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什么是最好的工作?”又到春季招聘时,你对自己的工作有哪些期许?“office不用太大,放得下我的梦想就好”;“想要俘获我的心,先有配得上我的薪”;“再不折腾,就老了”;“要尽力工作,也要尽情生活”。有没有一句说到你的心里?智联招聘新一轮春招战役既没有高声叫卖,也没有明星代言,只有四句宣言,却也让人为之一动。
随着马斯洛效应的日益明显,让“用工荒”,“就业难”长期并存,究其原因,工作多而好工作少,应聘者多而适合者少。什么是好工作?智联招聘崇尚的好工作标准很简单——“人岗匹配”。“谁都不希望找一个职位低薪资低的工作,但我们不能武断地认为这样的工作就不是好工作。它可能让你在行业里得到更有益的磨练,让你在之后的几年得到更好发展。我们无法告诉求职者什么样的工作最适合他,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广告推广,引导受众,告诉他们应该去找什么样的工作。”智联招聘集团品牌及公关总监陈嘉杰告诉《广告主》。
情感诉求匹配
今年一开春,各大招聘网站的叫卖声就一浪高过一浪地吆喝起来,作为老牌招聘网站的智联招聘却摆出了自己的小格调。不禁让人担心,如此低调怎能敌得过招聘大潮的来势汹汹?“智联招聘的主要受众是都市白领,网站在这个群体中已经有了相当的知名度,不需要高声叫卖式的广告宣传去强调人们的对于品牌的记忆。高调的广告宣传或许可以提高知名度,但较为平实的广告方式则可以更好地传达品牌的调性和内涵。”与很多综合服务类网站不同,智联招聘并没有随着电商潮流扩展自己的业务范围。自1997年创立以来,一直专注于人力资源服务,是国内起步最早的招聘网站之一,其定位明确,受众以都市白领为主,17年来,其主线未有大的变动。
“通过广泛的调研,我们对时下人们找工作的心态、需求进行整合筛选,最终提炼出了‘梦想’、‘薪水’、‘跳槽’、‘平衡’这四个主题。”陈嘉杰告诉《广告主》,公司白领由于受教育程度较高,心理活动较为复杂,对待工作、社会的看法更加深入和多元,他们更追求品牌的感情契合。智联招聘近两年的广告宣传主要从受众的情感诉求入手,关注职场白领的内心世界。陈嘉杰向记者提到了智联招聘去年推出的“抬头族”平面广告系列——“成功是第二步,勇气才是第一步”“不为明媚的忧伤,为了成长更坚强,抬头45度”“不管输给现实多少次,都不要低头放弃自己”……语气煽情而励志,引起了无数刚入职场屡次碰壁的职场小白的共鸣。“在广告拍摄的过程中,画面中的女演员真的流下了眼泪,她的真实身份就是一个职场小白,我们的广告创意让她想到了自己。广告应源于真实生活,不刻意,不伪装,能让观众从中找到自己的影子。单纯说‘匹配’,受众是没有感觉的。但是通过这个概念延伸出来的故事情节和画面则可以打动受众。只有通过深入挖掘用户的心理需求,才能更准确地找到广告主题,实现广告内容与受众情感诉求的匹配。”陈嘉杰补充道。
社会需求匹配
作为求职的主力大军,90后的心态变化越来越受到用人单位的重视。“多数年轻人对自己的工作方向是迷茫的。社会因素的复杂多元,信息交流的畅通快速,人们对于社会的话语权增加,求职者家庭环境更加优越等等都影响着他们看待工作的角度。90后更重视自身价值的实现,对工作的想法会变得随性,他们更愿意在不断尝试中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
