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主要从“激发兴趣,培养发现问题的意识;精选课例,教给发现问题的方法;加强实践,培养发现问题的能力;落实评价,养成发现问题的习惯。”四方面谈如何培养“小学生课前发现问题能力”。
关键词:小学生; 发现问题能力; 培养
On the "ability to identify problems before class students," the culture
Yu Yu-hua
Abstract: This article from the "stimulate interest and develop that awareness of the problem; Featured Lesson, taught that problem; strengthen the practice to cultivate the ability to identify problems; implementation of the evaluation, develop the habit of that problem." Quartet Interview How to train "students ability to identify problems before class."
Key words: primary school; ability to identify problems; training
教学过程是学生在老师指导下的学习活动过程。教师的责任主要不是“教”,而是指导学生“学”,教师不能仅满足于学生“学会”,而要重视引导学生“会学”。让学生主动学语文,为“小”“初”衔接做好了准备。我校语文确立的实验课题是——“培养小学生课前发现问题的能力”,我班根据这个课题进行了教学尝试。现将如何“培养小学生课前发现问题的能力”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激发兴趣,培养意识。
当前不少学生的问题意识比较淡薄,特别是高年级学生,其一是不敢或不愿提问题;其二是觉得没问题可提或不懂得怎样提问。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需要,是创造型人才素质的核心。然而问题意识不是天生就有的它需要激发和培养。
充分利用名言、格言和名人事例等让学生明确课前发现问题的重要性和意义,激发学生发现问题的兴趣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意识。如:
科学家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哲学家波普尔认为:“正是问题激发我们去学习,去发现知识,去实践,去观察。”
爱因斯坦从牛顿力学与麦克斯韦电磁理论相矛盾现象出发,提出疑问,解答疑问,狭义相对论因而诞生。
在科学界享有崇高威望的牛顿认为,光是由一道直线运动的粒子组成,即所谓的“微粒说”。虽然这个学说在事实上遇到许多不能解释的现象,但由于牛顿的盛名,“微粒说”在科学界统治了百年之久,以致光学理论在整个十八世纪几乎没有进展。十九世纪初,英国年轻的物理学家托马•扬没有被牛顿的权威所吓倒,敢于质疑,才使停顿了100年的光学理论得以发展。
……
用这些名言、故事告诉学生问题是思维活动的起点,也是探求真理、创造发明的起点。有了问题才能引发思维,才能进行探索,科学研究如此,学生学习、掌握知识也同样如此。学生认识到这一点,也由于自身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课前就会开始有了对课文质疑发问的兴趣和意识。
二、精选课例,教给方法
达尔文说:“方法是最有价值的知识。”方法是学习能力的基本要素,要提高小学生课前发现问题的能力,就一定要加强方法的指导,培养小学生课前发现能力的技巧。而从课文中精选几篇例文,带着学生一起阅读课文,从课题、重点词句、课文内容、表达情感、写作技巧、写作六要素、写作顺序、语言表达的优劣、标点等方面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帮助学生掌握方法,这样就能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答问题的能力。
如:我以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花钟》为例,教给学生发现问题的方法。
1.从课题发现问题。①“花钟”是什么样子?美吗?②“花钟”是不是花做成的“钟”?“花钟”里有几中花?是不是也能看时间?③“花钟”谁发明的?……
2.从词语现问题。①“欣然怒放”“含笑一现” ……这些词语是什么意思? ②“烟草花在暮色中苏醒”中的“苏醒”为什么不用“开放”?③“昙花……要是在白天开花,就有被灼伤的危险。”中的“灼伤”能换成“烫伤”么?④“……看一看什么花开了就大致知道是几点了……”中的“大致”是“大约”的意思,如果换成“大约”行么?为什么?……(其中问题②③④又是从语言表达的优劣加以发现问题。)
3.从句子发现问题。文中最后一句话“这是不是很有趣?”与“这真是很有趣啊!”在表达效果上一样吗?为什么?
4.从标点符号发现问题。“……把花圃修建得像钟面一样,组成花的‘时钟’。”为什么“时钟”要加双引号?
5.课文内容发现问题。《花钟》这篇课文讲了什么?里面讲的那些花都是在同一季节开放的吗?
