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展新概念

来源 :大众摄影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xiaohe19861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届国展结束了,几十个奖项各归其主。本届国展的六万来稿量创造了历史之最,同样,获奖人数也是历史上最高的。这是20届国展的丰收,也是中国摄影的丰收,是中国摄影界近年来繁荣发展的佐证。它直接得益于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稳定提高。
  细观本次国展,无论是参赛作品还是评选活动本身都呈现出与往届不同的新特征,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国展的变化,摄影的变化。
  
  评选分类方法的新探索
  
  20届国展的最大变化是评选分类方法的改进。本次国展将参赛作品分为艺术、纪录和商业三大类。这种以作品内在属性和用途为标准的分类方式较过去的以创作题材分类的方法有很大改进。国展的组织者通过对摄影作品的宏观划分,让参赛者明确自己的定位,有的放矢地创作,有的放矢地投稿,从而创造出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
  在这三大类的下面,还划分了许多小的项目。其中“艺术摄影类”和“纪录摄影类”下分别设了10个小项目,“商业摄影类”下设了3个小项目。从评选结果就可以看出,国展的金银铜奖并没有按各大类中的小项目设立。比如,艺术类有10个小项,但只有5个金牌,10个银牌也不是平均分配的。笔者认为组织者设立小项目有几个目的:一是为工作人员在征稿和整理稿件过程中提供便利;二是在评选过程中分项目摆放照片,有利于评委按题材评选;三是为今后细致分类和设置项目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本次分类的最引人注目的变化是将“商业摄影类”作为独立的大类引入国展。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商业活动日益活跃。在商业活动中,商业摄影越来越被广泛地得到应用。各种商业图片充斥在我们周围,可以说,商业摄影在整个摄影界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次国展的组织者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把商业摄影提高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虽然评比结果中,商业类金牌空缺,但毕竟走出了第一步。
  分类的另一个亮点是“艺术摄影类”中“纯摄影”和“实验摄影”两个项目。不论是国展,还是国内其他摄影比赛,组织者多把目光集中在传统题材上,而对摄影观念的创新、探索和摄影本体语言的挖掘方面却注意不够。这两个项目的设立,既鼓励摄影人对传统摄影技术、技巧的进一步探索,又引导大家在摄影语言和摄影形式上的创新。
  在一些传统分类项目上,组织者同样赋予它们新的内涵和更加明晰的定位。比如,在往届影展中是有“人像类”或“人物类”的。但不论是“人像”还是“人物”,都只是一个创作题材,没有界定它的题材类型。过去,在同一个人物类中,既可以有新闻人物,也可以有艺术肖像,还可以有时装摄影。这三种不同类型的人物摄影作品放在一起评选,显然不合适,更不公平。本次国展的三大类里面都设了人物类,只是各类人像的侧重点不同。“艺术类”里的“人像”侧重点在审美;“纪录类”中的“新闻人物、肖像特写”侧重点在新闻现场中的人物;而“商业类”里的“人像摄影”主要指影楼人像。
  
  投稿量大,工作繁重
  
  由于本届国展的来稿量达到创纪录的62360张,这给评委和工作人员带来了繁重的工作。
  第16届国展的来稿量是五万多张,在国展历史上来稿量排在第二。而那届国展采用了两个阶段的评选方式,即先由初评委员会进行初评,第二阶段再由评委会评出最后的奖项。
  本次国展没有初评阶段,而是由评委会直接将六万余张参赛作品一次性评完。另外,本届国展将过去首轮评奖中使用的“拉洋片”式的评选方式改为铺开展示的方式,评委们在体力上要付出巨大辛苦。据粗略估算,一位评委在评选现场每天走路达十余里。
  不设初评委员会,据说是组委会听取了参赛者的意见:许多参赛者要求自己的作品一定要由评委亲自评选。不过,有另一种意见也不无道理:评委们的精力和体力有限,如果他们把精力都花在浩如烟海的前几轮的淘汰阶段的评选上,那么势必会影响到他们在后几轮关键奖项的评选,最终会影响评选质量。
  听起来,两者都有道理。如何才能既满足参赛者的要求,又能保证评选质量,是国展组织者面临的新课题。
  
