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7.062
病历资料
收治7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ADA)的患者,主动脉夹层动脉瘤(ADA)是由于不同原因造成主动脉内膜破裂或中层出血形成夹层。该病发病凶险,进展快,病死率高,预后严重,临床表现多样。以前有些患者临床上高度怀疑该病,在行MRI检查的过程中猝死在检查室,也有患者检查返回病房后很快猝死,待MRI回报后才证实为ADA。此次7例患者中3例猝死,其中2例入院至死亡时间仅数小时,未能来得及行CT或MRI检查,1例确诊后抢救无效,另外4例均在第一时间即明确了诊断,防止误诊,为进一步治疗争取了时间,经内科保守治疗夹层稳定后出院,挽救了患者生命。
其中1例既往有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病史10余年,曾多次于某院复查病情一直稳定,无胸痛发作,1个月前复诊回来。因“饮酒后突发胸痛半小时”以 “冠心病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夜间急诊入院。胸痛向后背部放散伴出汗,血压165/95mmHg,心电图显示胸前导联ST段抬高,初步诊断为急性冠脉综合征,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入院后降压止痛扩冠治疗,反复行心电图检查未见动态演变,考虑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可能性大,胸痛逐渐缓解。入院3小时后突然出现呼吸困难不能平卧,烦躁,查体BP80/40mmHg,P 120次/分,R 34次/分,Sa 74%,口唇发绀,颈静脉无怒张,左肺呼吸音消失,心音低钝,未闻及心包摩擦音,肝肋下未触及。患者处于休克状态,怀疑夹层动脉瘤破裂或肺栓塞的可能,快速补液升压维持生命体征。急诊行64排螺旋CT提示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破裂出血,破入胸腔及心包中造成心包积液及左侧大量胸腔积液,患者极度烦躁无法行胸穿,于转诊途中突然意识丧失血压下降猝死,考虑为夹层再次出血死亡。
另1例患者因“持续性胸痛伴抽搐1小时”夜间经急诊以“心源性休克”收住入院,由急诊至病房途中再次发生意识丧失四肢抽搐1~2分钟后神志恢复,无二便失禁及肢体活动障碍,血压75/50mmHg,P 110次/分,查体未见明显阳性体征,心电图提示窦性心动过速胸前导联ST段轻度下移。入院后突然出现腿痛难忍,经升压补液治疗血压恢复至正常(100/70mmHg左右),腿痛减轻,随后出现一过性左侧肢体瘫痪,肌力0级,左侧感觉障碍痛觉消失,双侧巴宾斯基征阳性,约30分钟后感觉运动恢复正常。入院4小时再次出现意识丧失、抽搐,大动脉搏动消失,呼吸停止,进行抢救无效死亡。死亡分析讨论该患者死于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破裂,夹层延至颈动脉(未证实),造成脑缺血引起神经系统症状,实属罕见。
另外3例患者门诊诊断为“冠心病”,其中1例被误诊为“急性心肌梗死”。由县方医院为行急诊冠脉介入治疗而转入我院,经医生详细询问病史,观察心电图无动态演变心肌酶谱正常排除急性心肌梗死,并出现血尿,考虑为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行胸部核磁共振证实为该诊断正确,累及肾动脉,Debakey Ⅲ型,避免了误诊,也使患者避免遭受冠脉造影检查的风险。另2例均以持续胸痛伴高血压入院,其中1例安装永久起搏器心电图下壁导联ST段轻度抬高,怀疑急性下壁心梗,剧烈胸痛,急诊行冠脉造影检查,主动脉增宽,前降支近端40%狭窄。反复观察心电图无变化心肌酶谱正常,2例均行CT证实ADA诊断。经内科降压控制心室率保守治疗,病情稳定后出院。
最后2例患者,其中1例于区级医院住院1天,表现为持续性前胸剧痛后转至上腹部,行B超检查提示主动脉增宽胆囊结石转入我科,经急诊医生诊断为“ADA”而收住入院。患者疼痛难忍面色苍白左侧上肢血压180/110mmHg,右上肢血压140/80mmHg,两侧脉搏强弱不等,右上腹压痛,心电图正常,予吗啡止痛硝普钠静点降压治疗后疼痛略缓解,间断入睡。入院后2小时于睡眠中突发抽搐,呼之不应,下颌式呼吸,面色苍白,最初有心音,心动过速,但血压测不出。很快心音消失,呼吸停止,经心肺复苏无效死亡。另1例曾有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病史再发胸痛入院,为Debakey Ⅲ型,治疗后疼痛缓解,因经济困难未能复查MRI,临床症状好转出院。
讨 论
综上所述,ADA临床表现复杂多变,疼痛为本病突出而又特征性的症状。两侧肢体脉搏血压不对称高度怀疑本病。由于夹层血肿的扩展可压迫邻近组织或波及主动脉大分支,从而出现不同的症状和体征,在心血管系统可见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心肌梗死和心包压塞。夹层压迫脑、脊髓导致神经系统症状,昏迷瘫痪肢体运动功能受损。夹层动脉瘤压迫喉返神经可见声音嘶哑,夹层破入胸腹腔可见胸腹腔积血,破入气管、支气管及食道,导致咯血、呕血。夹层扩展到肠系膜动脉、腹腔动脉,可见肠坏死。夹层扩展到肾动脉,可见腰痛、血尿、急性肾衰。夹层扩展到髂动脉,出现股动脉供血不足,下肢缺血性坏死。临床上及时行心脏彩超CT检查,核磁共振、主动脉造影更是诊断ADA的“金标准”。因此临床医生提高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警惕,可早期诊断减少误诊,有效的避免医患纠纷的发生。