6.从写作手法上发现问题。第一自然段大部分用拟人的手法来写不同的花开放的时间是不同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7.从写作顺序发现问题。这篇课文按什么顺序写的?
8.展式发现问题。①各种花开的时间不同,除了文章中介绍的两种原因外,还有什么别的原因吗?②各种花大约是在什么时候合拢?花的合拢是否与外界气温、湿度、阳光有密切的关系?
……
我就是这样精选课例,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使他们知道从哪儿入手去发现问题,怎样把自己读课文时产生的问题用语言较好地表达出来,什么样地质疑发问才有价值,才值得进一步研究等。通过这样不断地教给学生发现问题的方法,最终使学生学会课前发现问题。
三、加强实践,培养能力
学习是一件复杂的活动,教师教给小学生课前发现问题的方法,并不意味着小学生顺其自然就行成了课前发现问题的能力,而是要通过小学生自身大量地实践,才能形成课前发现问题的能力。我就通过以下几种方法,让学生在大量的实践中,形成发现问题的能力。
1.预习运用,强化方法。
我让学生设立“课前发现问题”的本子,要求他们按照老师传授的发现问题的方法,在预习每篇课文时,记下3—5个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并尝试着解决它。如:
蔡欣怡同学预习《晏子使楚》这课时,她发现的问题:①楚王为什么要刁难晏子?②晏子是如何应对楚王的?③晏子和楚王交手后的结果如何?④文章是按什么顺序写的?面对这些问题,她通过一遍又一遍地学习课文。第一个问题她在课文中找到了答案“楚王仗着自己国势强盛,想乘机侮辱晏子,显显楚国的威风。”并用铅笔划起来。其它三个问题不太清楚,在问题本上加以标明。
陈昱廷同学预习《窃读记》时,不但从题目入手,发现“窃”是偷的意思,那《窃读记》能不能改为《偷读记》,为什么?而且从内容入手,分析文章结构,甚至从写作思路加以思索,提出一个有研究价值的问题“作者放学急匆匆地赶去书店,为什么先写‘看见饭店的招牌,闻见饭菜的香味,听见锅勺敲打的声音,我放慢了脚步。’目的是什么?她急着去看书,为什么放慢了脚步呢?”
学生通过课前预习发现问题的大量实践,不仅强化了习得的方法;而且对课文进行了初步探索,知道什么地方已学懂,什么地方还不会,做到心中有数;上课时他们就会把注意力集中在难以理解的问题上,加强听课的目的性。
2.课堂运用,巩固方法。
教师还要在语文教学中,通过自己创设的各种外部因素来诱发学生的内部因素,激发学生认识冲突,鼓励学生发现问题,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不断引起疑问,获得新的发现。如:教学《草船借箭》时,我先播放VCD“草船借箭”。接着师问:从课题中 ,同学们能发现那些问题?
生(归纳如下):草船借箭发生在什么时间、地点?谁向谁借箭?为什么借箭?怎样借箭?最后借到了没有?后来箭有没有还?课文写了什么事?按什么顺序写?……
师:这些问题实际上要我们回答什么问题?请用陈述句表达。
生:草船借箭的起因、经过、结果……
师:请同学们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
我就是这样利用VCD的直观教材,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学生兴趣盎然,发现了许多问题。教师根据学生发现的问题进行梳理,因势利导,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学课文。学生在发现问题中经历了从“不知”到“知”,从“知之不多”到“知之甚多”的过程。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开发了发现问题的潜能,获得了具有个性的活动特征的发现问题体验,感受发现与收获;教师在这过程中,尊重学生发现的问题,不管问题是肤浅的还是深刻的,教师都给予积极的引导性评价,激发他们发现问题的欲望。从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以及良好的思维品质。
3.课后、课外延伸,提高能力。
小学生往往认为上完课就没什么好问了,因此我在分析完课文后,留一定时间让学生再次发现问题,启发他们从思想内容、布局谋篇、写作背景等方面发现更多的问题。如:教完《鲸》这课,有位学生提出“鲸是先到海洋里,四肢才慢慢退化呢?还是四肢先慢慢退化,以适应海洋的生活?”这个问题我也不清楚。因此,我就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继续收集有关鲸的资料,继续探索这个问题。从这个问题,我看到了教学相长。课后发现问题使学生在课外有进一步学习的兴趣,掌握更多的知识。
同时,我也要求学生把自己平时课外阅读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地记录在“发现问题”本上。利用交流课进行交流、评价。久而久之,学生就提高了发现问题的能力。
