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分析早期康复护理对急性脑血栓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广东省肇庆市鼎湖区中医院康复科2015年8月至2016年9月期间收治的56例急性脑血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字单双号的模式分为对照组(常规护理)与研究组(早期康复护理),每组分别为28例,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疗效与运动功能评分。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与运动功能评分均优于对照组。结论:将早期康复护理应用于急性脑血栓患者的护理工作中,能够有效改善患者运动功能,提升临床疗效。
【关键词】早期康复护理;急性脑血栓;运动功能
脑血栓作为临床中较为常见的一种脑血管意外疾病,又可以称作动脉硬化性脑梗死,发病机制主要在于脑部动脉血管壁产生病理性变化,因为血流速度缓慢、血液成分变化以及粘稠度增加等相关原因产生血栓,引发血管闭塞。急性脑血栓作为一种具有较高发病率的病症,发病以后不仅会对患者生命安全造成威胁,同时存在较高的致残率,大多数患者甚至会产生严重的后遗症,在对症治疗的同时,如何通过有效的护理干预改善患者运动功能就成为临床研究的重点。鉴于此,我科从2015年开始给予急性脑血栓患者早期康复护理,临床效果较为理想,现将具体方案、结果以及结论进行如下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广东省肇庆市鼎湖区中医院康复科2015年8月至2016年9月期间收治的56例急性脑血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字单双号的模式分为对照组(常规护理)与研究组(早期康复护理),每组分别为28例。对照组中,男21例,女13例;年龄42~67岁,中位年齡(53.4±9.5)岁;左侧偏瘫19例,右侧偏瘫15例。研究组中,男22例,女12例;年龄43~65岁,中位年龄(53.2±9.3)岁;左侧偏瘫20例,右侧偏瘫14例。
1.2护理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以后均给予常规药品治疗,治疗方案主要包含抗凝、脱水、活血化瘀、溶栓以及降压等。基于此上述治疗基础,对照组患者仅仅给予对症护理。研究组则基于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以下几点早期康复护理:①肢体功能锻炼。当患者生命体征稳定时间达到48h以后,护理人员针对患者开展肢体功能锻炼,依照患者临床症状的具体情况给予对应的方案,在恢复的初期阶段,主要进行坐起、抬头以及抬臂方面的锻炼,当患者机体允许以后,护理人员应当辅助患者进行扶物站立锻炼。锻炼的过程中护理人员必须要密切关注患者的身体情况,严格按照循序渐进的基本原则,科学选择锻炼强度、时间。②被动康复干预。患者卧床休息阶段,主要是以被动的关节锻炼为主,鼓励患者尽可能采用健肢辅助患肢,在加速血液循环的同时,避免患肢功能退化。与此同时,护理人员还应当定期针对患者进行按摩,防止肌肉萎缩现象。③认知功能锻炼。语言障碍与认知功能障碍是严重影响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护理人员应当在护理工作中加强认知功能锻炼,通过耐心的示范,逐字逐句教导患者进行发音。针对存在感觉性失语的患者,应当采用刺激耳朵的方式来刺激患者感觉。④心理护理。等到患者清醒后,护理人员需要加强交流沟通,鼓励患者倾诉自身的真实心理,给予系统、针对性的疏导,并告知患者通过有效的治疗,脑血栓本身是可以康复的,并且能够回归正常生活,以此来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1.3临床观察指标
参考文献中提出的《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针对本组患者进行临床疗效评价:①基本治愈:临床症状完全消失,机体功能恢复到正常情况;②明显改善:临床症状显著改善,机体功能有所改观;③好转:临床症状有所改观,机体功能处于恢复的状态;⑧无效:临床症状没有变化,病情进一步恶化。
除此之外,针对患者运动功能,采用简式Fugl-Meyer评定法进行评价。
1.4统计学方法
选择SPSS19.0实施数据处理,计量资料应用(x±s)来进行表示,两组之间的比较选用t来进行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进行表示,选用x2来进行检验,P<0.05则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临床疗效对比
通过护理,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2两组运动功能对比
护理后,研究组患者的Fugl Meyer评分为(89.6±8.2),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的(67.7±7.2),(t=10.619,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急性脑血栓具有功能恢复缓慢、发病急以及病程长等特征,其不仅会对患者生活质量造成不良影响,并且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患者转归社会。因此,如何在治疗的同时,改善患者运动功能,促进患者正常功能恢复,就成为临床研究的重点。陈惠英在“早期康复护理对急性腦梗死患者肢体功能障碍康复的影响”一文中提出,早期康复护理可以帮助患者建立神经侧支循环与突触联系,促进肢体血液循环,使得患者运动功能得以显著改善。
