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皆有姓名,姓名是一个人在社会中的代表符号,是人一生中最重要的身份标志。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名,自命也。从口从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见,以口自名。”名字是人与人交往时的称谓,具有对社会中特定成员身份识别的作用。而“人名的获得,部分是通过各人的血缘关系,部分通过一定的命名活动。”人类社会的命名活动,是一种文化行为,在不同的社会中,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体现着不同的文化内涵。姓名是一种语言符号,更是一种社会符号,一种文化符号,与一定的历史、风俗习惯、社会制度及经济结构密不可分。一个完整的姓名包括共名即“姓”,和私名即“名”。汉族和英语民族的姓氏各自体现着不同的历史与文化传统。
从起源上来看,中国的姓氏起源要远远早于其他国家。中国的姓萌于人类早期的原始部落,始于母系氏族的图腾崇拜。《说文解字》上说:“姓,人所生也。古之神圣母,感天而生子,从女从生。”由于同一母系的后代不能通婚,为了区分不同的婚姻集团,便产生了姓。中国一些最古老的姓,在构字上大多有女字旁,如:姜、姬、姚、赢、姒等。这正是母系社会在姓上的遗迹。原始社会的先民认为每个氏族都起源于某一自物象,只要该氏族的始祖母与日月星辰、花草树木、牛羊犬馬等接触和感应,即衍生后代,该自然物象便成为该氏族的图腾。姓氏中有一些与原始的图腾崇拜有关,如:马、牛、龙、凤、熊、鹿、羊、山、花、水等。中国汉族人的姓在古代是分姓和氏的,姓和氏并非一回事。《国语》中有:“姓者,生也,以此为祖,令之相生,虽不及百世,而此姓不改。族者,属也,其子孙共相连属,其旁支别属,则各自为氏。”姓产生在前,氏产生于后。由于人口的增加,同姓者越来越多,同一氏族往往分成若干支,散居在各地。为了表示区别,又产生了氏。姓和氏的区别,除产生的时间先后不同外,姓表示血统,氏表示封地、职业;姓是用来区别婚姻,而氏则表示社会地位。南宋史学家郑樵说:“三代之前,姓氏分而为二,男子称氏,女子称姓,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但是从秦代以后,姓和氏逐渐合二为一了,而一般百姓也有了姓氏。
姓名是一种文化现象,而文化总是与经济紧密联系在一起。传统的中国社会是以农业为主的社会,其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模式采用的是一家一户为单位的耕作方式。这种小农经济的耕作方式使得家庭成为主要的社会单位,因此血缘关系得到加强。而有着同一父系血缘关系的群体通常群聚而居,有着共同的土地财产、共同的宗庙,祭祀着同一祖先。以婚育为前提,自然形成的血缘关系不断被强化、延伸,最终上升演变为以宗族为根基的血缘宗法制度。“宗”与祭祀之祖庙有关,是中国文化祖先崇拜的代码,“族”是对同一血缘的人的总称,为中国文化血清的代码。“宗族”这一概念传达着祖先崇拜和血缘关系的有机结合。当血缘关系与政治结合在一起,这种宗族巩念便得到加强。从社会制度来看,中国古代史的发展脉络,是以氏族血缘纽带联系起来的宗法制度为基础的社会,由家族走向国家,以形成一种“家国一体”的格局。国家是建立在以家庭为基础的宗法制度上,正如在实行家长制的家庭中由父系家长们总揽家中的一切大权;在一个国家里,皇帝则君临一切。姓正是以文字的形式记录了这种血缘文化的传承,表达着宗族观念。所以,姓名的命名顺序在中国文化中体现了家族本位的价值取向,突出的是家族群体而非个人。
英语国家的姓名则体现了个人本位的价值取向。其命名顺序是名在前,姓在后。强调的是个人至上,包括个人的身份、个人的作用、个人的独立性及自主选择。在英文中,“I”无论如何都要大写,而“我们”你们”、“你、“他(她)”则不大写。个人本位的价值观,在西方文化中有具体的表现。在西方文化中,个人是至高无上的,个人主义是首要的和肯定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在美国可能是主导一切的。美国人有生以来就受着全力竞争,努力争先的教育。取得成就可能要以牺牲别人,甚至是家人和朋友为代价的。从西方文化的两个源头希腊、罗马来看,作为海洋民族的古希腊、罗马,商业发达较早。而商业发展往往会给旧的社会制度和结构带来冲击,对于由血缘纽带组合而成的宗法关系破坏力非常大。因此,西方人的家族观念、家族意识比较淡漠。与此同时,古希腊时期孕育的民主政治思想,在经历了漫长、黑暗的封建时代之后,终于在文艺复兴运动中达到了“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以人的现世利益为最高原则”的高潮并进而在18世纪的启蒙运动中得以继续和发展,由此形成了崇拜人类力量,以人为本,强调个人的尊严和价值,注重个体的人本主义思想。在西方,父母在给孩子取名时,往往会用一位长辈的名字,以示亲呢。由于没有强烈的宗族、血缘右识,没有森严的等级,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比较松散,更倾向于人与人之同的平等、友爱。父母子女可直接叫父母、祖父母的名字,以显示两辈人之间的亲密无间。
总之,姓名作为一种符号,传递着特定的文化信息。姓名是人类社会中技基本的人际称谓,与一个民族的历史、宗教、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密切相关。可以说,姓名隐含着一个民族的历史、语言,心理、伦理观和道德观,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组成部分。中国人的姓名体现着血缘宗法观念、以家族为本位的价值取向,代表者家长、群体的意志,相比之下,英语民族的姓名及命名行为体现是西方文化个体本位的价值取向,浸染着基督教的精神。
【参考文献】