四、落实评价,养成习惯。
叶圣陶先生曾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这句话非常精辟。小学语文“课前发现问题”良好习惯的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老师要精心、耐心、有恒心。
一开始,学生“课前发现的问题”五花八门,且大部分都是从字词方面发现问题,比较肤浅、杂乱,甚至有的问题毫无价值。上课之前,我都要把学生的“课前发现问题本”收起来检查,花时间整理学生发现的问题,并为学生提出的问题评等级,“五星”记“☆”,“四星”记“□”,“三星”记“△”。哪位同学提出好问题;哪位同学通过反复读书会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哪位同学提出有独到见解的问题。我都会把这些问题连同他的姓名“注册”在备课本上。课前老师利用两三分钟进行讲评,谁优,谁劣,为什么?让学生明白课前该怎样发现问题,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我们设计学生“课前发现问题”的个案研究跟踪表,“课前发现问题”的评价表,建立“课前发现问题”的记录袋。教师坚持做好学生的个案跟踪、记录,解决学生在“课前发现问题”实验中的情绪体验,“课前发现问题”方法的掌握情况及急需解决的问题,并给予帮助。教师根据“课前发现问题”的评价表对学生进行每周一次小总评,每月一次大总评,期末根据学生得“星”的总数评出“发现问题的小博士”。促进学生“课前发现问题”习惯的养成。
我引导学生以随笔或日记的形式,随时记下自己在“课前发现问题”中的点点滴滴,从不同角度记下自己的学习体验。并定期组织学生交流自己在“课前发现问题”实验中的收获、体会等,达到互相促进,共同进步,不断养成“课前发现问题”的习惯。
我校还定期对学生进行“课前发现问题的能力”测试,分析、评价,使学生有了进一步提高“课前发现问题”能力的动力,并逐步养成“课前发现问题”的良好习惯。
总之,“培养学生课前发现问题的能力”的课题实验让学生学会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形成能力、养成习惯。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学习成了学生内在的需要。课题实验为“小”“初”的衔接做好了铺垫;同时也对我们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
______________
收稿日期:2010-06-26
关键词:小学生; 发现问题能力; 培养
On the "ability to identify problems before class students," the culture
Yu Yu-hua
Abstract: This article from the "stimulate interest and develop that awareness of the problem; Featured Lesson, taught that problem; strengthen the practice to cultivate the ability to identify problems; implementation of the evaluation, develop the habit of that problem." Quartet Interview How to train "students ability to identify problems before class."
Key words: primary school; ability to identify problems; training
教学过程是学生在老师指导下的学习活动过程。教师的责任主要不是“教”,而是指导学生“学”,教师不能仅满足于学生“学会”,而要重视引导学生“会学”。让学生主动学语文,为“小”“初”衔接做好了准备。我校语文确立的实验课题是——“培养小学生课前发现问题的能力”,我班根据这个课题进行了教学尝试。现将如何“培养小学生课前发现问题的能力”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激发兴趣,培养意识。
当前不少学生的问题意识比较淡薄,特别是高年级学生,其一是不敢或不愿提问题;其二是觉得没问题可提或不懂得怎样提问。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需要,是创造型人才素质的核心。然而问题意识不是天生就有的它需要激发和培养。
充分利用名言、格言和名人事例等让学生明确课前发现问题的重要性和意义,激发学生发现问题的兴趣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意识。如:
