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众所周知,作文教学的主要问题是: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作文要求过高;让学生写命题作文多,许多题目脱离学生的生活;注重作文形式上的指导,在写法上限制过多……教师越教学生越讨厌作文课,学生越学越觉得作文不好写,以致对作文失去了兴趣和自信。为此,要改变这种作文教学的“恶性循环”现象,有效提升作文教学质量,老师必须大力实施以解脱作文“课”的限制和“教”的束缚为目标的无痕教学策略,努力为学生营造自由、宽松、开放的习作氛围,使学生乐于动笔,自由表达,享受习作的快乐。
策略一:习作领域扩大化
崔峦先生说过:“只在作文课上讲作文、写作文,每学期次数有限,学生练习的机会有限,所得肯定有限,要把练笔辐射到阅读课上。在阅读课上,要有练笔的意识和策略,从读学写,读写结合。”因为阅读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主要活动,它的主要功能是理解、积累和运用。阅读中的“理解”不单对文本内容的感悟,还有对文章写法的领悟;阅读中的“积累”不单是对文中优美词句的记储,还有对文章写作方法的习得;阅读中的“运用”主要是对文本相关信息的吸收、内化后的输出过程,多以口头和书面形式呈现,它是检验阅读效果、巩固所学知识、提升语文素养的重要环节。所以,阅读理应成为学生写作方法习得的主渠道和习作训练的练兵场。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必须在阅读教学中不断引导学生分析、领会课文的写作方法,充分利用文本的优质资源,不失时机地让学生进行作文基本功训练,逐步夯实他们的作文基础。
如教学《桂林山水》一课,可在学生阅读感悟文本内容的基础上,引导他们弄清课文是采用先总述后分述的方法分别介绍桂林的山和水的特点,而且课文两个部分都分别运用对比、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然后指导学生仿照《桂林山水》一文的写作方法,描写一处自己最喜欢的风景。
阅读教学中的练笔要根据年级和教材特点确定内容和形式。如《丰碑》一课可让学生写一段碑文;《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可让学生改写(人称);《揠苗助长》一课可让学生把故事写具体;《凡卡》一课可让学生续写凡卡把信寄出去以后发生的事……
学生对这种在阅读过程中进行的练笔颇感兴趣,因为每篇课文都在表达的内容和方法上给他们提供了可资借鉴的东西,加上阅读为他们的表达铺垫了情感基础,使他们产生试一试身手的欲望。这时候让学生练笔,他们不会觉得是老师“要我写”,反而以为这是老师在满足大家的倾吐需求,所以写起来得心应手,兴致盎然。
策略二:习作过程生活化
作文是一种朴实的生活行为,生活是作文的源泉。叶圣陶先生说过:“人在生活中随时需要作文,所以要学作文。”可见作文与生活息息相关,作文教学的重心应放在引导学生为参与社会实践需要而学作文,为适应社会实践需要而写作文上。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和习作训练需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一些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运用学会的作文本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他们在实践中真切感受到作文是生活的需要,是生活的一部分,从而产生想用文字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的欲望,并在实践中进一步提高习作能力。
如,为了有效达成人教版第八册第二单元的习作目标:记一次春游。教师可组织一次春游活动,让每位学生参与活动的策划与组织过程:春游前,让学生推荐游览地点,把推荐理由写具体,写明白;地点确定后可以让学生设计春游路线,把游览顺序和景点特色等简要写下来;可以制定春游的安全和卫生守则,在班会上讨论通过;可以设计几项春游中开展的游戏,以书面报告形式征求同学意见;也可以写一个表演节目单等等。春游后,学生可以写看到的春天的景色;可以写春游时某人的表现;可以写春游中发生的开心的、有趣的、后悔的、失望的事情;可以出一期有关春游的黑板报,为春游所拍的照片配上说明等等。