【1】王泉根,中国人名文化[M].北京:团结出版社,2000
【2】何晓明.姓名与中田文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3】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作者简介:廖方军(1975-)男,四川成都人,硕士;浙江大学城市学院英语系教师;研究方向:中外语言翻译研究,外语教学法。
从起源上来看,中国的姓氏起源要远远早于其他国家。中国的姓萌于人类早期的原始部落,始于母系氏族的图腾崇拜。《说文解字》上说:“姓,人所生也。古之神圣母,感天而生子,从女从生。”由于同一母系的后代不能通婚,为了区分不同的婚姻集团,便产生了姓。中国一些最古老的姓,在构字上大多有女字旁,如:姜、姬、姚、赢、姒等。这正是母系社会在姓上的遗迹。原始社会的先民认为每个氏族都起源于某一自物象,只要该氏族的始祖母与日月星辰、花草树木、牛羊犬馬等接触和感应,即衍生后代,该自然物象便成为该氏族的图腾。姓氏中有一些与原始的图腾崇拜有关,如:马、牛、龙、凤、熊、鹿、羊、山、花、水等。中国汉族人的姓在古代是分姓和氏的,姓和氏并非一回事。《国语》中有:“姓者,生也,以此为祖,令之相生,虽不及百世,而此姓不改。族者,属也,其子孙共相连属,其旁支别属,则各自为氏。”姓产生在前,氏产生于后。由于人口的增加,同姓者越来越多,同一氏族往往分成若干支,散居在各地。为了表示区别,又产生了氏。姓和氏的区别,除产生的时间先后不同外,姓表示血统,氏表示封地、职业;姓是用来区别婚姻,而氏则表示社会地位。南宋史学家郑樵说:“三代之前,姓氏分而为二,男子称氏,女子称姓,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但是从秦代以后,姓和氏逐渐合二为一了,而一般百姓也有了姓氏。
姓名是一种文化现象,而文化总是与经济紧密联系在一起。传统的中国社会是以农业为主的社会,其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模式采用的是一家一户为单位的耕作方式。这种小农经济的耕作方式使得家庭成为主要的社会单位,因此血缘关系得到加强。而有着同一父系血缘关系的群体通常群聚而居,有着共同的土地财产、共同的宗庙,祭祀着同一祖先。以婚育为前提,自然形成的血缘关系不断被强化、延伸,最终上升演变为以宗族为根基的血缘宗法制度。“宗”与祭祀之祖庙有关,是中国文化祖先崇拜的代码,“族”是对同一血缘的人的总称,为中国文化血清的代码。“宗族”这一概念传达着祖先崇拜和血缘关系的有机结合。当血缘关系与政治结合在一起,这种宗族巩念便得到加强。从社会制度来看,中国古代史的发展脉络,是以氏族血缘纽带联系起来的宗法制度为基础的社会,由家族走向国家,以形成一种“家国一体”的格局。国家是建立在以家庭为基础的宗法制度上,正如在实行家长制的家庭中由父系家长们总揽家中的一切大权;在一个国家里,皇帝则君临一切。姓正是以文字的形式记录了这种血缘文化的传承,表达着宗族观念。所以,姓名的命名顺序在中国文化中体现了家族本位的价值取向,突出的是家族群体而非个人。
英语国家的姓名则体现了个人本位的价值取向。其命名顺序是名在前,姓在后。强调的是个人至上,包括个人的身份、个人的作用、个人的独立性及自主选择。在英文中,“I”无论如何都要大写,而“我们”你们”、“你、“他(她)”则不大写。个人本位的价值观,在西方文化中有具体的表现。在西方文化中,个人是至高无上的,个人主义是首要的和肯定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在美国可能是主导一切的。美国人有生以来就受着全力竞争,努力争先的教育。取得成就可能要以牺牲别人,甚至是家人和朋友为代价的。从西方文化的两个源头希腊、罗马来看,作为海洋民族的古希腊、罗马,商业发达较早。而商业发展往往会给旧的社会制度和结构带来冲击,对于由血缘纽带组合而成的宗法关系破坏力非常大。因此,西方人的家族观念、家族意识比较淡漠。与此同时,古希腊时期孕育的民主政治思想,在经历了漫长、黑暗的封建时代之后,终于在文艺复兴运动中达到了“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以人的现世利益为最高原则”的高潮并进而在18世纪的启蒙运动中得以继续和发展,由此形成了崇拜人类力量,以人为本,强调个人的尊严和价值,注重个体的人本主义思想。在西方,父母在给孩子取名时,往往会用一位长辈的名字,以示亲呢。由于没有强烈的宗族、血缘右识,没有森严的等级,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比较松散,更倾向于人与人之同的平等、友爱。父母子女可直接叫父母、祖父母的名字,以显示两辈人之间的亲密无间。
总之,姓名作为一种符号,传递着特定的文化信息。姓名是人类社会中技基本的人际称谓,与一个民族的历史、宗教、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密切相关。可以说,姓名隐含着一个民族的历史、语言,心理、伦理观和道德观,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组成部分。中国人的姓名体现着血缘宗法观念、以家族为本位的价值取向,代表者家长、群体的意志,相比之下,英语民族的姓名及命名行为体现是西方文化个体本位的价值取向,浸染着基督教的精神。
【参考文献】
【1】王泉根,中国人名文化[M].北京:团结出版社,2000
【2】何晓明.姓名与中田文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3】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作者简介:廖方军(1975-)男,四川成都人,硕士;浙江大学城市学院英语系教师;研究方向:中外语言翻译研究,外语教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