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那是在上海解放的前夕,身为某纵队师长的父亲同年轻的报务员丁秀英因工作需要分别了。她被派往上海从事党的地下工作。
分别是在村西头的小磨房里。那是一个有月无星的夜晚。当丁秀英得知将自己派往上海作地下工作竟是我父亲的提议时,一股委屈的泪水夺眶而出……
父亲送给自己初恋的恋人一支在攻打孟良固战役时缴获的日式钢笔,以作留念;丁秀英也将自己的一张黑白小照片送给了我的父亲。
父亲想把丁秀英揽在怀里,作最后的吻别,但他深知战争的残酷,只听到两颗心“砰、砰”地跳动着……
2
解放上海的南桥战役打响了,被称为“冯大胆”的父亲把师指挥所设在了距敌300多米的最前沿,他渴望早日解放上海,也渴望着在欢庆上海解放的队伍中能早些见到自己初恋的恋人——丁秀英。
该师打退了敌人一次次的进攻,但部队伤亡很大,纵队文工团请战前往一线增援,父亲火了:“男同志留下,女同志一律给我撤下去。”文工团团长唐克力争着说:“战争对予男人与女人是一样的,文工团只要剩下一个人,也要保证阵地在。”父亲掏出了手枪命令道:“赶快让女同志撤下去,因为将来她们每个人都是要作母亲的……”
此时一发炮弹打来,父亲一把推开了唐克,自己却倒在了血泊之中……
3
上海迎来了属于她的解放,室外到处是欢庆的锣鼓声和鞭炮声,父亲却独自一人躺在病床上,他的身上8处受伤,绑满了绷带。他取出了丁秀英送给他的那张小黑白照片,久久地凝视着……
纵队文工团前来慰问,父亲委托一名文工团员到华东军区组织部帮助打听一个叫丁秀英女同志的下落。这是一位漂亮且善良的女孩,在华东军区烈士纪念馆中,这名小文工团员见到了丁秀英烈士留下的一件遗物——父亲当年送给她的日式钢笔。
从未流过眼泪的父亲用被子捂着脸,失声地痛哭起来……
4
纵队司令员亲自到医院来看望我的父亲,他带来一个好消息,父亲被任命为纵队参谋长。同时司令员劝慰自己的老战友、老同乡说:“战争总是要死人的,纵队漂亮女孩有的是,全纵队你第一个挑,这主我作了。”
恰逢那天曾帮助寻找丁秀英的小同志也来看望我的父亲,司令员一拍大腿说道:“我看这个小同志不错嘛!对你也有点那个,我看就是她了……”
司令员让警卫员以我父亲的名义送上一双小号胶鞋,那是师以上领导才能领取的那种胶鞋,但被那位小同志从窗口无情的扔了出去。司令员又亲自在家设宴请小同志吃饭,他语重心长的对小同志说:“老冯是个放牛娃出身,从小没有爹妈,打了多半辈子仗,这样的老同志不该照顾吗?”那位小同志只是低头不语。“下个星期天结婚!”司令员的话语变得几近命令。
小同志将司令员倒来的一杯酒一口喝了下去……这位小同志叫寒英。她就是我的母亲。那年她18岁。
5
婚礼极其简单,在家的纵队首长都参加了婚礼,桌上摆放着瓜子与花生,还有军人离不开的烈性酒……
婚礼之夜,父亲才知道这位小同志叫寒英,纵队文工团团长唐克就是她的第一个恋人,一种歉疚感油然而生……
第二天,父亲特约唐克在一家小饭馆见面,父亲同不善酒量的唐克一连干了三大碗,唐克醉了,父亲也醉了,醉意朦胧中,父亲伸出了右手,重重地拍在唐克的肩膀上说了一声:“对不起了!”唐克也满嘴喷着酒气说:“你是首长,你是大哥,娶小寒是你的权利,也是小寒的福分。”然后两人举起酒瓶“咚、咚、咚”地喝了下去,接着,两个人相互挽着臂膀一晃一晃地向营房走去……
6
从宿舍到办公室每次都要经过文工团的住地,可身为参谋长的父亲总是绕道而行。文工团每次演出,父亲也总是找个理由不予观看。一次要陪同上级首长来观看演出,父亲把帽子压得很低很低,还未演出结束,他已悄悄地溜了出去……
一次,母亲在为父亲收拾书桌时,意外地发现丁秀英曾送给他的那张黑白小照片,照片背后还留着父亲的墨迹——“永远爱你的冯青”。
母亲气不打一处来,父亲将照片捧在手中说:“对于一个死去的人,留一点纪念难道还不行吗?”父亲要将照片撕毁,母亲一把夺了过来……
夜深了,母亲拿出了唐克写给她的分别信:“冯参谋长是个好人,打仗很勇敢,他有资格娶你,照顾好他是你的责任……”母亲独自流下了眼泪……
