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建筑设计应考虑建筑的地域性特征一自然条件、历史文脉,这在古老的民俗地区更为重要。本文通过分析贵州民居建筑特点,并以设计为例,介绍民居形态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关键词:民居形态;文化特质;现代应用
引言
居民在中国建筑史上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在建筑的群体组合、院落布局、平面与空间处理、外观造型、地形利用等方面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居民都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特色,民居对当今的建筑设计有重要的参考和借鉴价值。(如图1)
本文以一个遵义地区的唯中酒店建筑设计为例,试谈当地的民居形态如何在设计过程中得到应用。
1 吊脚楼形态与建筑裙房处理(如图2)
(1)在贵州黔东南、黔西南等地的苗族民居中,有种颇具特色的楼房—“吊脚楼”。楼房依山而建,后半边靠岩着地,前半边以木柱支撑,楼屋用当地盛产的木材建成。木柱木墙木楼板,楼皆建于数米高的石坎上,房架高6~7m,为歇山顶穿斗挑梁木架干栏式楼房,青瓦或杉木皮盖顶。楼分三层,因其二、三楼和屋檐用挑梁伸出屋基外坎,形成悬空吊脚,故称“吊脚楼”。
“吊脚楼”的三层,上层储谷,中层住人,下层围棚立圈,堆放杂物和关牲畜。住人的一层除卧室、厨房外,还有接待客人的中堂,中堂的前檐下装有靠背栏杆,形成一个木制阳台,既可凭高远眺,又可休息聚会。
(2)唯中酒店地处道路交叉口,在总体布局时,将高层塔楼临街,面向江岸,裙房斜向错动,形成三层高的入口大堂。
在高层塔楼临街一侧,突出三层高外柱,玻璃窗后退,形成所谓悬空吊脚,与建筑上部主体立面脱离,如同“吊脚楼”的上部建筑。
入口大堂高大通透,入口雨棚同大堂屋顶同一斜面,类似于“吊脚楼”的斜顶屋面。雨棚前端下翻,形成架空的室外通廊。门口的钢柱即是架空层的受力构件,又好似吊顶楼的斜木支撑。
建筑裙房沿街一侧局部出挑,并配以阳台、绿化及竖向格栅处理,这与“吊脚楼”上部建筑形态形吻合。
2 石头外墙及片石屋顶
(1)在贵州一些地方居民就地取材,用片石叠砌墙体,有自然犷野之趣,别具一格,展示出民居的地域性特征。块石多当作墙身材料,按不同叠砌方式又分为乱毛石、粗毛石、方整石墙数种,外貌自然朴实而富于变化。
此岩石建筑,在长期实践中,不仅形成了一只数量雄厚、技艺高超的石工队伍,而且由于岩石自身的特性,形成了适合于当地气候条件、居民使用功能需要和具有地方特色的岩石建筑风格。
(2)为适应山地的自然条件,建筑群体基本上沿等高线进行布置。因交通需要,村寨内部道路沿山环状布置,每隔数家,垂直等高线砌石步阶或利用天然岩石石级,使上下贯通,在道路交叉处有些还留有较大的开敞空间。远眺山寨,可以见到各单体建筑因地形高差而展现出的不同层次和高低轮廓,随等高才走向而产生的正侧交错、疏密相间的屋面、山墙。
(3)唯中酒店外墙采用白色与灰色石材饰面。现代建筑的体量与传统居民的建筑体量与建造工艺不同。根据传统居民的砌石工艺,提取出与现代建筑使用相协调的建造方式,表现在简洁、易清理、完整、细腻等方面。建筑立面的石材面层采用刨光、烧面、剁斧面,按一定规律贴挂。
由于传统居民墙顶,经过多年的气候浸蚀,己长满苔草,所以在建筑设计中的墙顶设计了黑色石材压顶,即有实用性,又显美观性。
传统居民的屋顶,限于当时的技术条件,就地取材,选用片石作防水防风材料。在本设计中,裙房上的坡屋顶采用片状油粘瓦作为饰面材料,以材料耐候性强,颜色及形状又如同片石屋面,让人联想到传统居民的印象。
