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从“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内涵出发,分析了电气类专业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改革高职院校电气类专业人才培养的一些思考。
【关键词】高职教育;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
随着信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电气类产品水平和生产手段的技术含量不断提高,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控制工程等与自动化控制技术相互渗透、交叉,发展迅速,大量采用了先进控制技术、现代控制装置。各类事业单位、人们日常生活各个环节都与自动化结下了不解之缘。社会的发展、新技术的应用要求人才规格、素质结构与之相适应,作为电气类行业,不仅需要科研开发、设计研究型高科技人才,更需要大批从事高新自动化设备(系统)的工程实施、系统构建、软件开发、系统运行管理方面的应用型高等工程技术本科人才。高职院校应当加强“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育的研究与实践,自觉将“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育贯穿于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
1.高职院校中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内涵
“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育的本质内涵是“人格本位”的高等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既是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目标,也是高等职业教育体现办学特色,把握教育属性的重要任务,针对当前“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育的实践困境,电气类专业人才的的定位应该是“工程教育,职业取向”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培养。
2.电气类专业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2.1 电气类专业一体化建设
电气类课程安排不仅体现高素质职业教育的特色,同时更加注重能力与技能的培养,提倡“因材施教,注重创新”的原则。根据多年来的教学实践,电气类专业教学计划在探索中要不断的加以修改和完善,课程安排更加注重职业性和实用性,如创新设计、人工智能、机器人等课程,同时为了加强学生的高素质的培养,电气类专来的学生也要加强人文素质的课程,这样使该专业教学逐渐走向职业化、尖端化和科学化。
2.2 电气类专业的教学模式
为了实现“高素质、高技能”电气类人才专业培养目标,坚持以基本素质和工程技术应用能力培养相结合,形成了以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为主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中体现了理论与实践并重、交叉、融合的教学特点,采取课内课外结合、校内校外结合的方式进行实践环节训练。单独设置的、针对性强的专业技能训练和实践环节达40周,占总学分的20%。多门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安排了课程设计环节,如在“电子技术”、“电力系统分析”、“微机原理及应用”、“电气设备和继电保护”等课程都设置了课程设计环节。积极鼓励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活动,以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2.3 加强电气类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培养电气类专业“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实践动手能力是重要的环节,实验教学在电气专业基础课程中占有重要地位。通过实验使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必要测试方法和技巧,培养科学精神和创造性的思维,加强动手能力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然而,现在的课程体系中,原理验证性或演示性的实验较多,内容狭小,学生的动手实践不充分。很难通过实验达到预期的效果。如《电工基础实验》课程和《电子实验》课程,是电气专业学生重要的技术基础课。同时为了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上,实验前应先进行基础训练。如电工常用工具的熟练使用、电工常用仪表的正确使用、测量,掌握使用当中的注意事项;然后再按部就班的进行后续实验。在实验教学中为了打破实验中教师对实验从头到尾讲解的模式,给学生更多的实验的自主性。以往实验都是教师事先设计好实验报告、讲解实验目的、实验过程、选择实验中所用的仪器仪表,这样容易限制学生对实验的主动性和探索性。应将每一个实验当作一个小课题,形成一个以工作过程为链路的行为导向路径,让学生自己选择实验方法,选用所需的仪器、仪表,独立操作,自己进行实验数据的分析,得出正确结论,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2.4 深化教学改革,创新培养方案
以更新教育观念和人才培养理念为先导,以培养方案的创新为切入点,进一步完善和调整指导性教学计划,协调和处理好基础课与专业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统一要求与体现特色、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与提高素质之间的关系。强化实验技能与实践训练,适当增加专业理论课程中实验内容的要求,开设一定数量的独立实验课程,特别是综合实验课程。要鼓励支持学生开展课外科研和设计性实验,对感兴趣、能力强的优秀学生提供特殊的实验条件和指导,使拔尖人才脱颖而出。
2.5 培养具有“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的总体目标与指导思想
借鉴前期本校电气化专业教学改革的经验与成果,依托校内中央与地方共建的“工业网络自动化实验中心”和“省级重点测控实验中心”,充分利用校内外各类实习、实验中心和实习基地,瞄准“培养电气自动化类高质量工程应用型人才”目标,构建符合广西及周边地区生产现场实际需要、应用特色鲜明的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形成知识、能力、素质有机结合,多元化质量评价、多证书考核体系育人新机制。增强人才的社会适应性,大幅度提高毕业生就业率,把电气类专业办成社会欢迎及家长、学生满意的应用型高等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示范专业。
