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分类号】BI24
爱,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真爱每一个学生,更是班主任的天职。班主任的使命就是用温柔灵巧的“教育之手”去触摸每一个稚嫩的心灵,以唤醒埋藏在孩子心底的良知和潜能,促使孩子健康成长和发展。
班级管理尤其是低中年级管理是辛苦的、富有创造性的劳动,同时又是充满了育人的科学,它影响着每一个学生在德、智、体、各方面的健康成长,甚至影响着孩子们一生的生活道路。班主任实践告诉我,爱能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爱能滋润学生的心田;爱能感化学生的心灵,爱如同一股温泉,能“理疗”学生的身心。爱是美好的,爱是快乐的,爱是让孩子奋进的动力,用教师博大的爱让每一个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把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
案例一:真爱无痕
刚接一年级时,我班有个孩子,他是开学后一个星期才来的,一双明亮的大眼睛,告诉我这是一个聪明、好动的孩子。进班一个星期,孩子们接二连三的报告开始了:老师,他总弄我,我没理他,他就上来打我,可疼呢;老师,我们几个玩的好好的,他就来捣乱;老师,他又忘作业了……一连串的抱怨、指责,让我惊讶,这孩子怎么会有这么多缺点?慢慢地,我的观察告诉我,这孩子太特殊了。课堂上,永远是一副木然的表情,如果没有老师的提醒,他甚至不看语文书。如果课文由这一页过渡到另一页,他一定不知情……我温柔的提醒他,他木然地点点头,我严厉的警告他,他木然地站在那里,使劲挤着眼泪,一串一串的眼泪掉下来。一时间,我茫然了,有一种束手无策的感觉,可另一种直觉又在告诉我,他是一个有着不同经历的孩子.所以,一向强调一视同仁的我,没有像对待其他孩子那样对他。我外表平静,可内心一直在寻找机会,我想对待这样的一个特殊的孩子,我一定要找到一个特殊的入口。
我开始多方面了解。与他姑姑的一次长谈让我的心受到很大的震动。原来他父母离异,跟着爷爷奶奶从老家出来到这里读书,与姑姑生活在一起,姑姑还有一个二三岁的小孩。姑姑每天既要带孩子,又要工作,整天也管不了多少,一管就是批评训斥。爷爷奶奶不识字,与孩子沟通更少,指责、抱怨反倒不少。知道了这些,我的心缩成一团。一个孩子,在他本该享受阳光的日子,面临的却是种种寂寞与孤独,我有什么理由去批评孩子的木然呢!
我慢慢全新审视孩子,给他母爱般的温暖。那天早上,他来到学校,静静地趴在桌子上,眼睛直视前方,一副木然的样子,我走到他身边,亲切地问他,怎么刚来学校就不开心了呢?他支支吾吾地告诉我,肚子不舒服。我轻轻地扶起他,边摸边询问情况,还亲昵地用眼睛触他的额头,看他是否发烧。整个上午都在关注着他,随时送上一句温暖的问候、一杯热水。在大家羡慕的眼神中,我注意到他的脸上闪出一丝不易察觉的小小的得意。
从那以后,我常常恰到好处地像妈妈一样呵护他,他开始变了,每次看到我,不由地跑上来,冲我微笑,转身融入学生中。至今为止,我和孩子谈心的次数虽不多,家庭中的事更不是我作为一个教师所能改变的。但孩子的变化是明显的,真爱无痕,对一个冷漠而又敏感的孩子来说,没有什么比维护他的自尊,树立他的自信,更能拨动他心灵的琴弦。
案例二:真爱让顽石融化
我班有这样一个男孩,调皮捣蛋,与孩子们玩耍爱动手、动脚,不能安静下来,孩子们都不喜欢与他一起玩。爱闹、爱打,与个别孩子玩耍,一会儿别人就挨打了。他面对你时,总是抬着头看着你,一言不发,还若无其事地掐弄着手指,全然一个“调皮王”。
这几天,孩子们不断向我告状:“老师,你管管他吧!我们简直受不了!”面对这个捣蛋无度的孩子,简单的说教显得苍白无力,我决定“视而不见”“以静制动”,和他过招。
没想到此招果然灵验,对于我的视而不见,不闻不问,他反倒有些坐立不安了。接下来的几天,他总是有事无事地向我靠近,找一些理由接近我。我暗自高兴,但依旧保持静观。此时,我有一种感觉,那就是他的内心是渴望沟通,期望被关注的。
他终于行动了,在走廊拦住我说:“老师,我想问你一个问题,行吗?”
“噢,什么问题,你说吧!”我热情地回应到。
“你明明知道我犯错误了,可为什么不批评我呢?”
