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时移世易,文体流变。新时期以来,中篇小说兴起,蔚然成风,其他诸文体无出其右者,可称得于斯为盛。中篇小说的红火,这是个不争的事实,论说者也多。鼓吹者誉之,以“中篇小说的繁荣”为名,赞其显示了当代文学的实绩,是对世界文学的创新与发展。我们虽然欣然乐见中国当代文学反哺世界文学,但惜乎未成事实,当代文学的版权输出几可归零。不要说和古代文学相比,恐怕还不如现代文学,我们只要看看大江健三郎对鲁迅的尊崇便知。与中篇小说的强势同步出现的是短篇小说和长篇小说的孱弱,尤其是长篇小说创作,殊为可哀。我们有一大批优秀的中篇小说作家,拿不出长篇小说,或者甚少,质量也不如人意。每届的茅盾文学奖,公布之时,总有嘘声,老实说,茅奖之中是有平庸之作,茅奖之外优秀之作肯定有,不过那也是手指头扳得过来的几部。
中篇小说,当然有材料正好够着的,短不住,又长不了。但很大一部分是写作上的匆急草率,或者是缺少节制与剪裁。如果作家们在创作的开始就抱着要么短篇要么长篇的文体观念,殚精竭虑,往短篇上严谨,往长篇上恢宏,当下文学的局面要好得多。也不只一人指出,中篇小说是最不强调文学性的文体,话虽偏激,但中篇的历史资源确实不丰富,成功的范式也不足,缺少稳定自足的审美形态。中国当代的中篇小说更多的是在完成一个甚少文学功能的故事。说得难听点,不短不长的中篇就是半吊子。中篇坐大的局面,是文学的不正常状态。
现时代文体的战争与和平,又不但是中篇小说暴发户似的跋扈及其对短篇长篇的欺压。就小说而言,突然膨胀起来的还有小小说。全国专发小小说的报刊即有十数家,《小小说选刊》《微型小说选刊》据说月发行量都在五十万份上下。如此大的市场,文学产业化的“钱景”诱人,同一种文体就会出现帮派与山头,你是小小说,还是微型小说?这是由于利益冲突而导致的文体内部的“战争”。虽然,小小说界整体上一直把自己往文学圣殿里挤,但很大一部分小小说作家对小小说文体本身是暧昧的,一面捍卫小小说的文体价值,一面依然还是把创作短篇、中篇、长篇视为正途,成名之后即向短、中、长篇小说努力,周海亮、宗利华、邓洪卫等都如此。所以,小小说虽然挤压了小说的市场,但总的说来,对文学的影响力甚微,这不是坏事。其实,以“小小说”“微型小说”“短小说”为号,这是市场营销中的“卖点”,作家何必在意。
近代以来,在当代中国的文学生态中,在文体层面的构架上,很明显的地位等级是小说第一,诗歌散文次之,戏剧文学最低,就封闭在戏剧圈内。在准行政化的各级作协领导班子的组成中,就是这样对应的结构,对社会资源特别是行政资源的占有也就形成相应的比例。这是政权力量固型了的文体秩序、文学秩序,既是政权的同构,也是政权的延伸。诗人和散文作家们强烈感受到不平等的屈辱,文体本是“生而平等”,这不合理的等级制度,自然引起被压迫者的反抗。诗人本就“老子天下第一”,一直对现行文学秩序心怀不满,挑战不断,连大局观念强的舒婷都说得出:《人民文学》不是《人民小说》。本文打压中篇小说,揭发小小说,当然不是为这样的文学秩序维稳。各文体本应“众生平等”“兄弟融洽”,但文体不是在真空的世界里生存发展,在今天,各文体间及文体内的“战争与和平”,已不单是政权力量左右,还有经济力量、消费力量等一起进行博弈,这是文体背后的竞争机制。
新世纪前后,大行其道的文体还有时评和时文。全国千余份报纸日日都有时评专版,杂文、短评等一时被冲击得寸土不留裹挟而去。时评、时事评论,是新闻的纵深,不是在报道信息上的深入,而是分析的深挖。这既是我国政治越来越开放,公民政治参与度渐增的明证,又是政事还未完全公开,公民未得合法介入的结果。时评虽然有媒体竞争吸引受众的生存动力推动,但它是舆论力量、公民力量共同搭建的话语平台,积蓄着思想变革的力量,推动着政治格局的改变。时评的发展,是时代的进步与发展,体现了时代变革的动力和趋势。虽然时评相较杂文,离政治近,离文学远,严格说起来是政治话语。但杂文由此解散,随笔、时评、学术论文三家一分,文学的归文学,政治的归政治,学术的归学术,文体倒也不再含混,各文体的品格属性更明显独立。时评的繁盛,也是在打开话语空间,会正面影响到文学思想空间的廓开,文学的独立性也有可能因此增大,这对文学当然是幸事。
