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标指出:在教学中教师不单要教授知识,更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等能力,并使其得到全面的发展。在以往的教学中,许多教师往往忽视对学生的审美教育。小学生发现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综合能力比较弱,他们需要教师的引导。审美教育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好审美教育的作用是实现教学工作的目标之一。著名的雕塑家罗丹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必须充分挖掘教材内在的美,并在教学中融入教师个人的审美情趣,引导学生去寻找美、发现美,从而培养学生感受美、认识美的能力。课堂是学生最直接吸收知识的平台,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尤其需要掌握一定的方法,我们可以尝试使用以下几种:
一、 强化意识法
语文教学的美育,主要是运用教材这一媒介,通过想象使学生置身课堂,神入美境。我们在教学中要强化学生的意识,因为它可以调动学生的一切感官去看、去听、去感受,从而把握审美对象,领略客观事物的美,进入教材的美好境界。如教学《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时,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资源引导学生顺着文章作者的思路进行直观教学,让学生展开联想,让思绪穿越时空,把握文章的审美主题,与作者的审美指向同步。又如教学《荷花》时,教师一方面通过配乐朗读,使学生从听觉上感受到文章的语言美,另一方面通过作者对荷花持久清爽的香味、美丽的姿态、明丽的色彩等生动细腻的描绘,引导学生去感受其中的意境美。
二、 情感共鸣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让学生走向教学中的情感世界,激发共鸣效应。例如,在上《丰碑》一文时,讲到“大雪很快地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这句话时,我出示了军需处长被冻僵的画面,同时也出示了狂风呼啸,大雪皑皑,漫天风雪的画面,引导学生进行比较联想:风雪无情,不知它吞噬了多少热血的生命,而这位军需处长,他那不惜牺牲自己的献身精神是不朽的,这座晶莹的丰碑,将鼓舞着我们走向胜利,因为这种精神永远不灭。激发了学生对革命先烈的崇敬之情,使学生受到了美的熏陶。
三、 美文诵读法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抓住语言固有的韵律美,以朗读为主旋律体会其中的美。读通、读懂、读好这三个层次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的递进阶段。教师组织学生读,一方面使学生在语言环境中学习掌握生字词,另一方面使学生获得语言的畅达美感。从语言文字入手,披文见情,披文入情,引导学生对那些表情达意的语言文字细细思考、品味赏析,再由文及意引导学生正确领会教学内容的思想性,把握作者的感情脉博,使学生在思想情感上与作者产生共鸣,从而产生审美效应。
如笔者在教《我爱故乡的杨梅》时,先让学生找出描写杨梅的语句读一读,理解语句中浅层的意思;在读通的基础上,再让学生一边看关于杨梅树的幻灯片,一边反复朗读课文中语句,明了语句中写出了杨梅树枝、叶的外形特点,读懂语句所描写的内容。之后让学生吟颂语句,学生通过“贪婪”、“吮吸”、“伸展”、“欢笑”这四个词的亲身感受,体会到了作者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杨梅树在春雨的沐浴中勃勃生长的喜人气势,由此把杨梅写活了。这样的朗读教学,通过反复吟诵,意会字里行间的意蕴和情感,获得丰富的美感,从中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并在精神愉悦振奋之中全身心地投入再学习。也可以通过训练(如讲故事、朗读、朗诵、演讲等)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增强学生展现个人才能的信心,从而实现激发学生创造美、表现美的美育目标。
四、 情境表演法
入情入境地体验、想象、表演,可加深认知活动,将认知推向创造阶段。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运用情景表演法来渗透审美教育,其表现为:
一是角色表演。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常常使用这种方法。让学生戴着头饰即兴表演调皮的小猴、凶恶的狼、美丽的孔雀、狡猾的狐狸、温顺的羊……学生在再造形象中既激发了求知兴趣,又获得了内心深处的体验。例如,在教学《会摇尾巴的狼》一文时,教师让小学生扮演狼和羊,通过羊和狼的对话、羊如何辨识“真相”来教育学生。坏人再伪装,也掩盖不了凶恶的本性,只要人们认真观察,善于分析,就能识破他,使学生获得正确的审美观念。