“哈,原来是这事啊.像你这么大,已是处在人生易出问题,易犯错误的“季节”,如果这个季节没有一点违规的痕迹,没有一点犯错误的历史,从某种角度看,倒是这个年龄段的“遗憾”了。你犯了错误,这没什么,我知道,你自己会解决好的。老师坚信这一点。”
看着我平静而亲和的表情,听着我理解又寬容的回答,他愣了,只是呆呆地站在那儿,不说也不动。我明白,管理初见成效。
这件事之后,我进行了了解。他父亲经常在外地忙碌,在家的日子,对他宠爱有加,一切顺着他,由此促成他顽皮的性格。他原本是善良、开朗、热情和充满活力的。
我决定主动接近他,不把目光消极地局限在解决他所出现的问题或所犯下的错误上,而是把目光积极地定位在学生本身的发展和进步上,让他出现的问题或犯下的错误成为我的教育资源,让这个资源发挥更大的作用。
教育过程是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心理需要”相互映照的过程,是师生“心理交流”的过程,心心相印,情感交融的教育,才会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于是,找他“闲聊”,便成了我的常事。谈爱好,谈自己开心的事儿,给他讲我的故事,儿时的喜、怒、哀、乐……,他时而沉思,时而开怀大笑,就在这沉思和笑声中,我们的情感距离逐渐拉近,他开始与我交朋友,无事不谈。
就这样,他变了,主动为班级做事、为同学服务、与同学友好相处,让同学不再讨厌他了,时而赢得同学们的接纳、喜爱和称赞。
原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如果教育家希望从一切方面去教育人,那么必须首先从一切方面去了解人”。卡耐基也曾说,想钓到鱼,就要问问鱼想吃什么,道理很简单,要钓鱼的话,饵必须适合鱼。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只有全面地了解学生,研究学生,必须了解学生的需要,才能有效的评价学生,管理学生和教育学生。善于观察,发现学生有着不同于别人的个性心理,了解他不同于别人的生活经历,充分利用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教育学生,引导学生。
冰心老人曾讲过这样一句话:“情在左,爱在右;走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播种,随时开花”。只有走进学生了解学生,才会使播散的爱的种子生枝、发芽、开花、结果。的确,教书育人,真爱如雨,润物无声,育人无痕,教师只要对学生付出了真情真爱,就会收获无限精彩。
爱,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真爱每一个学生,更是班主任的天职。班主任的使命就是用温柔灵巧的“教育之手”去触摸每一个稚嫩的心灵,以唤醒埋藏在孩子心底的良知和潜能,促使孩子健康成长和发展。
班级管理尤其是低中年级管理是辛苦的、富有创造性的劳动,同时又是充满了育人的科学,它影响着每一个学生在德、智、体、各方面的健康成长,甚至影响着孩子们一生的生活道路。班主任实践告诉我,爱能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爱能滋润学生的心田;爱能感化学生的心灵,爱如同一股温泉,能“理疗”学生的身心。爱是美好的,爱是快乐的,爱是让孩子奋进的动力,用教师博大的爱让每一个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把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
案例一:真爱无痕
刚接一年级时,我班有个孩子,他是开学后一个星期才来的,一双明亮的大眼睛,告诉我这是一个聪明、好动的孩子。进班一个星期,孩子们接二连三的报告开始了:老师,他总弄我,我没理他,他就上来打我,可疼呢;老师,我们几个玩的好好的,他就来捣乱;老师,他又忘作业了……一连串的抱怨、指责,让我惊讶,这孩子怎么会有这么多缺点?慢慢地,我的观察告诉我,这孩子太特殊了。课堂上,永远是一副木然的表情,如果没有老师的提醒,他甚至不看语文书。如果课文由这一页过渡到另一页,他一定不知情……我温柔的提醒他,他木然地点点头,我严厉的警告他,他木然地站在那里,使劲挤着眼泪,一串一串的眼泪掉下来。一时间,我茫然了,有一种束手无策的感觉,可另一种直觉又在告诉我,他是一个有着不同经历的孩子.所以,一向强调一视同仁的我,没有像对待其他孩子那样对他。我外表平静,可内心一直在寻找机会,我想对待这样的一个特殊的孩子,我一定要找到一个特殊的入口。
我开始多方面了解。与他姑姑的一次长谈让我的心受到很大的震动。原来他父母离异,跟着爷爷奶奶从老家出来到这里读书,与姑姑生活在一起,姑姑还有一个二三岁的小孩。姑姑每天既要带孩子,又要工作,整天也管不了多少,一管就是批评训斥。爷爷奶奶不识字,与孩子沟通更少,指责、抱怨反倒不少。知道了这些,我的心缩成一团。一个孩子,在他本该享受阳光的日子,面临的却是种种寂寞与孤独,我有什么理由去批评孩子的木然呢!
