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亦是凡人

来源 :上海戏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yliub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继两年前的《伊丽莎白》之后,又一部德语音乐剧《莫扎特》与上海观众见面。为了到上海来,这一版本的《莫扎特》在维也纳雷蒙徳剧院驻扎了一年多之后,一砖一瓦地被“肢解”成了14车的集装箱,以海、陆、空(轮船、火车、飞机)分批次来到上海。
  《莫扎特》仍旧由《伊丽莎白》的创作者打造——米歇尔·昆策(Michael Kunze)作词,西尔维斯特·里维(Sylester Levay)作曲。从形式和内容上,两者还是颇有相似之处。看过《伊丽莎白》再看《莫扎特》的观众一定觉得有点似曾相识,《莫扎特》也是一部人物传记题材的音乐剧,展现莫扎特短暂而闪耀的真实人生。舞台上,成年莫扎特和一个孩子阿玛德同时出现。阿玛德就是小时候的莫扎特,是他作为音乐神童的灵感化身,剧中阿玛德从不开口,只是永无休止地创作,也是他最后将羽毛笔扎进成年莫扎特的心口,终结了他的生命。这也令人不禁想到,《伊丽莎白》中的伊丽莎白和死神的纠葛。《莫扎特》的制作人安德里亚·弗莱德里希同时也是《伊丽莎白》的制作人,她说:“两位主角都遇到了人生的困境。他们无法掌控自己的人生,他们与社会、与政府,都格格不入。伊丽莎白为自由抗争,莫扎特也是一样。两部剧都是关于天才伟大的人格。莫扎特有自己的音乐天赋,而伊丽莎白是巴伐利亚公主、奥匈帝国皇后,当时最美丽的女人。然而他们遇到的问题,不管是今天,还是在当时,都是亘古不变的问题。”
  在编剧、作词昆策的笔下,大莫扎特就像普通人一样,向往生活,向往爱,小莫扎特只会不停地写曲,是人物化了的莫扎特的天赋。大小莫扎特之间的关系从头至尾一直在演变。一开始,大莫扎特穷困潦倒,小莫扎特给了他很多力量和灵感,让他写出谱子,慢慢走向成功。当他成功后,小莫扎特索要的越来越多,直到最后把他杀死。昆策说:“戏剧需要冲突,莫扎特的故事如果没有冲突的话,可能并不适合搬上舞台。这种冲突体现在,一开始,每个人都想要控制他和他的才能。每个人都想在他身上看到些不同之处,让他去做他们认为正确的事情。所以他必须抗拒这些诱惑,去过更充实的生活,去放弃一些东西,去努力工作来创作音乐,所以这些冲突就组成了这个故事。莫扎特不平顺的人生与他的作品完全不一样,他的个性与作品之间存在很多的差异。正是这些完美的作品,成为了他生活中激情的爆发口。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莫扎特是神童一样的存在,但纵观莫扎特的一生,他其实都在不断地找到自己和发现自己。上天给予了他恩赐,但莫扎特选择了一条最不平坦的路。作曲对他很容易,但为全世界的人民写自己的音乐,是他的使命,而不只是他的职业,所以他不能跟随别人或者走所谓的‘坦途’,他必须走一条别人没走过的路,一条更难的路,来抵挡一切诱惑,最终,这条艰难的路让他病倒也杀死了他。莫扎特英年早逝,并不是被别人杀死,而是被自己的天赋逼死了。站在我的角度,这个故事非常想告诉大家——对于莫扎特这样拥有非凡才能的天才是如何找到自己、如何在周围的束缚和控制中找到一种方式解脱出来,把天赋发挥到极致。”
  “当昆策先生告诉我,这部剧作中包含着两个莫扎特时,我感觉这给了我很多自由创作的空间。当站在舞台上的莫扎特是人而不是神的时候,我拥有了更多发挥音乐创作的空间,因为我能用音乐来区分二者。” 作曲里维说。