3 窗的形态演变
(1)贵州的民居在立面上呈现出上中下三段式构图,下面是架空的木结构梁柱(吊脚),中间是建筑的主体立面,上部为双坡屋顶。中部的立面又分为两段,一段是水平窗,一扇扇窗横向相互连接,下部是木质的挡板也形成横向构图。
门窗均为木制,南侧采光一侧满开带型窗,局部设阳台,前部加护栏。门窗上部为挑出墙面的檐口,在门窗四周加边框,窗晾及窗框做雕花处理。
建筑几户相连,屋檐、阳台、开窗及架空层水平高度相近。建筑沿地势高差水平而建,远看层层叠叠,一层层屋顶,一层层檐口,一层层水平窗与阳台。
(2)维中酒店的立面处理上借鉴了贵州民居的立面构图方法。
在塔楼部分,低层与上部的酒店客房在功能上的区别,恰好形成了立面上的分段式。下部采用柱子外露的竖向构图,结合通透的玻璃幕墙,恰有架空底层之感;上部的立面按每层两段分割,一段窗间墙一段横向带型窗,在功能上和形式上都与贵州民居的十分相似。
酒店的塔楼窗扇根据客房开间进行了适当地分割,每个窗扇宽约1.3m,每个开间有3扇窗,开间之间的分割墙对准窗扇的中间,此扇窗后为实墙,另外两扇窗则为采光窗。窗扇在立面上前后进退形成立面层次,同时采用了多种材料作为窗户,透明玻璃、图纹玻璃和仿木的铝格栅样。
带型窗间上下挑板,如同层叠的檐口,窗间墙外挂为灰色的石材,看上去就如同吊脚楼组成的一幅画,重檐层叠,窗户前后错动。夜晚,采光窗内透出不同强弱的光线,不同的窗户材质和外部灯光效果,立面效果比白天更为丰富。
对于裙房窗的处理,着重功能,兼顾造型。配合立面石材与黔北民居风格,裙房的窗相对塔楼较小范围开启,在立面上呈现出我们较为熟悉的民居风格。
4 民居院落式布局的应用
(1)在贵州地区由于受地理环境不同的影响,各地民居院落形态差异很大。
仡佬族多数住在山区,仡佬族同胞因地制宜,以石建房,石头奠基,石块砌石板盖顶。
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的仡佬族皆聚族而居。房屋靠山而建,朝向不一,大都为四列三开间,正中一问多为退一柱再装面壁和正门“吞口”式的堂屋,使房门与屋檐有大约1.5m宽的空间,以利乘凉和做手工活。房屋四周起有半米高60cm宽的石砌护墙地基,使室内地面与室外地面形成落差,房屋显得高大宽敞,且冬暖夏凉,干燥舒适。
(2)中国传统的院落式居民南北差异较大,包括:东部地区“天井式”住宅,西部地区的生土住宅,南部地区的“干阑式住宅”、北部地区的“四合院式”住宅。这些院落式住宅主要是因为当地的气候条件因素形成的,但都是具有“内向合院”型特点,这种“合院”的设计不仅吻合中国风水所强调的“藏风”、“聚气”的理念,同时又表现出中国人内敛含蓄的性格。它在强调每户私密性和领域感的同时,又设置了公共空间,为现代生活提供了交流场所。
(3)唯中酒店设计时,在裙房顶部设计了一个半围合式空中院落,该院落开口朝向江岸。
沿院落外围布置餐厅、咖啡厅、酒吧、厨房等单层功能房间。景观泳池、室外餐台、花园、活动平台共同组成一个半围和院落。该单层建筑屋顶为变异的歇山顶,檐口出挑,屋顶高低、水平错落。
把民居院落形态移植到建筑裙房屋顶,采用合院式布局,既使得建筑空间及景观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又为使用者提供了一个安静温馨的传统建筑文化环境。
5 结束语
中国传统居民的建筑形态的演变过程,是先辈们充分适应自然环境及充分利用、发挥当时的技术条件的和谐发展过程,有其必然的客观规律性。