至于时文,自从新世纪诸家出版社的文学年选系列里有了时文年选后,一旦命名,概念有了,一下子这种文体也就明晰了。确实如孔夫子言:必也正乎名,名不正则言不顺。虽说时文概念古已有之,作为文体概念,意为时代流行文体并专指科举应试文体,今天挪借过来,标杆一举,什么小女人散文、小男人散文、《读者》体全部汇入。一直模糊着隐约着的豁然开朗,此类文字,千字左右,故事为核,编设劣境困境险境绝境窘境,人物或绝境逢生或奋发自救,即使是平常生活平常事也不是平常心,定要突然地溅出泪来。总不外乎励志与言情(亲情友情爱情人情)两途,总要有一条砥砺人生的警策,总要有一段温暖人生的爱意,千篇一律。在这样的“心灵鸡汤”里,生活的真实被遮蔽,思想的路径被堵死,文学的高度被降低。这种文体的流行,在阅读心理上,正如鲁迅所说:“中国人的不敢正视各方面,用瞒和骗,造出奇妙的逃路来,而自以为正路。在这路上,就证明著国民性的怯弱,懒惰,而又巧滑。一天一天的满足着,即一天一天的堕落着,但却又觉得日见其光荣。”《读者》《青年文摘》《意林》《格言》等大众情感读物以及诸多报纸副刊、专栏专推此类文章。《读者》曾经推出的签约作家多为此类写手。《读者》这类刊物的流行,和文学阅读的危机共生。而时文流行最大的危害,在于其与应试教育的结合,成为权力控制术的工具。在中考、高考的指挥棒下,时文大量成为语文阅读题的例文和作文的范文,很简单,时文的文字阅读量和难度合适,主题绝对正确易于归纳,好设计阅读题。时文因而更加走俏,市场销路更好,毕淑敏张晓风席慕容等纷纷成为中学生的案头观音。如一篇叫做《洗手间里的晚餐》的文章,一位保姆,将自己的孩子带到主人的卫生间,让他在那吃晚饭,自己忙去了,主人发现了,陪孩子在卫生间吃饭,他的客人们也都寻到卫生间,陪孩子吃饭,“这些被称为上层人士或社会精英的人们,端着酒杯和美味纷纷赶过来,很快把洗手间挤满了,大家给孩子唱了好多好听的歌曲,表达了太多美好的祝愿,这些都让这个孩子确信,他的母亲是最令人尊敬的母亲,而他,则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很多年后,这个孩子也成了富人,他也广做善事,他说:“我永远忘不了在很多年前的某一天,有一位富人和太多的富人,用他们的诚恳与良知,维护了一个四岁孩子的自尊。”喜爱这篇文章并因之流泪的人太多了,当然也有网评说:“十八岁以后就不要看这种文字了,会看傻的。”这个故事本来是个“善意的谎言”的框架,母亲骗小孩在富人的卫生间里吃饭是宴会是吃大餐,富人们保护这个谎言,而小说本身也编造了“富而有德”的谎言。这篇小说成了自己的反讽,穷人在卫生间吃饭是真相,但富人们要穷人们相信他们是在吃奢华大餐,富人们需要的正是这种穷人对谎言的诚服。中学生做题时,对其虚假嗤之以鼻,但又都揣摩烂熟以备考,这种聪明更可怕。与控制术紧密结合的时文不但使学生远离真正的文学,而且是在败坏人心。教育的普及,孩子们都被投入应试教育的模子,在这模子里放弃阅读放弃思想,文学的阅读人群一代代巨减,因而文学的处境越来越艰难。中国的语文教育路途之遥远,道路之艰难,可想而知。
说到文体,说到中国文学,国人都知道说唐诗宋词元曲,一部中国文学史也就仅仅成了先秦散文、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的文体嬗变。每一时代固然是有自己兴盛时尚的文学样式,如王国维和胡适所言的“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但这样一种线性的发展史,将文学的流变仅局限在文体的代兴,这是一种简单机械的历史思维,背后是标举发展进化的社会达尔文主义的大手。每一种文体有兴有衰,文体的代兴,有历史性的线索。在每一时代,各文体又是共时性的存在,被各种力量推动着,演绎着战争与和平。只不过我们的时代,依然处在新旧交替的纽结,变革的潜流与逆反之力,全权政治、市场经济、影视与网络技术、消费主义、民族心理、阅读传统、文学创作惯性等共同作用于文学,牵拉撕扯。文体不仅仅是文体,其兴衰枯荣纠合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力量,窥一斑而知全豹,从文体的战争与和平自然能够剖析时代,品析时代精神风貌。但,文体又仅仅是文体,一种文体就是一种文学文章样式。其实,一个清醒的创作者,只要他的内心是独立的、强大的,不迎合,不取媚,不苟且,不糊弄,不管他使用何种文体,他的文学必然是自主的,这才是文学的生机。