  作为音乐剧最重要的一环,音乐同样传达了这样音乐主题鲜明、对比强烈的追求。《莫扎特》并没有采取通俗化莫扎特音乐,或者用古典音乐风格的做法,而是结合了流行乐与管弦乐,其音乐语言的组织方式,则运用了颇多歌剧的创作手法,兼具现代与古典,剧中有对莫扎特音乐的运用,但只是作为素材点缀其中。里维说:“剧本的框架让我拥有了具体的形象感,这些形象感让我在作曲上得到了灵感。剧中的莫扎特身上有很多平凡人的人设,个性中与年轻人身上那种对自由的向往相同,我开始给大莫扎特的作曲中融入摇滚的元素,小莫扎特象征着天赋,作曲中仍使用古典的元素。”
  取得和当下观众的精神共鸣可说是主创们最大的努力方向。弗莱德里希介绍说,《莫扎特》诞生于1999年,此次来上海的是2015年维也纳全新驻场版,在16年中,莫扎特一直紧跟“时尚”而变化,这些变化主要体现在剧中的成年莫扎特的视觉形象上——现在舞台上的成年莫扎特一头短发,白T恤、白卫衣、白色牛仔裤,恰如他在那自由禁锢的时代中卓尔不群的姿态。
  “舞台上有历史的巴洛克的衣服,也有现代的牛仔裤。莫扎特的裤子上有洞,而现在走在街上,很多年轻人裤子上都有洞,染着彩色的头发。”弗莱德里希说,“莫扎特的故事,他的个性,并没有融入当时那个年代。他就是一个不和谐的人,他与周围的一切格格不入。莫扎特的生活、他的天才、他的叛逆、他对自由的追求,同样也极有可能发生在当代年轻人身上。舞台也是倾斜的,不规则的,因为生活本来就不是规则有序的。所有的布景都在旋转,移动,一切都不固定,一切都不是原本应有的样子,因为莫扎特与他周围的环境有一种对立,一切都是无序的。音乐剧本身就是当代的艺术表达形式,所以我们是有意这样做的。通过现代化的处理,我们希望将18世纪的故事与现代社会建立起连接的桥梁。这是为了与现代社会和现代年轻人的身份认同有更深的联结。”
其他文献
一  五月初,作为今年静安戏剧谷的开幕大戏和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的实习公演,话剧《狂飙》无意中成为了一个抢眼的文化事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原定四场的演出,最终加演了两场,才满足了观众的需求。平常见怪不怪的实习公演,却获得如此强烈的市场效应,其中有些微妙的原因。  这次公演的特殊性在于,它是上海戏剧学院和国家话剧院联合出品的剧目,由著名导演田沁鑫执导,这无疑扩大了演出的知名度和社会各界的期待感,而不仅
期刊
从剧场走出来,手上捏着话剧《出租屋》的宣传单页,我一再想到里尔克《给青年诗人的信》里写过的话,“爱,很好;因为爱是艰难的”。《出租屋》并没能呈现出这份“艰难”,它只展示出类型元素的叠加,还有主创拗就的一波三折的剧情。  导演李宗熹从自己的一个梦里摘取了恐怖、爱情、悬疑元素,编织出李明川和杜鹃的爱情故事。女主人公杜鹃痛失爱子又惨遭爱人遗弃,在生命的绝境被开朗幽默的男主人公李明川拯救。杜鹃正庆幸爱神的
期刊
2017年9月,我和重庆303话剧社的袁野导演共同创作的实验川剧《聂小倩与宁采臣》成功入选第十九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扶持青年艺术家计划”委约作品。这是继2015乌镇戏剧节“青年竞演”作品《连木》之后,我和他的第二次合作。作为一个青年戏曲编剧,我选择和一位小剧场话剧导演合作,是因为我想为川剧找到一种更适合都市剧场的表达方式,让川剧对青年观众产生更大的吸引力。  2016年12月,我完成了剧本初稿。
期刊