任何建筑都具有强烈地域性的文化特质。现代的建造技术可解决功能需求问题,但无法解决建筑自身应体现的地域性的建筑文化问题,建筑自身缺失了地域性的文化特质就没有生命力了。现代的建筑设计应从当地的传统建筑形态中提取其文化精髓,运用现代的技术对其进行继承与发挥,使其在满足现代的使用功能要求的前提下,又能体现建筑的地域性的文化特质。
关键词:民居形态;文化特质;现代应用
引言
居民在中国建筑史上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在建筑的群体组合、院落布局、平面与空间处理、外观造型、地形利用等方面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居民都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特色,民居对当今的建筑设计有重要的参考和借鉴价值。(如图1)
本文以一个遵义地区的唯中酒店建筑设计为例,试谈当地的民居形态如何在设计过程中得到应用。
1 吊脚楼形态与建筑裙房处理(如图2)
(1)在贵州黔东南、黔西南等地的苗族民居中,有种颇具特色的楼房—“吊脚楼”。楼房依山而建,后半边靠岩着地,前半边以木柱支撑,楼屋用当地盛产的木材建成。木柱木墙木楼板,楼皆建于数米高的石坎上,房架高6~7m,为歇山顶穿斗挑梁木架干栏式楼房,青瓦或杉木皮盖顶。楼分三层,因其二、三楼和屋檐用挑梁伸出屋基外坎,形成悬空吊脚,故称“吊脚楼”。
“吊脚楼”的三层,上层储谷,中层住人,下层围棚立圈,堆放杂物和关牲畜。住人的一层除卧室、厨房外,还有接待客人的中堂,中堂的前檐下装有靠背栏杆,形成一个木制阳台,既可凭高远眺,又可休息聚会。
(2)唯中酒店地处道路交叉口,在总体布局时,将高层塔楼临街,面向江岸,裙房斜向错动,形成三层高的入口大堂。
在高层塔楼临街一侧,突出三层高外柱,玻璃窗后退,形成所谓悬空吊脚,与建筑上部主体立面脱离,如同“吊脚楼”的上部建筑。
入口大堂高大通透,入口雨棚同大堂屋顶同一斜面,类似于“吊脚楼”的斜顶屋面。雨棚前端下翻,形成架空的室外通廊。门口的钢柱即是架空层的受力构件,又好似吊顶楼的斜木支撑。
建筑裙房沿街一侧局部出挑,并配以阳台、绿化及竖向格栅处理,这与“吊脚楼”上部建筑形态形吻合。
2 石头外墙及片石屋顶
(1)在贵州一些地方居民就地取材,用片石叠砌墙体,有自然犷野之趣,别具一格,展示出民居的地域性特征。块石多当作墙身材料,按不同叠砌方式又分为乱毛石、粗毛石、方整石墙数种,外貌自然朴实而富于变化。
此岩石建筑,在长期实践中,不仅形成了一只数量雄厚、技艺高超的石工队伍,而且由于岩石自身的特性,形成了适合于当地气候条件、居民使用功能需要和具有地方特色的岩石建筑风格。
(2)为适应山地的自然条件,建筑群体基本上沿等高线进行布置。因交通需要,村寨内部道路沿山环状布置,每隔数家,垂直等高线砌石步阶或利用天然岩石石级,使上下贯通,在道路交叉处有些还留有较大的开敞空间。远眺山寨,可以见到各单体建筑因地形高差而展现出的不同层次和高低轮廓,随等高才走向而产生的正侧交错、疏密相间的屋面、山墙。
(3)唯中酒店外墙采用白色与灰色石材饰面。现代建筑的体量与传统居民的建筑体量与建造工艺不同。根据传统居民的砌石工艺,提取出与现代建筑使用相协调的建造方式,表现在简洁、易清理、完整、细腻等方面。建筑立面的石材面层采用刨光、烧面、剁斧面,按一定规律贴挂。
由于传统居民墙顶,经过多年的气候浸蚀,己长满苔草,所以在建筑设计中的墙顶设计了黑色石材压顶,即有实用性,又显美观性。
传统居民的屋顶,限于当时的技术条件,就地取材,选用片石作防水防风材料。在本设计中,裙房上的坡屋顶采用片状油粘瓦作为饰面材料,以材料耐候性强,颜色及形状又如同片石屋面,让人联想到传统居民的印象。
3 窗的形态演变