科学家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哲学家波普尔认为:“正是问题激发我们去学习,去发现知识,去实践,去观察。”
爱因斯坦从牛顿力学与麦克斯韦电磁理论相矛盾现象出发,提出疑问,解答疑问,狭义相对论因而诞生。
在科学界享有崇高威望的牛顿认为,光是由一道直线运动的粒子组成,即所谓的“微粒说”。虽然这个学说在事实上遇到许多不能解释的现象,但由于牛顿的盛名,“微粒说”在科学界统治了百年之久,以致光学理论在整个十八世纪几乎没有进展。十九世纪初,英国年轻的物理学家托马•扬没有被牛顿的权威所吓倒,敢于质疑,才使停顿了100年的光学理论得以发展。
……
用这些名言、故事告诉学生问题是思维活动的起点,也是探求真理、创造发明的起点。有了问题才能引发思维,才能进行探索,科学研究如此,学生学习、掌握知识也同样如此。学生认识到这一点,也由于自身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课前就会开始有了对课文质疑发问的兴趣和意识。
二、精选课例,教给方法
达尔文说:“方法是最有价值的知识。”方法是学习能力的基本要素,要提高小学生课前发现问题的能力,就一定要加强方法的指导,培养小学生课前发现能力的技巧。而从课文中精选几篇例文,带着学生一起阅读课文,从课题、重点词句、课文内容、表达情感、写作技巧、写作六要素、写作顺序、语言表达的优劣、标点等方面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帮助学生掌握方法,这样就能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答问题的能力。
如:我以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花钟》为例,教给学生发现问题的方法。
1.从课题发现问题。①“花钟”是什么样子?美吗?②“花钟”是不是花做成的“钟”?“花钟”里有几中花?是不是也能看时间?③“花钟”谁发明的?……
2.从词语现问题。①“欣然怒放”“含笑一现” ……这些词语是什么意思? ②“烟草花在暮色中苏醒”中的“苏醒”为什么不用“开放”?③“昙花……要是在白天开花,就有被灼伤的危险。”中的“灼伤”能换成“烫伤”么?④“……看一看什么花开了就大致知道是几点了……”中的“大致”是“大约”的意思,如果换成“大约”行么?为什么?……(其中问题②③④又是从语言表达的优劣加以发现问题。)
3.从句子发现问题。文中最后一句话“这是不是很有趣?”与“这真是很有趣啊!”在表达效果上一样吗?为什么?
4.从标点符号发现问题。“……把花圃修建得像钟面一样,组成花的‘时钟’。”为什么“时钟”要加双引号?
5.课文内容发现问题。《花钟》这篇课文讲了什么?里面讲的那些花都是在同一季节开放的吗?
6.从写作手法上发现问题。第一自然段大部分用拟人的手法来写不同的花开放的时间是不同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7.从写作顺序发现问题。这篇课文按什么顺序写的?
8.展式发现问题。①各种花开的时间不同,除了文章中介绍的两种原因外,还有什么别的原因吗?②各种花大约是在什么时候合拢?花的合拢是否与外界气温、湿度、阳光有密切的关系?
……
我就是这样精选课例,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使他们知道从哪儿入手去发现问题,怎样把自己读课文时产生的问题用语言较好地表达出来,什么样地质疑发问才有价值,才值得进一步研究等。通过这样不断地教给学生发现问题的方法,最终使学生学会课前发现问题。
三、加强实践,培养能力
学习是一件复杂的活动,教师教给小学生课前发现问题的方法,并不意味着小学生顺其自然就行成了课前发现问题的能力,而是要通过小学生自身大量地实践,才能形成课前发现问题的能力。我就通过以下几种方法,让学生在大量的实践中,形成发现问题的能力。
1.预习运用,强化方法。
我让学生设立“课前发现问题”的本子,要求他们按照老师传授的发现问题的方法,在预习每篇课文时,记下3—5个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并尝试着解决它。如:
蔡欣怡同学预习《晏子使楚》这课时,她发现的问题:①楚王为什么要刁难晏子?②晏子是如何应对楚王的?③晏子和楚王交手后的结果如何?④文章是按什么顺序写的?面对这些问题,她通过一遍又一遍地学习课文。第一个问题她在课文中找到了答案“楚王仗着自己国势强盛,想乘机侮辱晏子,显显楚国的威风。”并用铅笔划起来。其它三个问题不太清楚,在问题本上加以标明。
陈昱廷同学预习《窃读记》时,不但从题目入手,发现“窃”是偷的意思,那《窃读记》能不能改为《偷读记》,为什么?而且从内容入手,分析文章结构,甚至从写作思路加以思索,提出一个有研究价值的问题“作者放学急匆匆地赶去书店,为什么先写‘看见饭店的招牌,闻见饭菜的香味,听见锅勺敲打的声音,我放慢了脚步。’目的是什么?她急着去看书,为什么放慢了脚步呢?”