7
朝鲜战争打响了,时任军参谋长的父亲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首批军事视察团赴朝。有了家、有了女儿的他第一次有了一股难以割舍的感觉。
那一晚上父亲与母亲谈得很久很久。父亲说:“你放心吧,我与子弹有个约定,不准朝着我的脑门子打,”母亲姣嗲地捶打着父亲说:“不准说这些不吉利的话,我们有了小爱华,我的肚子又有了……”父亲侧过耳朵轻声说道:“让我听听……”
集合号响起了,母亲坚持要送到 集合的操场边,父亲不准许去送自己,他说:“你不准走出门口半步!哭哭涕涕地让别人怎么看。”母亲哭着“咣”地一声重重的将门关上。
父亲没有回转身来,他大踏步地向集结地走去……
8
朝鲜战争异常艰苦,每天军留守处都会挤满了打探丈夫消息的人,在人群中也有母亲携着小女儿,挺着大肚子的影子。
一天,从不相信迷信的母亲,来到距军营十几里路的庙宇旁点燃了几烛香,为丈夫祈祷平安。小女儿哭起来:“我想爸爸,我要爸爸!”母亲流着眼泪对小女儿说:“爸爸很快就会回来的,回来的……”在场的人们也流出了眼泪。两位尼姑也在作揖祈祷:“阿弥陀佛……”
许是过分的伤感,第二个孩子又提前要降生了。又是一个难产。接生出来二分钟不会哭泣,医生及时进行了口对口的呼吸,孩子终于“哇!”地哭出了声。
“是个男孩!”护士过来报喜。母亲笑了:“二十年后又是一个冯青!”这个男孩就是我。
9
第二批志愿军就要赴朝了,唐克坚决要求赴朝,但一连三次的报告都被退了回来。
经历过婚恋受挫的唐克,期待用战火去洗礼自己内心的伤痛。他找到了当年初恋的恋人我的母亲,请她以军首长夫人的名义去为他争得入朝作战的权利。母亲第一次违心的答应了。
母亲也第一次请求唐克为刚刚出生的我起个名字。唐克拒绝地说:“那要征求首长的意见,那是他的权利。”“不!”母亲说:“冯参谋长远在前线,我们为孩子起个名字也是对他最好的祝福。”唐克在母亲一再请求下说:“那就叫远征吧,纪念首长为祖国和人民去远征……”
在唐克赴朝送行的行列中,有了母亲的身影……
10
在唐克坚决的请求下,他被编进了作战部队,业余时间他为战友们拉手风琴、唱歌、讲故事,深受战士们的爱戴。
在敌人的一次突袭中,一位战友为掩护他,壮烈地牺牲了,而他也被炸断了右臂。部队令他回国疗伤,他写下了血书:誓为战友报仇,决不离开朝鲜战场。
父亲把电话打到了唐克所在的团部,令代理副团长的唐克迅速回国治疗。父亲说:“这是组织决定,也是寒英同志给我的托付……”
父亲特意赶去为唐克等伤员送行,唐克用左手为父亲行了一个军礼,父亲脱下自己的军大衣,轻轻的盖在了躺在担架上的唐克身上,然后久久的举起了自己的右手……
11
1955年是父亲多喜的一年。抗美援朝回国后,他被任命为南京某军事学院系主任;被授予了少将军衔;年底第三个孩子又出生了,举家也搬进了大城市--南京。
穿惯军衣与列宁装的母亲,不知啥时喜欢上了“布拉吉”。一天,她上街买来了两条“布拉吉”,她试穿在身给丈夫看,期待着父亲的“欣赏”,那知父亲一脸怒色,他高声的说:“这是小资产阶级情调,刚进城几天,就把军队的老传统丢掉了,给我脱了!”
母亲委屈地哭了……
12
我的弟弟叫抗美,长得极像父亲。一次,小姨抱着抗美去南京儿童医院看病,女主任医师从抗美的相貌中似乎发现了什么。
一个星期天,这位女主任医师来到了我家,原来此人就是丁秀英。在上海解放前夕她不幸被叛徒告密,被捕入狱,后经党组织积极营救才出狱,解放后被调往南京工作。她至今未结婚。
父亲将丁秀英介绍给母亲,她们既为能在南京见面而欣喜,又同为在历经了历史误会之后在此会面而尴尬。她们有着说不完的话题,有着流不完的泪水,还有笑声……
这一切都是父亲未所想到的。
13
父亲依然在忙碌着,清晨,他总是第一个来到操场;晚上总是待下班很久后才从办公室回到家中。母亲不止一次地说:“早知道这样,你干脆娶了军营算了。”每当这时父亲只能“嘿嘿!”地一笑。他又能讲些什么呢?