(1)贵州的民居在立面上呈现出上中下三段式构图,下面是架空的木结构梁柱(吊脚),中间是建筑的主体立面,上部为双坡屋顶。中部的立面又分为两段,一段是水平窗,一扇扇窗横向相互连接,下部是木质的挡板也形成横向构图。
门窗均为木制,南侧采光一侧满开带型窗,局部设阳台,前部加护栏。门窗上部为挑出墙面的檐口,在门窗四周加边框,窗晾及窗框做雕花处理。
建筑几户相连,屋檐、阳台、开窗及架空层水平高度相近。建筑沿地势高差水平而建,远看层层叠叠,一层层屋顶,一层层檐口,一层层水平窗与阳台。
(2)维中酒店的立面处理上借鉴了贵州民居的立面构图方法。
在塔楼部分,低层与上部的酒店客房在功能上的区别,恰好形成了立面上的分段式。下部采用柱子外露的竖向构图,结合通透的玻璃幕墙,恰有架空底层之感;上部的立面按每层两段分割,一段窗间墙一段横向带型窗,在功能上和形式上都与贵州民居的十分相似。
酒店的塔楼窗扇根据客房开间进行了适当地分割,每个窗扇宽约1.3m,每个开间有3扇窗,开间之间的分割墙对准窗扇的中间,此扇窗后为实墙,另外两扇窗则为采光窗。窗扇在立面上前后进退形成立面层次,同时采用了多种材料作为窗户,透明玻璃、图纹玻璃和仿木的铝格栅样。
带型窗间上下挑板,如同层叠的檐口,窗间墙外挂为灰色的石材,看上去就如同吊脚楼组成的一幅画,重檐层叠,窗户前后错动。夜晚,采光窗内透出不同强弱的光线,不同的窗户材质和外部灯光效果,立面效果比白天更为丰富。
对于裙房窗的处理,着重功能,兼顾造型。配合立面石材与黔北民居风格,裙房的窗相对塔楼较小范围开启,在立面上呈现出我们较为熟悉的民居风格。
4 民居院落式布局的应用
(1)在贵州地区由于受地理环境不同的影响,各地民居院落形态差异很大。
仡佬族多数住在山区,仡佬族同胞因地制宜,以石建房,石头奠基,石块砌石板盖顶。
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的仡佬族皆聚族而居。房屋靠山而建,朝向不一,大都为四列三开间,正中一问多为退一柱再装面壁和正门“吞口”式的堂屋,使房门与屋檐有大约1.5m宽的空间,以利乘凉和做手工活。房屋四周起有半米高60cm宽的石砌护墙地基,使室内地面与室外地面形成落差,房屋显得高大宽敞,且冬暖夏凉,干燥舒适。
(2)中国传统的院落式居民南北差异较大,包括:东部地区“天井式”住宅,西部地区的生土住宅,南部地区的“干阑式住宅”、北部地区的“四合院式”住宅。这些院落式住宅主要是因为当地的气候条件因素形成的,但都是具有“内向合院”型特点,这种“合院”的设计不仅吻合中国风水所强调的“藏风”、“聚气”的理念,同时又表现出中国人内敛含蓄的性格。它在强调每户私密性和领域感的同时,又设置了公共空间,为现代生活提供了交流场所。
(3)唯中酒店设计时,在裙房顶部设计了一个半围合式空中院落,该院落开口朝向江岸。
沿院落外围布置餐厅、咖啡厅、酒吧、厨房等单层功能房间。景观泳池、室外餐台、花园、活动平台共同组成一个半围和院落。该单层建筑屋顶为变异的歇山顶,檐口出挑,屋顶高低、水平错落。
把民居院落形态移植到建筑裙房屋顶,采用合院式布局,既使得建筑空间及景观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又为使用者提供了一个安静温馨的传统建筑文化环境。
5 结束语
中国传统居民的建筑形态的演变过程,是先辈们充分适应自然环境及充分利用、发挥当时的技术条件的和谐发展过程,有其必然的客观规律性。
任何建筑都具有强烈地域性的文化特质。现代的建造技术可解决功能需求问题,但无法解决建筑自身应体现的地域性的建筑文化问题,建筑自身缺失了地域性的文化特质就没有生命力了。现代的建筑设计应从当地的传统建筑形态中提取其文化精髓,运用现代的技术对其进行继承与发挥,使其在满足现代的使用功能要求的前提下,又能体现建筑的地域性的文化特质。