中篇小说,当然有材料正好够着的,短不住,又长不了。但很大一部分是写作上的匆急草率,或者是缺少节制与剪裁。如果作家们在创作的开始就抱着要么短篇要么长篇的文体观念,殚精竭虑,往短篇上严谨,往长篇上恢宏,当下文学的局面要好得多。也不只一人指出,中篇小说是最不强调文学性的文体,话虽偏激,但中篇的历史资源确实不丰富,成功的范式也不足,缺少稳定自足的审美形态。中国当代的中篇小说更多的是在完成一个甚少文学功能的故事。说得难听点,不短不长的中篇就是半吊子。中篇坐大的局面,是文学的不正常状态。
现时代文体的战争与和平,又不但是中篇小说暴发户似的跋扈及其对短篇长篇的欺压。就小说而言,突然膨胀起来的还有小小说。全国专发小小说的报刊即有十数家,《小小说选刊》《微型小说选刊》据说月发行量都在五十万份上下。如此大的市场,文学产业化的“钱景”诱人,同一种文体就会出现帮派与山头,你是小小说,还是微型小说?这是由于利益冲突而导致的文体内部的“战争”。虽然,小小说界整体上一直把自己往文学圣殿里挤,但很大一部分小小说作家对小小说文体本身是暧昧的,一面捍卫小小说的文体价值,一面依然还是把创作短篇、中篇、长篇视为正途,成名之后即向短、中、长篇小说努力,周海亮、宗利华、邓洪卫等都如此。所以,小小说虽然挤压了小说的市场,但总的说来,对文学的影响力甚微,这不是坏事。其实,以“小小说”“微型小说”“短小说”为号,这是市场营销中的“卖点”,作家何必在意。
近代以来,在当代中国的文学生态中,在文体层面的构架上,很明显的地位等级是小说第一,诗歌散文次之,戏剧文学最低,就封闭在戏剧圈内。在准行政化的各级作协领导班子的组成中,就是这样对应的结构,对社会资源特别是行政资源的占有也就形成相应的比例。这是政权力量固型了的文体秩序、文学秩序,既是政权的同构,也是政权的延伸。诗人和散文作家们强烈感受到不平等的屈辱,文体本是“生而平等”,这不合理的等级制度,自然引起被压迫者的反抗。诗人本就“老子天下第一”,一直对现行文学秩序心怀不满,挑战不断,连大局观念强的舒婷都说得出:《人民文学》不是《人民小说》。本文打压中篇小说,揭发小小说,当然不是为这样的文学秩序维稳。各文体本应“众生平等”“兄弟融洽”,但文体不是在真空的世界里生存发展,在今天,各文体间及文体内的“战争与和平”,已不单是政权力量左右,还有经济力量、消费力量等一起进行博弈,这是文体背后的竞争机制。
新世纪前后,大行其道的文体还有时评和时文。全国千余份报纸日日都有时评专版,杂文、短评等一时被冲击得寸土不留裹挟而去。时评、时事评论,是新闻的纵深,不是在报道信息上的深入,而是分析的深挖。这既是我国政治越来越开放,公民政治参与度渐增的明证,又是政事还未完全公开,公民未得合法介入的结果。时评虽然有媒体竞争吸引受众的生存动力推动,但它是舆论力量、公民力量共同搭建的话语平台,积蓄着思想变革的力量,推动着政治格局的改变。时评的发展,是时代的进步与发展,体现了时代变革的动力和趋势。虽然时评相较杂文,离政治近,离文学远,严格说起来是政治话语。但杂文由此解散,随笔、时评、学术论文三家一分,文学的归文学,政治的归政治,学术的归学术,文体倒也不再含混,各文体的品格属性更明显独立。时评的繁盛,也是在打开话语空间,会正面影响到文学思想空间的廓开,文学的独立性也有可能因此增大,这对文学当然是幸事。