母亲喜欢跳舞,每个周末她是组织者,也是教舞的老师。她曾拉着丈夫一道去跳舞,父亲总是把脸一绷,坚决不去。他说:“我天生不是那材料,要让我踩上谁的脚,保准她要全休一个月。”
一个周末的晚上,母亲从学院舞厅跳舞回来,意外发现自己的丈夫打开了留声机,手里抱着一把椅子,伴着音乐作着左旋右转……
14
丁秀英自打有了第一次的登门,就有了第二次、第三次的拜访,父亲不向车队要车,也不去乘坐公共汽车,不知从哪儿寻来了一辆旧自行车,用木梳一梳头,“溜”了……
一天,丁秀英来到我的家,突然提出自己想将长相极像父亲的小抗美认领为养子,遭到了母亲的坚决拒绝……
父亲与丁秀英的“特殊关系”使母亲发生了疑心与嫉妒。她找到学院的领导,执意要将丈夫调出南京。与此同时,丁秀英也以结婚为由,调入了北京某部委。这时母亲才知道自己作了一件不可饶恕的错事。
心怀悔与痛的母亲千方百计地寻找丁秀英的下落 ,她委托在北京工作的老战友去找,在广播电台中播出寻人启示,在报纸上刊登找人通知,但依然杳无音讯……
历史是缘分的天空。此时,母亲初恋的恋人唐克也转业来到了南京歌舞团工作,但母亲已在不久前跟随父亲调往北方某城市的华北军区去工作了。唐克心中十分憾然。
15
父亲在华北军区某军担任代理军长,他的宽正面、大纵深、多层次防御的战役思想得到了总部的认同,由他组织的某军多兵种战略防御的军事演习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受到了总参谋部的通报嘉奖。
但此时父亲病倒了,他患了黄胆性肝炎,住进了军部医院。医护人员劝说军长到军区总医院进行一次全面的检查,但被他厉声谢绝了,并要求所有的医护人员为他保密。因为他想到自己在部队代职的时间不多了,从事战役学研究的人就要多了解与掌握一些第一手材料。
每当肝病复发时,黄豆大的泪珠就会从父亲的额头上滴落下来。一天晚上,母亲发现丈夫用手顶着肝部,依靠在床边,满脸都泌出了汗水时,心疼地对丈夫说:“冯青啊,你要是疼的厉害,你就喊几声吧!”从未喊过一声的父亲火了:“你给我滚出去!”
16
1966年,又是一个多事的春秋。
父亲被打成了“资产阶级军事路线黑线代表人物”。主要罪行为:一是60年代初期组织的华北某军的军事演习是照搬了外国战役防御理论,背离了我军传统的积极防御的作战思想;二是参与撰写的我军第一本《军事战役学》教材过多的强调了迂回、佯攻、包抄等间接进攻的错误军事思想,是对我军长期形成的“革命英雄主义”等优良传统的侮蔑与反动。
父亲被遣送到安徽某茶场进行劳动改造,面对重病在身的丈夫,母亲坚决要求同丈夫同行,但四个孩子都小,需要照顾,父亲拒绝了与妻同行的计划。头也不回地爬上了军用大卡车……
17
丈夫刚烈的性格为妻是深知的。母亲为远在安徽的丈夫捎去了毛笔,希望他在休息时间写写字、画画花草,调解一下自己的心情,但毛笔被父亲扔到了稻田里;母亲又为他特意录制了样板戏的磁带,也被他塞进了床底下的皮箱中……
父亲喜欢下围棋,他带来的围棋是他的最爱,在黑白相间的撕杀中他似乎忘记了这个世界上还有痛苦的存在。但若大的农场却没有一个“对垒”者。于是父亲在门口石桌上用凿子凿了一副围棋盘,他一会儿走到黑棋方说一句:“该我走了”。然后又走到对面说上一句“老伙计,让我代你走一步……”
一天下工,农场通知他去接一个重要的电话,电话是南京某军事学院张副政委打来的,他正是当年与父亲常常对垒的老伙计。张副政委说:“组织上决定给你平反了,老伙计我想你啊……”父亲说:“我也想你啊……”电话两端泣不成声。
18
父亲又重新回到了南京。母亲带领着四个孩子到车站欢迎他,父亲平生第一次握着母亲的手说了声:“苦了你了,苦了孩子们了。”母亲流泪了,她哭泣的对孩子们说:“快叫爸爸好!“爸爸好!”四个孩子异口同声的地说:“爸爸好!父亲眼睛也有些湿润了,他把脸转向了别处……
回家的路上,我穿着塑料凉鞋走在后边,发出了“趿拉、趿拉”声,父亲又火了,他大声喝道:“站住,听我的口令,向后转,齐步走……”母亲轻轻地搡了搡他说:“刚回来,哪儿那么大的火气!”
夜深了,孩子们都睡着了,父亲将事先准备好的小红包一份份轻轻地放在了孩子们的枕头底下,每个小红包里装着二元钱,那是父亲特意从银行里兑换回来的新纸币……
下午曾受到“惩罚”的我并没有睡着,我第一次发现父亲原本是会笑的……
19
父亲再一次的病倒了,一天清晨,他突然对母亲讲:“寒英啊,昨天晚上我作了一个梦,梦到我不行了,我当了一辈子兵,想让两个儿子今年一道参军去,去接我的班。”母亲说:“可他们还小啊!远征才有16岁,抗美只有14岁。”但这次母亲还是重重地点了点头。
母亲要给我和弟弟每人15元钱,但被父亲拒绝了。父亲说:“我当了一辈子兵,部队我了解,什么都发,用不着花钱。”母亲还是乘父亲不注意时,悄悄的将钱塞到了我和弟弟的衣袋里……
军用列车启动了,父亲忙把事先准备好的二个信封分送给我和弟弟,那是一本毛主席语录,上面写着这样四句话:牢记阶级苦,不忘血泪仇,紧跟毛主席,永远干革命!