我慢慢全新审视孩子,给他母爱般的温暖。那天早上,他来到学校,静静地趴在桌子上,眼睛直视前方,一副木然的样子,我走到他身边,亲切地问他,怎么刚来学校就不开心了呢?他支支吾吾地告诉我,肚子不舒服。我轻轻地扶起他,边摸边询问情况,还亲昵地用眼睛触他的额头,看他是否发烧。整个上午都在关注着他,随时送上一句温暖的问候、一杯热水。在大家羡慕的眼神中,我注意到他的脸上闪出一丝不易察觉的小小的得意。
从那以后,我常常恰到好处地像妈妈一样呵护他,他开始变了,每次看到我,不由地跑上来,冲我微笑,转身融入学生中。至今为止,我和孩子谈心的次数虽不多,家庭中的事更不是我作为一个教师所能改变的。但孩子的变化是明显的,真爱无痕,对一个冷漠而又敏感的孩子来说,没有什么比维护他的自尊,树立他的自信,更能拨动他心灵的琴弦。
案例二:真爱让顽石融化
我班有这样一个男孩,调皮捣蛋,与孩子们玩耍爱动手、动脚,不能安静下来,孩子们都不喜欢与他一起玩。爱闹、爱打,与个别孩子玩耍,一会儿别人就挨打了。他面对你时,总是抬着头看着你,一言不发,还若无其事地掐弄着手指,全然一个“调皮王”。
这几天,孩子们不断向我告状:“老师,你管管他吧!我们简直受不了!”面对这个捣蛋无度的孩子,简单的说教显得苍白无力,我决定“视而不见”“以静制动”,和他过招。
没想到此招果然灵验,对于我的视而不见,不闻不问,他反倒有些坐立不安了。接下来的几天,他总是有事无事地向我靠近,找一些理由接近我。我暗自高兴,但依旧保持静观。此时,我有一种感觉,那就是他的内心是渴望沟通,期望被关注的。
他终于行动了,在走廊拦住我说:“老师,我想问你一个问题,行吗?”
“噢,什么问题,你说吧!”我热情地回应到。
“你明明知道我犯错误了,可为什么不批评我呢?”
“哈,原来是这事啊.像你这么大,已是处在人生易出问题,易犯错误的“季节”,如果这个季节没有一点违规的痕迹,没有一点犯错误的历史,从某种角度看,倒是这个年龄段的“遗憾”了。你犯了错误,这没什么,我知道,你自己会解决好的。老师坚信这一点。”
看着我平静而亲和的表情,听着我理解又寬容的回答,他愣了,只是呆呆地站在那儿,不说也不动。我明白,管理初见成效。
这件事之后,我进行了了解。他父亲经常在外地忙碌,在家的日子,对他宠爱有加,一切顺着他,由此促成他顽皮的性格。他原本是善良、开朗、热情和充满活力的。
我决定主动接近他,不把目光消极地局限在解决他所出现的问题或所犯下的错误上,而是把目光积极地定位在学生本身的发展和进步上,让他出现的问题或犯下的错误成为我的教育资源,让这个资源发挥更大的作用。
教育过程是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心理需要”相互映照的过程,是师生“心理交流”的过程,心心相印,情感交融的教育,才会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于是,找他“闲聊”,便成了我的常事。谈爱好,谈自己开心的事儿,给他讲我的故事,儿时的喜、怒、哀、乐……,他时而沉思,时而开怀大笑,就在这沉思和笑声中,我们的情感距离逐渐拉近,他开始与我交朋友,无事不谈。
就这样,他变了,主动为班级做事、为同学服务、与同学友好相处,让同学不再讨厌他了,时而赢得同学们的接纳、喜爱和称赞。
原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如果教育家希望从一切方面去教育人,那么必须首先从一切方面去了解人”。卡耐基也曾说,想钓到鱼,就要问问鱼想吃什么,道理很简单,要钓鱼的话,饵必须适合鱼。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只有全面地了解学生,研究学生,必须了解学生的需要,才能有效的评价学生,管理学生和教育学生。善于观察,发现学生有着不同于别人的个性心理,了解他不同于别人的生活经历,充分利用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教育学生,引导学生。
冰心老人曾讲过这样一句话:“情在左,爱在右;走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播种,随时开花”。只有走进学生了解学生,才会使播散的爱的种子生枝、发芽、开花、结果。的确,教书育人,真爱如雨,润物无声,育人无痕,教师只要对学生付出了真情真爱,就会收获无限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