学生通过课前预习发现问题的大量实践,不仅强化了习得的方法;而且对课文进行了初步探索,知道什么地方已学懂,什么地方还不会,做到心中有数;上课时他们就会把注意力集中在难以理解的问题上,加强听课的目的性。
2.课堂运用,巩固方法。
教师还要在语文教学中,通过自己创设的各种外部因素来诱发学生的内部因素,激发学生认识冲突,鼓励学生发现问题,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不断引起疑问,获得新的发现。如:教学《草船借箭》时,我先播放VCD“草船借箭”。接着师问:从课题中 ,同学们能发现那些问题?
生(归纳如下):草船借箭发生在什么时间、地点?谁向谁借箭?为什么借箭?怎样借箭?最后借到了没有?后来箭有没有还?课文写了什么事?按什么顺序写?……
师:这些问题实际上要我们回答什么问题?请用陈述句表达。
生:草船借箭的起因、经过、结果……
师:请同学们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
我就是这样利用VCD的直观教材,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学生兴趣盎然,发现了许多问题。教师根据学生发现的问题进行梳理,因势利导,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学课文。学生在发现问题中经历了从“不知”到“知”,从“知之不多”到“知之甚多”的过程。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开发了发现问题的潜能,获得了具有个性的活动特征的发现问题体验,感受发现与收获;教师在这过程中,尊重学生发现的问题,不管问题是肤浅的还是深刻的,教师都给予积极的引导性评价,激发他们发现问题的欲望。从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以及良好的思维品质。
3.课后、课外延伸,提高能力。
小学生往往认为上完课就没什么好问了,因此我在分析完课文后,留一定时间让学生再次发现问题,启发他们从思想内容、布局谋篇、写作背景等方面发现更多的问题。如:教完《鲸》这课,有位学生提出“鲸是先到海洋里,四肢才慢慢退化呢?还是四肢先慢慢退化,以适应海洋的生活?”这个问题我也不清楚。因此,我就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继续收集有关鲸的资料,继续探索这个问题。从这个问题,我看到了教学相长。课后发现问题使学生在课外有进一步学习的兴趣,掌握更多的知识。
同时,我也要求学生把自己平时课外阅读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地记录在“发现问题”本上。利用交流课进行交流、评价。久而久之,学生就提高了发现问题的能力。
四、落实评价,养成习惯。
叶圣陶先生曾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这句话非常精辟。小学语文“课前发现问题”良好习惯的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老师要精心、耐心、有恒心。
一开始,学生“课前发现的问题”五花八门,且大部分都是从字词方面发现问题,比较肤浅、杂乱,甚至有的问题毫无价值。上课之前,我都要把学生的“课前发现问题本”收起来检查,花时间整理学生发现的问题,并为学生提出的问题评等级,“五星”记“☆”,“四星”记“□”,“三星”记“△”。哪位同学提出好问题;哪位同学通过反复读书会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哪位同学提出有独到见解的问题。我都会把这些问题连同他的姓名“注册”在备课本上。课前老师利用两三分钟进行讲评,谁优,谁劣,为什么?让学生明白课前该怎样发现问题,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我们设计学生“课前发现问题”的个案研究跟踪表,“课前发现问题”的评价表,建立“课前发现问题”的记录袋。教师坚持做好学生的个案跟踪、记录,解决学生在“课前发现问题”实验中的情绪体验,“课前发现问题”方法的掌握情况及急需解决的问题,并给予帮助。教师根据“课前发现问题”的评价表对学生进行每周一次小总评,每月一次大总评,期末根据学生得“星”的总数评出“发现问题的小博士”。促进学生“课前发现问题”习惯的养成。
我引导学生以随笔或日记的形式,随时记下自己在“课前发现问题”中的点点滴滴,从不同角度记下自己的学习体验。并定期组织学生交流自己在“课前发现问题”实验中的收获、体会等,达到互相促进,共同进步,不断养成“课前发现问题”的习惯。
我校还定期对学生进行“课前发现问题的能力”测试,分析、评价,使学生有了进一步提高“课前发现问题”能力的动力,并逐步养成“课前发现问题”的良好习惯。
总之,“培养学生课前发现问题的能力”的课题实验让学生学会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形成能力、养成习惯。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学习成了学生内在的需要。课题实验为“小”“初”的衔接做好了铺垫;同时也对我们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
______________
收稿日期:2010-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