20
在生命的最后日子里,父亲向母亲道出了自己最后的心愿:赴北京再看望一下丁秀英。母亲深深的理解自己的丈夫,默默地为丈夫准备着送给丁秀英的礼物……
在北京某部委的干部宿舍里,父亲同昔日的恋人进行着最后的话别。终于得知了丁秀英当年只是为了一封匿名信而离开了南京,并得知她一生未婚,两位老人为历史的误会而泪流满面……父亲说:“这些年来你一个人生活的好吗?我可能不行了,也许这是我们一生中最后的一次会面了……”丁秀英说:“你为什么不早点告诉我,也好让我去尽点义务,照顾照顾你……”
父亲把母亲托她带来的一枚戒指转送给丁秀英,丁秀英又哭着说:“寒英是个好人啊,谢谢她、谢谢她……”父亲接着将当年丁秀英送给他的那张黑白照片递到了丁秀英的手里说:“这张照片我送还给你,你好好珍存着吧,今天是我最高兴的一天……”
说完,父亲头也未回,走了……
21
两个月后,父亲真的走了。永远的走了。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父亲紧紧地握着母亲的手说:“我们一起唱一首歌吧,你要学会坚强,让歌声为我送行。”母亲提议:“就唱你最喜欢唱的那首《唱支山歌给党听》吧,”病房里一对不再年轻的夫妇哼唱着“生命的进行曲”……
母亲在父亲生命的最后时刻吐露了心中埋藏已久的秘密,她告诉父亲,当年写给丁秀英的那封匿名信是自己小妹妹写的。父亲久久地沉默着……
父亲走了,母亲在他那宽阔的头额吻了一下。
追悼会很是隆重,领导的领导来了,战友的战友来了,连当年的“造反派”也来了,追悼会没有播放哀乐,播音器中响起了“唱支山歌给党听……”的旋律。这是父亲最后的的遗嘱。
没有悼词。全场一片哭泣声。一个“造反派”头子哭得最痛,人们说:“好象是他的亲爹死了……”
22
母亲遵父亲的意愿要将他的骨灰送往他的家乡——位于大别山区的金寨县。丁秀英执意要与母亲同行。
金寨县城距父亲家乡的周家湾有四十多公里不通火车与汽车,几辆军用汽车携着父亲的骨灰“回家了”。汽车在蜿蜒的土路上颠簸着。母亲用双手紧紧地捧着父亲的骨灰盒,身后是纷扬的尘土……她这才懂得了为何当年红军要在这里建立革命根据地。
安葬仪式由老村长主持,坟地被选定在村北面一个高高的山岗上……
在墓碑前,丁秀英吐露了自己的心声:“我的老家在江西,父母亲走的早,又无儿女,希望我在死后也能葬在这里,让我们共同来陪伴冯青同志,好吗?”两个昨天共爱着同一个男人的女人紧紧地拥抱在了一起……
父亲的坟墓两旁又为这两位女人留下了两座碑座。一个在左,一个在右……
23
母亲也病了,她住进了南京军区总医院的二层;她当年初恋的恋人唐克也病了,住进了南京军区总医院的四层病房。三楼是妇产科。她与他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五十年后两位昔日的“情人”竟会在这个白色的世界里相约相会。一边是新生儿的降生,一边是两位老人的生死离别。
在病床上,母亲认识了另一个女人——唐克的妻子陶馨馨。她以自己的宽容与真情激励着母亲与唐克能坚强地活下去。她买了一摞明信片,在她与他之间传送着相互鼓励的话语。
“寒英同志,你要为了孩子们坚强地活着”。
“唐克同志,祝福你有着那么一位优秀的妻子,我为你欣慰”。
……
……
陶馨馨每天在二楼与四楼之间奔走着,为两位曾经相爱过的恋人传递着友谊,传递着坚强,传递着爱……
母亲被真诚的情感感动着。她努力的活着。但唐克走了。
24
唐克在临终前,托陶馨馨将父亲在十一年前亲笔写给自己的一封信转交给了母亲:“唐克同志……这些年来寒英跟我南征北战地没有享过多少福,我要走了,请你有时间多给她写写信,打打电话,要劝她再找一个靠得住的人,能给予她幸福的人,就象你这样的男人,拜托了……”母亲把那封信看了一遍又一遍,眼泪静静地流淌了出来……
记得一生母亲同父亲只单独照过两张合影像,今天被母亲放得大大的,挂在了自己的卧室里;她还请来了摄影师用影像合成技术,将她同丈夫不同时期的个人照片洗成合影照片,也悬挂在墙上。但此时她因患糖尿病综合症而双目几近失明了。
一天, 母亲郑重地将我们四个儿女召集在她自己的客厅里,用手指着父亲的遗像一字一句的说“我这一生最对不起一个人,那,就是你们的父亲!”母亲说得异常的认真。四个儿女拥着不再年轻且重病在身的母亲,一起哭了……
我们身为儿女的终于懂得了爱,原本是可以不说的!
