没有针对表演专业提出具体的方法;国内目前对高等院校和高职院校表演专业能力培养停留在研究层面,并没有涉及在产业化整体化下综合能力的培养。所以,通过对“订单式培养”、“职业能力”、“高职表演类职业能力提升”这三个问题的研究,有望实现,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教育模式。
从这三个问题的研究顺序来看,“订单式培养”应该是排在这三个研究问题的首要问题,也是总领研究内容的问题,“订单式培养”顾名思义,就是从企业那里拿到订单,对学生进行培养,也就是过去的“做中学、学中做”,但是又跟过去有区别,过去的“做中学、学中做”是高职院校内部的自我设定,没有经过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检验,只能算作学校内部的模拟演习,而现在的“订单式培养”是以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为前提的培养,是受到市场检验的培养,这种培养直接对接的市场经济体制的竞争环境,而我们要做的绝不是在竞争中取胜,而是在竞争中生存,也就是说,让学生通过“订单式培养”学会在基层社会的工作岗位里生存,因为基层工作岗位也存在竞争关系。所以,如何基层岗位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这也是第二和第三个研究内容所要呈现的,即“职业能力”、“高职表演类学生能力提升”。
一、订单式培养,以用人市场和用人单位的协议“订单”为依据,组织人才培养工作,充分发挥企业资源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确保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同步。在订单式培养的过程中,有针对性的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教学环节、考核环节。同时,树立学生的职业责任感,例如“演出团体、场地承办方、票务公司”等用人单位联系,根据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以“订单式培养”为前提,提高培养质量为目的,对表演类学生进行“订单式培养”。从现有的情况看,订单式培养模式,分为,直接型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间接型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1+1+1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其中第一种和第三种都是和企业签订协议,第二种是和中介签订协议。由此,可以看出,訂单式培养必须是在企业和高职院校签订合作协议的既定框架下进行培养,所以订单式培养首要任务就是企业与高职院校的合作协议。那么传统的高职院校在落实订单式培养这件事情上,具体操作应该如何进行呢,这首先要看高职院校的学科架构,比如,涵盖表演类的高职院校,一般除了表演专业还有一系列的其他专业,比如:主持播音、编导、电视节目制作、摄影摄像、新媒体、计算机、美术、管理等方向,乍一看,以上专业都属于偏向艺术行业领域,但实际上,落地到各个点的企业,则是千差万别。因为企业是以产品和客户服务作为生存依据的,所以企业的产品只能是某一个点,而无法涵盖高职院校的所有专业,那么企业产品的那个点,可能隐藏在高职院校里某个二级教学部门里面的三级教研单位中,隐藏性非常强。导致企业在和高职院校签订合作协议的时候,要不断下沉,从学校层面下沉到二级教学部门,然后,再从二级教学部门下沉到某个三级教研单位中,这种逐级下沉的方式,极大的影响了企业的办事效率,延长了项目周期,消耗了企业成本。所以订单式培养模式的建立,首先要打通高职院校内部的环节,建立与企业对接的专属项目部,减少对接环节,和审批手续。在订单式培养的落地方面,需要企业和培养团队对接,一起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教学环节、考核环节。如果培养团队单方面制定培养环节,缺失了企业参与,那么很有可能导致验收结果的质量出现问题,给企业带来损失。所以企业与高职培养团队要共同商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等环节。那么在商定的过程中,企业的规范化管理会渗透到日常教学的考核环节中,这种渗透有利于学生的职业素养提高,能够让学生从精神风貌、学习态度上得到改善。订单式培养在课程设置上,要体现企业对产品质量的要求,比如表演类的学生,在面对表演类企业的订单时,在质量上比如要达到商业化的高度,如果,距离商业化高度有一定差距的,需要加紧弥补,当然也可以引进绩效制度,对于达不到质量要求的学生进行淘汰,这部分被淘汰的学生,可以转到其他的配套表演产品中。这样的企业制度化管理手段,有利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树立职业自觉意识。 二、职业能力和高职表演类学生能力提升