3.对电气类专业“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思考
3.1 在教学中调整实践教学内容及方法
教师应转变工作方法,变传统实践教学中“带”实验为“指导”实验,积极启发、引导学生主动接受知识和技能及工程训练。改变原有实验及实践设计环节得重复、单调,偏向技能训练,缺乏设计性及创新的状况;减少验证型实践教学比例,保留部分“模仿熟练”、“依样画葫芦”的实验、基本技能训练,增加综合型、设计型实验;整合实验资源,实现充分共享;整合单独的课程设计内容,改设多门课程的综合设计实验;因材施教,加强对学生独立动手及创新能力的培养。
3.2 电气类学生应与社会业界积极沟通
采取灵活多样的各类实践环节教学方式。除了掌握基本实践技术技能外,学生还可以有针对性地到现场去参观学习,使教学内容得以“眼见为实”,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了解技术及用用动态,巩固教学效果。比如在电气控制及PLC实践、电力系统综合设计、防雷工程课程实习、过程控制系统设计、主流新技术综合实习等实践环节的教学中,本专业学生经常到周边电厂、变电站、供水厂、风电厂、卷烟厂、啤酒厂等工矿企业参观学习。同时定期将工企业界技术专家和精英“请进来”,请到大学讲台上,给学生及教师做行业或企业的技术专题讲座,是沟通院校教育与就业职业技能、交流技术经验、培养专业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好方法。经常举行毕业生返校的交流、座谈会,为在校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借鉴和指引。使高职生成为“高素质、高技能”的社会应用型人才。
3.3 加大经费的投入
高职院校应当加大对实验室建设的经费投入,有计划、有重点、有目标的改善基础实验条件,同时建设一批技术设备先进、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实验室。同时,要防止“重建设轻维护”的现象,保证实验室经常性维护经费和工作考核。高职院校还可以采取积极政策措施,吸引企业、科研院所等社会力量投资、资助建设相关专业实验室,这在国际国内许多大学都有成功的经验。
4.结束语
总之,通过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不断更新教学手段,活跃学生的身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良好的思想品质、较高专业素质和较强的动手能力。其目的是教育学生把终身学习、不断更新知识当成自觉追求,以提高学习的质量,更好地促进自身发展,提高社会竞争能力,成为对社会有用的、适用的电气类专业“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卫青等.应用型机电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26(10):88-91.
[2]孙学强等.机电类应用型本科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J].昆明大学学报,2007,18(4):
72-75.
作者简介:
刘昌亮(1980—),男,硕士,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电子系讲师,研究方向:工业自动化。
陈杰伟,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电子系助教,研究方向:教学管理。
【关键词】高职教育;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
随着信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电气类产品水平和生产手段的技术含量不断提高,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控制工程等与自动化控制技术相互渗透、交叉,发展迅速,大量采用了先进控制技术、现代控制装置。各类事业单位、人们日常生活各个环节都与自动化结下了不解之缘。社会的发展、新技术的应用要求人才规格、素质结构与之相适应,作为电气类行业,不仅需要科研开发、设计研究型高科技人才,更需要大批从事高新自动化设备(系统)的工程实施、系统构建、软件开发、系统运行管理方面的应用型高等工程技术本科人才。高职院校应当加强“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育的研究与实践,自觉将“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育贯穿于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
1.高职院校中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内涵
“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育的本质内涵是“人格本位”的高等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既是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目标,也是高等职业教育体现办学特色,把握教育属性的重要任务,针对当前“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育的实践困境,电气类专业人才的的定位应该是“工程教育,职业取向”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培养。
2.电气类专业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2.1 电气类专业一体化建设
电气类课程安排不仅体现高素质职业教育的特色,同时更加注重能力与技能的培养,提倡“因材施教,注重创新”的原则。根据多年来的教学实践,电气类专业教学计划在探索中要不断的加以修改和完善,课程安排更加注重职业性和实用性,如创新设计、人工智能、机器人等课程,同时为了加强学生的高素质的培养,电气类专来的学生也要加强人文素质的课程,这样使该专业教学逐渐走向职业化、尖端化和科学化。
2.2 电气类专业的教学模式