陈嘉杰告诉《广告主》,多数白领对自己目前的工作满意度不高,对工作的目标亦不明确。企业空缺的职位并不少,待业的求职者仍数以千计,求职者找不到工作的真正原因并不是供需问题。其次,跳槽变得越来越感性,甚至有时没有具体的原因,跳槽不再需要理由,更靠感觉,感觉不对就跳槽。陈嘉杰强调,我们不能一味去批判这种现象,年轻人有着他们自己的想法,这是社会发展的结果,没有对错之分。
如今的行业种类更加丰富,找工作的空间变大。比起为求职者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来说,社会更需要一种正确价值观的引导。作为招聘网站的领跑者,智联招聘不再急功近利地推广品牌,它更像是心灵鸡汤,引导年轻人正视困难,放宽视野。从社会需求的角度出发,平衡社会、用人单位与求职者三者之间的关系,巧妙将“匹配”的概念与社会责任协调统一。“中国未来发展依靠的不再是劳动力数量的增加,而是人岗匹配所产生的巨大效能,我们正是其中促成人岗匹配最重要的一环。我们的工作是神圣的,我们帮助千千万万的求职者找到改变命运的工作,帮助千千万万企业找到适合自己的求职者,由此推动社会进步和企业发展。”
节奏调性匹配
节奏,跟上社会发展的节奏,跟上受众心理变化的节奏,跟上自身成长的节奏,跟上大环境的节奏。调性,保持自身的原则与风格。
智联招聘早期的高调亮相是与国内第一档求职类节目央视2套的《绝对挑战》合作。“求职类节目在当时还是一个非常新颖的节目形式,节目的含金量也比较高,受到观众的广泛好评,效果非常不错。”陈嘉杰说。智联招聘真正做品牌是在2008年,当时智联招聘启用了徐静蕾与黄健翔两位知性风格的荧屏名人上演了一段冷幽默的跳槽故事。与现在的情感路线相反,正在扩大影响力的智联不仅启用了名人,也高调宣扬了品牌的“匹配文化”——“看准了你再跳”。广告形式与品牌的成长节奏相匹配。
《绝对挑战》之后,与智联寻求合作的节目越来越多。天津卫视一度走红的《非你莫属》,以及不温不火却有着不错声誉的《职来职往》都曾是智联招聘的合作伙伴。“现在的求职节目越来越趋于娱乐化,很多求职节目的初衷已不再是寻求人岗匹配,而更多的是追求节目的收视率。找工作是个严肃认真的事情,我们不能为此影响品牌的调性,我们已逐渐减少电视节目方面的合作。”按照陈嘉杰的看法,与节目的合作首先要保证品牌与节目有一致的调性,否则再高的收视率也不会考虑。
白领阶层的心理比较复杂,想法也层出不穷,智联招聘每隔半年就会做一次深入的调研活动,了解人们找工作的惯用形式,工作状态、工作满意度、心理变化等等以便及时作出调整,定期对页面的布局进行分类,更新。“不了解用户,就没有办法做好市场分析,更不可能作出让受众真正喜欢的广告创意。现在大家都在谈论互联网思维,我认为互联网思维很重要,但用户找工作的洞察和找工作的行为习惯更重要。想清楚用户要什么,了解用户的心态、习惯,无论用什么思维都可以成功。”陈嘉杰认为,85后在求职方面存在两极分化,一极追求稳定,一极追求实现个人价值。相对于80后,90后在成长过程中接触的信息更多,他们清楚自己要什么,个性更加鲜明,他们会根据自己的喜好不断跳槽、匹配,希望实现自我价值成为主流。广告策略要与社会发展的节奏相匹配。
最后,70后的陈嘉杰向广大年轻的求职者们提出了自己的建议,“首先要认识到自己正在经历的职场生涯的前几年的意义。你开了一个什么样的头对你未来的职场生涯会有很大的影响。其次,学会独立思考,认真搞清楚自己真正想要做什么,对自己未来的职场生涯负责。无论你从事什么样的行业和职位,放平心态。你固然可以不断跳槽,但要想清楚自己的方向。你要度过的是三十多年的职场生涯,所以你理应为自己规划好。刚踏入职场固然面临很多困难,但希望若干年后当你回忆起今天,能理直气壮地说‘我当年折腾得值’”。