病历资料
收治7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ADA)的患者,主动脉夹层动脉瘤(ADA)是由于不同原因造成主动脉内膜破裂或中层出血形成夹层。该病发病凶险,进展快,病死率高,预后严重,临床表现多样。以前有些患者临床上高度怀疑该病,在行MRI检查的过程中猝死在检查室,也有患者检查返回病房后很快猝死,待MRI回报后才证实为ADA。此次7例患者中3例猝死,其中2例入院至死亡时间仅数小时,未能来得及行CT或MRI检查,1例确诊后抢救无效,另外4例均在第一时间即明确了诊断,防止误诊,为进一步治疗争取了时间,经内科保守治疗夹层稳定后出院,挽救了患者生命。
其中1例既往有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病史10余年,曾多次于某院复查病情一直稳定,无胸痛发作,1个月前复诊回来。因“饮酒后突发胸痛半小时”以 “冠心病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夜间急诊入院。胸痛向后背部放散伴出汗,血压165/95mmHg,心电图显示胸前导联ST段抬高,初步诊断为急性冠脉综合征,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入院后降压止痛扩冠治疗,反复行心电图检查未见动态演变,考虑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可能性大,胸痛逐渐缓解。入院3小时后突然出现呼吸困难不能平卧,烦躁,查体BP80/40mmHg,P 120次/分,R 34次/分,Sa 74%,口唇发绀,颈静脉无怒张,左肺呼吸音消失,心音低钝,未闻及心包摩擦音,肝肋下未触及。患者处于休克状态,怀疑夹层动脉瘤破裂或肺栓塞的可能,快速补液升压维持生命体征。急诊行64排螺旋CT提示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破裂出血,破入胸腔及心包中造成心包积液及左侧大量胸腔积液,患者极度烦躁无法行胸穿,于转诊途中突然意识丧失血压下降猝死,考虑为夹层再次出血死亡。
另1例患者因“持续性胸痛伴抽搐1小时”夜间经急诊以“心源性休克”收住入院,由急诊至病房途中再次发生意识丧失四肢抽搐1~2分钟后神志恢复,无二便失禁及肢体活动障碍,血压75/50mmHg,P 110次/分,查体未见明显阳性体征,心电图提示窦性心动过速胸前导联ST段轻度下移。入院后突然出现腿痛难忍,经升压补液治疗血压恢复至正常(100/70mmHg左右),腿痛减轻,随后出现一过性左侧肢体瘫痪,肌力0级,左侧感觉障碍痛觉消失,双侧巴宾斯基征阳性,约30分钟后感觉运动恢复正常。入院4小时再次出现意识丧失、抽搐,大动脉搏动消失,呼吸停止,进行抢救无效死亡。死亡分析讨论该患者死于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破裂,夹层延至颈动脉(未证实),造成脑缺血引起神经系统症状,实属罕见。
另外3例患者门诊诊断为“冠心病”,其中1例被误诊为“急性心肌梗死”。由县方医院为行急诊冠脉介入治疗而转入我院,经医生详细询问病史,观察心电图无动态演变心肌酶谱正常排除急性心肌梗死,并出现血尿,考虑为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行胸部核磁共振证实为该诊断正确,累及肾动脉,Debakey Ⅲ型,避免了误诊,也使患者避免遭受冠脉造影检查的风险。另2例均以持续胸痛伴高血压入院,其中1例安装永久起搏器心电图下壁导联ST段轻度抬高,怀疑急性下壁心梗,剧烈胸痛,急诊行冠脉造影检查,主动脉增宽,前降支近端40%狭窄。反复观察心电图无变化心肌酶谱正常,2例均行CT证实ADA诊断。经内科降压控制心室率保守治疗,病情稳定后出院。
最后2例患者,其中1例于区级医院住院1天,表现为持续性前胸剧痛后转至上腹部,行B超检查提示主动脉增宽胆囊结石转入我科,经急诊医生诊断为“ADA”而收住入院。患者疼痛难忍面色苍白左侧上肢血压180/110mmHg,右上肢血压140/80mmHg,两侧脉搏强弱不等,右上腹压痛,心电图正常,予吗啡止痛硝普钠静点降压治疗后疼痛略缓解,间断入睡。入院后2小时于睡眠中突发抽搐,呼之不应,下颌式呼吸,面色苍白,最初有心音,心动过速,但血压测不出。很快心音消失,呼吸停止,经心肺复苏无效死亡。另1例曾有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病史再发胸痛入院,为Debakey Ⅲ型,治疗后疼痛缓解,因经济困难未能复查MRI,临床症状好转出院。
讨 论
综上所述,ADA临床表现复杂多变,疼痛为本病突出而又特征性的症状。两侧肢体脉搏血压不对称高度怀疑本病。由于夹层血肿的扩展可压迫邻近组织或波及主动脉大分支,从而出现不同的症状和体征,在心血管系统可见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心肌梗死和心包压塞。夹层压迫脑、脊髓导致神经系统症状,昏迷瘫痪肢体运动功能受损。夹层动脉瘤压迫喉返神经可见声音嘶哑,夹层破入胸腹腔可见胸腹腔积血,破入气管、支气管及食道,导致咯血、呕血。夹层扩展到肠系膜动脉、腹腔动脉,可见肠坏死。夹层扩展到肾动脉,可见腰痛、血尿、急性肾衰。夹层扩展到髂动脉,出现股动脉供血不足,下肢缺血性坏死。临床上及时行心脏彩超CT检查,核磁共振、主动脉造影更是诊断ADA的“金标准”。因此临床医生提高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警惕,可早期诊断减少误诊,有效的避免医患纠纷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