这样的习作系列实践活动,打破了课堂上“师命生写”的作文教学模式,丰富了写作素材,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强化了习作技能训练,体现了学生主动积极参与意识和团结协作精神,突出了学习的主体性和实用性,培养了学生的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学生参与这样的实践,不认为自己是在写作,而是在进行一项自己乐于参加的活动。
策略三:习作训练趣味化
学生怕作文的主要原因是他们对作文缺乏兴趣和自信,而作文训练内容单调,形式单一,教师指导方法千篇一律,是造成学生丧失作文兴趣和自信的主要根源。为此,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培养他们的乐写意识,增强他们的习作自信,是作文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树立大作文教学观,拓宽习作领域,根据习作训练重点,想方设法创设习作训练情境,让学生入情入境,身体力行,引领他们在一定的情境之中轻松练笔,使作文训练过程现实化、趣味化。
如,一位教师刚接新班时,他创设了一次谈话情境:“同学们,这个学期我担任你们的语文老师。我有个很大的愿望,就是想尽快认识大家,和大家交朋友。所以,现在我想请你们做一件事,就是向教师介绍你自己。可先简单介绍自己的姓名、年龄、在哪所学校上几年级,然后重点介绍自己的相貌、性格、爱好等方面的特点,请大家把这些内容写在纸上交给老师。记住,一定要介绍清楚,让人觉得写得很像你,否则,老师就不容易认识你喽!”
这样似是无意却是有意的引导,就达到了人教版教材第五册第一单元的习作目标,即要求学生“拿起笔来,向别人介绍自己”的教学要求。由于老师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采用“迂回”的方式,向他们提出教师想认识同学的“需要”,学生产生急切想向老师介绍自己的表达冲动,于是就全身心地投入到“让老师认识自己”的习作练笔之中。但这种“声东击西”式的作文教学却丝毫不给学生留下“作文”的痕迹,只是让学生从生动活泼的现实生活中感到是出于某种表达的“需要”,于是就主动积极寻求表达的言语,产生强烈的写习作需求,在乐于动笔、自由表达中逐步获得表达的言语,产生强烈的写作需求,在乐于动笔、自由表达中逐步获得写作的方法。
实践证明,只要教师努力实施无痕教学策略,潜心整合作文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情境之中无拘无束地自由练笔,他们就会越写越想写,越写越得意,从而不断享受习作成功带来的快乐。
策略一:习作领域扩大化
崔峦先生说过:“只在作文课上讲作文、写作文,每学期次数有限,学生练习的机会有限,所得肯定有限,要把练笔辐射到阅读课上。在阅读课上,要有练笔的意识和策略,从读学写,读写结合。”因为阅读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主要活动,它的主要功能是理解、积累和运用。阅读中的“理解”不单对文本内容的感悟,还有对文章写法的领悟;阅读中的“积累”不单是对文中优美词句的记储,还有对文章写作方法的习得;阅读中的“运用”主要是对文本相关信息的吸收、内化后的输出过程,多以口头和书面形式呈现,它是检验阅读效果、巩固所学知识、提升语文素养的重要环节。所以,阅读理应成为学生写作方法习得的主渠道和习作训练的练兵场。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必须在阅读教学中不断引导学生分析、领会课文的写作方法,充分利用文本的优质资源,不失时机地让学生进行作文基本功训练,逐步夯实他们的作文基础。
如教学《桂林山水》一课,可在学生阅读感悟文本内容的基础上,引导他们弄清课文是采用先总述后分述的方法分别介绍桂林的山和水的特点,而且课文两个部分都分别运用对比、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然后指导学生仿照《桂林山水》一文的写作方法,描写一处自己最喜欢的风景。
阅读教学中的练笔要根据年级和教材特点确定内容和形式。如《丰碑》一课可让学生写一段碑文;《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可让学生改写(人称);《揠苗助长》一课可让学生把故事写具体;《凡卡》一课可让学生续写凡卡把信寄出去以后发生的事……
学生对这种在阅读过程中进行的练笔颇感兴趣,因为每篇课文都在表达的内容和方法上给他们提供了可资借鉴的东西,加上阅读为他们的表达铺垫了情感基础,使他们产生试一试身手的欲望。这时候让学生练笔,他们不会觉得是老师“要我写”,反而以为这是老师在满足大家的倾吐需求,所以写起来得心应手,兴致盎然。