17年的光阴,从“发挥你所长,找到你所在”到“找到适合你的”,智联招聘无论做出怎样的变革都始终遵循着自己的匹配法则,不动摇却也不刻意。
随着马斯洛效应的日益明显,让“用工荒”,“就业难”长期并存,究其原因,工作多而好工作少,应聘者多而适合者少。什么是好工作?智联招聘崇尚的好工作标准很简单——“人岗匹配”。“谁都不希望找一个职位低薪资低的工作,但我们不能武断地认为这样的工作就不是好工作。它可能让你在行业里得到更有益的磨练,让你在之后的几年得到更好发展。我们无法告诉求职者什么样的工作最适合他,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广告推广,引导受众,告诉他们应该去找什么样的工作。”智联招聘集团品牌及公关总监陈嘉杰告诉《广告主》。
情感诉求匹配
今年一开春,各大招聘网站的叫卖声就一浪高过一浪地吆喝起来,作为老牌招聘网站的智联招聘却摆出了自己的小格调。不禁让人担心,如此低调怎能敌得过招聘大潮的来势汹汹?“智联招聘的主要受众是都市白领,网站在这个群体中已经有了相当的知名度,不需要高声叫卖式的广告宣传去强调人们的对于品牌的记忆。高调的广告宣传或许可以提高知名度,但较为平实的广告方式则可以更好地传达品牌的调性和内涵。”与很多综合服务类网站不同,智联招聘并没有随着电商潮流扩展自己的业务范围。自1997年创立以来,一直专注于人力资源服务,是国内起步最早的招聘网站之一,其定位明确,受众以都市白领为主,17年来,其主线未有大的变动。
“通过广泛的调研,我们对时下人们找工作的心态、需求进行整合筛选,最终提炼出了‘梦想’、‘薪水’、‘跳槽’、‘平衡’这四个主题。”陈嘉杰告诉《广告主》,公司白领由于受教育程度较高,心理活动较为复杂,对待工作、社会的看法更加深入和多元,他们更追求品牌的感情契合。智联招聘近两年的广告宣传主要从受众的情感诉求入手,关注职场白领的内心世界。陈嘉杰向记者提到了智联招聘去年推出的“抬头族”平面广告系列——“成功是第二步,勇气才是第一步”“不为明媚的忧伤,为了成长更坚强,抬头45度”“不管输给现实多少次,都不要低头放弃自己”……语气煽情而励志,引起了无数刚入职场屡次碰壁的职场小白的共鸣。“在广告拍摄的过程中,画面中的女演员真的流下了眼泪,她的真实身份就是一个职场小白,我们的广告创意让她想到了自己。广告应源于真实生活,不刻意,不伪装,能让观众从中找到自己的影子。单纯说‘匹配’,受众是没有感觉的。但是通过这个概念延伸出来的故事情节和画面则可以打动受众。只有通过深入挖掘用户的心理需求,才能更准确地找到广告主题,实现广告内容与受众情感诉求的匹配。”陈嘉杰补充道。
社会需求匹配
作为求职的主力大军,90后的心态变化越来越受到用人单位的重视。“多数年轻人对自己的工作方向是迷茫的。社会因素的复杂多元,信息交流的畅通快速,人们对于社会的话语权增加,求职者家庭环境更加优越等等都影响着他们看待工作的角度。90后更重视自身价值的实现,对工作的想法会变得随性,他们更愿意在不断尝试中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
陈嘉杰告诉《广告主》,多数白领对自己目前的工作满意度不高,对工作的目标亦不明确。企业空缺的职位并不少,待业的求职者仍数以千计,求职者找不到工作的真正原因并不是供需问题。其次,跳槽变得越来越感性,甚至有时没有具体的原因,跳槽不再需要理由,更靠感觉,感觉不对就跳槽。陈嘉杰强调,我们不能一味去批判这种现象,年轻人有着他们自己的想法,这是社会发展的结果,没有对错之分。