二是角色转换。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体验不同的角色,领悟不同的心理。例如,在教学《司马光》一文时,教师先让学生思考“假如我是司马光”,学生说:“我是司马光,就叫小朋友过来,大家手拉着手,像小猴子捞月亮那样,把掉进缸里的小朋友拉出来。”“我是司马光,就用一根绳子放进缸里,套住那个小朋友,把他拉上来。”“我是司马光,就叫来另外两个小朋友,大家一起用力,把大水缸推倒。”随后,教师让学生思考“假如我是司马光砸缸用的石头”,学生说:“我是一块不大也不小的石头,住在一口大水缸的脚下。一个小朋友踩着我的头顶掉进缸里了。眼看小朋友就要淹死,这时,司马光把我搬起来,高高举起,朝大水缸使劲砸去,几下子就把大水缸砸了一个大窟窿。我也被大水缸碰得鼻青脸肿,头昏眼花。可我很高兴,因为那个掉进大水缸的小朋友得救了。” 最后教师让学生思考“假如我是司马光砸的那口缸”,把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畅所欲言。这样在学生反复体验不同的角色时,感受到了人物的智慧美、机智美、心灵美。
五、 互动探究法
从信息学原理看,教学活动是一种信息互动反馈的过程。课堂上,师生、生生在相互的信息传导、接收、再生、反馈中教学相长。在教学中,互动探究就是追求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相互尊重、平等合作,这就是美的表现。在唯美的过程中,学生树立了责任心、自信心、自尊心、进取心、安全感、成功感,提高了主体意识、参与意识,并充满创造美的热情。
如在教学《落花生》时,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在过收获节那晚,父亲是怎么做的?”通过了解父亲对我们教育的态度,可启发学生去认识花生的崇高品质来教育我们做人的道理: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又如在教学《找骆驼》一课时,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思考探究:“除了课文中写的老人指点的办法以外,你还能想出什么办法?”让学生从正面、反面,发散、收敛等方式开展探究性阅读活动,使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感受到美、鉴赏到美,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学生思维的能动性,主动地去再创美。
实践证明,广泛地开展审美教育,对培养“思想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的时代精神,造就新世纪的开拓型人才,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在语文教学中,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精心挖掘教材中的美,引导学生品味和欣赏,让学生感受美的熏陶,增强美的享受,提高他们的审美观点,进一步促进全面的素质教育。我相信,经过广大语文教师的努力,在小学语文教学这块特殊的园地里,一定会形成一种浓厚的美学氛围,绽放出更加绚烂的花朵。
一、 强化意识法
语文教学的美育,主要是运用教材这一媒介,通过想象使学生置身课堂,神入美境。我们在教学中要强化学生的意识,因为它可以调动学生的一切感官去看、去听、去感受,从而把握审美对象,领略客观事物的美,进入教材的美好境界。如教学《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时,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资源引导学生顺着文章作者的思路进行直观教学,让学生展开联想,让思绪穿越时空,把握文章的审美主题,与作者的审美指向同步。又如教学《荷花》时,教师一方面通过配乐朗读,使学生从听觉上感受到文章的语言美,另一方面通过作者对荷花持久清爽的香味、美丽的姿态、明丽的色彩等生动细腻的描绘,引导学生去感受其中的意境美。
二、 情感共鸣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让学生走向教学中的情感世界,激发共鸣效应。例如,在上《丰碑》一文时,讲到“大雪很快地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这句话时,我出示了军需处长被冻僵的画面,同时也出示了狂风呼啸,大雪皑皑,漫天风雪的画面,引导学生进行比较联想:风雪无情,不知它吞噬了多少热血的生命,而这位军需处长,他那不惜牺牲自己的献身精神是不朽的,这座晶莹的丰碑,将鼓舞着我们走向胜利,因为这种精神永远不灭。激发了学生对革命先烈的崇敬之情,使学生受到了美的熏陶。
三、 美文诵读法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抓住语言固有的韵律美,以朗读为主旋律体会其中的美。读通、读懂、读好这三个层次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的递进阶段。教师组织学生读,一方面使学生在语言环境中学习掌握生字词,另一方面使学生获得语言的畅达美感。从语言文字入手,披文见情,披文入情,引导学生对那些表情达意的语言文字细细思考、品味赏析,再由文及意引导学生正确领会教学内容的思想性,把握作者的感情脉博,使学生在思想情感上与作者产生共鸣,从而产生审美效应。