那是在上海解放的前夕,身为某纵队师长的父亲同年轻的报务员丁秀英因工作需要分别了。她被派往上海从事党的地下工作。
分别是在村西头的小磨房里。那是一个有月无星的夜晚。当丁秀英得知将自己派往上海作地下工作竟是我父亲的提议时,一股委屈的泪水夺眶而出……
父亲送给自己初恋的恋人一支在攻打孟良固战役时缴获的日式钢笔,以作留念;丁秀英也将自己的一张黑白小照片送给了我的父亲。
父亲想把丁秀英揽在怀里,作最后的吻别,但他深知战争的残酷,只听到两颗心“砰、砰”地跳动着……
2
解放上海的南桥战役打响了,被称为“冯大胆”的父亲把师指挥所设在了距敌300多米的最前沿,他渴望早日解放上海,也渴望着在欢庆上海解放的队伍中能早些见到自己初恋的恋人——丁秀英。
该师打退了敌人一次次的进攻,但部队伤亡很大,纵队文工团请战前往一线增援,父亲火了:“男同志留下,女同志一律给我撤下去。”文工团团长唐克力争着说:“战争对予男人与女人是一样的,文工团只要剩下一个人,也要保证阵地在。”父亲掏出了手枪命令道:“赶快让女同志撤下去,因为将来她们每个人都是要作母亲的……”
此时一发炮弹打来,父亲一把推开了唐克,自己却倒在了血泊之中……
3
上海迎来了属于她的解放,室外到处是欢庆的锣鼓声和鞭炮声,父亲却独自一人躺在病床上,他的身上8处受伤,绑满了绷带。他取出了丁秀英送给他的那张小黑白照片,久久地凝视着……
纵队文工团前来慰问,父亲委托一名文工团员到华东军区组织部帮助打听一个叫丁秀英女同志的下落。这是一位漂亮且善良的女孩,在华东军区烈士纪念馆中,这名小文工团员见到了丁秀英烈士留下的一件遗物——父亲当年送给她的日式钢笔。
从未流过眼泪的父亲用被子捂着脸,失声地痛哭起来……
4
纵队司令员亲自到医院来看望我的父亲,他带来一个好消息,父亲被任命为纵队参谋长。同时司令员劝慰自己的老战友、老同乡说:“战争总是要死人的,纵队漂亮女孩有的是,全纵队你第一个挑,这主我作了。”
恰逢那天曾帮助寻找丁秀英的小同志也来看望我的父亲,司令员一拍大腿说道:“我看这个小同志不错嘛!对你也有点那个,我看就是她了……”
司令员让警卫员以我父亲的名义送上一双小号胶鞋,那是师以上领导才能领取的那种胶鞋,但被那位小同志从窗口无情的扔了出去。司令员又亲自在家设宴请小同志吃饭,他语重心长的对小同志说:“老冯是个放牛娃出身,从小没有爹妈,打了多半辈子仗,这样的老同志不该照顾吗?”那位小同志只是低头不语。“下个星期天结婚!”司令员的话语变得几近命令。
小同志将司令员倒来的一杯酒一口喝了下去……这位小同志叫寒英。她就是我的母亲。那年她18岁。
5
婚礼极其简单,在家的纵队首长都参加了婚礼,桌上摆放着瓜子与花生,还有军人离不开的烈性酒……
婚礼之夜,父亲才知道这位小同志叫寒英,纵队文工团团长唐克就是她的第一个恋人,一种歉疚感油然而生……
第二天,父亲特约唐克在一家小饭馆见面,父亲同不善酒量的唐克一连干了三大碗,唐克醉了,父亲也醉了,醉意朦胧中,父亲伸出了右手,重重地拍在唐克的肩膀上说了一声:“对不起了!”唐克也满嘴喷着酒气说:“你是首长,你是大哥,娶小寒是你的权利,也是小寒的福分。”然后两人举起酒瓶“咚、咚、咚”地喝了下去,接着,两个人相互挽着臂膀一晃一晃地向营房走去……
6
从宿舍到办公室每次都要经过文工团的住地,可身为参谋长的父亲总是绕道而行。文工团每次演出,父亲也总是找个理由不予观看。一次要陪同上级首长来观看演出,父亲把帽子压得很低很低,还未演出结束,他已悄悄地溜了出去……
一次,母亲在为父亲收拾书桌时,意外地发现丁秀英曾送给他的那张黑白小照片,照片背后还留着父亲的墨迹——“永远爱你的冯青”。
母亲气不打一处来,父亲将照片捧在手中说:“对于一个死去的人,留一点纪念难道还不行吗?”父亲要将照片撕毁,母亲一把夺了过来……
夜深了,母亲拿出了唐克写给她的分别信:“冯参谋长是个好人,打仗很勇敢,他有资格娶你,照顾好他是你的责任……”母亲独自流下了眼泪……