如今的行业种类更加丰富,找工作的空间变大。比起为求职者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来说,社会更需要一种正确价值观的引导。作为招聘网站的领跑者,智联招聘不再急功近利地推广品牌,它更像是心灵鸡汤,引导年轻人正视困难,放宽视野。从社会需求的角度出发,平衡社会、用人单位与求职者三者之间的关系,巧妙将“匹配”的概念与社会责任协调统一。“中国未来发展依靠的不再是劳动力数量的增加,而是人岗匹配所产生的巨大效能,我们正是其中促成人岗匹配最重要的一环。我们的工作是神圣的,我们帮助千千万万的求职者找到改变命运的工作,帮助千千万万企业找到适合自己的求职者,由此推动社会进步和企业发展。”
节奏调性匹配
节奏,跟上社会发展的节奏,跟上受众心理变化的节奏,跟上自身成长的节奏,跟上大环境的节奏。调性,保持自身的原则与风格。
智联招聘早期的高调亮相是与国内第一档求职类节目央视2套的《绝对挑战》合作。“求职类节目在当时还是一个非常新颖的节目形式,节目的含金量也比较高,受到观众的广泛好评,效果非常不错。”陈嘉杰说。智联招聘真正做品牌是在2008年,当时智联招聘启用了徐静蕾与黄健翔两位知性风格的荧屏名人上演了一段冷幽默的跳槽故事。与现在的情感路线相反,正在扩大影响力的智联不仅启用了名人,也高调宣扬了品牌的“匹配文化”——“看准了你再跳”。广告形式与品牌的成长节奏相匹配。
《绝对挑战》之后,与智联寻求合作的节目越来越多。天津卫视一度走红的《非你莫属》,以及不温不火却有着不错声誉的《职来职往》都曾是智联招聘的合作伙伴。“现在的求职节目越来越趋于娱乐化,很多求职节目的初衷已不再是寻求人岗匹配,而更多的是追求节目的收视率。找工作是个严肃认真的事情,我们不能为此影响品牌的调性,我们已逐渐减少电视节目方面的合作。”按照陈嘉杰的看法,与节目的合作首先要保证品牌与节目有一致的调性,否则再高的收视率也不会考虑。
白领阶层的心理比较复杂,想法也层出不穷,智联招聘每隔半年就会做一次深入的调研活动,了解人们找工作的惯用形式,工作状态、工作满意度、心理变化等等以便及时作出调整,定期对页面的布局进行分类,更新。“不了解用户,就没有办法做好市场分析,更不可能作出让受众真正喜欢的广告创意。现在大家都在谈论互联网思维,我认为互联网思维很重要,但用户找工作的洞察和找工作的行为习惯更重要。想清楚用户要什么,了解用户的心态、习惯,无论用什么思维都可以成功。”陈嘉杰认为,85后在求职方面存在两极分化,一极追求稳定,一极追求实现个人价值。相对于80后,90后在成长过程中接触的信息更多,他们清楚自己要什么,个性更加鲜明,他们会根据自己的喜好不断跳槽、匹配,希望实现自我价值成为主流。广告策略要与社会发展的节奏相匹配。
最后,70后的陈嘉杰向广大年轻的求职者们提出了自己的建议,“首先要认识到自己正在经历的职场生涯的前几年的意义。你开了一个什么样的头对你未来的职场生涯会有很大的影响。其次,学会独立思考,认真搞清楚自己真正想要做什么,对自己未来的职场生涯负责。无论你从事什么样的行业和职位,放平心态。你固然可以不断跳槽,但要想清楚自己的方向。你要度过的是三十多年的职场生涯,所以你理应为自己规划好。刚踏入职场固然面临很多困难,但希望若干年后当你回忆起今天,能理直气壮地说‘我当年折腾得值’”。
17年的光阴,从“发挥你所长,找到你所在”到“找到适合你的”,智联招聘无论做出怎样的变革都始终遵循着自己的匹配法则,不动摇却也不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