  少数参赛作品未能对号入座
  
  虽然组织者尽其所能地把分类做得清晰、细致,但仍有大量的投稿者把自己的作品错误地分类。有的纪录类作品被投到艺术类里,有的则相反。其中最容易混淆的是“艺术类”的“社会生活”和“纪录类”里的“社会纪实”两个项目。有些拍摄对象和表现手法相近的作品,被同时投到这两个小项目中。这里既有作者对分类理解有误的原因,也有《征稿简章》中某些条款解释不明确的地方。所以,分类越细,越应该把类别界定清楚。
  
  人体作品很显眼
  
  近几年正是人体摄影蓬勃发展的时期,在这样背景下举办的20届国展自然会有所反映。虽然没有准确的统计数字说明人体作品到底有多少,但评选后,评委们普遍反映人体作品数量确实很多。
  数量多并不能保证质量高。许多评委在肯定了现在人体摄影创作的宽松环境和摄影人思想解放的同时,对人体摄影作品的质量表示了担忧。评委认为大多数作者对人体摄影的理解太肤浅,以为脱掉衣服拍照片就是人体摄影,其实那只是裸体照片。还有的评委认为,这是继“西北风”、“东北风”和“西藏风”之后摄影界刮起的又一股风,认为摄影人不应总是跟风,而应独立思考。也有的评委对这种“人体热”现象不以为然,认为这是中国在刚刚解除人体摄影禁锢后必然要经历的历史阶段,人们对任何创作题材的理解都有一个由浅入深的认识过程。
  看来,我们有理由对人体摄影创作的真正繁荣抱有希望。
  
  组照多,组照的容量过大
  
  本届来稿中,组照有1733组(共16339张),占来稿总量47753张(组)的3.6%。如果按1733组组照的16339张作品在总来稿的62360张作品的比例来算,百分比也只有26.2%。但从评奖结果看,在获得金银铜奖的66张(组)作品中,组照为43组,占获奖总数的65%:组照的得奖率远远高于单幅作品。难道是评委偏向于组照吗?其实不然。从作品本身看,组照确实有其震撼力强、叙述事件完整清楚的优势。许多作者也许已经深谙其中的道理,所以本届来稿中,组照的数量颇多。有的评委就此建议,下届国展有的类别不应收组照作品,如果像纪录类这样非收组照不可的类别,可将单幅与组照分开评选,这样会更加公平。
  关于组照的另一个问题是,有的组照使用了过多的照片。30张一组的作品在这次国展中并不鲜见。虽然在征稿启事中纪录类的数量要求是20-30张作品,大多数组照数量并不违反这一规定,但许多评委在评选后认为,根本没必要用这么多张照片反映一件事或一个主题。就像写文章一样,能用500字写好的文章就不要写1000字,否则就是罗嗦。笔者分析组照作品多的原因可能是作者摸不准评委到底喜欢哪几张,索性都送来,让评委挑选。由此看来,一方面摄影师不仅要努力创作,在选择、编辑图片方面同样需要下工夫;另一方面,今后组织者对组照数量的规定还应更加合理。
  与过去举办过的19届国展相比,本次国展有了太多的新变化,给了我们许多关于国展、关于摄影的新概念。不管这次国展颁发了多少奖牌,也不管它还有这样那样的缺憾,我们还是看到了一个不断变化的、不断进步的国展。
  