至于时文,自从新世纪诸家出版社的文学年选系列里有了时文年选后,一旦命名,概念有了,一下子这种文体也就明晰了。确实如孔夫子言:必也正乎名,名不正则言不顺。虽说时文概念古已有之,作为文体概念,意为时代流行文体并专指科举应试文体,今天挪借过来,标杆一举,什么小女人散文、小男人散文、《读者》体全部汇入。一直模糊着隐约着的豁然开朗,此类文字,千字左右,故事为核,编设劣境困境险境绝境窘境,人物或绝境逢生或奋发自救,即使是平常生活平常事也不是平常心,定要突然地溅出泪来。总不外乎励志与言情(亲情友情爱情人情)两途,总要有一条砥砺人生的警策,总要有一段温暖人生的爱意,千篇一律。在这样的“心灵鸡汤”里,生活的真实被遮蔽,思想的路径被堵死,文学的高度被降低。这种文体的流行,在阅读心理上,正如鲁迅所说:“中国人的不敢正视各方面,用瞒和骗,造出奇妙的逃路来,而自以为正路。在这路上,就证明著国民性的怯弱,懒惰,而又巧滑。一天一天的满足着,即一天一天的堕落着,但却又觉得日见其光荣。”《读者》《青年文摘》《意林》《格言》等大众情感读物以及诸多报纸副刊、专栏专推此类文章。《读者》曾经推出的签约作家多为此类写手。《读者》这类刊物的流行,和文学阅读的危机共生。而时文流行最大的危害,在于其与应试教育的结合,成为权力控制术的工具。在中考、高考的指挥棒下,时文大量成为语文阅读题的例文和作文的范文,很简单,时文的文字阅读量和难度合适,主题绝对正确易于归纳,好设计阅读题。时文因而更加走俏,市场销路更好,毕淑敏张晓风席慕容等纷纷成为中学生的案头观音。如一篇叫做《洗手间里的晚餐》的文章,一位保姆,将自己的孩子带到主人的卫生间,让他在那吃晚饭,自己忙去了,主人发现了,陪孩子在卫生间吃饭,他的客人们也都寻到卫生间,陪孩子吃饭,“这些被称为上层人士或社会精英的人们,端着酒杯和美味纷纷赶过来,很快把洗手间挤满了,大家给孩子唱了好多好听的歌曲,表达了太多美好的祝愿,这些都让这个孩子确信,他的母亲是最令人尊敬的母亲,而他,则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很多年后,这个孩子也成了富人,他也广做善事,他说:“我永远忘不了在很多年前的某一天,有一位富人和太多的富人,用他们的诚恳与良知,维护了一个四岁孩子的自尊。”喜爱这篇文章并因之流泪的人太多了,当然也有网评说:“十八岁以后就不要看这种文字了,会看傻的。”这个故事本来是个“善意的谎言”的框架,母亲骗小孩在富人的卫生间里吃饭是宴会是吃大餐,富人们保护这个谎言,而小说本身也编造了“富而有德”的谎言。这篇小说成了自己的反讽,穷人在卫生间吃饭是真相,但富人们要穷人们相信他们是在吃奢华大餐,富人们需要的正是这种穷人对谎言的诚服。中学生做题时,对其虚假嗤之以鼻,但又都揣摩烂熟以备考,这种聪明更可怕。与控制术紧密结合的时文不但使学生远离真正的文学,而且是在败坏人心。教育的普及,孩子们都被投入应试教育的模子,在这模子里放弃阅读放弃思想,文学的阅读人群一代代巨减,因而文学的处境越来越艰难。中国的语文教育路途之遥远,道路之艰难,可想而知。
说到文体,说到中国文学,国人都知道说唐诗宋词元曲,一部中国文学史也就仅仅成了先秦散文、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的文体嬗变。每一时代固然是有自己兴盛时尚的文学样式,如王国维和胡适所言的“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但这样一种线性的发展史,将文学的流变仅局限在文体的代兴,这是一种简单机械的历史思维,背后是标举发展进化的社会达尔文主义的大手。每一种文体有兴有衰,文体的代兴,有历史性的线索。在每一时代,各文体又是共时性的存在,被各种力量推动着,演绎着战争与和平。只不过我们的时代,依然处在新旧交替的纽结,变革的潜流与逆反之力,全权政治、市场经济、影视与网络技术、消费主义、民族心理、阅读传统、文学创作惯性等共同作用于文学,牵拉撕扯。文体不仅仅是文体,其兴衰枯荣纠合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力量,窥一斑而知全豹,从文体的战争与和平自然能够剖析时代,品析时代精神风貌。但,文体又仅仅是文体,一种文体就是一种文学文章样式。其实,一个清醒的创作者,只要他的内心是独立的、强大的,不迎合,不取媚,不苟且,不糊弄,不管他使用何种文体,他的文学必然是自主的,这才是文学的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