本组研究数据中,采用早期康复护理的研究组,其治疗总有效率与运动功能评分均明显优于仅给予常规护理的对照组(P<0.05)。证明,针对急性脑血栓患者,早期康复护理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对患者预后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早期康复护理;急性脑血栓;运动功能
脑血栓作为临床中较为常见的一种脑血管意外疾病,又可以称作动脉硬化性脑梗死,发病机制主要在于脑部动脉血管壁产生病理性变化,因为血流速度缓慢、血液成分变化以及粘稠度增加等相关原因产生血栓,引发血管闭塞。急性脑血栓作为一种具有较高发病率的病症,发病以后不仅会对患者生命安全造成威胁,同时存在较高的致残率,大多数患者甚至会产生严重的后遗症,在对症治疗的同时,如何通过有效的护理干预改善患者运动功能就成为临床研究的重点。鉴于此,我科从2015年开始给予急性脑血栓患者早期康复护理,临床效果较为理想,现将具体方案、结果以及结论进行如下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广东省肇庆市鼎湖区中医院康复科2015年8月至2016年9月期间收治的56例急性脑血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字单双号的模式分为对照组(常规护理)与研究组(早期康复护理),每组分别为28例。对照组中,男21例,女13例;年龄42~67岁,中位年齡(53.4±9.5)岁;左侧偏瘫19例,右侧偏瘫15例。研究组中,男22例,女12例;年龄43~65岁,中位年龄(53.2±9.3)岁;左侧偏瘫20例,右侧偏瘫14例。
1.2护理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以后均给予常规药品治疗,治疗方案主要包含抗凝、脱水、活血化瘀、溶栓以及降压等。基于此上述治疗基础,对照组患者仅仅给予对症护理。研究组则基于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以下几点早期康复护理:①肢体功能锻炼。当患者生命体征稳定时间达到48h以后,护理人员针对患者开展肢体功能锻炼,依照患者临床症状的具体情况给予对应的方案,在恢复的初期阶段,主要进行坐起、抬头以及抬臂方面的锻炼,当患者机体允许以后,护理人员应当辅助患者进行扶物站立锻炼。锻炼的过程中护理人员必须要密切关注患者的身体情况,严格按照循序渐进的基本原则,科学选择锻炼强度、时间。②被动康复干预。患者卧床休息阶段,主要是以被动的关节锻炼为主,鼓励患者尽可能采用健肢辅助患肢,在加速血液循环的同时,避免患肢功能退化。与此同时,护理人员还应当定期针对患者进行按摩,防止肌肉萎缩现象。③认知功能锻炼。语言障碍与认知功能障碍是严重影响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护理人员应当在护理工作中加强认知功能锻炼,通过耐心的示范,逐字逐句教导患者进行发音。针对存在感觉性失语的患者,应当采用刺激耳朵的方式来刺激患者感觉。④心理护理。等到患者清醒后,护理人员需要加强交流沟通,鼓励患者倾诉自身的真实心理,给予系统、针对性的疏导,并告知患者通过有效的治疗,脑血栓本身是可以康复的,并且能够回归正常生活,以此来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1.3临床观察指标
参考文献中提出的《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针对本组患者进行临床疗效评价:①基本治愈:临床症状完全消失,机体功能恢复到正常情况;②明显改善:临床症状显著改善,机体功能有所改观;③好转:临床症状有所改观,机体功能处于恢复的状态;⑧无效:临床症状没有变化,病情进一步恶化。
除此之外,针对患者运动功能,采用简式Fugl-Meyer评定法进行评价。
1.4统计学方法
选择SPSS19.0实施数据处理,计量资料应用(x±s)来进行表示,两组之间的比较选用t来进行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进行表示,选用x2来进行检验,P<0.05则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临床疗效对比
通过护理,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2两组运动功能对比
护理后,研究组患者的Fugl Meyer评分为(89.6±8.2),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的(67.7±7.2),(t=10.619,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急性脑血栓具有功能恢复缓慢、发病急以及病程长等特征,其不仅会对患者生活质量造成不良影响,并且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患者转归社会。因此,如何在治疗的同时,改善患者运动功能,促进患者正常功能恢复,就成为临床研究的重点。陈惠英在“早期康复护理对急性腦梗死患者肢体功能障碍康复的影响”一文中提出,早期康复护理可以帮助患者建立神经侧支循环与突触联系,促进肢体血液循环,使得患者运动功能得以显著改善。
本组研究数据中,采用早期康复护理的研究组,其治疗总有效率与运动功能评分均明显优于仅给予常规护理的对照组(P<0.05)。证明,针对急性脑血栓患者,早期康复护理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对患者预后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