7
朝鲜战争打响了,时任军参谋长的父亲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首批军事视察团赴朝。有了家、有了女儿的他第一次有了一股难以割舍的感觉。
那一晚上父亲与母亲谈得很久很久。父亲说:“你放心吧,我与子弹有个约定,不准朝着我的脑门子打,”母亲姣嗲地捶打着父亲说:“不准说这些不吉利的话,我们有了小爱华,我的肚子又有了……”父亲侧过耳朵轻声说道:“让我听听……”
集合号响起了,母亲坚持要送到 集合的操场边,父亲不准许去送自己,他说:“你不准走出门口半步!哭哭涕涕地让别人怎么看。”母亲哭着“咣”地一声重重的将门关上。
父亲没有回转身来,他大踏步地向集结地走去……
8
朝鲜战争异常艰苦,每天军留守处都会挤满了打探丈夫消息的人,在人群中也有母亲携着小女儿,挺着大肚子的影子。
一天,从不相信迷信的母亲,来到距军营十几里路的庙宇旁点燃了几烛香,为丈夫祈祷平安。小女儿哭起来:“我想爸爸,我要爸爸!”母亲流着眼泪对小女儿说:“爸爸很快就会回来的,回来的……”在场的人们也流出了眼泪。两位尼姑也在作揖祈祷:“阿弥陀佛……”
许是过分的伤感,第二个孩子又提前要降生了。又是一个难产。接生出来二分钟不会哭泣,医生及时进行了口对口的呼吸,孩子终于“哇!”地哭出了声。
“是个男孩!”护士过来报喜。母亲笑了:“二十年后又是一个冯青!”这个男孩就是我。
9
第二批志愿军就要赴朝了,唐克坚决要求赴朝,但一连三次的报告都被退了回来。
经历过婚恋受挫的唐克,期待用战火去洗礼自己内心的伤痛。他找到了当年初恋的恋人我的母亲,请她以军首长夫人的名义去为他争得入朝作战的权利。母亲第一次违心的答应了。
母亲也第一次请求唐克为刚刚出生的我起个名字。唐克拒绝地说:“那要征求首长的意见,那是他的权利。”“不!”母亲说:“冯参谋长远在前线,我们为孩子起个名字也是对他最好的祝福。”唐克在母亲一再请求下说:“那就叫远征吧,纪念首长为祖国和人民去远征……”
在唐克赴朝送行的行列中,有了母亲的身影……
10
在唐克坚决的请求下,他被编进了作战部队,业余时间他为战友们拉手风琴、唱歌、讲故事,深受战士们的爱戴。
在敌人的一次突袭中,一位战友为掩护他,壮烈地牺牲了,而他也被炸断了右臂。部队令他回国疗伤,他写下了血书:誓为战友报仇,决不离开朝鲜战场。
父亲把电话打到了唐克所在的团部,令代理副团长的唐克迅速回国治疗。父亲说:“这是组织决定,也是寒英同志给我的托付……”
父亲特意赶去为唐克等伤员送行,唐克用左手为父亲行了一个军礼,父亲脱下自己的军大衣,轻轻的盖在了躺在担架上的唐克身上,然后久久的举起了自己的右手……
11
1955年是父亲多喜的一年。抗美援朝回国后,他被任命为南京某军事学院系主任;被授予了少将军衔;年底第三个孩子又出生了,举家也搬进了大城市--南京。
穿惯军衣与列宁装的母亲,不知啥时喜欢上了“布拉吉”。一天,她上街买来了两条“布拉吉”,她试穿在身给丈夫看,期待着父亲的“欣赏”,那知父亲一脸怒色,他高声的说:“这是小资产阶级情调,刚进城几天,就把军队的老传统丢掉了,给我脱了!”
母亲委屈地哭了……
12
我的弟弟叫抗美,长得极像父亲。一次,小姨抱着抗美去南京儿童医院看病,女主任医师从抗美的相貌中似乎发现了什么。
一个星期天,这位女主任医师来到了我家,原来此人就是丁秀英。在上海解放前夕她不幸被叛徒告密,被捕入狱,后经党组织积极营救才出狱,解放后被调往南京工作。她至今未结婚。
父亲将丁秀英介绍给母亲,她们既为能在南京见面而欣喜,又同为在历经了历史误会之后在此会面而尴尬。她们有着说不完的话题,有着流不完的泪水,还有笑声……
这一切都是父亲未所想到的。
13
父亲依然在忙碌着,清晨,他总是第一个来到操场;晚上总是待下班很久后才从办公室回到家中。母亲不止一次地说:“早知道这样,你干脆娶了军营算了。”每当这时父亲只能“嘿嘿!”地一笑。他又能讲些什么呢?