职业能力培养和高职表演类学生能力提升,这两个方面,要与订单式培养,一起结合完成,即在订单式培养的框架下,达到职业能力和高职表演类学生能力提升。首先制定出以下五项:即表演技能水平提升、工作适应能力、创意产品开发能力、节目订单运作能力、艺术市场的风向把握能力。这五项是按照能力提升顺序和订单式培养过程中的项目开发顺序展开的。在表演类订单中,高职学生的表演技能水平,决定着订单式培养的质量,那么表演技能水平的加强,不仅仅在学习阶段需要加强,很多表演行业单位的上班工作内容就是加强专业技能的训练,所以表演类学生的专业技能提升,不仅仅是在学校里提升,还要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上继续训练。因此,对于高职表演类学生的能力培养,就首先要从思想意识上突破,让他们明白,这个专业的岗位发展情况,明白提升的重要性。接下来进行,订单式的表演技能水平提升,以订单要求为依据,以订单内容为主要的课堂内容,通过订单内容的学习,对表演技能、表演基础进行培训,在企业规定的订单周期里强化性的学习,同时把工作绩效考核、企业管理制度纳入教学范围,让学生不仅仅是在提升技能,还要在提升技能的同时,了解到企业化职工管理方式具体由哪些,这样才能达到培养“工作适应能力”的目的,在以往的高职订单式培养中,往往注重培养学生技能,而忽略“工作适应能力”,实际上,“工作适应能力”远远大于技能的培养,毕竟技能培养是个长期训练的过程,而“工作适应能力”则是个人综合能力的一部分,涵盖面很广,它不仅要遵守管理制度、协调同级的人际关系、完成相应工作,而且还要在这些框架下,完成个人成长,促进企业发展,创作价值。只有在“工作适应能力”上游刃有余,才能让个人的水平得到一定限度的发挥。接下来的“创意产品开发能力、节目订单运作能力、艺术市场的风向把握能力”都是要在“职场工作适应能力”的前提下开展。
首先是“创意产品开发能力”,這个就需要团队配合,在企业订单式培养中,关于创意产品开发,尤为重要,因为企业订单是一个长期合作的过程,在长期合作的过程中,我们不仅仅收到企业的需求性量化标准订单,也会收到部分只给框架,只给要求,没有具体执行范围的订单。那么,遇到此类订单,具体项目怎么做,就需要在课堂上进行开发,在创意产品的开发能力上培养学生,让学生明白,为表演类企业劳动,不仅仅是要做一个流水作业的劳动者,还要具备一定的创作能力,流水线式的表演工作,仅仅是企业生存的很小一部分,而企业想在激烈的市场环境中处于长期生存地位,就要不断的接受市场挑战,那么,“创意产品开发能力、节目订单运作能力、艺术市场的风向把握能力”这三个能力培养,才是企业发展的核心价值。高职表演类学生有了这个认识作为前提,才能更好的达成“订单式培养”的目的,实现“订单式培养”的意义。
其次是,“节目定单运作能力”也是综合能力的培养方向之一,节目订单运作是在创意产品开发结束后,依照创意产品的开发内容,对其加以市场化运作,也就是说,所开发的表演类创意产品,能不能在市场上被广泛接受,这个“节目订单运作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所以“节目订单运作能力”实际上是涵盖市场销售、市场推广、商务洽谈的综合性能力培养。
第三是,“艺术市场的风向把握能力”是创意产品开发能力的前提,从市场结构看,表演艺术市场,有很大一部分属于娱乐市场,娱乐性的表演产品售价高于传统艺术表演产品,而娱乐性购买率最高的群体,是年龄在14到35岁之间的青年人,另外,多年的演艺市场数据也显示,无论是舞蹈表演、音乐表演、影视表演都是低龄化买单率高,所以“艺术市场的风向”首先要看低龄化人群的娱乐需求方向在哪里,因此,艺术市场的风向观察和风向把控,需要新生代的参与,而高职院校的学生,恰好是新生代的主力军。
综上,“订单式培养”的高职表演类学生能力提升研究,是当代高职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产物,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必经之路。
作者简介:
方圆、女、硕士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 高职教育研究、音乐教育教学研究。彭碧波 女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副高级职称,研究方向,音乐表演、音乐教育教学研究。
*【课题项目】课题名称:院级课题、《基于“订单式培养”的高职表演学生能力提升培养》课题编号:19JY28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 长沙 41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