如笔者在教《我爱故乡的杨梅》时,先让学生找出描写杨梅的语句读一读,理解语句中浅层的意思;在读通的基础上,再让学生一边看关于杨梅树的幻灯片,一边反复朗读课文中语句,明了语句中写出了杨梅树枝、叶的外形特点,读懂语句所描写的内容。之后让学生吟颂语句,学生通过“贪婪”、“吮吸”、“伸展”、“欢笑”这四个词的亲身感受,体会到了作者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杨梅树在春雨的沐浴中勃勃生长的喜人气势,由此把杨梅写活了。这样的朗读教学,通过反复吟诵,意会字里行间的意蕴和情感,获得丰富的美感,从中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并在精神愉悦振奋之中全身心地投入再学习。也可以通过训练(如讲故事、朗读、朗诵、演讲等)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增强学生展现个人才能的信心,从而实现激发学生创造美、表现美的美育目标。
四、 情境表演法
入情入境地体验、想象、表演,可加深认知活动,将认知推向创造阶段。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运用情景表演法来渗透审美教育,其表现为:
一是角色表演。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常常使用这种方法。让学生戴着头饰即兴表演调皮的小猴、凶恶的狼、美丽的孔雀、狡猾的狐狸、温顺的羊……学生在再造形象中既激发了求知兴趣,又获得了内心深处的体验。例如,在教学《会摇尾巴的狼》一文时,教师让小学生扮演狼和羊,通过羊和狼的对话、羊如何辨识“真相”来教育学生。坏人再伪装,也掩盖不了凶恶的本性,只要人们认真观察,善于分析,就能识破他,使学生获得正确的审美观念。
二是角色转换。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体验不同的角色,领悟不同的心理。例如,在教学《司马光》一文时,教师先让学生思考“假如我是司马光”,学生说:“我是司马光,就叫小朋友过来,大家手拉着手,像小猴子捞月亮那样,把掉进缸里的小朋友拉出来。”“我是司马光,就用一根绳子放进缸里,套住那个小朋友,把他拉上来。”“我是司马光,就叫来另外两个小朋友,大家一起用力,把大水缸推倒。”随后,教师让学生思考“假如我是司马光砸缸用的石头”,学生说:“我是一块不大也不小的石头,住在一口大水缸的脚下。一个小朋友踩着我的头顶掉进缸里了。眼看小朋友就要淹死,这时,司马光把我搬起来,高高举起,朝大水缸使劲砸去,几下子就把大水缸砸了一个大窟窿。我也被大水缸碰得鼻青脸肿,头昏眼花。可我很高兴,因为那个掉进大水缸的小朋友得救了。” 最后教师让学生思考“假如我是司马光砸的那口缸”,把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畅所欲言。这样在学生反复体验不同的角色时,感受到了人物的智慧美、机智美、心灵美。
五、 互动探究法
从信息学原理看,教学活动是一种信息互动反馈的过程。课堂上,师生、生生在相互的信息传导、接收、再生、反馈中教学相长。在教学中,互动探究就是追求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相互尊重、平等合作,这就是美的表现。在唯美的过程中,学生树立了责任心、自信心、自尊心、进取心、安全感、成功感,提高了主体意识、参与意识,并充满创造美的热情。
如在教学《落花生》时,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在过收获节那晚,父亲是怎么做的?”通过了解父亲对我们教育的态度,可启发学生去认识花生的崇高品质来教育我们做人的道理: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又如在教学《找骆驼》一课时,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思考探究:“除了课文中写的老人指点的办法以外,你还能想出什么办法?”让学生从正面、反面,发散、收敛等方式开展探究性阅读活动,使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感受到美、鉴赏到美,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学生思维的能动性,主动地去再创美。
实践证明,广泛地开展审美教育,对培养“思想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的时代精神,造就新世纪的开拓型人才,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在语文教学中,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精心挖掘教材中的美,引导学生品味和欣赏,让学生感受美的熏陶,增强美的享受,提高他们的审美观点,进一步促进全面的素质教育。我相信,经过广大语文教师的努力,在小学语文教学这块特殊的园地里,一定会形成一种浓厚的美学氛围,绽放出更加绚烂的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