策略二:习作过程生活化
作文是一种朴实的生活行为,生活是作文的源泉。叶圣陶先生说过:“人在生活中随时需要作文,所以要学作文。”可见作文与生活息息相关,作文教学的重心应放在引导学生为参与社会实践需要而学作文,为适应社会实践需要而写作文上。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和习作训练需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一些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运用学会的作文本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他们在实践中真切感受到作文是生活的需要,是生活的一部分,从而产生想用文字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的欲望,并在实践中进一步提高习作能力。
如,为了有效达成人教版第八册第二单元的习作目标:记一次春游。教师可组织一次春游活动,让每位学生参与活动的策划与组织过程:春游前,让学生推荐游览地点,把推荐理由写具体,写明白;地点确定后可以让学生设计春游路线,把游览顺序和景点特色等简要写下来;可以制定春游的安全和卫生守则,在班会上讨论通过;可以设计几项春游中开展的游戏,以书面报告形式征求同学意见;也可以写一个表演节目单等等。春游后,学生可以写看到的春天的景色;可以写春游时某人的表现;可以写春游中发生的开心的、有趣的、后悔的、失望的事情;可以出一期有关春游的黑板报,为春游所拍的照片配上说明等等。
这样的习作系列实践活动,打破了课堂上“师命生写”的作文教学模式,丰富了写作素材,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强化了习作技能训练,体现了学生主动积极参与意识和团结协作精神,突出了学习的主体性和实用性,培养了学生的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学生参与这样的实践,不认为自己是在写作,而是在进行一项自己乐于参加的活动。
策略三:习作训练趣味化
学生怕作文的主要原因是他们对作文缺乏兴趣和自信,而作文训练内容单调,形式单一,教师指导方法千篇一律,是造成学生丧失作文兴趣和自信的主要根源。为此,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培养他们的乐写意识,增强他们的习作自信,是作文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树立大作文教学观,拓宽习作领域,根据习作训练重点,想方设法创设习作训练情境,让学生入情入境,身体力行,引领他们在一定的情境之中轻松练笔,使作文训练过程现实化、趣味化。
如,一位教师刚接新班时,他创设了一次谈话情境:“同学们,这个学期我担任你们的语文老师。我有个很大的愿望,就是想尽快认识大家,和大家交朋友。所以,现在我想请你们做一件事,就是向教师介绍你自己。可先简单介绍自己的姓名、年龄、在哪所学校上几年级,然后重点介绍自己的相貌、性格、爱好等方面的特点,请大家把这些内容写在纸上交给老师。记住,一定要介绍清楚,让人觉得写得很像你,否则,老师就不容易认识你喽!”
这样似是无意却是有意的引导,就达到了人教版教材第五册第一单元的习作目标,即要求学生“拿起笔来,向别人介绍自己”的教学要求。由于老师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采用“迂回”的方式,向他们提出教师想认识同学的“需要”,学生产生急切想向老师介绍自己的表达冲动,于是就全身心地投入到“让老师认识自己”的习作练笔之中。但这种“声东击西”式的作文教学却丝毫不给学生留下“作文”的痕迹,只是让学生从生动活泼的现实生活中感到是出于某种表达的“需要”,于是就主动积极寻求表达的言语,产生强烈的写习作需求,在乐于动笔、自由表达中逐步获得表达的言语,产生强烈的写作需求,在乐于动笔、自由表达中逐步获得写作的方法。
实践证明,只要教师努力实施无痕教学策略,潜心整合作文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情境之中无拘无束地自由练笔,他们就会越写越想写,越写越得意,从而不断享受习作成功带来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