母亲喜欢跳舞,每个周末她是组织者,也是教舞的老师。她曾拉着丈夫一道去跳舞,父亲总是把脸一绷,坚决不去。他说:“我天生不是那材料,要让我踩上谁的脚,保准她要全休一个月。”
一个周末的晚上,母亲从学院舞厅跳舞回来,意外发现自己的丈夫打开了留声机,手里抱着一把椅子,伴着音乐作着左旋右转……
14
丁秀英自打有了第一次的登门,就有了第二次、第三次的拜访,父亲不向车队要车,也不去乘坐公共汽车,不知从哪儿寻来了一辆旧自行车,用木梳一梳头,“溜”了……
一天,丁秀英来到我的家,突然提出自己想将长相极像父亲的小抗美认领为养子,遭到了母亲的坚决拒绝……
父亲与丁秀英的“特殊关系”使母亲发生了疑心与嫉妒。她找到学院的领导,执意要将丈夫调出南京。与此同时,丁秀英也以结婚为由,调入了北京某部委。这时母亲才知道自己作了一件不可饶恕的错事。
心怀悔与痛的母亲千方百计地寻找丁秀英的下落 ,她委托在北京工作的老战友去找,在广播电台中播出寻人启示,在报纸上刊登找人通知,但依然杳无音讯……
历史是缘分的天空。此时,母亲初恋的恋人唐克也转业来到了南京歌舞团工作,但母亲已在不久前跟随父亲调往北方某城市的华北军区去工作了。唐克心中十分憾然。
15
父亲在华北军区某军担任代理军长,他的宽正面、大纵深、多层次防御的战役思想得到了总部的认同,由他组织的某军多兵种战略防御的军事演习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受到了总参谋部的通报嘉奖。
但此时父亲病倒了,他患了黄胆性肝炎,住进了军部医院。医护人员劝说军长到军区总医院进行一次全面的检查,但被他厉声谢绝了,并要求所有的医护人员为他保密。因为他想到自己在部队代职的时间不多了,从事战役学研究的人就要多了解与掌握一些第一手材料。
每当肝病复发时,黄豆大的泪珠就会从父亲的额头上滴落下来。一天晚上,母亲发现丈夫用手顶着肝部,依靠在床边,满脸都泌出了汗水时,心疼地对丈夫说:“冯青啊,你要是疼的厉害,你就喊几声吧!”从未喊过一声的父亲火了:“你给我滚出去!”
16
1966年,又是一个多事的春秋。
父亲被打成了“资产阶级军事路线黑线代表人物”。主要罪行为:一是60年代初期组织的华北某军的军事演习是照搬了外国战役防御理论,背离了我军传统的积极防御的作战思想;二是参与撰写的我军第一本《军事战役学》教材过多的强调了迂回、佯攻、包抄等间接进攻的错误军事思想,是对我军长期形成的“革命英雄主义”等优良传统的侮蔑与反动。
父亲被遣送到安徽某茶场进行劳动改造,面对重病在身的丈夫,母亲坚决要求同丈夫同行,但四个孩子都小,需要照顾,父亲拒绝了与妻同行的计划。头也不回地爬上了军用大卡车……
17
丈夫刚烈的性格为妻是深知的。母亲为远在安徽的丈夫捎去了毛笔,希望他在休息时间写写字、画画花草,调解一下自己的心情,但毛笔被父亲扔到了稻田里;母亲又为他特意录制了样板戏的磁带,也被他塞进了床底下的皮箱中……
父亲喜欢下围棋,他带来的围棋是他的最爱,在黑白相间的撕杀中他似乎忘记了这个世界上还有痛苦的存在。但若大的农场却没有一个“对垒”者。于是父亲在门口石桌上用凿子凿了一副围棋盘,他一会儿走到黑棋方说一句:“该我走了”。然后又走到对面说上一句“老伙计,让我代你走一步……”
一天下工,农场通知他去接一个重要的电话,电话是南京某军事学院张副政委打来的,他正是当年与父亲常常对垒的老伙计。张副政委说:“组织上决定给你平反了,老伙计我想你啊……”父亲说:“我也想你啊……”电话两端泣不成声。
18
父亲又重新回到了南京。母亲带领着四个孩子到车站欢迎他,父亲平生第一次握着母亲的手说了声:“苦了你了,苦了孩子们了。”母亲流泪了,她哭泣的对孩子们说:“快叫爸爸好!“爸爸好!”四个孩子异口同声的地说:“爸爸好!父亲眼睛也有些湿润了,他把脸转向了别处……
回家的路上,我穿着塑料凉鞋走在后边,发出了“趿拉、趿拉”声,父亲又火了,他大声喝道:“站住,听我的口令,向后转,齐步走……”母亲轻轻地搡了搡他说:“刚回来,哪儿那么大的火气!”
夜深了,孩子们都睡着了,父亲将事先准备好的小红包一份份轻轻地放在了孩子们的枕头底下,每个小红包里装着二元钱,那是父亲特意从银行里兑换回来的新纸币……
下午曾受到“惩罚”的我并没有睡着,我第一次发现父亲原本是会笑的……
19
父亲再一次的病倒了,一天清晨,他突然对母亲讲:“寒英啊,昨天晚上我作了一个梦,梦到我不行了,我当了一辈子兵,想让两个儿子今年一道参军去,去接我的班。”母亲说:“可他们还小啊!远征才有16岁,抗美只有14岁。”但这次母亲还是重重地点了点头。
母亲要给我和弟弟每人15元钱,但被父亲拒绝了。父亲说:“我当了一辈子兵,部队我了解,什么都发,用不着花钱。”母亲还是乘父亲不注意时,悄悄的将钱塞到了我和弟弟的衣袋里……
军用列车启动了,父亲忙把事先准备好的二个信封分送给我和弟弟,那是一本毛主席语录,上面写着这样四句话:牢记阶级苦,不忘血泪仇,紧跟毛主席,永远干革命!