其他文献
按通常的理解,好象生产出的产品迟早会被卖掉。产品不管好坏,不管有无品位,总会有人喜欢。然而我们要记住这样一个道理:一个人的宝贝可能是另一个人的垃圾。所以,不要指望自己的作品满足每一个人,但首先要满足你自己。照片一旦拍完,摄影师接下来只有一件事情要做:如何卖掉它?  然而,不是所有的摄影师都适合为图片库拍摄的。摄影师要明白为什么图片库需要这些照片,而不需要那些照片。这里面有其自身的规律,这些规律需要
期刊
编者按:  万物生长靠太阳。太阳,给我们带来光明,带来温暖;太阳,也是摄影人喜爱的拍摄题材。本期诊所的主题就是太阳,所选照片均出自月赛来稿,是一些什么样的小毛病,使影友们辛辛苦苦的劳动付之流水呢?我们来共同切磋。同时,欢迎摄影人直接投稿本栏目,来稿时请在信封上注明“拍摄诊所”字样。    晨飞  当一轮红日冉冉升起的时候,群鸟在天空飞翔起舞,构成了一幅充满活力的画面。作品瞬间把握得很好,使飞鸟的排
期刊
如今,计算机的处理能力空前强大,各种图像处理软件越来越成熟,数码相机和照片打印机、照片扫描仪等相关产品在品质提高的同时,价格却在不断下降,通过数码方式制作的照片在品质上已基本能够与传统照片相媲美,越来越多的人在组建属于自己的“数码照片梦工厂”。由于有许多既钟爱传统摄影,又想对照片进行数字化编辑的用户,所以一台高品质的照片扫描仪在这个“梦工厂”中是必不可少的。下面笔者就着重介绍一下扫描仪的问题,或许
期刊
看这标题,你一定以为遇到狂士了,你有一台哈苏Xpan算什么?可如果要从现今的传统相机中挑一部最有摄影乐趣的相机,我以为非哈苏Xpan莫属。  哈苏Xpan是第一部真正实现了宽幅与正常片幅即时转换的相机,也就是说在一卷胶卷中既可以拍正常片幅,也可以拍宽屏片幅,而且片幅间隔决无宽窄之误。只带一部相机就可以享受两种视野的拍片乐趣,而且轻巧,易操控,这种鱼与熊掌兼而有之的相机,如今真找不到第二部。  哈苏
期刊
审题立意,获奖关键    参加摄影比赛,了解和熟悉比赛规则和参赛细则非常重要。了解的渠道主要是仔细阅读“参赛细则”或“征稿通知”。就是要认真领会,细心研读影展影赛的征稿内容,要对征稿细则审视清楚,就如同做一篇命题作文一样,要认认真真地“审题”,深刻体会,严格按要求去做。同时,将自己现有作品按征稿要求进行归类,如送组照,欠缺的需要补拍的抓紧时间补拍。对不同类别的作品分期分批再创作。  以参加第20届
期刊
在这几年中看过了不少前辈大师们的著作,他们在摄影方面的执著和大胆创新使得我深有体会。在国外众多的著名摄影师里,韦斯顿家族可算是最具代表性的。在这个家族里先后诞生了多位在美国以至全世界摄影界里都举足轻重的摄影大师。他们为摄影开创了新的理念也同时促进了此门艺术的发展。这样的家族在摄影史上是极为罕见的。  不久前机缘巧合下买了几本韦斯顿家族成员的摄影画册,在此分享书中成果。    书名:Edward W
期刊
2002年对于曾以120双镜头反光相机而风靡世界的禄莱公司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发展年。这一年禄莱推出了该品牌的第一款500万像素级数码相机d530flex;不久,世界第一部6×6cm画幅的自动对焦单反相机6008AF相继面市;而禄莱第一部采用徕卡M卡口的旁轴取景相机35RF,也是这一年推出的颇受相机爱好者们关注的产品。尽管这几款相机并非属于同类产品,但它们之间却有着一个近似的共性,就是较高的产品定位
期刊
有些拍摄黑白照片的朋友将照片的质量寄希望于后期暗房加工,想通过一定的暗房技术印放出高质量的照片,其实这有点本末倒置。我们不反对精湛的暗房技术可以提高照片的质量,但是好的黑白照片首先要依托于高质量的底片,高质量的底片是印放高质量黑白照片的前提条件。  所以对胶片本身特性的了解,是摄影师的必修课。根据我自己的一点经验我认为首先要确定所用胶片的实际感光度,任何厂家所标定的黑白胶片的感光度,都是在厂家的标
期刊
七月的北京正是流火的日子,带着尘封已久的向往,我背起相机和行囊,只身远赴祖国的西北边关。  颠簸数日,终于踏上了那片神奇的雪域高原。一路上的所见所闻,使我对古老的高原在新世纪焕发出的勃勃生机赞叹不已。  碧空万里的蓝天、一望无际的草原、白雪皑皑的山峰、晶莹剔透的湖水……高原的这一切令我心灵震颤,流连忘返。很偶然地,一位热心的藏民却叮嘱我,要是拍风景,你还得往高处走,驻守在那里的人民子弟兵才是最亮丽
期刊
我珍藏着好几本贴满黑白照片的老式相册,每当我翻开它,就象翻开了一本过去的故事。  二十多年前,我在某部文艺宣传队当兵。当时人民生活水平低,相机是奢侈品,不好借。我狠下心,托人买到一台最为紧俏的海鸥双反相机,那时我每月只有7元津贴,花去近两年的津贴我还激动了好几个星期。看到战士们高兴地争抢照片你传我看时,我的心里甜滋滋的,是摄影给我们带来了无穷的乐趣。我还自己动手,做了一只印相箱。从此,每当熄灯号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