武训,一则奇特的生命故事。为了穷人孩子能读书识字,武训讨饭行乞39年,积攒钱财,兴办义学,59岁那年义塾办成,武训积劳成疾,病入膏肓,安详逝去。他以最卑微的行为,做了最崇高的事情。  十年前剧作家罗怀臻意欲为我度身定制武训题材剧本,五年前再叙此事,去年我们同赴山东省冠县柳林镇采风,以求得到创作灵感。踏进武家庄武训先生纪念馆,我抬头看天,低头闻香,感受属于那片土地特有的泥土芳香和书香,眼前这一切都是
期刊
孔雁一开口,我就觉得会喜欢这个戏。孔雁的声音悦耳,细细的,像小姑娘,没有“话剧腔”,或许是他们所追求的“说人话”。果然,整场下来,看得异常精神抖擞。我喜欢这样需要绞尽脑汁的戏,让人的思绪紧紧跟随着,不容任何分岔。  看剧情介绍,以为讨论的是“要不要生孩子”的事情,加上女博士的人设,会觉得高学历女主人公整个的一个矫情,作得不要不要的。戏里,他们一直在说着孩子,女的说自己从小梦想有孩子的场景,但是长大
期刊
在“六一”儿童节来临之际,本刊采访了沪上几位颇具代表性的儿童剧从业者,请他们从各自的角度谈谈儿童剧创作这一朝阳产业。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倾听这些来自儿童剧创作演出一线的声音。  作为从业者,对目前儿童剧市场火爆现象您怎么看?  洪靖惠:儿童剧市场还会持续火爆,儿童剧是朝阳产业,随着二胎政策的开放,儿童剧市场会井喷式繁荣。  林 琳:说明观众需要,但也反映出儿童剧的创作和演出门槛低,作品质量良莠不齐。
期刊
字音与唱音的必然关系  字音的声调决定了唱音结构的走势,这是必然的,各声调莫不如此。以《长生殿·惊变》第一支【泣颜回】为例,就两者关系简明释要。  ①阴平声字勿论高平、中平或低平,均以呈平腔型为要,出字主音与收字主音原则上为同一个音,若中有上下起伏者仍需收归主音,比如“风尺工尺”字、“翩工六工”字等。  ②阳平声字可与阴平声字一样收回主音,如“同尺工六工尺”字;但更多以低启高收为主型,即收字主音高
期刊
在众人多年呼吁之下,近年来上海连续推出了两届“上海小剧场戏曲节”。戏曲节的艺术理想为“戏曲呼吸”,“呼吸”是为了突破旧有桎梏,在“吸”收传统精华养料的基础上,“呼”出一些新想法、新形式、新理念。我们当然乐见其成,乐见大观。  从第一届《御碑亭》《夫的人》《碾玉观音》等6部作品的汇聚,到第二届《伤逝》《四声猿·翠乡梦》《春水渡》《卓文君》《朱买臣》等12部作品的涌现,上海小剧场戏曲节无论是在观众的年
期刊
舞台上,一幢待拆的老式院落孤独匍匐在都市高楼的环绕之中,一种被俯瞰的视角,透着沧桑。挂满青藤的屋瓦上,灯光营造的沙漏,缓慢而执拗地流逝着岁月和时光。  歌手登场。摇滚的旋律中道出了1976年“巨人陨落、天塌地陷”的背景,在“日子一天一天,生活平平淡淡”的描述后,歌手似乎不经意地自问自答:“如果……生活里没有如果……”  这里说的“如果”,是对人生状态的一种假设,是一种和原有人生不同的轨迹,是人生的
期刊
托第二届上海小剧场戏曲节的福,看了两部意蕴深长的戏——昆剧《伤逝》与梨园戏《朱买臣》(残本),将这两部戏放在一起对比着看,真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它们有着极似之处。其一,都是中国传统戏曲中堪称古老的剧种。一个是从明清而来的“百戏之祖”——六百年的昆曲;一个是从宋元走出的“古南戏活化石”——八百年的梨园戏。其二,讲述了古今同一种人生的遭际——被现实打垮的爱情。《伤逝》改编自鲁迅同名小说,讲了涓生与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