为了实现“高素质、高技能”电气类人才专业培养目标,坚持以基本素质和工程技术应用能力培养相结合,形成了以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为主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中体现了理论与实践并重、交叉、融合的教学特点,采取课内课外结合、校内校外结合的方式进行实践环节训练。单独设置的、针对性强的专业技能训练和实践环节达40周,占总学分的20%。多门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安排了课程设计环节,如在“电子技术”、“电力系统分析”、“微机原理及应用”、“电气设备和继电保护”等课程都设置了课程设计环节。积极鼓励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活动,以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2.3 加强电气类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培养电气类专业“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实践动手能力是重要的环节,实验教学在电气专业基础课程中占有重要地位。通过实验使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必要测试方法和技巧,培养科学精神和创造性的思维,加强动手能力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然而,现在的课程体系中,原理验证性或演示性的实验较多,内容狭小,学生的动手实践不充分。很难通过实验达到预期的效果。如《电工基础实验》课程和《电子实验》课程,是电气专业学生重要的技术基础课。同时为了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上,实验前应先进行基础训练。如电工常用工具的熟练使用、电工常用仪表的正确使用、测量,掌握使用当中的注意事项;然后再按部就班的进行后续实验。在实验教学中为了打破实验中教师对实验从头到尾讲解的模式,给学生更多的实验的自主性。以往实验都是教师事先设计好实验报告、讲解实验目的、实验过程、选择实验中所用的仪器仪表,这样容易限制学生对实验的主动性和探索性。应将每一个实验当作一个小课题,形成一个以工作过程为链路的行为导向路径,让学生自己选择实验方法,选用所需的仪器、仪表,独立操作,自己进行实验数据的分析,得出正确结论,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2.4 深化教学改革,创新培养方案
以更新教育观念和人才培养理念为先导,以培养方案的创新为切入点,进一步完善和调整指导性教学计划,协调和处理好基础课与专业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统一要求与体现特色、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与提高素质之间的关系。强化实验技能与实践训练,适当增加专业理论课程中实验内容的要求,开设一定数量的独立实验课程,特别是综合实验课程。要鼓励支持学生开展课外科研和设计性实验,对感兴趣、能力强的优秀学生提供特殊的实验条件和指导,使拔尖人才脱颖而出。
2.5 培养具有“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的总体目标与指导思想
借鉴前期本校电气化专业教学改革的经验与成果,依托校内中央与地方共建的“工业网络自动化实验中心”和“省级重点测控实验中心”,充分利用校内外各类实习、实验中心和实习基地,瞄准“培养电气自动化类高质量工程应用型人才”目标,构建符合广西及周边地区生产现场实际需要、应用特色鲜明的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形成知识、能力、素质有机结合,多元化质量评价、多证书考核体系育人新机制。增强人才的社会适应性,大幅度提高毕业生就业率,把电气类专业办成社会欢迎及家长、学生满意的应用型高等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示范专业。
3.对电气类专业“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思考
3.1 在教学中调整实践教学内容及方法
教师应转变工作方法,变传统实践教学中“带”实验为“指导”实验,积极启发、引导学生主动接受知识和技能及工程训练。改变原有实验及实践设计环节得重复、单调,偏向技能训练,缺乏设计性及创新的状况;减少验证型实践教学比例,保留部分“模仿熟练”、“依样画葫芦”的实验、基本技能训练,增加综合型、设计型实验;整合实验资源,实现充分共享;整合单独的课程设计内容,改设多门课程的综合设计实验;因材施教,加强对学生独立动手及创新能力的培养。
3.2 电气类学生应与社会业界积极沟通
采取灵活多样的各类实践环节教学方式。除了掌握基本实践技术技能外,学生还可以有针对性地到现场去参观学习,使教学内容得以“眼见为实”,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了解技术及用用动态,巩固教学效果。比如在电气控制及PLC实践、电力系统综合设计、防雷工程课程实习、过程控制系统设计、主流新技术综合实习等实践环节的教学中,本专业学生经常到周边电厂、变电站、供水厂、风电厂、卷烟厂、啤酒厂等工矿企业参观学习。同时定期将工企业界技术专家和精英“请进来”,请到大学讲台上,给学生及教师做行业或企业的技术专题讲座,是沟通院校教育与就业职业技能、交流技术经验、培养专业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好方法。经常举行毕业生返校的交流、座谈会,为在校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借鉴和指引。使高职生成为“高素质、高技能”的社会应用型人才。
3.3 加大经费的投入
高职院校应当加大对实验室建设的经费投入,有计划、有重点、有目标的改善基础实验条件,同时建设一批技术设备先进、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实验室。同时,要防止“重建设轻维护”的现象,保证实验室经常性维护经费和工作考核。高职院校还可以采取积极政策措施,吸引企业、科研院所等社会力量投资、资助建设相关专业实验室,这在国际国内许多大学都有成功的经验。
4.结束语
总之,通过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不断更新教学手段,活跃学生的身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良好的思想品质、较高专业素质和较强的动手能力。其目的是教育学生把终身学习、不断更新知识当成自觉追求,以提高学习的质量,更好地促进自身发展,提高社会竞争能力,成为对社会有用的、适用的电气类专业“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卫青等.应用型机电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26(10):88-91.
[2]孙学强等.机电类应用型本科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J].昆明大学学报,2007,18(4):
72-75.
作者简介:
刘昌亮(1980—),男,硕士,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电子系讲师,研究方向:工业自动化。
陈杰伟,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电子系助教,研究方向:教学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