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在孕期就非常喜欢小巫、大李等前辈的书,很是认同“爱与自由”等新教育理念;女儿一出世,我更是迫不及待地把所有的新东西、新概念一股脑儿套用到她身上……不过没过多久我就发现:有一些可能是我理解有误,有一些可能是不适合我和女儿,总之不是所有的新理念都起了作用。
尤其在下面这3方面,甚至还起了反作用。
刻意防止“语言腹泻”,结果导致孩子说话慢
我曾经在网上看到家长声讨“语言腹泻”现象,即家长话说得太多,孩子抓不住重点,养成注意力涣散、不爱表达等毛病。我本身恰好也不爱讲话,看到这种观念,觉得正中下怀。所以我在陪妞妞时,很多时候只是默默地坐在旁边,更多的是眼神和动作交流。结果呢?妞妞说话特别慢,而且会说的词汇也很少。
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后,我开始增加儿歌、绘本阅读的时间;陪妞妞的时候,也适时地进行语言引导,尽量发音清晰、语言简练。结果只过了一个月,妞妞就什么都会说了,而且发音很正确,说话很清楚,每天都有新词汇冒出来。
想想之前的做法,我被吓出了一头冷汗。
刻意控制玩具数量,结果导致孩子无聊
有一次听专家建议要减少玩具,我觉得很有道理,于是就很久都没给妞妞买新玩具,搬家时还把家里的毛绒玩具、摇铃等清理掉一大批;不过专家还说了,家长要尽量自制,还要选取大自然材料的,这就难倒我了——我自己会做的玩具根本没几样。
没有了新玩具,我做的妞妞又很快玩腻了,结果一见到人家的玩具,她简直都要扑上去了。
反思后,我改变了做法:
根据孩子每个阶段的兴趣点,适当购买一些玩具,只不过同类型的少买一些;
把专家要求的“自制”换成“改造”,将一些生活用品改造成玩具;
把既有的玩具用活,以小游戏、小故事等形式玩出新花样。
现在妞妞每天都玩得停不下来,玩腻了玩具就去拧盖子、开开关、开锁、择菜洗菜包饺子……毛绒玩具可以玩的更多,拿起狗狗就唱"一只大花狗"的歌,拿起兔子就唱"小兔子乖乖",还可以用毛绒玩具分角色讲故事。最近妞妞新迷上的一种玩法就是:我藏到门后或蹲到床下,只露出毛绒玩具,跟她一起表演情景剧。
刻意共情略显矫情,结果导致孩子胆小
现在不是很流行“全身心陪伴”“共情”吗?我一不小心又走极端了。只要妞妞碰到撞到,我都赶紧过去安慰一下,说上一些“你摔倒了一定很痛”之类的话,还絮絮叨叨地告诉她是什么东西碰疼、夹疼她了。
我以为这是教她学会自我保护,谁知妞妞竟然越来越胆小,越来越怕疼,新的东西一律不敢碰。而且特别粘我,干什么都要拉上我,我不在她就啥都做不了。
后来我开始努力变得“迟钝”。孩子摔倒了大哭,我就提醒自己放慢脚步,不像以前火急火燎地冲过去;到了跟前,也不讲那么多矫情话,只抱一下、吹吹,说些高兴的事情转移她的注意力。没想到我这么一调整,妞妞的情绪反而好很多:不小心摔了,不疼就直接爬起来,疼了就哭两声,实在疼才找我,找到了也是让我给吹口"仙气"就好了。
所以,现在只要她情绪好,我更多是安排她一个人玩,留出时间自己看书或做家务;她情绪不好了,我才过去专心陪她一会儿,很快她就又可以自己玩了。
跟很多新妈一样,我也曾经学到一点东西就往自己孩子身上套,发现效果不好又开始自责、怀疑自己。不过慢慢我也明白了:每次错误都是一个契机,只要认真反省,育儿路就会越走越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