20
在生命的最后日子里,父亲向母亲道出了自己最后的心愿:赴北京再看望一下丁秀英。母亲深深的理解自己的丈夫,默默地为丈夫准备着送给丁秀英的礼物……
在北京某部委的干部宿舍里,父亲同昔日的恋人进行着最后的话别。终于得知了丁秀英当年只是为了一封匿名信而离开了南京,并得知她一生未婚,两位老人为历史的误会而泪流满面……父亲说:“这些年来你一个人生活的好吗?我可能不行了,也许这是我们一生中最后的一次会面了……”丁秀英说:“你为什么不早点告诉我,也好让我去尽点义务,照顾照顾你……”
父亲把母亲托她带来的一枚戒指转送给丁秀英,丁秀英又哭着说:“寒英是个好人啊,谢谢她、谢谢她……”父亲接着将当年丁秀英送给他的那张黑白照片递到了丁秀英的手里说:“这张照片我送还给你,你好好珍存着吧,今天是我最高兴的一天……”
说完,父亲头也未回,走了……
21
两个月后,父亲真的走了。永远的走了。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父亲紧紧地握着母亲的手说:“我们一起唱一首歌吧,你要学会坚强,让歌声为我送行。”母亲提议:“就唱你最喜欢唱的那首《唱支山歌给党听》吧,”病房里一对不再年轻的夫妇哼唱着“生命的进行曲”……
母亲在父亲生命的最后时刻吐露了心中埋藏已久的秘密,她告诉父亲,当年写给丁秀英的那封匿名信是自己小妹妹写的。父亲久久地沉默着……
父亲走了,母亲在他那宽阔的头额吻了一下。
追悼会很是隆重,领导的领导来了,战友的战友来了,连当年的“造反派”也来了,追悼会没有播放哀乐,播音器中响起了“唱支山歌给党听……”的旋律。这是父亲最后的的遗嘱。
没有悼词。全场一片哭泣声。一个“造反派”头子哭得最痛,人们说:“好象是他的亲爹死了……”
22
母亲遵父亲的意愿要将他的骨灰送往他的家乡——位于大别山区的金寨县。丁秀英执意要与母亲同行。
金寨县城距父亲家乡的周家湾有四十多公里不通火车与汽车,几辆军用汽车携着父亲的骨灰“回家了”。汽车在蜿蜒的土路上颠簸着。母亲用双手紧紧地捧着父亲的骨灰盒,身后是纷扬的尘土……她这才懂得了为何当年红军要在这里建立革命根据地。
安葬仪式由老村长主持,坟地被选定在村北面一个高高的山岗上……
在墓碑前,丁秀英吐露了自己的心声:“我的老家在江西,父母亲走的早,又无儿女,希望我在死后也能葬在这里,让我们共同来陪伴冯青同志,好吗?”两个昨天共爱着同一个男人的女人紧紧地拥抱在了一起……
父亲的坟墓两旁又为这两位女人留下了两座碑座。一个在左,一个在右……
23
母亲也病了,她住进了南京军区总医院的二层;她当年初恋的恋人唐克也病了,住进了南京军区总医院的四层病房。三楼是妇产科。她与他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五十年后两位昔日的“情人”竟会在这个白色的世界里相约相会。一边是新生儿的降生,一边是两位老人的生死离别。
在病床上,母亲认识了另一个女人——唐克的妻子陶馨馨。她以自己的宽容与真情激励着母亲与唐克能坚强地活下去。她买了一摞明信片,在她与他之间传送着相互鼓励的话语。
“寒英同志,你要为了孩子们坚强地活着”。
“唐克同志,祝福你有着那么一位优秀的妻子,我为你欣慰”。
……
……
陶馨馨每天在二楼与四楼之间奔走着,为两位曾经相爱过的恋人传递着友谊,传递着坚强,传递着爱……
母亲被真诚的情感感动着。她努力的活着。但唐克走了。
24
唐克在临终前,托陶馨馨将父亲在十一年前亲笔写给自己的一封信转交给了母亲:“唐克同志……这些年来寒英跟我南征北战地没有享过多少福,我要走了,请你有时间多给她写写信,打打电话,要劝她再找一个靠得住的人,能给予她幸福的人,就象你这样的男人,拜托了……”母亲把那封信看了一遍又一遍,眼泪静静地流淌了出来……
记得一生母亲同父亲只单独照过两张合影像,今天被母亲放得大大的,挂在了自己的卧室里;她还请来了摄影师用影像合成技术,将她同丈夫不同时期的个人照片洗成合影照片,也悬挂在墙上。但此时她因患糖尿病综合症而双目几近失明了。
一天, 母亲郑重地将我们四个儿女召集在她自己的客厅里,用手指着父亲的遗像一字一句的说“我这一生最对不起一个人,那,就是你们的父亲!”母亲说得异常的认真。四个儿女拥着不再年轻且重病在身的母亲,一起哭了……
我们身为儿女的终于懂得了爱,原本是可以不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